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课标中“对话式”阅读探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19 06:35: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课标中“对话式”阅读探究
杨明君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活动。它的“特殊性” 有三。其一,它是有一定的教育目的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学生与作者的对话是有教师参与的,这就有了教师与作者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其二,所阅读的是按一定的教育理念与体系编写的教材或读本,这就有了编者的参与,从而形成编者与作者的对话、编者与学生的对话,以至编者与教师的对话。其三,它是在一个教育集体中进行的,这一点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其实,在阅读中,学生集体的参与必不可少,多重对话不能缺少。各种对话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其他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编者与学生的对话,同学之间的对话,都是为了给学生个体的阅读(对话)营造一个良性的言语环境,提供某种条件,而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
一、对话阅读,让语文教学走出枯燥与沉闷
传统的阅读教学给阅读赋予了太多的功用价值。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的把阅读课当作“思想品德课”,所有的设计都指向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以为把教材的中心思想提炼出来,学生就受到了教育,得到了熏陶;有的把语言文字的训练看作纯技能性的东西,只顾训练本身而不顾训练的对象,使学生在形成所谓的语文能力的同时,把自己给失落了。不少教师将阅读欣赏课上成阅读理解分析课,一篇很美的文章被肢解得支离破碎,不仅没能让学生感受到美文华章,使学生局限于被动的阅读训练,更使学生认为阅读欣赏是一种“美貌”的负担,产生抵触情绪。在文道结合方面和语言文字训练方面都不免有失偏颇,对话的通道被阻塞了。这样的教学使本应趣味无穷的语文课变得面目狰狞,令人生厌。
同时,在不良教学沟通中,教师缺乏与学生在思维、情感、体验等方面的活性交融,教学上的“单边主义”也成了教师自身发展的一个障碍。所以,我们力图在教学实践中选择一种全新态的课堂教学对话方式,使它能够较好地改造现行的问答式教学,把传统课堂转变为师生良性发展的教学平台。《语文课程标准》中作了这样的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教学的三个要素——学生、教师、文本,这是大家早就熟知的,值得研究的倒是“对话”二字。曾有一位先哲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在现实阅读中,许多读者都把自己想象成书中的某一个人物而与其它人物对话。通过对话教学,学生不仅获得了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对话理性,并在启发式的、探索式的对话中获得了主体性的发展。这一新理念要求语文教学要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相对于传统教学,对话教学是师生互动、合作的教学。
二、对话阅读,从建构交流平台开始
对话,是指主体双方从各自的理解出发,以语言为中介,以交往、沟通、意义为实践旨趣,促进主体双方取得更大视界融合的一种交往活动。在此意义上,对话就是对话者双方相互理解的过程,是一种人际发生过程,是指现在与过去的对话,解释者和文本的对话,解释者和解释者的对话。
与传统教学中的“满堂问”和“满堂答”相比,对话式阅读教学的达成需要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沟通、互动是基础。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师应让学生心情舒畅、兴趣盎然、无拘无束地参与教学活动,走向积极的沟通与合作。在教和学双方的沟通、互动与合作中,对话的精神就得以体现。
第二,创造、生成是目的。对话式阅读教学是以文本的开放性、创造性、生成性去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在对话式阅读教学中,教材不再是“谈资”,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成为真正的教学目的。其中课程设计要增加与现代社会生活关系密切的现实内容,为学生提供接触生活和解决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的必要空间,增加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强化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开放性。让学生可以从自身的理解、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视界融合,从而形成真正的“生成”,对文本作出创造性的理解。
第三,以人为本是前提。对话式阅读教学要求把学生看作具有生命意识的人,把学生看作独立个性的人,在对话式阅读教学中,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善于发现个性,研究个性。对话教学将使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它并不排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不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只是知识的掌握不是教学的惟一追求。而传统的教育和教学实际上主要给了学生形形色色的知识。对话教学,以师生心理世界的开放为特征,以互动为方式,语言交融,心灵交流,师生双方均从对话中获得道德和理性的升华。
三、用心对话,其实对话距离我们很近
1、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走出崇拜
教师与文本对话不就是“备课”“钻研教材”吗?没错,但强调“对话”,能使教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首先是读者,是阅读的主体,是要用整个心灵去浸润文本的。但目前的阅读教学中很少有教师对文本中关于中心思想、篇章结构、教学重点等的分析,而是忙于抄写备课手册或者教案集上已设计好的教学环节;到了课堂,自然就成了作者编者的“传声筒”。因此,教师与文本对话,关键要走出崇拜,走向理性。
教师要聆听文本的声音,如叶圣陶所云“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方能“入情得意”,但也不要忘记聆听学生的声音,如《鸿门宴》中项羽没有听从范增所言杀害刘邦,作者的观点是在贬斥项羽,但一部分人认为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行为是“君子”之举,不是小人的行为,是一个信守诺言的英雄。这些理解、震撼甚至批评,是对文本意义的重构,是教师一个全新视界的诞生。
2、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潜心会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个性与文本最直接的最亲密的接触。由此想到有位老师上《雨霖铃》一课,竟用了大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以不同形式共读了12遍课文。如此“潜心会文”,学生才能感知文本、质疑文本,进而激发创新能力,生成全新的视界。但据调查,目前学生在课堂里用于读课文的时间一节课平均仅为5~6分钟。学生往往还没来得及去感悟,去充分地感悟,教师就要让他们作出喜好的选择、让他们交流感想、让他们表演、介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通道常被喋喋不休的教师讲解、被反反复复的师生问答、被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所阻隔,以至于他们无法自己获得文本的意义。因此,教师应给足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时间,让其认真读课文。首先,认真阅读,学生就能正确地解读文本,包括正确地理解文中的新词难句,破译句子的含义,真实地再现文本世界,真切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避免“误读”。第二,通过认真阅读,激活与调集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经验,使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深刻的情感体验。第三,当不同的学生在深入阅读,以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文本视界同化或顺应时,就会对文本产生多元的解读,不仅重建了文本意义,还重建了原认知结构。这样一个“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悟、体验、创造的过程,就是学生个体潜心会文的过程。而这也正是阅读教学对话成功的基础。
3、教师与学生关于文本的对话——平等介入
平等始终是一种介入对话的姿态。当教师作为对话者,平等地介入关于文本的对话,传递自己的理解、情感和价值观,影响和感召学生的同时,整个对话过程就发生了令人兴奋的戏剧性变化。首先,要善于倾听。在学生交流阅读感悟的过程中,教师如果以欣赏的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每一位学生的表达,以极大的热忱和耐心去感受其内涵,以最大的宽容和信赖去对待可能出现的问题,就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就能准确地判断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就能决定自己需要作哪些补充等等。其次,要投入真诚。真实的情感投入是对话的催化剂。真诚总是与尊重相形。如果我们阅读时,总是照着参考答案来读,不分析答案的思维,就难以做到《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当学生说出不一般的见解时,教师应满怀谢意地说“你的精彩发言给了我启发”;当学生超越你的思维时,教师应宽厚地说“你真了不起,就照你说的试试吧”。有了激励,对话才能持续深入,学生才有创造性的发挥。可以说,现今语文教学的艺术很大成分是激燃学生对话热情的艺术。最重要的是真诚容不得虚假。
总之,对话式阅读教学是对目前传统阅读教学的挑战;是对教师文化素养、反应能力、心理品质的挑战,我们在自由的对话阅读教学中真切地感悟并体验着由民主平等的教学“对话”所促成的师生发展,我们仍将为之不懈地努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9 19:29 , Processed in 0.06368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