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设网络专题讲座的思考与实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12 17:25: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开设网络专题讲座的思考与实践
2007-02-08

    上海市实验小学  徐颖  
    华东师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中心  黄钢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深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也逐渐展开。作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多年来,我们致力于将信息技术引入学校教育中,将校本课程的建设建筑在信息技术这样一个平台上,充分发挥计算机及其网络的技术优势,实现学生学习资源优化,培育学生现代的学习方式。经过两年多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发现,开设网络专题讲座是一条实施校本课程的可行途径。

    充分利用网络获取讲座资源,用多媒体方式重组资源和呈现内容,不但满足了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心理需求,还能强烈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唤起学生记忆和经验的沉淀,更新或再构学生的认知结构。讲座内容的主干由老师完成,但在讲座过程中采取师生平等讨论等形式,极易形成群体的“头脑风暴”,这样便会在学生知识和兴趣增长的同时,也使学生不断萌生新的疑惑和问题。教师如果能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成小课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很可能形成学生创新思维的“源头”。从学校课程建设机制角度看,网络专题讲座不失为一种可行且有效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在设计讲座内容时,我们特别关注学生的兴趣。例如,在“神舟五号”上天后,同学们对神秘的宇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们的讲座《太空,我们来了》在三天之中应运而生。

    在讲座实施过程中,我们努力为学生的需要提供服务。例如:袁俐芳老师在设计讲座时,努力体现“让学生成为讲座的主角”的理念。通过问卷和座谈,她了解到中秋已近,学生们特别想知道有关中秋的知识,于是便确定了《话说中秋》的讲座。在组织讲座内容时,她将大量的信息分别组织成“忆在中秋”、“赏在中秋”、“吃在中秋”、“玩在中秋”等板块。每个板块里又延伸出许多分支内容。根据学生的需要,随时重组讲授和学习的顺序。她还把讲座过程拍摄下来,挂在校园网上,让学生随时点播,并将评价权也交给了学生,通过学生的信息反馈表对讲座进行改进,以不断满足学生的需要。

    目前,我们已开发了四种形式的网络专题讲座。

    其一,“欣赏+研究”型讲座。此类讲座借助于精美的媒介信息环境,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刺激,让学生在审美中形成积极的情感,并引导他们自觉地进入研究的过程。

    其二,“浏览+研究”型讲座。此类讲座借助于丰富的资源性输入,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和大信息量的刺激下,自觉针对具体主题,进行微型研究。

    其三,“动手+研究”型讲座。此类讲座以中低年级学生为主要对象,通过丰富的图片资料,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信息环境,教师适度动手,生动呈现成果的产生过程,引发学生动手试一试的冲动,让学生充满好奇地进入想要探究其中规律的学习经历中。

    其四,“思辨+研究”型讲座。此类讲座以高年级学生为主要对象,通过向学生呈现大量司空见惯的但有同一内在规律的现象,使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然后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让学生经历运用哲学的思辨方法思维并感悟人生哲理的过程。

    网络专题讲座的课程方式具有易于开发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特点,因此我们又将网络专题讲座的校本课程纳入拓展型的教学内容,组成教学系列与现行的学校教学内容形成双轨制班级管理方式,并与学生的午间校园活动的内容相结合。课程开发上要求教师不断丰富其原有讲座内容,充分体现出讲座的开放性特征,并试图将讲座研发推向学生,让高年级同学自由组合,形成讲座群,将其研究成果也以微型讲座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他们也成为信息的创造者,不断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进而提高学生搜集、运用信息的能力,最终将这种课程方式上升至学校文化建设。

    校本课程建设的历程: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课程改革使学校和教师不再是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课程的决策者、开发者。网络环境下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更能将教师的视线延伸到课本以外的广阔信息天地,通过任务驱动的研究方法,引领教师们在走进网络的同时,提高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以发现信息、加工信息、传递信息为核心的教师信息素养与能力。

    1.在讲座设计过程中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网络专题讲座的开发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这就给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自主、开放的空间,他们可以大胆地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尝试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创新教材(学科知识的拓展,社会热点的讨论等)、创新教学方法(欣赏型、浏览型、动手型、思辨型等),创新教学形式(一人独讲到底、师生合作完成讲座等),从而实现与新课程的共同成长。

    2.在讲座开设过程中培养教师的多种能力。开设讲座的整个过程,从选择题目、组织材料、制作媒体、开设讲座、指导研究到最后组织成果汇报,每个环节对教师来说既是教的过程又是学的过程,教师边教边学,成为了多媒体系统的使用者和多媒体课件的开发者和优化组合者,成了教学过程的导学者,成了学生小组探究的合作者。教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信息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快速反思、自省、不断完善教学行为的能力以及维持知识更新和促进研究发展等多种能力在不断提高。

    校本课程建设的天地:学校与社会的结合

    根据实践分析,儿童时代中有意识的学习只占其学习经历的很小一部分,而无意识的学习却无处不在,这种无意识学习的起源就在于对现实社会的好奇,因而在小学教育中,就有必要沟通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桥梁,积极主动地将课堂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充分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尽可能给学生创造一个信息环境。

    为此,学校80%的教师参与了为学生整合各类资源、创设信息环境的研究与实践,目前已形成了“动物”、“宇宙”等八大类64个讲座的教学资源库。

    在网络专题讲座课程中,教师不再是讲座的唯一主讲人,而是由学生来决定,“导师”也由学生自己聘请。承担讲座课的标准是谁拥有知识,并愿意对知识进行整合,谁就成为主讲人。

    校本课程建设的必然: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

    今天的学校竞争已经不是外显状态下的硬件的比拼,而已经进入了追求内涵发展的新时期,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资源的利用度,教师队伍的素质,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是衡量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两年多来的研究与实践,为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提升了学校的综合实力。

    1.教学形式的改革给教师的发展带来了崭新的变化。Internet所提供的交互性以及庞大的信息资源,弥补了书本知识的滞后,网络专题讲座的开设,使学习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而实现了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教师从分科的教学走向综合的教学;从关注书本的教学走向关注生活的教学;从注入知识的教学走向开掘智能的教学;从按部就班的被动教学走向富有创新精神的主动教学。

    2.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在这次研究中,学生成为了最大的受益群体,因为在网络环境下,他们的学习真正实现了一种选择性学习,他们视野开阔了,对网络与信息有了更真切的体验,同时他们的信息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技术已经成为他们获得知识的第二条渠道。在网络专题讲座课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自主推进学习进程的情感,运用信息的能力,将为他们成为一个现代人积淀下积极的情感,储备下基本的能力。

    3.网络专题讲座的开设构建了自主、平等、合作的学校“文化生态”。如今,在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有关网络专题讲座的海报,利用中午或课余时间,小学生也能带着笔记本电脑三五成群地去听讲座,继而上电脑房、去图书馆、到实验室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这已经成了学生们的最爱,也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收集最前沿的信息、开设网络专题讲座、指导学生探究实践……已经成为了老师们的自觉行为;师生共同探讨热点问题,已经成为学校新型师生人际关系的重要景观,由此带动的是自主、平等、合作的学校文化生态环境的形成。

来 源: 中国教育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4 20:28 , Processed in 0.07249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