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教育还有救吗?我的一家之言[z]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28 14:33: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教育还有救吗?我的一家之言
   作者:bao2a6ex001

       我母亲是英语老师,父亲原是物理老师,爷爷奶奶是语文老师,姥姥是语文老师,老爷是体育老师,舅舅舅母是政治老师。而我本人又在中国和美国分别接受了本科教育,我想,对于中国教育,在非专业人士内我还是比较有发言权的。
为什么半夜爬起来写这些?最近在看广东卫视郎咸平的财经郎言节目,比较喜欢,其中有一集讲的就是中国教育问题,我的鼠标不是第一次在迟疑中划过这个链接,原因不是我不关心教育问题,而是这个问题太沉重,我害怕面对。
  节目从两会对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规划谈起,说道中国计划在2012年将公共教育的投资比重增加到GDP的百分之4. 这也是自1993年来首次教育占GDP比重将再次到达百分之4,当然,如果地球还在的话。。。而我们目前的水平,仅是百分之2.4,低于我们的邻国印度,处在世界下游水平。
  在美国留学,不经意间感觉的中国地位的提升,或许比在国内的同学更加明显,这几年中国GDP的增速可谓是扶摇直上,在经济危机中更是强势反弹,大有超日赶美之势。在不少西方学者对中国发展侧目和国内学者对即将到来的世界第二满心欢喜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中国,你准备好了吗?
  蜘蛛侠中的经典台词,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当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时候,面临的挑战和背负的责任也是巨大的,与日俱增的。而承担这个重担的责任,自然落到了每一个中国公民的肩上。可是我们凭什么来判断我们准备好了没有呢?教育!
  教育我认为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既然这么巨大的话题不知道从何说起,那就先从你我最熟悉的学校教育谈起吧。只记得浙江大学郑强教授的视频里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他说他真想让大学老师多跟幼儿园老师交流交流,因为学生到大学教授手里的时候已经毁了,来不及了!
  是的,谁都知道,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可是就偏偏是娃娃阶段,我们的路就走偏了。还记得有一句话,叫做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我认为这句话在中国可谓深入人心。在个人层面上说,多少有钱人愿意让孩子从小就一年几万块钱上贵族双语幼儿园,美其名曰,在穷不能穷教育。记得日本NHK电视台的纪录片里有一段影像,两个孩子用英语对话,内容不记得了,就记得最后斩钉截铁地说,我的目标就是以后出国,上耶鲁,上哈佛!这话当然没错,可悲的是在孩子们可能连中文的清华北大都说不清楚的时候就被灌输了英文的Yale,Harvard!可是,很讽刺的是,在美国,这种现象不会发生。可是当我们看看宏观层面,是不是做到了以上所说的这两点呢?代课老师的待遇问题,农民工子弟学校问题,学校乱收费问题,哪一个不是我们的学生和愿意奉献的老师们在默默承受?为什么在国家行为上,这两句话就这么难实现呢?
  如果说幼儿园还完全是一张白纸,到了中小学,这张画得基本轮廓就该出来了。那时候的我们开始懂事,已经知道潘对是非了。还记得每次假日当教委教育局对假期补课三令五申禁止的时候,我们每次都能看见学校和教育局之间进行的猫捉老鼠式的闹剧。记得我们曾经将教育局的举报热线打爆,换来的确实被告知我们学校是进行某种“兴趣培训班”,不在补课范围内,你们不用打了。当老师和校长带着胜利的喜悦宣布这一消息的时候,我想,看看你们在学生心目中成了什么?天天教育学生要诚实,那有什么比学校集体的公开撒谎更可耻的吗?还记得高中的会考,还记得那些我自己杜撰出来的高一高二的期中成绩,经历了这桩桩件件,又如何让我做到诚实守信?老师和学校的威信,社会的公平正义又从何而来呢?
  郎咸平在节目里谈到,我们追求教育投资的增加,恐怕会像追求GDP一样,重数量而不重质量。对此我深有感触。记得我初中是每个教室和每个老师都有电脑的,可是回头一想,教室里的电脑不是用来午休时上网就是老师讲原本抄在黑板上的题海战术用复制粘贴的方法成倍地移到大屏幕上。所谓的多媒体教室里的多媒体们也不过是应付领导演戏用的道具。于是,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电脑在现行制度下不但不能起到多大的好处,反而成为应试教育的倍增器!可是在官员看来,教育的投资增加了!皆大欢喜了!
  还记得高二开始的英语书已经从曾经黑白变到彩色了,里面的内容也时髦了。当老师们夸耀教育的与时俱进时,我却认为除了学生的负担增加以外,没有别的变化。很简单的例子,从前的书讲的是i like planting trees, 现在的书改成了i like surfing the internet, 看起来,时髦了,与时俱进了,可是呢?老师在讲课的时候照样是讲like doing sth 和like to do 的区别,还是划几个句子,背几个短语而已,就算课本变成电子书,黑板变成触摸屏,只不过是换了吃饭的家伙而已,而你吃的还是那碗冷稀饭。可这能怪我们的老师吗?当然不能,不是他不想多说几句,而是说了也没用。就算你老师素质高,愿意多说两句,下面的学生也未必愿意听,原因很简单,又不考!所以,我们的教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与时俱进了。想起爷爷的一句话,一节好课,最多只需要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因为,老师传播的应该是思想,思想可以是最高贵的,同时也可以是最便宜的。一个好的老师只用一句话就能启迪人的一生,而不用打在电脑里然后投影到大屏幕上。
  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我们的教育变形了。大家回想一下自己的中学时光,有多少时间是在讲真正的知识,有多少时间是在讲所谓的应试技巧?大红大紫的所谓有经验的老老师往往不是比年轻人多掌握多少知识,而不过是比年轻老师多会一些得分的技巧罢了。我们不禁要问,我们在学校里学的到底应该是前辈们留给我们的知识?还是如何投机取巧应付考试?我们要的到底是升学率还是人口素质?我们的教育是在舍本逐末。
  很简单的一个例子,江西省的高考状元从来不处在南昌市,基本都在周边的县城里的中学,所以,那些学校自然成为了家长让孩子复读的好去处。可是当同学去了以后,反馈回来的情况令我大吃一惊。年年出状元的名校里,竟然整天是流氓打架,而且老师从来不管。为什么?因为老师只要状元,教育局只问你出没出状元,不问你培养出了多少个流氓。于是,在这种政策下,绝大多数的学生为了一个状元被放弃了。。。学校追求的已经不是教育的目标,而是升学率,是有没有状元。自从听到这些,此后每听到一个状元的诞生,我心里就一阵酸楚。因为他产生的代价可能是一片被学校放弃而最终很可能被社会放弃的人,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犯罪低龄化的原因吧。而几年后,我们的社会又要为这些被社会放弃的人投入多少资源,付出多少代价。回头我想问问领导们,这个状元,值吗?
  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造成社会的不公平。到了重点学校要去重点班,到了重点班要挑好老师,挑了好老师又要要位置。。。。。为什么有这些东西?哪来那么多特权阶级?别问我,问政府。这些不公平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孕育,成长,反过来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在我们充分学好应试技巧以后,我们来打了高度自由化的大学。很多像我一样在高中苦读三年的同学们终于来到了自己理想的学府。可是当来到这里,我却进一步失望了,也正是大学经历让我对中国教育彻底灰心。当然,我绝不是说中国的大学培养不出人才,当然培养得出,而且绝对数量上来说不少,只是我想知道,这真的是我们国家大力发展的所谓高等教育吗?如果我们做的更好一点,是不是可以涌现出更多的人才呢?上个学期在华盛顿American University的一个学期的学习,让我充分认识到了高等教育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首先说明,AU还不算是美国的一流学校,论档次,跟国关在中国的档次应该是差不多的。可是令我惊叹的是,在它图书馆的数据库里,我竟能翻阅到世界主要国家当天的报纸的影印版!我竟然能看见北朝鲜,伊朗以及各种对美国相对封闭的国家报纸的英文翻译!美国从建国以来议会的每一个议案都有备案,国会政策研究机构数据库与大学共享!这些资源让我一时间眼花缭乱。突然意识到,美国与其说是一个经济与军事的超级大国,其实更是一个教育的超级大国!GDP我们是赶上来了,可是思想呢?软实力呢?每当想到自己在国内上学时的所见所闻,我就时刻警醒自己,也希望提醒我们的国人,当我们在泡吧,上网,打魔兽的时候,看看美国人在干什么!美国人正看着中国的报纸,读着中国的资料,写着各种论文研究咱们呢!这绝对不是拿美国的个别现象与中国比,在美国,相对来说,认真做学问,这是普遍现象。
  或许硬件的确实是可以用钱来弥补的,可是人在精神层面上的差距确实是难以追赶的!在美国上的第一堂课,便是教你如何以正确的格式引用别人的文章以免惹上抄袭的麻烦。美国引用的格式太多了,极其繁琐,而且老师对此非常严格,绝对不是走过场。据说学校还有能鉴别抄袭的系统和机器。这其实就保证了美国在各种科学技术以及文艺理论方面的领先。美国人做学问的诚恳与踏实令我佩服。
  另外一点或许应该是中国人的传统,可是在美国人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虽然中国有学雷锋日,可是结局往往是“雷锋同志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学雷锋到现在更加已成为老古董的代名词了。可是在美国,虽然西点军校门前并没有雷锋塑像,可是大学生们以参加社区劳动为光荣,同时他们也认为这是他们的义务。
  来美国两年,我从没听过任何人谈论应试技巧这一说,而相反,只是感受到老师严谨的治学理念。哪怕是08年的资料,老师都会特别叮嘱,已经隔了两年了,大家一定要注意更新信息,最好上网看看最新的进展。而在国内,现在能用上08年的资料,或许我们已经合不拢嘴了吧。至少我记得我在国内时的微机教材讲的是windows2000的系统。。。
  我估计很多留学的同学都会有同样的感想,美国大学生知识面普遍很丰富,不管说到巴以冲突,伊拉克,阿富汗,伊朗,不管是不是学这个专业的,都能给我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这或许是长期作为世界超级大国形成的一种习惯。而作为即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甚至有一天或需要超过美国的我们,准备好了吗?在一个中国与南美关系研讨会上,一个巴拉圭的将军在休息时候跟我说,我们想跟中国交往,但是我觉得我们了解中国太少,中国了解我们更少,就好比说或许在你们眼里,巴拉圭和乌拉圭没什么区别,可是,我是巴拉圭人,不是乌拉圭人,我希望中国能更多地了解我们!想想也是,有多少中国人会去介意这个?又有多少人知道南美中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意味着什么?要当世界大国,首先,心里准备是必不可少的!回想当年在中学和几个同学想借老师电脑在课间看一眼伊拉克战争报道却被以一句“管你们什么事,莫名其妙”冷冷地驳回的时候,我知道,我们还没有准备好。说的唯心一点,当你心中有世界的时候,你才有可能拥有它!
  说了这么多我们的问题和别人的优点,下面说说这些问题的根源和我认为教育改革的前景。很多话我在前文都没有说透,为什么教育投资少?为什么要应试教育?为什么不能改?为什么我们的大学生素质从整体上来说不如美国?
  这就必须得说到另外两个层面了,就是社会和家庭。
  首先说,为什么教育投资少?这是我们的国体决定的和现阶段目标决定的。很简单,教育短期内带不来回报,带不来GDP,我为什么要发展?设想,如果你是江西省省长,省委书记,你有一个亿,你愿意给发地产商还是愿意给教育投资?给房地产商房价一高GDP上去了你就能提拔,给了教育这钱就“打水漂”了,你在任期间是看不见汇报了。我认为,我们国家目前唯GDP论英雄的发展策略是制约教育投资和发展的重要原因。而为什么要片面强调GDP呢?这就是因为我们的特殊国情了。GDP上去了就业率就低了,老百姓没了工作就会造反啊,而老百姓没学上是不会造反的。为什么我们国家这么担心老百姓造反呢?呵呵,这个嘛,大家懂的,怕被河蟹,我就不多说了。所以,我们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在牺牲长期利益的前提下保证短期的发展。这就注定教育永远不可能优先!
  有人要问了,为什么学校要教我们撒谎呢?这真的不能怪老师和校长,因为学校教育的威力远不如社会教育。一个人一生活70岁的话,就算博士毕业也就只有22年在学校读过,其余多是在社会上啊。如果社会现状与学校理论相违背的话,那么或许在学校让你早些认识到社会的残酷是件好事情。而社会的价值为什么会同学校所应当教授的不同呢?还是那句话,我们的国情。学校把你这匹布染成白的,可是既然最终你要到社会的黑色大染缸里变成黑的,那自然学校就剩的吃力不讨好了。当着你的面公开撒谎自然也就是为你以后在社会上生存发展打下基础。这个现状,恐怕是增加投资所改善不了的。
  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美国大学生愿意去做社区劳动,而中国大学生不愿意呢?我认为这是社会评价体系的问题。在中国,现在再明显不过,有钱有权就是爷,小贝人品再好也敌不过宋思明的实力。而在美国,全社会对志愿劳动者是欣赏的,你的志愿活动经历也会让你今后的领导在审视你的时候对你刮目相看。这是社会赋予一个活动的价值,在中国,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傻子才去。为什么中国形成现在这个局面?还是我们的特殊国情,呵呵,只能说得比较暧昧了,大家懂的。
  再者说到美国大学生的学习资源问题,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的经费不如他们,可是真的有那么短缺吗?大学经费是国家直接拨款的,国家财政有那么困难吗?我看未必,或许每个公务员少喝一瓶茅台就能建不少数据库。还有,中国的国情还决定了中国的大学生,尤其是文科生,在做研究是资料是不全的(想想我们封的网站),观点是受束缚的。这些怎么改?大家心里清楚,决然不是增加投资能解决的。
  我认为中国不要应试教育不是不可以,关键是在取消了整齐划一的高考评分标准以后如何选拔人才?自主招生为什么不能普及?原因很简单,在这个社会环境下,自主招生的公信力不够,因为暗箱操作太多。如何改变?还是国情啊,呵呵。
  由此可见,真正制约中国教育发展的是现行制度,每一项根本改革中国教育的举措都要触及制度的根本,所以,我对中国教育的改革毫不乐观,社会大环境不变,教育改革永远只能是个噱头。当然,我希望有一天奇迹发生,我希望我说的完全错了,我希望看见我的国家实至名归地成为世界大国!
  
  一时激动,说了这么多,一家之言,只是觉得有想法应该记录下来,虽然可能没什么用……能看完的我很感动,真的,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7-3 20:58 , Processed in 0.09767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