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那汩汩的语言与思想之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28 22:22: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开启那汩汩的语言与思想之泉
——基于绘本的读写结合教学实践
闫学
  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写作不是教的。当学生意识到你在教他写作的时候,他的写作必然陷入了一个框框。鲁迅先生说,“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无心得或办法的。”那么,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我的观点,在写作中才能学会写作。因此,我对“小作家培训班”之类的东西不以为然,甚至我对写作教学也不那么热衷。这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似乎是一件不负责任的事。毕竟,现实中孩子们的写作出现了很多的问题。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儿?如果这是写作教学存在的理由,当下的写作教学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探讨这些问题,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路径,是我上作文课的初衷。
  作为一个喜欢涂抹文字的人,我常常在想,文章究竟是怎么写出来的?好文章究竟是怎么写出来的?这些年,写了几篇被别人感觉还不错的文章,也阅读了别人不少真正的好文章,心里渐渐坚定了几条为文的信念:
  第一,好文章须有真性情。说真心话,不说假话、套话,以真情打动人,这是一篇好文章必备的特点,也是衡量一篇文章是否有价值的底线。可是,看看当下孩子的作文,有真性情的文章有多少呢?不少作文从内容、格式到行文的态度及语气都严重缺乏一个孩子应有的特点,浓浓的大人腔、媒体腔,悲哀之余,不禁慨叹: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作文教学怎么了?
  由此,我想写作教学应该创设一个场,这个场是真实、安全、温暖的。只有在这样的场中,孩子们才会安然地写出自己想说的话。
  于是,想起了台湾著名绘本作家几米的作品。那个可爱、单纯而又不乏顽皮的男孩卤蛋,那个凡事总喜欢许愿的卤蛋,他的话就是真话,是只有孩子才能说出来的话。我想,给孩子们读读这些话,看看这些美丽的图画,可以帮助我在课堂上营造这个真实、安全而又温暖的场。
  第二,好文章须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只有熟悉的生活,才能保证写作意义上的真实与具体。让孩子们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正是为了服从这种“真实与具体”。并不是不可以想象,想象再往前走一步就是创造。一切想象与创造都基于真实。那么,无限喜爱想象、喜爱创造的孩子们,他们所有的美好想象和创造,其实都基于他们真实的生活。当他们把这些想象和创造写下来,就成了创作。
  由此,写作教学应该帮助孩子寻找一个切口,从这个切口进入熟悉的生活领域,写作就不再是无话可说,写作就变成了一种创造的快乐。
  于是,想起了几米的绘本。卤蛋的愿望用一种最真实、最胸无城府的方式表达出来,在长期听惯了大话、套话的大陆孩子看来,许多语言无疑是极富冲击力的,而这种极富冲击力的语言表达的却是每一个孩子都非常熟悉的东西:愿望。对孩子而言,不论是生活在台湾还是大陆,心里有着各种各样的美好的愿望,我相信这一点是一样的。那么,让孩子学会用真实的、属于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熟悉的思想,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
  第三,好文章须表现思想。对于正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的作文也应该有思想。没有思想的文章只是一堆语言材料的堆砌,它可能是华美的,但却毫无价值。我们不强调思想的高深,也不刻意追求思想的新异,我们只看重思想的自由飞翔。思想的飞翔不应该有固定的方向,更不是只有一个方向。同样,写作也不应有固定的模式束缚,更不是只能表达一种思想。有多少思想就写多少思想,能想多远就写多远,那时,对学习写作的孩子来说,写作就变成了一种成就。
  由此,写作教学应该给孩子一个起点,思想就从这个起点起飞,自由地飞向自己想去的地方,写作就会到达一个无限迷人的境界。
  于是,还是想到用几米的绘本。我希望几米作品的言浅意深能够给孩子们以启发,我从这一点来看,几米的作品堪称典范。那个总爱许愿的小男孩卤蛋,还有那个纯真可爱的小女孩茱莉,作者都用极其素朴而又美好的语言传达了他们心中那些同样素朴而美好的愿望,是那样引人遐思。孩子们在阅读了这样的文字,欣赏了这样的画面之后,他们会受到感染,心灵深处的语言与思想之泉就会被开启,被激活,被唤醒,然后汩汩流出。
  当孩子心中那语言与思想之泉汩汩流出,这样的写作教学就有了存在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就会明白,写作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它不困难,甚至也不重要。
  《愿望》这个课例,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所做的尝试。
(此文与实录已发表在《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8年第12期)
附:张祖庆老师给这节课的点评:
作文:心灵与文字的自由舞蹈
——听闫学老师《愿望》有感
张祖庆
  近距离地聆听了闫学老师的习作指导课,久久地沉浸在闫老师和孩子们共同演绎的美丽课堂中。在我看来,这是一堂美好的作文课,孩子们在美丽的图画、清新的文字以及优美的音乐声中,展示着最为真实的自我。在教师的引领下,孩子们抒发真情,表达美好。这样的作文课,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作文,就是心灵与文字的自由舞蹈。
  这节课,教师在习作话题的选择,习作指导的模式,以及习作教学如何贴近儿童心灵等方面,给我们以多重启发。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闫老师努力尝试还儿童语言以本来面目的习作教学价值观。
  记得英国湖畔之父诗人华兹·华斯在一首名为《彩虹》的诗中写道:
儿童是成人之父,
我希望在我的一生里 ,
每天都怀着(对儿童)天然的虔敬。
  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也说:“儿童不是我们事事依赖我们的呆滞的生命”,好像他是一个需要我们去填充的容器。不是的,是儿童创造了成人;不经历童年,不经过儿童的创造,就不存在成人。
  确实,儿童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大人学习的地方,儿童的语言,很多时候非常纯净。他们的这种纯净的语言,来自于纯净的心灵,来自于对世界不设防的惊异和好奇。柏拉图说,哲学产生于惊异。儿童初临人世,精神世界还没有或者很少有先入之见,周围的一切甚至他本身都是那样的陌生、新奇,那样的不可思议,这就让他产生了新奇。因为有了这份新奇,儿童的语言,也就那样的清新脱俗。
  但是,在我们的作文指导课上,教师往往以成人的价值观去衡量儿童的价值观,用我们成人的眼光去审察儿童的眼光。久而久之,孩子们在习作中有意无意地揣摩教师的审美趣味,他们的语言,有了太多的“少年老成”和“虚假崇高”。一写“愿望”,总是写一些迎合教师价值取向的所谓“崇高”的东西。而儿童心灵深处的那些顽皮,那些叛逆,那些偶尔的反抗,都被遮蔽遮掩起来。儿童显然成为了“小大人”。儿童失去了童真,这是最可怕的。
  反观闫老师这节作文课,她正是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点。课伊始,闫老师选择了几米的一则漫画,作为这节课的引子。这个漫画故事中的有些语言,看似离经叛道,实则童趣盎然。教师引入这样的文字,就是给孩子们一个强烈的暗示:写作文,就是要写自己心底里最想写的文字;作文,就是要敢说真话。有了这样的暗示,孩子们不再像往日一样小心翼翼地揣摩老师的口味,于是,我们看到,课堂上,孩子们的放开了手脚,大胆地开始了自己的“思想与文字的自由舞蹈”!
  在教师的一次又一次的启发引导下,孩子们的表现,逐渐走向精彩。一句句童心烂漫而有富有哲理的语言,在儿童笔下汩汩流淌(孩子们的发言太精彩,来不及记录——恕我不举例了)。此刻,孩子们已经不觉得实在作文,而是在用笔抒发自己的思想。
  贴近儿童的心灵去教作文,这将是理性的回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04:34 , Processed in 0.10515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