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综合——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28 22:54: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综合——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蒋念祖
   [内容提要]本文简要考察了各国作文教学,认为在写作训练中重视观察、思维等能力培养,重视写作兴趣的培养,重视听说读写的结合,重视写作与生活的“联结”、与各科教学的“联结”,是一个重要趋势。这实际上体现了“综合教育”、“素质教育”正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作文教学;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兴趣的培养;听说读写结合;生活化、实用化;综合教育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教学的主要目的无庸置疑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但是,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人学习、掌握语言的过程就是人掌握文化的过程,就是人成为社会的人、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语言化”、“社会化”、“人化”是三位一体的。人是一个整体,人的语言能力和思 维能力、审美能力及文化素养及其整体素质之间,是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离开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文化素养的提高,孤立地谈语言能力的提高,是不合乎语言学习的规律、不可能收到预期效果的。纵观国外的母语教学,可以看到:语言教学愈来愈趋向于“综合”。就作文教学而言,所谓趋向于“综合”就是不再把作文训练看成是单纯的写作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把作文训练与观察、思维、想象等认知能力、审美能力的训练,与写作兴趣、审美情感的激发、培养,与阅读教学乃至于各科教学有机集合起来,与学生的整个生活实践集合起来:一言以蔽之——把写作教学与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学生的“社会化”、“人化”结合起来。我们常听到:美国中、小学生的作文教学是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开学初,一些学校就把本学期的作文题目(一般提供一个范围)告诉学生,学生据此广泛收集材料(包括到网上、到图书馆)、开展研究、探索、交流,到时学生把一大本图文并茂的研究、创作成果交上去,共同阅读、欣赏。这样,他们的作文过程就成了探索、研究社会、自然的充满创造愉悦的过程,也便成了有助于培养包括语言交际能力、兴趣和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在内的整体素质的过程。这正反映了他们的作文教学乃至整个教学“综合化”的趋势。本文拟对一些发达国家的作文教学作一番简略的考察,希望能够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改革提供“他山之石”。
   国外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把作文训练同时看成是观察、思维等认知能力的训练,而不单纯是表达技法的训练。在前苏联,非常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思维训练在作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认为:传统的文体训练偏重培养写作技能,而忽视智力发展,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写作质量。思维积极性的调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是写作的关键。文体训练只能解决文章的表现形式问题,不能解决文章内容的来源问题。由于注入了发展智力的内容,文体训练不再成为一种机械的文体形式的训练。例如,记叙文训练,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为线索,在写短篇故事的训练中,“虚构”的成分逐渐增加,逐步引导学生通过创造想象去写短篇小说。描写文训练,分为两类:“科学性的描写”(也称“应用性的描写”)、“艺术性的描写”,前者注重逻辑思维,后者注重形象思维。议论文训练,侧重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练习写议论文的过程就是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作文教学体系中,写作能力培养是和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融为一体的。他曾经在自己的著作中公开推荐他所领导的巴甫雷什中学一至十年级的233个作文题。从这些题可以看出,他不仅把作文看成是落实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手段,而且看成是发展学生智力、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  在233个作文题中,数量最多的是“写生”性质观察作文题(共有116个,占总数的50%)。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传统的作文教学存在着语言脱离思维的重大弊病。“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别人的思想,却没有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们所写的,“是一些硬挤出来的、笨拙的、背诵下来的句子和词组,它们的意思连儿童本人也是模糊不清的。”因此,他主张一开始不让学生写记忆性的命题作文,而是写观察作文,进行“实物写生”。他认为学生观察实物易于形成鲜明的表象,产生写作的激情,也有助于独立地思考事物之间千丝万缕的相互联系。并且在观察中,每个学生总是用自己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之间的成百上千种联系的,所以各人的思想不会雷同,他的语文表达必定“带有深刻的个性”,“具有自己的独创性”。简言之,观察作文能够使学生产生“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和“创造精神”。而此三者,正是科学的语文教学的“三根支柱”。  观察作文的题目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艺术性的描写文,例如《学校附近的花》、《晚霞》、《春天的溪流》、《树林里的冬日》等等。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描写大自然的美景,可以最有效地进行审美教育。他身为校长,经常抽空指导学生写这一类文章。他说:“我们到大自然中去,到森林、果园、田野、划地、河边去――语言在我手中成为武器,我借助于语言,使孩子们看到周围世界的丰富多彩。孩子们感受到和体验到所看到和听到的东西美,就能领会语言的细微色彩,而美则通过语言进入他心灵。”另一类是科学的描写文,例如《燕子筑巢》、《小麦是怎样抽穗的》、《湖与河(比较)》、《蚂蚁的生活》等等。写这一类文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论思维的兴趣和能力,同时使他们获得有关大自然变化规律的科学基础知识。
  在欧美国家的作文教学中,美国的作文教学是最有代表性的。本世纪以来,美国的作文教学理念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从重视听而轻视写作,到“自我表现”,再到写作训练与思维训练并重。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有直接关系,二者相辅相成,这已经成为美国教育界的共识。美国佛罗达大学的教育家西奥多.W.海伯说:“要想写清楚就必须想清楚。要想写得充分,就必须想得充分。要想写得实在并富有想象力,那就必须在思想上想得实在并展开丰富的想象。一个学生要较好地学习写作,那他就一定要更好地学习思考。这是一规律,其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威廉.W.韦斯特在《提高写作技能》一书中指出:“写作过程能帮你把零乱的思想条理化,使你的想法经过提炼而清晰起来,并且进一步发展你的思想。”全美英语教师委员会于1979年制订出《英语教学纲要》,于1982年10月经过理事会议论通过。《英语教学纲要》强调了培养包括写作能力在内的语文基本能力的重要意义,还提出了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并重的教学理念,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内容如下:“思维技巧包含于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并且存在于英语教学的读、写、说、听和观察之中。分析、分类、比较、形成假设、进行证明、做出结论的能力,对所有成人的推理过程来说都是重要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推理的,还是直觉的,都是帮助学生在校内或校外处理学习经验的一种方法。”这些思维技巧可分为三个主要范畴:创造性思维、逻辑思维和批评性思维。这实际上既包括抽象思维,又包括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这样就使得作文训练与右脑开发、审美教育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美国的写作教学包括写作基本能力训练、表达方式的训练和实用文体的写作训练。有多种训练体系,其中有单向的也有综合的。例如唐纳德.姆奎德和罗伯特.爱特温合编的《写作中的思维训练》一书,属于思维与表达相结合的综合训练体系,其纲目如下:“(1)开篇:用词;比喻(隐喻);观察和推论;抽象和具体;(2)理清思路:下定义;分类;说明;(3)发现相似点:比较和对比;比拟和对比;(4)发展顺序:描写;叙述;过程分析;原因和结果;(5)提出主张:争论;说服。” 这本书将抽象思维、形象思维训练与写作技能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对我们很有启发、借鉴意义。
  各国作文教学的又一个重要趋势是注重激发学生写作的动机、积极性。美国教育家唐纳·格雷夫斯提出,随处乱涂乱画,是儿童使用符号本能的体现。作文是编密码,要比解密码的阅读更为容易。调查证实90%的儿童在开始上学时就认为自己会写作,而认为自己会阅读的仅占15%,由此提出反传统作文教学理论和方法的观点:广义上讲,作文并不是从识字以后开始的;可先学写作,再学阅读;一二年级即可边玩边画边写作。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 达维多夫和语言心理学家玛尔柯娃认为少年期是言语发展的最佳年龄期,应该循序渐进地发展语言的各种功能。主张以发展语言的交际功能作为主线,把“语法”、“作文”和“阅读”的有关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建立一门综合性的语文程一一“语言表达理论”课。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中,各门艺术教育均以创作为主线,有关知识的介绍、艺术欣赏、评价活动等等,都围绕着这一主线。哈佛大学零点中心认为,应该而且可以用“艺术档案夹”的方式对学生的艺术学习进行评价。这种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学生们自己选择或者互相(也可以与老师合作)选择作品,编入自己的作品集,还可以为自己或同学的作品集撰写评述、介绍的文字,最后可以把这个“艺术档案夹”作为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内容。这种评价方式首先是不仅把学生作为评价的对象,也把学生当着评价的主体;评价不是对学习结果的最终鉴定,而是对学习过程的不断的监控、对学习兴趣的不断的激发。这种方式在美国的艺术教育中风行一时。这反映了一种重要的观念:教学评价与教学过程一样,应当把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科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放在教学的首位。日本在作文训练上重视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要有写作的动机,想写;第二,要有写作的生活素材,有东西可写;第三,有表达能力,能够写出来。日本语文教学界把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视为写作教学的基础。日本学者认为,学生能否从生活中发掘素材并适当选材,是作文教学的一道难关,跨越了这道难关,作文也就成功了一半。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甚至惧怕作文的主要原因,是感到没许可说,没什么可写。其实写作素材是观存在的,只是没有意识到。针对这种情况,有的学者把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归纳起来,进行分类,制成作文题材表,以提示学生发现题材。题材表如下: (1)、家庭生活:我家的早晨  我家的早饭  我的父母  家庭的魁力  我的理想和家庭  兄弟之间  家庭的压力(2).学校生活:校风  老师  友情   我的同伴  理解的喜悦  考试  才大学的目的  比赛  体育的魁力(3).社会生活:我的街道  国民的公众道德  自由和责任  新时代和我们应有的态度  宣传战  广告的伦理  现代文明的批判  机械和人关于职业  女性和职业(4).自己:说我  反省自己  意想不到的自我发现  我思想的转变  我的理想  为什么活着  虚荣(5).人世:忘不了的人们  患者的专职医生  给我影响最大的人  恋爱男女平等  多种多样的性格  时代的变迁(6).科学和艺术:科学的力量  科学的恐怖  科学发达的原因  技术的意味我读过两遍的书  我的读书法  我喜欢的诗及其理由  最近的绘画展  感人的音乐(7).自然:自然的美  旅行  早春  风  海  云  大都市  田园  新耕地  高速公路。  这张题材表所列的项目包罗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学生所熟悉的,并且大都有新身体验,但是如果不去提示,学生就难以意识到。在这种提示之下,学生作文就会在头脑中浮现在种种情景,从而避免没话可说、没有兴趣写作等情况。
  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一贯传统,但是目前的趋势,更多的是把阅读看成写作题材的重要来源。比如,日本语文教育界认为作文训练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作文和阅读联结、作文和生活联结。作文和阅读联结:以教材为基础,进行创造性的表达活动。例如:(1)读后的感想和意见(评价、鉴赏)(2)读后的联想和想象(3)续写把课文中的故事接续下去(4)扩写就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展开想象(5)仿写(6)以主人公或作者为对象写信(7)对课文说明、评论的事情质疑。此外还有直接反映课文内容的练习,如摘录、写提要、改写等。苏霍姆林斯基重视阅读的思想教育意义。他认为阅读是“丰富精神世界的源泉”,不能仅仅归结为掌握阅读能力。应该把掌握阅读能力作为一个开端,使学生学会“借助书本来观察和认识世界和自我”,“攀登上智育和美育的顶峰”。因此,他十分坚决地把读书笔记列为作文的重要内容,使学生借以进行爱国主义、道德和审美方面的自我教育,阐发个人的志趣和理想,并且发展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巴甫雷会中学的作文题中,读书笔记的数量占第二位(一共有98篇,占总数的42%)。读书笔记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对课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例如《杜布罗夫斯基身上什么东西最吸引我》(普希金的小说《杜布罗夫斯基》读书笔记)、《在我们今天还有变色龙式的人吗》(契诃夫短篇小说《变色龙》读书笔记)。另一类是对课文中的格言或谚语开展议论。例如《“个人即使伟大,毕竟还是微弱的”(高尔基语)》、《“诚实比一切都更接近于伟大”(维克托.雨果语)》。把阅读作为写作题材的来源,可以消除“无话可说”以至说假话、大话、空话,视作文为畏途的弊端,有助于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从阅读中当然还可以学得写作技法,培养、形成语感,汲取精神营养,陶冶思想感情,等等。但这些效应的取得,大多须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希望立杆见影、“一课一得”,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能反而“欲速而不 达”。
  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重视听说读写的结合,是当今世界语文教学的共同趋势。口头语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人类社会才出现书面语。口语一直是人类最常用的交际工具。正常的人学习、生活和工作;总是离不开听话、说话。口语出口成音,诉诸听觉,不需更多的外部条件,表达方便、迅速。据统计,一般的人口述速度是l50字/分,而书写仅为20~30字/分,前者约为后者的6倍。语音稍纵即逝,所以学生听话需要有高度的注意力、敏捷的感 知力和必要的记忆力。学生一边听,一边理清语脉,准确地理解语意,同时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且遣词造句,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对方。说话过程中,要求学生能迅速地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理思清路,对于语音、语义之间能作出快速的双向转换。这对于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具有重耍的作用。口头语是书面语发展的前导,所以口语的听说训练,是读写教学的基础。从儿童出生后言语发展总体看,听说读写有个递次发展的过程,首先是会听说,然后是会读写。正是由于儿童入学前掌握了相当数量的词句,才使学习书面言语成为可能。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人际交往更加频繁。传声科技的进步,借助先迸的通讯设备,听说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这样,听说的运用越来越广,视听信息在人们接受的信息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美国心理学专家指出,在都市化的社会里人们当众说话是不可避兔的, 如果老是畏畏缩缩或吞吞吐吐,辞不达意,是绝对与成功无缘的。 与此同时,现代社会对人们的口头言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听话要能够辨别正误,理解深层意义,讲话要严密,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多的内容。与机器对话,要求人们必须说严格的标准话,不规范、 罗嗦、含糊不清的口头表达必须予以改造。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口语活动往往与直观的场景、具体的情景密切联系在一起,通过各种口语交际活动的设计,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突出体现了当今教育生活化的趋势和综合教育、整体教育的理念。  美国一些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就设“传通科”,教学内容包括通讯、传达、联络等知识和技能,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市立学区语言艺术课程说明》对口语教学要求作了如下说明:“在结构方面,学生将能够:1.提高口语交际技能;2.在口语表达中表现出对语法、用法和句法3.根据不同的听众选择话题和词汇;4.为演说准备笔记和组织思路;5.富有想象地使用语言。.在释义方面,学生将能够:1、在口头表达中将新旧信息联系起来;2.参加非正式口语活动;3.运用采访技巧获取信息;4.用口头交流形式进行娱乐活动和信息传递5.参加小组交际活动;6.为演说/汇报准备并整理笔记;7.口头表达对文章的理解;8.对不同听众的要求作出反应。.在运用方面,学生将能够:1、熟练运用采访技巧;2.对特定听众进行口头解释和说明;3.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和运用口语交际技巧4.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听众进行不同风格的5.培养和运用作决定的技巧。在跨学科方面,学生将能够:1.尊重他人和自己的思想和语言;2.与他人合作完成口语课题任务;3.参加个人、小组和全班的语言学习活动;4.主动参加群体学习活动。”由此不仅可以看出他们对口语能力的重视,而且可以看出,他们是把口语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培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许多发达国家在课程标准中已经设有“视听教学”一项。《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市立学区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中对“视听教学”要求规定如下:“在结构方面,学生将能够:1.识别作者的风格;2.识别正确、恰当的语法、措词和句法;3.通过视/听不同的媒体扩大词汇量;4.欣赏不同形式创造性表达的美。在释义方面,学生将能够:1.发展评判媒体和评价口语表达所必需的批叛性思维技巧;2.认识到节奏、方言、沉默、抑扬顿挫对提高演讲和文学作品质量的重要性;3.在视听中集中注重主题及/或情节;4.从视听活动中获取信息;在运用方面,学生将能够:1.形成主动的听力技巧:①听且理解指令性说明;②在班级讨论中倾听同学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2.别人朗读时认真听讲;3.利用媒体激发学习和思考;4.培养欣赏艺术、音乐和文学的能力; 5.利用电子媒体加强和促进语言学习; 6.进行娱乐性视听活动;7.借助科技手段和其他媒体表达思想。在跨学科方面,学生将能够:利用批判性视听促进跨学科学习;参加个人形式、小组形式、大组形式的视听活动;合作完成语言艺术课题练习;通过视听活动了解语言和文化的差别;积极参加群体听力活动。”这一方面反映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给语文教学带来得革命性变化,一方面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综合教育观、整体教育观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的思路、方向。
  作文教学的又一个趋势是生活化、实用化。生活化倾向在日本作文教学的发展轨迹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如前所述,古代日本的作文教学明显受我国影响,以我国的《史记》、《孟子》、《唐宋八大家》、《东莱博议》为范文,多写合乎圣贤思想的空泛的议论文章。20世纪初(大正时期),日本作文教学开始接受欧美儿童中心主义教育思想,作文教学的理念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空泛的模仿议论,转向写实主义的主张,提出用口语化语言表达真情实感,文章风气和作文教学方向为之一变。20世纪30年代,日本又发起了“日常生活作文运动”。这一运动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作文本身,还在于为学生(包括教师)提供自由发表意见的机会,提高学生和家长关于人权的认识,强调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性的创造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一系列社会改革,包括教育制度的改革,日本作文教学又经历了一次大变革,作文教学理念受美国教育思潮的影响,由以表达自我,反映日常生活为中心,转变为以适应社会需要,表达社会为中心。作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已不是反映个性,而是交流信息,传达思想。因此,记录、书信、报告等实用性文体写作开始盛行。这反映了作文教学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必然趋势。日本作文教学理念的这一转变,集中体现在文体论争上。重视自我表达是日本的作文传统,重视社会通讯是现代生活的需要,这是这场论争的关键所在。二战之前,“实用的”文章是置于“文学的”作品之下的。作为论争的实绩,现行的国语教学大纲产生了根本的转变。大纲规定,学生除了写“表现自己的文章”(包括日记、书信、感想文和生活文等。这类文章以培养个性和创造思考为目的)之外,还要写传达社会信息的文章(包括记录、通讯、报告、评论等。这类文章以沟通思想、交流信息为目的)。从日本战后作文教学的实际看,作文教学的目标明显转向后者,因而,记录、书信、报报、说明、评论等实用性文章就被置于重要地位、而学生的自我表达文章则居其次。作文和生活联结的方法是指导学生观察和调查,是把学生放到一种能激发写作动机的情景中。日本的生活文、记录文、报告文、感想文种种文体名称就反映着作文和生活的必然联系。例如本地召开体育大会,就让学生为外地来人写本地导游用水呼吁书等等。调查报告大多关注人们关心的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河水污染、森林保护等。其他如关于方言、汉字使用频率、人名变迁等问题的调查。与调查报告有密切联系的是记问记,如向有体育专长或爱的老师采访体育运动技巧,访问出国旅游的人谈见闻感受等等。这种真实的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又可以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这种实践性很强的写作活动和实用性很强的文体样式,也是学生未来生活和工作所实际的需要的。前苏联的语文教育界,作文面向生活是有共识的。他们批评传统的语文教学偏重文体训练,只能解决文章的表现形式问题,却不能解决文章内容的来源。为些,他们强调加强作文与生活的联系,主张让学生多写观察笔记、日记、工作报告、书信、书评、影视评论等。因为这些文章有助于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和关心他人,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这在上文已经有所介绍。在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面对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的严峻形势,教育界提出了“新三艺”(数学、自然科学、外语)教育改革主张,强调科学教育,而忽视语文教育。随着电视电话现代信息手段的出现,人们在思想上认为读写能力已不重要,口语可以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根本轻视写作教学。70年代到80年代,世界范围内新技术的兴起,使美国认识到落后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时代的需要,“恢复基础”的教育改革运动应运而生。全美英语教师委员会1982年制定的《英语教学纲要》强调了培养包括写作能力在教学的实用功能。美国写作教材中,写作训练目标和思维训练目标都带有明显的实用化倾向。写作目标要求是从交际的实际需要出发的,如强调写作是与别人交际的方法、根据不同的听众(或读者)而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学习向别人呼吁并且能说服别人的写作技巧等。思维训练目标中把创造性思维列在首位,并在逻辑思维中提出了能够创立假设,并预见结论的要求,这些对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将来参加社会工作都有重要意义。写作教学的实用化倾向,在欧美国家有着重要的社会生活背景。美国的一位教育家说:“我们不认为大学毕业就是可达到的终的目的,相反,有意识地使一个不论是写还是说的方面做到语言的规范化,那就给了他一种能够支配自己命运的、没有任何技巧可以与之伦比的力量。”这里说的“能够支配自己命运的、没有任何技巧可以与之伦比的力量”指的正是写作的实用价值。下面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一位叫杰克.奥布赖恩的青年,高中毕业后,自己办了一个汽车修理站。在他记载两周来的对外活动的一张清单上,列有如下内容:1. 拟一份“星期日不休息”的广告给当地报社。2.准备一份招工广告。3.为顾客填写一份保险估价单。4.填写一张一年当中“估计收入”所得税报表,并且解释“估计收入”比前一年降低的原因。5.刚买一个月的猎枪托上出现了裂纹,就此事给函购公司写一封抗议位。6.给一位帐单过期的顾客写一封收款信。7.作为“小联盟”队的教练,写信给市政厅,要求把丹曼运动场辟为训练场地。8.给在大学学习的弟弟写信,把他要的零钱寄去。由这张清单可见写作在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中的实用价值。
  由上述可见,国外作文教学注重社会的实际需要,注重培养学生语言交际的实际能力。应该注意的是,在注重语言实际功能训练的同时,并没有抛弃对文学素养的培养,并没有忽视对学生个性发展关注。譬如美国,甚至把“创作”列为作文训练的一个项目,虽然这种“创作”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创造,而是“一种经历的再创造”,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创造性”,但仅就这一点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更何况“创造”也自然包含文学作品。譬如日本,关于写作教学中的文学教育价值与社会实用价值的关系,日本语文教育界一直存在分歧。有人对语文教学大纲中没有强调文学教育表示不满,主张文学教育与语言实践结合,并从理论上因定文学教育的地位。事实上,二战之后的日本的作文分类中表现自我的文章仍然占有相当的地位,例如,训练学生写内容具人性化的日记、书信、写形式艺术化的诗歌和小说;并明确提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思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艺术感受力,保持了本国语文教育的传统。而前苏联在作文训练的起始  就把文学创作和想象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例如中学记叙文写作中最简单的一种称做“短篇故事”,其结构通常包括开端――高潮――结局三部分,写短篇故事的训练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在写作中“虚构”的成份逐渐增加,也可以说是在逐步引导学生通过造象去写短篇小说。  近年来,语文教学中强调个性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如何协调个性发展与实际需要的关系成为语文教学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无疑这反映着人文精神和现代物质文明的冲突,也必须涉及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和实用功能之间的矛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下,二者失衡的方向是不同的,当在某一方向严重失衡时,就要向相反的方向平衡,这是必然的。平衡是相对的,失衡是绝对的。从人的未来发展来看,二者不可偏废。
  以上介绍了各国作文教学的几个重要趋势。需要说明的是,在实践中,以上分别叙述的几点,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
  从哲学上看,“综合”就是看到“整体”,就是看到组成一个整体的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联系所具有的含义。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早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作了精辟论述。在马克思看来,不仅自然事物物物相需,人作为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与整个自然以及自然中的其他事物相互依赖、互生和共生。“综合教育”就是充分发挥“教育”这个系统中各个要素的系统功能,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综合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本质的联系。  由德国巴符州于1994年制定的《完全中学教育计划》突出体现了综合教育的观念。“教育计划”具有综合性、年级性和分科性三大特点,其目的是突出跨学科教育,促进各科目的整合,提高素质教育。主持这套“教育计划”制定的M.苏尔茨,海克托博士在她为本计划撰写的《前言》中指出:“与以往的教学计划研订相比,本计划体现了一些新的特征。首先,我们打破了科目界限,按照年级制定教学计划,并阐述了有关教育指导思想,以便使教学内容更好地适合学习者的发展水平。其次,减少了学习素材,压缩了教学内容,这为教和学提供了更大的活动余地,为开展小组教学活动建立基础,进而为素质教育创造有利条件,包括培养独立学习能力、负责精神、合作共事能力和学习方法能力等。第三个特点是,为各年级规定了跨科目教学的题材范围,借以提高对未来教育思想的整体思维、综合思维和多维视角的把握。”这一思想对于我们开展作文教学改革应当有所启发。语文教学可以而且应当与各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各科教学为语文教学阅读材料、写作题材;语文则为各科教学提供交流、表达的工具 。目前,谈论“综合课程”似乎成为一种“时尚”。语文教学与各科教学的“互生、 共生”,尽管谈论得不少,但实际上应当说还有“大块文章”可做。
  ( 本文节选自《走向综合——中外母语教育中美育之比较》,有较大改动。该文见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5版《中外母语教育比较论集》,洪宗礼、柳士缜主编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9:25 , Processed in 0.06846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