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28 21:27: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
天津市南开实验学校  李卫东
  有一次,我给一个班代语文课,开始讲《望月》一课。我在写课题之前想到“望”字是个易错字,于是在黑板右边写了“亡、月、人、土”四个字,又在旁边板书了这几个字的篆体写法,告诉学生:“亡”字是“入”、“隐”二字会意,表示消失;“月”是象形;“土”表示高处、土坡;“人”是象形,是人在田中耕耘的形象;“人”与“土”二字合在一起表示人站在高处,写作“壬”。我又在黑板上写了“望”字的篆体字;左上角的“亡”字表示音字,人站在高处望月表示字意。最后我板书“望月”二字,告诉学生,汉字的每一个偏旁部首都是有内涵的。学生听得极认真,很快记住了这个子的特征。课后我想,是什么吸引学生?是这两个字的写法吗?不是。是这两个字音背后的东西,是汉字的文化,是充盈着民族智慧的中华文化的魅力。我开始感觉到,当今的课堂上只有知识与技能一个维度,其原因不是我们的教育观念不新,教学方法不够灵活,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文化的底蕴。
  教了十几年的语文,我一直在问自己,语文教学是在干什么?两年前我才把它归纳为十二个字:发展言语,滋养心灵,感受文化。这不是语文教学的三个部分。而是三个维度,是三重境界。发展言语,教师重在教书;加上滋养心灵,则是在育人。让学生在学习言语的过程中成人;再加上感受文化,则是在育中国人,育现代中国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教育家陈鹤琴说过,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现在,我看这三个小句子如仰高山一般,它把教育的目的说得如此深刻。它告诉我们,只教学生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教学生做人也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感受现代生活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对于语文教学来讲,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文化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一个人之所以被称为中国人,现代中国人,首先不是因为他的种族血统的因素,而是因为他正在继承和发展着的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教育和语文教学不达到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目的,我们就不可能培养出中国人,更培养不出现代中国人。教育和教学在更深的层次上讲,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的传递与重组的过程,它自然就应该具有一种传承与发展文化的使命。
  要让学生感受文化的语文教学境界,一位语文教师应达到一种什么样的水平?记得有一次听我的师傅靳家彦先生讲三年级的语文课《陶罐和铁罐》。课上学生练习改编课文,之后又自己选材编写一则寓言,来说明每一个事物都存在着长处和短处。一个学生读了自己的作文,写的是梅花和雪花在争论谁更白、谁更香。学生读罢,靳先生在黑板上写下一首古诗:“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先生一边吟诵一边讲解,并建议刚才读作文的学生把这首诗当作作文的结尾。课上这样一个小小的环节,让学生一边诵读古诗,一边品味到语文的魅力,令人至今难忘。
  语文教师的品格就在于“人”与“文”的融合,“人”是人性、人的情味;“文”是“文化”。要发展学生的言语,教师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滋养学生的心灵,教师又要具备真挚的情感、博大的情怀与高尚的情操;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乃至世界优秀文化的精神,一位教师又需要具备怎样的文化底蕴啊!当今的教育真正需要的教师,既不是只会搬弄知识的教书匠,也不是各种名目的优秀教师与各种名目的骨干和带头人的桂冠,而是需要真正具有人文情怀与文化底蕴的教师。没有文化底蕴,教师只是一个人,不管他多么优秀,他还不是教师,他更不能做学校的主事。对于教育来讲,对于语文教学来讲,教师创新,不可怕;教师守旧,不可怕;教师没有文化底蕴,可怕!
  教师,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3:38 , Processed in 0.08107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