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66|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细节处显工夫 微小里见风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8 16:02: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细节处显工夫 微小里见风采


——欣赏吉春亚老师课堂教学
广东东莞 莞城步步高小学  陈东玲

摘要:“天下之事必作于细”,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从关注课堂教学的细节开始。大量案例证明,一个教师如果能充分关注、探究和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个细小环节,对细微处精心的打造,那么他的课堂教学肯定是充满魅力的,他的教学成效也肯定是事半功倍的。
关键词:教学细节  课堂教学   有效性

古人云:“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教学过程是由无数的教学细节组成的。教学细节是分析和改进教学行为的窗口,它为教师研究、分析和把握教学提供了以丰富的现实感受为基础的途径和渠道,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要想使教学具有有效性,就必须处理好教学中的每个教学细节,并使教与学行之有效。作为教师,只有关注教学细节,打造教学细节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走进吉春亚老师的课堂,处处能感受到对教学细节的精心打造。
一.  细指导,字词教学显扎实。
有些教师认为,词语教学只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高年级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去学习,去掌握,不必占用课堂宝贵的时间。于是,课堂上教师或者避过词语直奔课文内容,或者简单地让学生读一读。殊不知字、词、句、段、篇,是阅读教学体系中永恒不变的主旋律。在一篇文章中,它们互相依存,整体关联,没有谁可以孤悬于文本之外,成为一个超越文本之外的独立教学体。字词教学因其特殊的基础性,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承担着奠基石的角色。阅读教学由它始发,并由它贯穿起句段篇的教学。
我们一起来欣赏吉春亚老师在六年级《小草和大树》(第一课时)字词部分的教学,体会高年级字词教学中的扎实有效。
师:课前,我们都做了预习,我想倾听你们的预习情况。初看课题,以为是一个童话故事,其实不然,这个“小草”和“大树”和人物有关。课文中的人物都来自英国,名字不好读,我们读一读。
出示:夏洛蒂·勃朗特   艾米莉   安恩    罗伯特·骚塞
生:(认读姓名)
师:再来认读这些词语(出示)
第一组:  罕见   荆棘   权    力   训诫   前  
第一组:要强好胜 节衣缩食枉费心血 陡峭狭窄 脱颖而出
第三组:寥寥无几惴惴不安孜孜不倦 大名鼎鼎 嗷嗷待哺
生:(个别认读,全班认读)
师:第一组词语中有几个是生字,请大家抄写划横线的生字两遍,易错字相互提醒。
生:(抄写生字)
生:我提醒大家“撇”的笔顺要注意。先写上面的“两点”再写外围的框和中间的“竖”……
生:我提醒大家“毅力”的“毅”子左下不要漏掉两个笔画。
(一边提醒,其他同学再抄写这几个字)
师:这些词语中,你们理解了哪一个,就选择一个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说理解的词语意思,不会的词语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学习理解)
师:第三组词语构词方式一样的,照样子说几个。
生:帘帘飞瀑、比比皆是、步步为营、彬彬有礼、楚楚动人…….
吉老师的做法告诉我们,对于语文学习,生字新词是基础,是根本;没有了生字、新词的吸收和内化,语文素养的提高就显得空洞和苍白。字词教学理应是扎扎实实地进行,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想当然。
二. 细品味,句子教学见实效 。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经常引领孩子赏词析句,让孩子们在具体的语句学习中习得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但是,如何使得句子教学更有实效性呢?以二年级《找春天》中“小草从地下…..”句子教学为例,欣赏吉老师是怎样引导学生品读句子的。
师:春天还在哪里?课文是这样写的。
1、选择填词
眉毛  琴声  音符  眼睛
出示: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树木吐出点点嫩(nen)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2、词语搬家。
这些调皮的眉毛、眼睛、音符、琴声想要搬家,你们觉得可以吗?
出示: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树木吐出点点嫩(nen)芽,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生:它们不可以搬家。“小草”和“音符”不像,用到“小草”那一句中不好。
生:把“眉毛”填到“野花”那一句也不行,眉毛和野花都扯不到一块去。
生:“树木吐出点点嫩(nen)芽”没有声音,怎么能说是春天的琴声。
生:解冻的小溪发出丁丁冬冬的声音,像琴声,不应该填“眼睛”。
师: 还是课文写得好,我们把精彩的描写记在心里,看谁背诵速度最快。
1、拓展,照样子说或写一句话。
师:春天的脚步到处都是,我们也来说一说---
出示:
桃花两枝三枝,那是春天的(胭脂)吧?
鸭子在江水里嬉戏,那是春天的(舞伴)吧?
江水绿莹莹的,那是春姑娘的镜子吧?
(        )那是春姑娘的(        )吧!
生:蝴蝶在花丛中飞舞,那是春天的发夹吧!
生:小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那是春天的使者吧!
生:小雨轻轻的、细细的,那是春姑娘的纱衣吧!
生:笋芽儿探出了脑袋,那是春姑娘在和我们捉迷藏吧!
普通语言学的奠基人洪堡德说过:“在汉语的句字里,每个词排在哪,要你字斟句酌,要你从不同的关系去考虑……”吉老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触摸文字,既理解了语句内容,又在理解词语基础上运用语言,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
三. 细引导,背诵默写出奇效。
在一堂语文课上,如何指导学生背诵与默写呢,受时间的限制,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应该面面俱到地进行背诵与默写的教学训练。而应该有所选择,有所突破。让我们欣赏吉老师是如何处理的例1:《钓鱼的启示》(第二课时)
师:在我们第一节课的学习中,大家接触过这样的几个词语。
【出示】放好鱼饵 小心翼翼  操纵钓线  筋疲力尽 再次乞求  不容争辩  放鱼回湖  依依不舍  遇到诱惑  父亲告诫  简单问题  道德实践
师:齐读这些词语,欣赏哪位同学背诵得更快。(指名一生背诵,揭示背诵方法——抓词语之间的联系)
师:请一位同学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说几句话。
生:我与爸爸出去钓鱼,我们先放好鱼饵,小心翼翼的操纵钓线,在快筋疲力尽时钓到了一条大得简直令人难以相信的鲈鱼,我想把鱼留下,可是爸爸要把鲈鱼放了。我再次乞求把鱼留下,但爸爸不容争辩。我只好依依不舍的地放鱼回湖。后来,当我遇到诱惑的时候,我就会想起父亲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师:我们再背诵些词语就方便多了。(生齐背)
师:刚才,我们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说的那段话,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吉老师通过指导学生背诵词语,一举三得:一是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二是使学生悟得记忆迅速的方法;三是复习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例2:《小镇的早晨》(第一课时)
师:在第一自然段中,哪一句话是写小镇的?
生:“蚕乡小镇,四周河道纵横,它的早晨是木船悠闲的摇橹声唤醒的。”
师:咱们一起把这句话默写下来怎么样?
生:行!
(师生一起默写,老师在黑板上默写:蚕乡小镇,四周河道纵横,它的早晨是木船悠闲的摇橹声叫醒的。)
生1:老师你有一个字写错了,应该是“唤醒”而不是“叫醒”。
师:噢,谢谢你。你真仔细,很能发现问题。不过,我觉得“叫醒”这个词用在这里也蛮通顺的,未尝不可啊!
生2:我觉得,还是“唤醒”好,因为“叫醒”这个词给人的感觉是大呼小叫,声音很闹的。
生3:我也这样想的。“唤醒”是轻轻地呼唤。
生4:“悠闲的摇橹声”给人的感觉是悠闲的,慢悠悠的,自由自在的,很舒服的,所以还是“唤醒”用得好。
师:一种很美好的意境,你用语言描绘出来了,你一定是学语文的高手。听大家这么一说,我是不应该把“唤”字错写成“叫”字的。(教师边改字边说)课文中,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种让人感觉很美的,很舒服的“静”,你知道是那个词吗?
异口同声)“恬静”。
师:(边板书,边说)“恬静”的“恬”字是竖心旁,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这种“安静”让人心里甜甜的、美美的。我们来朗读这个句子,把这种舒舒服服的美感读出来。
(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教师不着痕迹地为学生布下了一个“套”,有意出现失误引起学生注意并发现,接着教师故意以“糊涂”逗之,马上激起学生的思考和比较。通过辨析“叫醒”与“唤醒”,学生对句中的语感有了更深的体会,同时教师还引出“恬静”,为后面的教学环节做了铺垫。
四. 细引领,写话指导显成效。
一般的语文课往往是说得多写的少,写的训练常常被拖到课外,课堂书面作业变成课外作业,也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如果把练笔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及时完成并做出修改,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让我们从吉老师《白杨》教学的拓展写话中感受浓浓的“语文味”。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像白杨一样的工作者,他们是谁呢?
生1:默默无闻的护士。
生2:北京奥运会建筑的建设者。
生3:援藏的老师。
生4:在守卫边疆的战士。
生5:在大西北工作的铁路工作人员。
【出示】(    )从来就这样(    )。哪儿……哪儿……不管……总是……写一段话。
(课件出示几个艰苦工作的画面)
(学生自由写话,教师巡视。)
师:已经有同学自告奋勇,要展示自己的作业。(投影出示)我们来看这个句子,觉得意思是否前后一致:
援藏的老师从来就这样吃苦耐劳,哪儿需要他们,就在哪儿洒下自己辛勤的汗水。在那里,不管是遇到生活的困难,还是遇到身体的不适应,不管是遇到洪水还是干旱,他们坚持到学校上班。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将这个句子后面部分改成:“不管是遇到生活的困难,还是遇到身体的不适应,不管遇到当地老百姓的不理解,还是学生的调皮捣蛋,他们一如既往地辛苦工作。”
通过如此的引领,学生明白课文句子表述的特点后,帮助学生生成符合语法规则新的语言,为今后的习作训练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指导朗读、写字教学 、说话教学 ……吉老师课堂上的这些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  这些教学细节仿佛课堂中一个个美丽的亮点,折射出吉老师课堂教学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吉春亚写的《吉春亚“语文味”课堂》
2#
 楼主| 发表于 2010-5-8 16:03:09 | 只看该作者
化难为易   轻松作文
——《看漫画写感想》教学实录及点评
整理和点评  广东东莞  陈东玲
人教版第12册“积累运用一”的习作部分安排的是看图作文,与以前的看图作文不同的是,这次的图是一幅漫画《假文盲》,习作的内容也不是侧重写画面内容,而是侧重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并进行联想,最终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体会。应该说这是一次很有难度的习作。为了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挖掘出漫画所表达的内容和现实意义,在教学中老师巧妙设计,化难为易,学生轻轻松松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使“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这一习作教学宗旨落到实处。现把教学过程整理如下:

一、       教学引入,了解漫画
师:同学们,你们了解漫画吗?
生: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的讽刺性或幽默性的图画,
生:画家从现实生活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讽刺,批评或表扬某些人和事,反映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
师:我们就来观察一幅漫画,学习写漫画作文,漫画的名字是《假文盲》。这幅漫画的作者是著名的漫画家华君武先生,这幅画被多份报刊转载。
二、观察漫画,进行描述
师:你同学们看看这幅图画,你看明白了什么
生:五位男士站在母子上车处的地方,真正的母子却在一旁呆呆地看着他们)
师:仔细观察,看看画面上的那几个男子,他们的服饰、动作、神态怎样?那一对母子的又会是怎样的心里活动?
生1.第一位穿着大衣,双手插进口袋,样子像个政府官员, 对“母子上车处”的牌子视而不见,理直气壮的在那等车。
生2.第二位的样子像个工程师。他若无其事跟在队伍中。
生3.第三位是一位老爷爷,戴副眼睛,像一位大学教授,他正在“母子上车处”一边等车一边闭目养神。
生4.最后一位戴口罩,像一位医生,他理直气壮地在“母子上车处”候车。
师:同学们形容四个人神态的词语用得很准确,我们把它记录下来。
(板书:视而不见   若无其事   闭目养神   理直气壮)
师:再看看旁边真正的母子俩,谁来形容一下她们?
生1:“母子上车处”的旁边站着一位母亲,手里抱着婴儿,被挤到了队伍的外面,用鄙视的眼神看着那些人。
生2:我觉得那对母子两的眼神有些可怜巴巴的,大概在想:这些人为什么会占了“母子上车处”的位置呢?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细致,我们把这些观察结合起来,把这幅漫画的内容说一说。
(学生自由练习说漫画内容)
【点评】观察能力是写作的基本功,所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般性的观察谁都能做到,但“会观察”,“能观察得全面与具体”,特别是能把观察心得有意思地落实在作文本上,这是一难点。吉老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漫画时,注重引导学生归纳,帮助学生能够准确用词,将看到的事物表达出来。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又达到了锤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效果。
三、评议漫画,拟定题目。
师:看了这幅图,你肯定有自己的想法,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生:我希望假文盲现象不要再出现了。
生:请我们大家遵守社会公德。
生: 与假文盲想象SAY NO。
生:假文盲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自私自利。
师:我把你们刚才说的话提炼一下成为文章的题目。你们看:
愿假文盲现象消声灭迹
——看《假文盲》有感
要杜绝假文盲现象
——看《假文盲》有感
与假文盲行为告别
——看《假文盲》有感
【点评】“题好一半文”。吉老师从学生对这幅画的感受出发,自然过渡到如何把感受变成文章的题目,水到渠成。
四、议论漫画,写出感想
师:我们围绕这种现象,具体说一说你的想法。(板书:议论)
(学生在谈自己的认识时语言极为简单,一般都是一两句话语,吉老师针对这种情况进行引导)
师:同学们可以读读,老师是怎么针对这幅漫画进行评论的。
【出示】
看到这幅漫画,引起了我的深思。这些人难道真的是不识字的文盲吗?不是。他们是假文盲。“假文盲”所反映出来的表面现象是装模作样不识字没看见,实际上是缺乏的是遵守社会秩序的良好品德,更缺乏一片关怀他人的爱心。他们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只从自身利益出发而不顾公众利益,这种现象是我们大家都不容的。
师:学习老师议论的方法,融入到自己的表达之中。
(学生自言自语口头表达)
(点评:课堂是为学生服务的,如何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吉老师的办法是出示一段自己写的片段,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再让学生吸收老师的语言融入到自己的表达中,学生对漫画的议论水平自然提高了。)
五、联系实际,谈谈体会
师:让我们联系社会生活,说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假文盲”这种现象。
生:例如在公交车上,有年青人占着“老弱病残孕”专座。
生:还有,在公园里,有人对草坪上的“青青小草,请勿践踏”的牌子视而不见。
师:我们可以把这些写到我们的感想中,根据老师提供的内容继续往下写
【出示】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假文盲现象常常会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就拿公共汽车上的事来说吧,有些座位上明明写着“孕妇专用”,“老弱病残”等字样,可是那些假文盲却大大方方地坐了上去……
(学生写生活中假文盲现象,每个人写三种。写完后部分同学将自己写得最精彩的部分进行交流)
生:在人满为患的公共汽车上,不少年青力壮的青年人稳稳当当地坐在位子上,而他们的身旁,却站着白发苍苍的老人,但是他们却没有一丝让座的表现,在他们的座位上“老弱病残专座”的提示清清楚楚,他们却熟视无睹;
生:在公园里,“不许攀摘花木”的牌子十分醒目,然而被攀摘的花木却随处可见;广场上漂亮的垃圾果皮箱上的字格外耀眼,却仍有人随处乱扔果皮纸屑。
生:在标有“未成年人禁止入内”的网吧、游戏厅里,一排排小学生正在全神贯注地玩电脑、打游戏;“脚下留情”的草坪上还是被假文盲留下一道道黄褐色的土径;“禁止吸烟”的电影院里,一个个假文盲翘着二郎腿在“吞云吐雾”;“不准乱刻乱画”的旅游景区,又是被一位位假文盲刻下“××到此一游”的语句
师:你们在表现社会假文盲现象时用了排比的方式,语言更有力量了。
(点评:如何联系生活实际,也是学生在习作的一个难点,为了降低难度,达到较好的效果,吉老师采用了让学生接着老师所写的内容继续往下写的方式,学生写起来顺手多了)
五、最后呼吁,总结全文
师:文章的最后,你想说些什么呢?
生:我想呼吁,希望社会能更和谐!
师:总结可以是一句话,不过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要求低了,读读老师写的话。 根据老师的提示,看看能不能说两三句以上。
【出示】
让《假文盲》这幅漫画来擦亮那些不讲道德者的眼睛,洗涤他们心中的污点,那么在不久的将来,类似“假文盲”的现象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看到的将是一幅幅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例,同桌互说感想)
生: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一个中国人,在公共场所应该多替他人着想,要时时想到自己不影响别人,多为别人提供帮助,希望人人都能遵守社会公德,让文明之花遍地开放。
   生:这幅漫画,让我想起一句简单而又赋有含义的话:“有一种财富叫精神,有一种高贵叫文明。”就让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永远消失在人们的观念中吧。
六、范例引路 布局谋篇
师:(指着板书)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整篇文章可以这样构思整篇文章可以有概括部分、议论部分、联系生活实际、总结,另外开头前还要加上引子。我们来看一篇范例:
【出示】
杜绝假文盲的诞生
——看《假文盲》画有感
最近,我看了一幅漫画,名叫【假文盲】,它的作者是著名画家华君武爷爷在一九八四年画的。(引)
画面的主体部分是五位社会精英人物,一位是带着眼镜的教师模样、一位是手挎高级皮包似乎是经理模样、一位带着口罩,俨然像一位医生,另外两位似乎是高级军官和政府要员,他们正如无其事地站在“母子上车处”等待着汽车来临。旁边有一位母亲则背着孩子可怜地缩在寒风刺骨的角落里,呆呆地看着这五位“社会名流”。(概)
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一定会发问,他们是不是不认识“母子上车处”这几个字?不是,绝对不是!是不是没有看见“母子上车处”这几个字,肯定不是!诺大的字怎么会不见呢?只不过是视而不见吧了。即便是为了赶时间下班回家或去干什么其他工作,也不能妨碍身边的两位母子啊!这两位母子多么无助啊。他们缺乏的是遵守社会秩序的良好品德,更缺乏一片关怀他人的爱心。他们是一群只图自己方便,为了自己的利益装聋作哑的“文盲”。我鄙视这样的行为。 (议)
在社会上有许许多多像这几个“假文盲”一样不遵守社会公德的人。每到春天,公园里嫩绿的小草便从土里探出脑袋。那淡淡的颜色和幽幽的草香,总会使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草地边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珍爱生命,保护小草!可有些人呢,为了少走那么几步路,将自己的脚从可爱的小草上踏过去。他们不知道一步下去会杀死了多少鲜活的生命?君不见在商店“禁止吸烟”的提示旁边,有不少猛吸几口的烟民;在“未满18周岁的不准进入”网巴里,每天都会有未满18周岁的少年儿童,大大方方地在网吧里出入。在这个文明社会中,这些“文盲”把“文明”二字深深地抹黑了,他们的公德心丢失了。
作者借漫画的形式,讽刺和批评了当前社会上那些缺乏公德心和爱心、个人修养低下、自私自利的人和行为,提醒人们要自觉做一个尊老爱幼、品德高尚、讲究社会公德、维护社会道德规范的人。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是假文盲吗?愿我们大家都以“假文盲”为鉴,树立社会公德,为创造一个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和谐美好的社会而努力。
【点评】心中有话如何组织一篇文章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老师的下水文无疑点亮了一盏智慧的灯。学生在欣赏老师的语言表达本领的同时,也明确这篇文章应该如何着笔了。难点问题也就有了解决的途径了。
师:怎样让文章布局更合理呢?我有一个小小提示。以600字的一篇作文为例,引子50字左右,概括部分100-120字,议部分大约120字;联系生活实际方面要250字左右;最后总结要60字左右。
【点评】确定材料的主次和详略是结构的重要问题,详略不当,势必造成文章主次不明,是学生经常犯的毛病。吉老师通过对字数的粗略规划,轻松点拨,文章的详略立现,文章的条理就更清晰了。
3#
 楼主| 发表于 2010-5-8 16:04:19 | 只看该作者
         顺学而导 点拨无痕


——作文课《五指争功》教学实录和点评
   整理和点评    广州东莞   李玲
    作文课通常是孩子们最不喜欢上的课,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然而特级吉春亚老师上作文课似乎一点都不难。在她的课上,孩子们在笑声中思考,在轻松中表达,在交流中提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新课。吉老师究竟施展了什么“魔力”,能引领孩子们和听课的老师轻松进入情境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作文课堂。
一、开课朗读,直奔主题
师:我们刚刚结束了丰子恺的一篇课文《手指》,他在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告诉这样一个道理,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出示)
手上的五指姿态与性格有差异,却无爱憎在其中,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没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
                                   -----节选丰子恺《手指》
生:(齐读)
师:是啊,这五根手指团结互助,齐心协力为主人服务。突然有一天,也许是主人比赛获奖之后,也许是在主人劳累的一天休息之时,也许主人正准备第二天要参加爱一项重要的展示活动之前……它们几个心血来潮争起功来了。请同学打开书,我们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大拇指会怎样给自己争功?
二、方法引路,步步提高
   (一)方法引路之一
生1:我虽然外表长得短而胖,但我很能吃苦,水要喷出来,我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靠我拼命按住,重东西要翻倒过去,靠我用力。
师:你吸收书本上的语言来表达,借鉴也是一种学习。
生2:拉胡琴有我帮助才能扶住琴身;与朋友联络感情,靠我发送短信。
生3:如果没有我,你们怎么夸别人,把你们伸出来还不是骂人?
生4:我的功劳是无人能比的,你们看,很多的工作都是我来独当一面。比如说,在法庭上按手印时就在我身上按一层印油,你们能取代吗?还有拿手机发短信,都是由我来操作,你们只不过是一个陪练罢了。
……
【点评】吉老师处理此环节目的有二:一是鼓励学生吸收文本的语言运用于新的语境,帮助自己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二是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水平,为后面进一步引导做好铺垫,此谓“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师:每个同学都来为大拇指表功劳,老师也来为大拇指表表功,请你读读老师的写的这段文章,看看老师帮大拇指表的功跟你们有什么不一样?(出示)
    大拇指首先发话,扯开嗓门道:“在五指之中,我的力气最大,按钉书机、钉图钉,多重的活,都得由我上阵!”说着,得意洋洋地瞟了大家一眼,“再说了,比较轻巧的活有按手印、鉴定指纹等也离不开我,你们去能算数吗?”然后,又不屑一顾地瞪了大家一眼,继续显耀:“操作电脑键,是我;发信息,是我;按遥控键钮,是我,数人民币,是我……”说着,情不自禁地唱起来:“ 是我---是我---还是我----我的功劳最最大---”
(学生自由读范文后表达自己的想法)
生1:老师写的这段话很生动。不但写了大拇指说的话,还写了大拇指说话时的动作。
生2:老师还写了大拇指的神态。
师:是啊,那就把描写动作和神态的词语读一读。
(生读“扯开嗓门 得意洋洋地瞟 不屑一顾地瞪”)
【点评】吉老师脑勤、笔勤、功底深厚,经常为孩子们写“下水文”,“下水文”的出现无疑给孩子们点了一盏智慧的灯,孩子们不但知道了怎样写,还知道了要加上神态动作写生动,可谓“润物细无声”!
师:你平时注意到争吵时还有哪些动作、神态?
生1:不甘示弱
生2:得意洋洋
生3:盛气凌人
……
师:我也积累了有关争吵方面的词语,和大家做分享。(出示)
不甘示弱   唇枪舌战   得意洋洋
喋喋不休   盛气凌人   滔滔不绝
愤愤不平   振振有词   趾高气扬   
不屑一顾   傲气十足   扯开嗓门
生:读词语。
【点评】语文是什么?赵景瑞老师说,“它是个符号,只有人掌握了它,去听说读写,并将之当作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才有了生命。”吉老师调动孩子们的日常积累自然巧妙,不留痕迹,为孩子们运用语言留下伏笔。
师:请你结合些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说说食指是怎样为自己争功的?
生1:食指听完了大拇指的话语,不屑一顾:“瞧你说的,你算得了什么呀!我的功劳才大呢!拿笔的时候,没有我,主人就没法写作业,每当我按下快门,为主人留下了多少美好的瞬间。还有在主人按电梯与其他按钮时要不是我这事还不得坏透了。”
生2:食指愤愤不平的说:“在奥运会上,我国的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就是用我扣动扳机打中了靶心,才为祖国哦争得了第一块金牌,要不是我,他们别想有惊天动地的事业。”
生3:食指听了大拇指滔滔不绝的话语后气急败坏坏地说道:你不就是一个专门负责拿东西的搬运工吗?瞧瞧我食指工作的种类多多,整个儿全能。想什么秽物、毒物、烈物、刀伤,咬伤、烧伤这些痛苦的活都由我来做,射击冠军王义夫得冠军还不是靠我吗?食指的嘴关不上闸门,没完没了。
……
(二)方法引路之二
师:老师也写了一段,请你来读读,和你们所说的内容进行比较又有什么新的变化。
出示:
食指用不屑一顾的眼神看着大拇指,“怎么说老大也轮不上你呀。瞧你那丑样,身体短而胖,构造简单,笨头笨脑的。再瞧瞧我,多苗条,身材多棒!你们再想想,是谁让鲜艳的五星红旗第一次飘扬在奥运会上空?是射击冠军王义夫!王义夫是靠我扣紧枪栓让子弹射出去的,那才叫漂亮!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是用我来数数的;就连拍照时也是我按下快门,给人们留下丰富多彩的回忆;再说……”食指喋喋不休,说个没完没了了。
生:老师写的这一段中食指不但表白自己的功劳还数落别人的不是。
  (板书:显耀自己  数落别人)
师:看来我们在替五指表功时,可以替他们表白自己,数落别人,还可以加上说话时的动作、神态等,使语言表达绘声绘色。
【点评】“下水文”的再次出现,看似信手拈来,波浪不惊,细察却是匠心独运,我想孩子们对怎样写关键字眼——“争”,已经心知肚明了吧。
(三)运用方法写话
1、学生写话
师;运用我们学到的方法选择其中一个内容:中指或无名指或小拇指是怎样争功的写一段话。
(学生写话,老师巡视)
2、交流提高
师:来,思维的火花碰撞一下,没发言的同学注意倾听,倾听也是一种学习。
生1:这时在一旁的无名指和小指等得有些不耐烦了,大声说道:“我们才是老大,谁说我们俩的工作最清闲?在舞蹈演员跳舞的时候做的兰花指,我俩就是其中的两个最美丽的花瓣,要不是有我们俩,千手观音这个节目就不那么完美了,还有拿水杯喝水时,要不是我俩在底下托着,就凭你们几个能拿得起杯子才怪呢!
生2:听了大拇指和食指的话,中指也不甘示弱,理直气壮地说:“瞧,你们俩那小样吧,一个头大而肥,一个没有窈窕的身姿,还敢跟玉树临风的我相比,真是有眼无珠,自不量力!”说完便表气功来:“写字的时候,还不是把笔垫在身上?要是少了我,我看你怎么写字!用电脑的时候,是不是得让我点右键?要是不用我,我看你用谁去!取高处的东西的时候,还不是得让我先够到,再取下来?”
师:倾听是一种学习,我们听了同学的发言,学习他们表达的优点口头修改自己写的一段话,然后,跟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先修改再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揭示文章的主题
师:(指着板书)在我们的笔下,五个手指不断地为自己争功劳,一个劲的数落别人,在我们的笔下,五指的神态栩栩如生,动作活灵活现。我们作为旁观者听了他们的表白后,会怎样思考的呢?
生1: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的,不要总看到别人的缺点,要取长补短
生2:大家在一起都是互相依靠的,把每一个人的长处集中在一起,做事就会事半功倍,如果每个人只看到别人的缺点,在一起做事效果也只是一加一小于二。
生3:有一句名言这样说道“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意思是说,世界上的人或者事情没有十全十美的。所以要团结一致,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创造和谐。
【点评】故事写完还没有结束,还要写思考,与主题挂钩,让语言再承载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谓“峰回路转”啊!
三、布局谋篇,构思成文
  1、常规思路
师: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口头和书面表达只是其中的两个段落,怎么样让这些材料组成一篇作文呢?
生:先写开头,中间重点写五指争功,中间部分要有详有略。最后写自己的思考。
师:是的,这是常规的思路。(出示)
常规思路★★★
开头:五指兄弟们吵架了,他们正争论谁的功劳大。
中间部分
拇指认为没人能和他相提并论。
食指极为不满,认为自己的本领才是最大的。
中指和小指也不服气,罗列自己的优点。
它们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足球从桌子上跳下来了,五个手指一起把球捡了起来。
结尾:大家明白了做事要互相依靠,取长补短,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生默读)
师:有位同学按照常规思路是这么写的。(出示范文)
                        五指争功
    “我的功劳最大!”
    “哼,我才是老大!”
    “你们算什么?我才是真正的老大 。”
    咦?这是谁在吵吵嚷嚷呀?噢,原来是五个手指在争谁的功劳最大,谁是老大呢!
    大拇指扯着嗓门,声音如洪钟般响亮:“这老大非我莫属!瞧瞧,你们瞧瞧,我长得多结实,多粗壮,一看就是干活的料,按手印,揿图钉谁都知道我力大无比。握东西时你们四个总是要并列排着,而我干什么活都能能独挡一面:用我按住伤口止血,用我死力抵住喷水,用我按动手机发信息……再说,还有赞赏人,也得靠我,哪有人竖起你们来夸奖别人的呀?总而言之,我的功劳最大。”说完还挺了挺他的大肚子。
    “去!去你的吧!”食指用不屑一顾的眼神看着大拇指,“怎么说老大也轮不上你呀。瞧你那丑样,短短胖胖的,傻头傻脑,多土气啊!再瞧瞧我,修长的身材,多英俊。你们再想想,数数靠我,指引方向靠我,射击获冠军靠我,拍照按快门离不开我。再说……”     
“住嘴,你怎么敢跟我抢老大!”这时,半路杀出了程咬金,那就是中指,他瞥了食指一眼,开了腔:“要说苗条,你就是自夸自大了,瞧,我这身材才叫英俊,想不帅也不行啊!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莫如我。再说了,我的旁边还有两位保镖保护着呢?你们见过哪个皇帝、哪个领导老在边上站着呢?我才是养尊处优的老大,老大就是我!”他越说越忿忿不平。
    “少来这一套,我才是个拥有金银财宝的老大。你们看,主人时时刻刻都呵护着我,不让我干粗活和脏活,把我养得细皮嫩肉的,还让我戴上光闪闪的戒指。人们都说我是一位高贵典雅的大小姐。要说老大,那自然应该是我。”无名指傲气十足。
    没等无名指说完,小指便挺身而出:“我小巧玲珑,专干细活……”
    “你不就是帮主人清扫一下鼻子和耳朵的垃圾吗?”众手指嘲笑道。小指因为被数落了一顿,边哭泣边娇声娇气地说:“在弹奏古筝的时候,我的能力非同一般,跳舞的时候,全靠我伸出兰花指头,多优美啊……”
    这时,主人听见了,便说:“我喜欢打篮球,你们谁来把球给我呀?食指你最灵活,你先去拿吧!”没等主人说完,食指便行动起来,可是不知怎的,篮球怎么也拿不起来,食指只能垂头丧气地呆在一边。其他手指也争着上去拿篮球,都一一失败了。这下,手指们明白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每个手指只有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只有团结协助,才更有力量,才能创造美好的境界。
      (生默读范文)
2、创新思路
师:请一位同学读“创新思路”。(出示)
创新思路★★★★
开头:小琳将代表班级“出征”。凭小琳那双巧手,冠军的宝座非她莫属。
中间:
   1、大拇指慷慨激昂表达自己的意见
   2、食指夸夸其谈自己的功劳。
   3、中指滔滔不绝地为自己表功。
   4、小拇指也按捺不住夸耀自己。
结尾:
   比赛时,五个手指头都不听使唤,急得小琳都快哭出来了。五指兄弟才恍然大悟

四、回顾开头点明中心
师:让我们再读读丰子恺在《手指》中说的这段话来结束这节作文课。(出示《手指》最后一段话)生齐读。
【点评】从口头表达到动笔写作,从故事内容到引发思考,从常规思路到创新思路,吉老师的引导、点拨就像春笋拨皮、竹子拔节,总让人产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感,孩子们从会说到会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板书:                          五指
                   表白功劳                   数落别人
争功
神态动作
                  引发思考      取长补短   互相依靠
4#
 楼主| 发表于 2010-5-8 16:05:48 | 只看该作者
              简约是一种别样的美


                               ----赏析吉春亚课堂教学
                             广东东莞  莞城中心小学       梁思明

“简约”不等于“简单”,“简约”是相对于“繁复”而言。语文教学的“简约”,说到底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尽量排除一些形式化的、不必要的东西,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如果说那热闹非凡、异彩纷呈的课堂是姹紫嫣红的满园春色,是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是天花乱醉迷人眼,那么简约的课堂就是豪华落尽见真淳,如天山上一朵雪莲,清丽脱俗;如山间的一股清泉,沁人心脾;走进吉春亚老师的课堂,你将会品尝到简约是一种别样的美。
教学目标简明之美 ——不畏浮云遮望眼
曾有那么一段时间,总觉得教学目标定得越高,就越能体现老师解读文本的深度、体现老师的高瞻远瞩;曾有那么一个阶段,总觉得目标定得越多,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学得越多,课堂就越高效;曾有那么一个时候,有这么一个错觉:只要教学目标定下了,无论多少,难易,课堂上就定能让其付诸行动,让它落实到位。可随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多年教学经历残酷地告诉了我们:教学目标越是高远纷呈越是与事实脱轨,那样的课堂只是老师一厢情愿自导自演的一部热闹非凡的闹剧。可热闹之后是什么呢?是一片沉寂。因为课堂上老师讲课蜻蜓点水,面面俱到,学生就如无头苍蝇跟随着老师的指挥棒到处乱闯乱撞。至于学到了什么,就不得而知了。因为热闹让学生眼花缭乱,忙碌让学生丢失了思考的余地,目标过多让学生手忙脚乱了!在吉老师的课堂,我们却欣赏到的却是目标简明之美。吉老师慧眼识英雄,“不畏浮云遮望眼。”请看吉老师的几堂课的目标制订。
例一:人教版第3册《一株紫丁香》第2课时的教学目标:
1、在语境中运用课文新学的7个生字和八个词语,向自己的老师表达节日的祝福。
2、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体会一株紫丁香是孩子们对老师的一片心意,是对教师的问候和感激。
例二:人教版第十一册《伯牙绝弦》教学目标:
1.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文。
2 能组织语言表达“知音”的意思,在品读中积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不难看出,两节课的目标很是简单明了,均与语文能力培养的目标紧密配合。无论是有感情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还是组织语言表达“知音”的意思或是在语境中运用课文新学的7个生字和八个词语,均是能够检测达成情况的,显得实在而明确。
我们发现吉老师确定“目标”的依据是语文能力。看看吉春亚老师教学说明文《鲸》时一个教学片段。

以海龟爷爷给全班班同学的一封信开始。
亲爱的老师和小朋友们:
你们好!听说你们要学习《鲸》这篇课文,我很想过来听听,可是公务缠身,不能前来,真是遗憾。来信要向你们请教两个问题:一是鲸到底属不属于鱼类;二是鲸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解决这两个问题,我就能正确地给海洋动物分类了,海洋里的动物了解的鲸的生活习性,相处起来也就容易得多了。
谢谢同学们
学生自主读课文,就其中一个方面或是“鲸是否属于鱼类?”或“鲸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迅速捕捉信息。吉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即整理板书:
用肺呼吸  胎生  吃奶长大   潜入水底一阵子换气
随后引导学生:展示在黑板上的只是知识要点,应该组织好语言让海龟爷爷明白这些道理。于是学生或相互讨论或着自主思索如何组织语言来回答。他们或用列数字,打比方、或作比较、作假设等把话语说得有理有据。如:
亲爱的海龟爷爷:
您在给海洋动物分类的时候,一定是遇到困难了吧!您是不是认为“鲸鱼”也属于鱼类呢?人们都称“鲸鱼”为“鱼”,实际上它们并不是鱼。因为它们不像鱼一样用鳃呼吸,而是像人一样用肺呼吸。胎生的特点也和人类似,小鲸要吃奶长大,这和鱼不相同吧!因为鱼是产卵的,也不吃奶。它们的身体长得像鱼,是由于地壳的变化,从大陆迁移到海洋里,长期生活在水里四条腿和身上的皮毛退化而成鱼的样子的。
海龟爷爷,您一定看到过许多人在海洋里游泳的情景吧?人潜了一段时间后,一定要到水面上来换气,鲸也一样,在大海中游了一阵子,就要到水面上来换气,每次换气时都会激起十几米高的银色的“水上喷泉”其实,您也是经常见到的。由此可见,鲸的许多特点和人是类似的,所以说,鲸不属于鱼类,海龟爷爷,您说我们分析得有道理吗……
记下知识只是记下一种表象,运用知识去说明事物的特点却是一种能力,才是这节课学生要学的,才是这节课老师要教的,才是这节课的教学目的。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只有一个,即是组织语言把有关鲸的知识用写信的方式告诉“海龟爷爷”。一节课,如果人人都达成了这个教学目标,那么教学效果也应该是特别令人满意的。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行听、说、读、写等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吉老师曾经说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这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如何姓“语”,基本途径可以是内化与外化相结合的方法。将书本的知识和拓展的课外的内容进行内化(如阅读、背诵、转化、包装等),而后将内化的知识进行外化(口头和书面的表达、演示等)如果没有内化,外化便成了空中楼阁,如果没有外化,内化的东西就不确定、易消失。其中,外化显得犹为重要。外化是语文能力的外在显现。假如一课一得,课课有得,尽管目标单一,也是一种美。这种美,美得实在。

教学流程简化之美-------飞流直下三千尺
我们先一起来欣赏欣赏吉春亚老师的一节《写的时候想着题》的作文指导课。教学步骤是这样的。
1、例文引证,引出“一线串珍珠”。
学生听老师朗读习作《保险箱》,学生思考每一段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形成一个糖葫芦似的板书。
     板书清晰明了,学生一看就明了“习作的时候想着题”的意思指的是每一段的内容均与课文的题目紧密联系。
    2例文验证,验出“一线串珍珠”。
     学生自学《我的舞台》这篇文章,思考围绕“我的舞台”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读后交流为
      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娘胎,医院是“我”的舞台。
      小床是“我”的舞台。
     铺着练功毯的院子是“我”的舞台。
      至此,学生便明了习作可不能跑题,要“一线串珍珠”。
      3、身体力行,实践“一线串珍珠”
     教师出示问题《家有三宝》,让学生围绕题目列提纲。学生列的提纲多种多样,仅举一例:
         我们家有“三宝”(略)
        一宝——任劳任怨型             (详)
       二宝——西洋潮流型           (详)
       三宝——温文尔雅型             (次详)
        家有“三宝”其乐融融          (略)
     相信只要大家认真地看了这个课例后,对于什么叫“明朗的教学主线”已一清二楚了。吉老师课堂上要求学生写文章时要“写的时候想着题”,要“一线串珍珠”。她自己的课堂也是落实了教的时候想着教学主线的,也是“一线串珍珠”的。这节课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繁复的教学环节,不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教学手段。听完整节课,我们久久不能忘怀的是课堂上那条明朗的教学主线——写的时候想着题。我们是这样,那么学生呢,作为课堂上的主角,留下的印象就更深刻了,学生印象深刻说明了什么?说明的就是这节课已取得实效。这节课赢在哪?赢在“写的时候想着题”这个知识点在单一明朗的教学主线下深入生心。赢在学生随着老师刻意而又无痕的教学过程由表面的理解,逐渐深入,最后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课堂的魅力就会在那条明朗的教学主线中表露无遗。
                  教学内容简要之美---——删繁就简三秋树
     我们经常会走进这样一个教学误区。一到上公开,特别是比赛课,老师的本领就突飞猛进,十八般武艺各显神通。不管教学内容有多少,老师总能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全部讲完,甚至还能拓展延伸大量的课外资料,好像一节课没把一篇课文讲完就是没有达成教学目标,没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是为谁定的?是为学生定的,既然是为学生而定的,那么教学内容是不是可以且应该以学生的接受能力而调整?课堂教学时间是一个常数,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有一定的限量。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追求教学内容的简要。抓要点,抓重点进行学习。
    走进吉老师的课堂,你会感受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原因就在于教学内容简要。拿吉老师的话就是“确定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克服教学内容‘泛化’‘不确定化’的现象,做到‘该教的就教,不该教的就不教’。
      我们欣赏一堂非常典型的体现教学内容简约之美的课----《可贵的沉默》第二课时的教学
     1、自学10---17自然段,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
     学生提的疑难问题是
课题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
为什么犯了错误还说他们可爱?
“像获得郝免一样,那一双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这句话不容易懂?
为什么说沉默却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呢?
2、引导学生通过写话解答疑难。
抓住“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孩子们沉默着,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 ”这句话让学生动笔表达孩子在沉默时的心声。
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我们都沉默着,大家的心情(      )心想                                                              
                                                              
3、学生交流写话的内容的同时,解答疑问。
  本堂课初看,太简单了,就抓住“沉默”两字,学生质疑解疑。巧妙的是学生写话时沉潜下来,与文本对话,交流时互相启发,逐一解答了心中的疑惑。不需要老师再做更多的讲解了。学生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为积极主动,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享受学习收获的快乐。删繁就简三秋树,教学内容简要何尝不是一种美
             教学方式简练之美-------二月春风似剪刀。
     有句话说:“听到的忘记了,看到的记住了,做过的理解了。”这句话想必大家也身有体会。语文课提倡实践。吉老师的课堂就是让学生不断实践。
      1、结构相似,举一后学生自我再实践。
有些文章重点段落的结构非常相似,吉老师就采用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如《桂林山水》在教学时重点讲桂林的水的特点。在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这一段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并让学生利用这个方法自学写山的片段。
2、读读写写,指导后学生修改再润色。
我们看一个《巨人的花园》的教学片段---走进男孩的“眼睛”,表达“眼睛”里的话。
(1)读文
师:文中的小男孩就是上帝派来的天使(课件:男孩有一双闪烁的眼睛)我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两段,看谁能够读得绘声绘色,把神奇的景象读出来。
(学生的读书实践)
(1)写话
小男孩那双会说话的眼睛说了什么话呢?课文一句也没有写,我们把他的心里话写出来吧!(学生写话实践)
出示: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似乎再说:
                                                                     
                                                                      
   (3)指导
    吉老师发现学生写的话极为简单,出示范例:
伯伯,花园是您的,您固执地把自己锁在花园里,即使花园再美,您一个人独享,久而久之,您能快乐吗?人是需要交往的,如果只顾自己,最终只能享受孤独、烦闷。打开花园吧!春天就在您的身边。
   (3)修改
    学生结合范例,对原先的话语做修改
    教学方式极为简简单单,但是收效却令人欣喜。学生修改的句子大为增色。
    如:伯伯,您的脸色很不好。您一定感到孤独、荒凉。是啊!长期生活在狂风大作、雪花飞舞的环境中,谁都会是这种感觉。您的花园里长期是这种情景,可花园外的村子里可不是这样的,您想过原因吗?跟别人分享,春天就永远在我们的身边。
     巨人伯伯,您还记得吗?你不在花园里的时候,我们孩子在里面玩耍,花园里一片美好的春天;您把孩子赶走了,冬天就来到您的身边。伯伯,您不能把孩子赶走啊!如果自私自利,心里就孤独,如果愿意跟大家分享美好的事物,心里就充满快乐。
    这样的教学方式既简单又实在。似乎在课堂有缕缕春风,剪去了一切花里胡哨的东西。读中得“文”-----遣词造句的奥妙;写中显“文“------再现表达的本领。如果每节课我们都留有时间让学生读读练练,我们还怕学生的能力不提高吗?
     吉老师常说,“简约”不等同于简单。就语文学科而言,它指的是语文本身应该承载的东西,诸如识字、写字、读书、背诵、作文此类。 “简约”不是机械的操作,而是创造和谐的境界:课堂上没有教师的一相情愿,追求教学的情趣和灵动;课堂上没有刻意的精雕细琢,更加追求教学的自然和朴实。“简约”应在效果上下功夫。教师的教应该力求用最简单的语言拉动学生最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学应该力求用最短少的时间读出“简约”背后的深刻。
     让我们挽手同行,走进吉老师简约的语文教学课堂,领会这一种别样的美。
5#
 楼主| 发表于 2010-5-8 16:07:02 | 只看该作者
        巧妙设计,成就高效课堂


                          —欣赏吉春亚老师指导《如何写好读后感
                               广东省东莞市莞城步步高小学罗艳萍

一直认为写读后感是学生最头痛的事,自己曾想过很多办法想解决这一棘手问题,方法想了不少,但都不凑效。本学期,有幸走进吉老师的课堂,聆听了她一节关于如何写好读后感的作文指导课。吉老师的语文课扎实而有深度。她深厚的文学素养,润物细无声的教学风格,学生迷惑不解时那巧妙的点拨令我折服。在亲身经历吉老师精心建构的课堂后,我不禁茅塞顿开,大有畅快淋漓之感。静心思量,为何吉老师的课能如此扎实高效?继而,豁然开朗。这节课巧妙的设计是她成就高效课堂的有力武器。在短短的三十五分钟时间里,我明显感受到孩子们在她极富智慧的引领下活跃了思维,提升了能力。
一、导入“巧”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写好读后感,一起读题。
课件出示题目:眼睛明亮   身材合体
——如何写读后感
师:读了题目,你有疑问吗?
生:“眼睛”和“身材”是指什么?
师:题目就是读后感的“眼睛”,非常重要。“身材”是指文章的各个部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怎样才能使读后感的“眼睛”明亮,“身材”合体。
(点评: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课的导入就是本课的亮点之一。从题目来看,吉老师花了很多心思。多巧的题目!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接下来吉老师采用了质疑激趣,让学生想探个究竟,自主参与到课堂上来,从“要我学”变“我要学。”)
二、引导“巧”
吉老师把这节课分成两块处理,第一块:“眼睛明亮”部分。第二块:“身材合体”部分。
(一)“眼睛”部分的巧引导
师:你们看,这是我们同学在读了西游记后写的读后感题目。你们感觉哪个题目更合适些。
出示:
读《西游记》有感
坚持不懈,才能走向成功
-----读《西游记》有感
生:我感觉是第二个题目合适些。前面一个题目太大了。后面一个内容好些一点。
师:很会学习。第一个题目的确太大了,没有抓手,到底哪一点感想啊,是赞扬悟空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还是欣赏沙僧勤恳无私,默默奉献,还是说明一个道理“历经千难万险,不达目的不罢休”等等。读完一本书其实很有很多感想,我们可以围绕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点来确定写读后感的题目。你们看,如下几位同学读了课外书以后拟定的题目就很值得大家学习。
课件出示:
风雨总在阳光后
——读《生命的礼物》有感
能行  相信自己
——读《我做成了一件事》有感
不可掉以轻心
n              读《萤火虫的食物是蜗牛》有感
师:读后感的题目怎么来的呢?请大家读一篇文章。
(学生读老师给的范文)
读后老师提议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体会。学生说完了以后,吉老师马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拟一个题目,遇到有点困难的同学适时地进行引导,然后不忘鼓励孩子,你们看,拟定一个好的题目就是这么简单。
学生列出的题目是:学无止境
——读《响遏行云》有感
做人不能骄傲自满
——读《响遏行云》有感
教育如春风化雨
----读《响遏行云》有感
……
(点评:这样的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降低了难度,还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了拟定题目的方法,教学环节的落实简洁高效、水到渠成。真正体现了“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课堂上切切实实得到了提升。)
(二)“身材”部分的巧引导
师:同学们,读后感的“眼睛”部分明亮了,现在我们来看看读后感的“身材”是指什么。我们人的身材是由头、手、上身、腿、脚组成的,文章和我们人体一样,也有“身材”,读后感的身材是由这几个部分组成的。
板书:



        概
身材    议
        联
        结
1、范例引路,  学生感悟各个部分内容。
学生读范文,在文章的各个段落中间标明“引、概、议、联、结”的字样。
独柯不成树,独树不成林
                        ——读《中华美德格言故事》有感
北京小学         五2班  王继妮
《中华美德格言》人手一册,我们班的同学最近利用早自习进行背诵。其中“独柯不成树,独树不成林”是大家的共识。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创造辉煌。(引)
书中有这么一个小故事给我印象很深。一群外出觅食的蚂蚁,被几个调皮的小朋友用火柴点燃的“火圈”包围了。面对“熊熊烈火”,蚂蚁们没有惊慌失措,没有四处逃散,而是彼此紧紧地抱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黑色的“蚁球”。只见蚁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快地滚出了火圈,全部逃离了“火海”。(概)
读完故事,我陷入了深思:如果当时的蚂蚁们不是团结在一起,而是各顾各地横冲直撞,那结果又会怎样的呢?或许生还的蚂蚁寥寥无几,或许整个蚁群都全军覆没·····是集体力量的凝聚使蚁群创造了奇迹。生命的渺小,全体的单薄并没有什么可怕,如果把微薄的力量集中在一起,那潜在的精神无与伦比。(议)
读到美德格言故事,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经历过的一件事。那一次,班主任老师找了我,叶、莹、芝和娜五位同学完成一期板报,嘱咐由我负责。我想:人越多越乱,还是由我一个人来做吧,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于是就把她们打发了,留下我一人在教室里忙活。
首先,我设计一个“作文你我他”的栏目,可是,栏目前缺少前言,前言的语言应该特别吸引人的视线,而我一时却脑子出现“格式化”。哎,要是有“诗人”叶子在场那该多好!暂时空着不管它吧,制作下一个版快——健康百分百。可是棘手的问题又骚扰我了,这是一个新增的栏目,还没有艺术字做标题呢,我对美术字可谓是一窍不通,但是没办法,丑媳妇上轿吧。看,“健”字左右分开了,“康”的笔画叠在了一起,“百”字太小了·····咳,我多么希望“书法家”芝从天而将啊!再空一块内容吧,制作下一个“科学利用时间”版块。
不对,这儿需要一幅小朋友在时钟的滴答声中学习的画面。这可如何是好,我的画画能力实在不能令人恭维,早知如此,应该把“美术家”莹留下的呀!总不能还让这一块空着吧,我自己试一试。我从自然书上找到一张图画想把它贴上去,可是我个子太矮了,踩着凳子也够不着啊,真后悔没有把灵巧的高个子娜留下来······我越做越生气,天哪,我出的是什么板报,简直就像是一块破了的衣服,和我预想的效果天壤之别,泪水禁不住从眼眶里汩汩向外流。无奈,我只得去搬救兵。叶、莹、芝和娜一一赶来了,五个人齐心协力,不到半个小时,生动感人的前言在诗人“叶”的手下诞生,干净漂亮的题字在书法家“芝”的笔下生辉,精美动人的画面在美术家的眼前闪烁。各个栏目的内容一一对号入座,整个板报显得大方美丽。是集体的力量创造出佳绩。(联)

是的,一朵花扮不出烂漫的春色,一滴水汇不成澎湃的江河,一棵树组不成茫茫的森林,一块石不具备泰山的巍峨······只有将个人融入集体中去才有力量、有智慧、有胆略,就像首尾相接的列车,一齐出发,一齐前进,一齐越过千座大山,万条江河!记住“独柯不成树,独树不成林”,让无数个献身于我们的我,共同创造出我们的一切!(结)
形成板书:
       引——所读的书
       概——主要内容
身材   议——文中内容
       联——身边现象
       结——总结全文
学生欣赏范例后明白读后感的五段内容分别是“引入已读的文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议论文中的一种现象”、“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总结观点,点明题目”。在老师极其巧妙的讲解和引导下,学生顿开茅塞,人人兴奋无比,个个跃跃欲试。
2、突破难点, 让孩子感知如何联系实际。
师:你们觉得在写读后感时,哪一部分比较困难
生:不知道怎样联系生活实际。
师:如何联系实际还是有窍门的,你们看,请把题目和联系实际的例子连接起来。
出示:
题目                    联系实际
别小看了一分钟                夜晚,母亲背我上医院
团结就是力量                    班里有一位同学学习很踏实
踏踏实实才能创造成绩          珍惜时间的例子
不放弃机会,离成功更近        我积极准备参加朗诵比赛
母爱,人间最伟大的力量       足球比赛我们配合默契
生:我发现了,联系生活中的例子和题目是有关系的,题目是别小看了一分钟,就举一个“珍惜时间的例子”;如果题目是不放弃机会就举“我积极准备参加朗诵比赛”的例子。
生:题目是《团结就是力量》就举“足球比赛我们配合默契”的例子……
(点评:自此,难点的突破也就水到渠成了学生对如何写读后感已经能够了然于胸了。)
师:为了让大家在写作时安排比较合理,老师给大家一个参考数据,如果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大概在“引”的部分(50-60字左右)、“概”(100字左右)、“议”(100字左右)、“联”(200字以上)、“结”(60字左右)。
(这个环节令我不得不佩服老师设计的巧妙和细致,细致背后折射出来的是追求更完美课堂的一种认真的精神,每一步吉老师考虑的都是学生,都是想着如何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写读后感的方法,让他们有规律可循。设法让学生从“会能写到“会写。”
导入巧、练习巧、板书巧!如此巧妙的、独具匠心的设计,怎能不成就高效的语文课堂呢?
6#
 楼主| 发表于 2010-5-8 16:11:38 | 只看该作者
       淳正雅丽----吉春亚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美学解析


《四川教育》编辑部 余小刚
从艺术视角审视课堂教学,会有意、法、韵、势等方法论上的对接点,而让我们循着课堂的流程、随着教者的风姿,意会神通,流连徜徉,感念课堂绽放的无穷魅力。对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的阅读,一种韵致持续强劲地注入我的阅读历程——“香积饷醍醐,法喜得隽永。”仔细琢磨,吉春亚课的那分语文味的本色本香,以及那圆转流畅而又骨力内含的教学艺术特质,让我享受于一种阳光拨动轻旋般古雅清丽的意境之中。我以为,吉春亚的课,蕴涵着教者对当代教育的清醒认识,强调以语文素养的丰富提升生命质量,注重通过言语的实现,达成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课味纯正浓郁,课境清新淳厚,精致中显典雅,清逸中藏健丽,淳正雅丽是其主要教学艺术特色。
从解读语文内涵提出“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
从吉春亚的个人经历看,她是一步步从最基层的乡村小学而至首都名校的教育的行者,这样的经历有三个好处,一是积淀了不竭的向前动力;二是积累了不同层次的学情;三是积攒了丰富的学科经验。正是基于此,吉春亚不会在骤遇课程改革时束手无策,更不会把课程理念演绎到极端。打个不恰当的比喻,由于有了扎实的学科经验和上进意识,还有过名师的培植与引导,她能够很快地把像云雾一样的课程理念化为雨露,落地生根,滋养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获得自身实践的新生,这样的新生,首先有根正的起点。表现出来是她对语文本体的探究和对语文味的倡导。
到底什么是语文?吉春亚从叶圣陶先生“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和“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有两个方面的本领要学习:一方面是接受的本领;另一方面是表达的本领,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口头语言的说和听,书面语言的读和写,四种本领都要学好。”的阐释中,获得自己的认识:“叶老的‘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指,也即‘话’和‘文’的合指。‘语文’一词其实涵盖了人们语言交际的听、说、读、写的行为和“语言运用”的结果。那么按照‘语言’和‘言语’的理论,听说读写的活动及其结果,都应该属于运用语言的行为和产物,即是与‘语言’即联系而又有区别的‘言语’,这么说来,‘语文’的内涵是‘言语’才合适。”我们知道,言语生成是一个由客体到意象,由意象到词语,由词语到句子的过程,即客观世界或虚拟世界反映到人脑中形成意像,再由指称意像和传递意像的词语组成句子。厘清了语文的本体认识是“言语”,我们就能够把握语文课的实质,“第一,‘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为特定的教学对象。在生活中,我们读一篇文章着眼点往往在于获取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内容,是‘得意忘言’的,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目的不仅只注意在文字负载、传达的内容,还关注内容的表达。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不仅反映在引导学生通过读文,在认识上、情感上习得和积淀语感,而且更表现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规律。其他课程(外语除外)是借助语言学习蕴涵的内容,如数学课以数学原理即数学公式定理(一门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历史课则把中国、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作为教学的内容·····它们以各自不同内涵的言语内容为教学本体,惟独语文以言语形式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第二,‘言语能力’—— ‘言语’与‘精神’同构共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这里的“同构共生”不妨认为是即是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心灵世界携手走向丰妙的境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是丢开课文语言搞腾云驾雾式的内容分析人文提升,也不是脱离内容搞支离破碎的语言训练,而是始终将两者统一在一起。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思想认识、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如果不用语言去表达它们,它们只是学生精神空间中零散的、漂浮不定的烟云。而只有用语言去表征它们的时候,它们才是完整的、可视可闻、可以触摸的精神之花……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是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吉春亚对语文本体的阐释,可以说发潜阐幽,表达出她对当代教育哲学认识的清醒,还语文以轻装,同时也让语文负载它应有的功能:以言语奠基——即语文课以“言语形式”为特定的教学对象,就是说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必须通过“言语形式”来实现。离开了这个基础,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是无根之木。换句话说,我们常常提到的“语文素养”,其基础是言语能力,它是实现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的唯一途径。
基于这样的理解,吉春亚呼吁“让语文课充盈浓浓的语文味”,并提出具体课堂建构策略:“品语言魅力”、“走运用主线”、“促情感共”、“有文化积淀”。
注重主体体验引导达成课堂活力和高潮
教育的本质是学生的发展。一堂课成功与否,学生的发展是唯一的检验砝码,教学艺术不能脱离主体观照去空谈技术与思想。问题是,我们把什么作为主体观照的指标呢?从吉春亚的经典课例中,我发现,她把主体体验作为这样的指标。
我们知道,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习得。没有体验,就没有习得的过程。在接受某记者采访时,吉春亚谈到她写给学生的三段话:“课前学习——奏响春光曲。‘一年之计在于春’,‘课前学习’就是一年之际的‘春’。读读书,将要学的文章先读为快;动动笔,尽情展示你最初的感受:或是一个轻快的问号,或是画出一条条曲线,或是写上一点点理解·····在这享受中,你会觉得你已奏响春的曲子,这良好的学习开端会让你感受春的浪漫与喜悦!”“课上参与——盛夏交响乐。‘青青燕草如碧丝,脉脉水田飞白鹭。’带着你的疑惑倾听同伴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话语,去倾听老师在同学的争论不休时的指点迷津,让你‘柳岸花明又一村’;带着你的收获去展示自己一句句、一层层、一段段的音韵与缠绵,让你‘得来全不费功夫’于是情感在课堂交融,想象在课堂飞跃,创造的火花在课堂迸发,个性在课堂张扬,灵性在课堂显现·····盛夏交响乐奏响了!”“课后学习——谱写丰收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课后的学习更是一番广阔的天地。课下,我们与李白对话,与杜甫相逢;课下,我们去听听安徒生童话中人物的悄悄私语,看看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课下,我们组织小组针对一个话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我们共同商量着撰写调查报告;课下,我们走进名人,感受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不断拼搏的精神,我们进行语文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走过春夏秋冬,学会爱恨疏亲,练就听说读写。一曲丰收之歌正由我们谱成。”仔细分析,实际上她是在唤起学生体验意识,教给学生体验方法,让体验渗透在学习的全过程中。
课堂上,吉春亚总会调动各种语文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或问题探究、或导读入情、或移情体验、或对话激发、或校释顿悟……体验的好处是,让学生用语文手段,获得语言的形象,然后通过思维的创造,实现言语序列,构建语言和精神的实物。从这样的过程看,真正落实了体验的语文教学,是课堂主体性强的具体体现。
去年5月,吉春亚在成都上的《纪昌学射》一课,在引导学生品味寓意环节,就用了读、话、移情、引申多种方法,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寓意。该课,让我体会到,体验是课堂绽放生命活力的保证。
吉春亚的课,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几乎都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我以为,这是吉春亚以自己的智慧注入到学生的体验过程中,让学生不断生成智慧,让学生在获得智慧中,享受快乐,获得更有境界的体验,这样的体验,不仅是本课目标的达成的保证,更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动力支撑,往往在此时,课堂会活力肆射、高潮迭起。在《趣识对联》、《诗意浓缩姓名中》等颇有难度的课,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高潮。
或许关注主体体验算不上新话题,但吉春亚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主体体验过程不但不是与教师无关,而且,教师的作为特别重要。只要智慧的教师,才会给学生智慧体验,也才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
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本色课堂标识淳正雅丽的课堂艺术风格
凡听过吉春亚课的教师,都十分称道其文化底蕴的厚重,特别惊羡她的传统文化的功力,的确,吉春亚博学多才,除我们熟悉其在课堂上随口吟出诗词佳句外,她还发表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这让她比勤于学习多了一份积淀:熟悉文学创作。如果说读别人的文章是“沿波讨源”、“披文入情”的话,写文章则是“积流兴波”、“载情而文”,就象金镛笔下的“双手互搏术”,让她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左右逢源、互为补充、得心应手。我必须声明,我无意倡导语文教师都去写诗作文,也不是说有写诗作文的语文教师就比不写诗作文的语文教师高明,说句俏皮话,我们都知道周伯通是王重阳的师弟呢。
吉春亚的课,也渗透着文化的厚重。《趣识对联》一课,与传统蒙学中的属对课程接近,属于国学常识课,一般地讲,目标定位应该在“识”上,吉春亚执教本课,以与对联相关的趣味故事和对对联趣味尝试,突破了教学的一般化,提升了课堂境界,让课堂具备了文化的厚重感,其中“组合上下联”、“把混乱的条幅配成对联”和“填写对联关键词”等环节,可以说不但让学生不经意间开始了对对联的起步,更激发了学生后续积累对联和有意识对对联的兴趣和情趣。
与对“语文味”的倡导相呼应,吉春亚的课追求一种本色本香的境界。本色是她“以‘言语形式’为特定的教学对象”的具体化,本香则表现在在这样的过程中,语文的花朵绽放得耀眼夺目。《诗意浓缩姓名中》是一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由发现老师提供的诗藏着老师的名字开始,逐渐懂得名字寄托了父母的希望与祝愿,再在老师的引导下了解姓氏的源流和有关背景,进而写出了有一定意味的“藏名诗”,或从姓氏追羡先贤,或在名上卒现壮志……都在取得语言经验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的提升。而最后老师出示的“每个名字不平凡,寄托希望与祝愿。珍爱自己姓与名,为己增光又添彩”更是自自然然将课程的意义深化,所谓“润物细无声”,可说达到了春风化雨的教育效果。我们说文化即人化,于此形象可感。
除此而外,吉春亚的教学语言也多充满诗情画意。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又有不同的意见了”、“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意见出来了”、“个性是金,闪闪发光,个性是木,生根发芽,个性是水,源远流长,个性是火,可以燎原,个性是土,扎实根基”等,都贴切生动,文化的质感很强。
作为当今活跃的名师之一,吉春亚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有许多专家和教师有中肯的评价,从课堂美的角度看,吉春亚的课,不屑浮躁,不事虚幻,甚至不太雕琢,从调动学生兴趣入课,以“言语形式”为课堂的主线,在文化的光照下,渐次展开,持续推进,最后实现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形象上,课堂表现出一种演法、生情、明理的“学堂”,诗意渗透其间,教者以端庄秀丽、雅致平和的教育力自然给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杜甫有诗云“清词丽句必为邻,豪华落尽见真淳”,这正是吉春亚课堂教学艺术美的写照。
7#
 楼主| 发表于 2010-5-8 16:14:51 | 只看该作者
谛听花开的声音
             王开岭

——读吉春亚散文集《花开声音》

北京小学是我常途经的地方(目的地是报国寺和一家川餐馆),从长椿街下来,常喜欢从那儿绕弯而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的那条胡同很适于散步,天空给树叶遮去了多半,浓浓的荫凉,斑驳的光线,幽幽的,有屏障感,既滋养视觉,又愉悦慵散的心绪(这在京都多少有些奢侈了),而且,它的对边还藏有一处园子,很隐,很静,静得就像不存在,有点落寞和荒零的味道,我恰恰喜欢这些……所以,在我的印象里,北京小学,便也和这片小区一样,笼罩着一种古旧的素色和积淀感。而我真正留意起这所小学,却缘于我的另一位朋友,一个心性美好的母亲,她在为自己的儿子择校时,几乎毫不犹豫认定了它,在她的理由中,除了它的传统和市面流行的口碑,恰恰也包含着对那条胡同和那些树的偏爱,用她的话说:每想到接送儿子时,总要搭乘这样的林荫,心里就涌起莫名的温存和感动,这儿很安静,适合幼小事物的生长……
    安静是一种美德。我相信。
    在我的眼里,一所好的小学,就像一座城市的后花园,它应该是宁静、清爽、郁郁葱葱的,是冬暖夏凉、适于储藏和生长美德的地方。观察一个城市,最好的去处就是它的小学,看看这里的大人们为他们最小的孩子准备了什么,留出了什么……
    其实,认识吉老师已有数年了,她的一些朋友也是我的朋友,奇怪的是,我一直没弄清她在哪所小学,甚至连她的全名也未打听。在我的印象里,一直叫她“小亚老师”来着,似乎这样就够了。为何冠以“小”字?当然不是年龄缘故,现在想来,或许因了另一层理由:“小”,意味着一种单纯、一份清澈,一份不世故、不圆滑、不老练的生命葱茏;而且,还因为她总是和孩子、和成长、和幼小的事物在一起……
    直到这个夏天,她的一部书稿来到我面前,才猛然发现,自己竟屡屡大摇大摆从她眼皮底下路过,同时也一下子醒悟:不错,没有比这更适于她的地方了!她就该落居在这样的幽处,否则才怪。
    在钢筋水泥的城池里,与她气质相谐的地方真是不多。她太幽静:神态的幽静,声音的幽静,目光的幽静……静得有些“异常”,就像一枚针沉在水中的“异”,就像那条胡同在喧嚣市衢中的“异”。同时,我也隐隐觉得,那样的静,其实不完全出于天性,这和一个人的生命风景有关,和其心灵格局有关——在她身上,似乎藏有某种整齐和从容的秩序,正是这种内心的秩序,让一个人通体变得恬静和安然。而且,这种静,还和一个人的母性气质有关,和一颗心灵的纯真状态有关。
    有一朋友,说她最大的梦想就是当一名乡村教师,我相信这不是妄言,更非骄情之语,实乃很诚实、很本色的一个愿望。以朋友的气质论,我理解她指的应是小学教师……为什么是乡村和小学?大概因为它们各自所包含的品质和属性吧。儿童、黑板、母爱、山林、河流、田野、嫩嫩的诵书声……当这些意象串在一起,你会发现,对一个心灵清澈、以美为信仰的女性来说,人生最诗意的生存意境,莫过于此了。
多年前,我写过一篇《向儿童学习》的文章,曾尝试着提出一个概念:“童年精神”。何为“童年精神”?在我眼里,童年,是心灵的自然期,也是最美丽最灿烂的生长期,“幼小”本身不仅充满魅力,而且携带着神性和美德。儿童具有一种天然的平等和友爱精神,他纯真、清澈、柔嫩、梦幻、充盈、明亮,他认真、诚实、羞涩、慷慨、善良……不光他的肌肤是新的,其心灵器官也是新的,不含杂质、未经污染的新。而小学,即收养与生长这种“童年精神”的花盆了。小学,是一个人生命出发的地方,也是最需要频频回望的地方,它不仅值得欣赏与爱抚,更值得憧憬和留恋,它的审美价值超过了其他所有的人生地点。毋庸讳言,我对当代教育的现状是忧虑的,原因之一即在于它对心性和精神的忽略,它充斥了太多的功利性和博弈性,教唆远大于呵护,程序远大于自由,技术远大于审美,知识远大于信仰……教育升级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呈一条不断失去本色和个性——不断被斧斫、被标准化和模具化的轨迹。在我眼里:时下的幼儿园教育比学校教育要好,小学教育比中学教育要好,学校教育要比社会教育要好,如此递差是令人痛惜的。
我甚至想,一个社会,一个民族,若能很好地保护它的“童年精神”,那么其成人社会就拥有了一种温美和纯真的品质,至少不会那么污杂、势利、动荡和倾轧罢。我不厌其烦对“小学”作了如此多的刻画,事实上,也是对心目中的“小学教师”作一种气质上的描绘。对幼小的生命来说,一个好的小学教师,应该是一种精神保姆和心灵乳娘的角色,她(他)本身应有一种“童年精神”,而这些特征和气质,在小亚老师身上,在她那些心灵文字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她身上有一种和儿童“同心”“同质”的东西,她的古典心性,她的乡村信仰,她的母爱气质,她心灵的诗意、温润与宁静……这一切,和儿童的柔嫩都那么匹配。读她的文字时我就想,她若不选择“小学”这样的职业,那真是太失误了,换言之,这样一种与“幼小”“童年”打交道的角色,若不由像她这样的女子来做,真是太可惜了。她属于它,它也属于她。她们很和谐,彼此都幸运。
8#
 楼主| 发表于 2010-5-8 16:15:27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每个人都可以拿一种景致来比喻的话,我想,小亚老师应属于那类水分很足的植物,比如水仙、芦荟、雨竹之类,读她的文字,扑面吹来的是一股生命的湿润和空灵,是一种心性的晶莹、纤细和葱茏……让人禁不住想起古典意境中的江南:竹的骨感,叶的清新,露的颤动,荷的弥漫,河的氤氲……不仅因为其文字提供了这种物象和语境,更因为她流淌出的是这般心境,那心境与古典的江南那么一体,那么的相濡以沫。这确与她的南方身世有关,但我想,更多地还是出于其精神身世和心灵履历罢。

    “那间小屋夜夜听见河水茫然的拍岸声,那盏台灯夜夜照着床头折叠的新、旧书……我知道那些不死的精神都是诞生在深夜里……我自己的那些倾注了最深的感情和思考的信件与文章都是在夜里写就的。美丽的、沉淀和剥离了尘埃的夜,我从未想过要更改过她的情绪,她的原声。”(《感谢独处的夜晚》)
    一个理想气质的人,独处是必然的,躲进夜晚是必然的。
    无疑,这是个很不可爱的年代,喧嚣、粗糙、浑沌、急躁、密挤、焦灼……一切以成人属性、成人尺度、成人欲望为轴心来旋转,从社会特征和时代品质上看,这是个最缺乏“儿童精神”和“乡村特征”的年代,太物质,太功利,太金属。它是灰的,而非绿的;它是干燥的,而非湿润的;它是紧张的,而非舒缓的;它是狂妄的,而非谦卑的……
    “是的,光脚丫的快乐只能在梦中回味,扑流萤的乐趣只能在遐想中重温。当我们刚刚懂得回首望一望曾经的时候,人生所有的事物,却如潮水般铺天盖地涌来,似“哗”的一声,将以往的我们彻底打碎了,往日如泡沫一般,款款地退去……“(《走近老屋》)“人如蜉蝣之寄于天地,一栗之融于大海。任庭前花开花落,看天上云卷云舒,守住一份心态的平衡,守住一种空灵的境界和一种如水的柔情,以清醒的心智和从容的步履感知生命,走过岁月……”(《感谢独处的夜晚》)
在水泥围砌的夜晚,读这样干净的文字,仿佛墙壁上突然打开一扇窗,月辉和旷野的风徐徐吹来,仿佛有一张滤网,把你身上的躁热驱散……她似乎天然即有某种抵御污染和自我清洁的能力,我想,这既有赖于心性和秉赋,又得力于她的生态和环境。我指的不是社会大环境和大气候,而是紧紧包裹她、滋养她的那个小生态:教室、孩子、苗圃、操场和课本……无形中为她搭建了一座天然的庇护所,为她抵御物质年代的喧嚣与粗砺设置了一道屏障,就像那条幽深的巷子对城市噪音的抵御一样……外界对她的侵蚀,或者没有,或者极少。“细细想来,这大千世界上一时的喧嚣和心灵中的浮躁,像是水面上的浮尘掠影和松软的泡沫……在‘采菊东篱下’的从容情绪中,你才有暇使自己心灵临流自照,悟知‘今是而昨非’或‘今非而昨亦非’,才可在宁静中汲取、储积生命的动力”(《向往宁静》)。
9#
 楼主| 发表于 2010-5-8 16:15:59 | 只看该作者
读小亚老师的文字,我确信她是那种“主动性生活”的人,她是自己生活的保卫者,她活在自己的意境里,扎根在自己的心性中,无论在昨昔的江南水乡,还是在今日的都市围城,那种唯美和古典的生存秉性都未改变过。“13岁,便从乡村出来,想成为有面子的、地地道道的城里人。后来我发现我是自欺欺人。在城里走累了歇歇脚的时候,把行囊打开,里面装的还是整个村庄。”(《怀揣着村庄上路》)很明显,她骨子里流淌着一股浓郁的“乡村精神”:菜畦,老屋,竹林,蛙鸣,溪水,干净的夜,清洁的草、诚实的路,善良的乡亲,虔诚的山岗……仿佛一切都被施洗过一样。“我是怀揣着村子上路的,我走到哪里,村庄都如影子一样照看着我。”(《怀揣着村庄上路》)这是一种故园情怀,也是沉静的心态使然,是一个人信仰与理想合力的结果,乃一个人的生命美学态度所注定了的。

相对于外界的紊乱,她是有序的。相对于人群的浮荡,她是有根的。相对于周围的欲望,她是淡泊的。当然,这不是说她没有挣扎,尤其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敏细如水的女性,内心更藏有旋涡和急流。她有孤独,有不安,有焦虑。面对孩子时,她是微笑的,但面对庞大的世界和人际时,忧郁就出现了。或许,正因为这忧郁,心灵的枝条才会伸长,精神才结出了骨朵,才有了花开的声音……
为什么写作?理由很简单,因为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命有那么多话要说,正像她在序言中所言:“写了这么多年,我才知道,写作不是为别的,就是把自己交出来。写作是祈祷,是祭奠,是呈现,是追忆,是冥思,是召唤失踪的‘神’复活,是祈求迷失的‘道’。”
书、笔,是她深夜的一盏灯,能为她的精神照明,能使她安全地回归故乡,能让她以自信的笑容迎接孩子……
正像她所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间仓库。如今,在她的笔尖下,这仓库幻化成一朵花,让我们跟随那些花瓣,谛听那“核”的幽静和爆裂吧……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5-8 16:17:08 | 只看该作者
     让语文课走在“回家”的路上(一)                         北京小学   吉春亚
一、           走在回家的路上:落实语文的本体。
1关于语文本质内涵的理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叶老的“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指,也即“话”和“文”的合指。“语文”一词其实涵盖了人们语言交际的听、说、读、写的行为和“语言运用”的结果。那么按照“语言”和“言语”的理论,听说读写的活动及其结果,都应该属于运用语言的行为和产物,即是与“语言”即联系而又有区别的“言语”,这么说来,“语文”的内涵是“言语”才合适。
因此,我思考:
1、“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诚然,在生活中,我们读一篇文章着眼点往往在于获取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内容,是“得意忘言”的,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目的不仅反映在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把握内容、积淀情感,而且更表现在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语言,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如学习朱自清写的散文《春》,绝不是为了记住春天具有“春风美”、“春景美”、“春雨美”等知识内容,而是学习朱自清先生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来描绘春色的,如何将情感用切当的言语表现出来的,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等,这才是我们要学习的着力点。
以《长城》一课中“单看”的品读教学为例:
师:是啊,每个人站在长城上都会浮想联翩。让我们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生:(自由朗读课文)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建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肩膀和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师:如果把这个“单看”改为“先看”,请补充课文的内容。大家先自己思考,而后与同伴讨论交流。
出示:   先看那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肩膀和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再看那                                          ,那时候,   
                                                   
(教师巡视,提示读书细致,从书本上找语言,讨论三分钟后)
    生:再看那宽宽的马路,有五六匹马可以并行,那时候,绝对没有这么宽的道路啊!是谁有这么超前的想法啊?
生:再看那糯米和石灰粘接的石条,城墙三面风雨不透,那时候怎么会有这么好的技术呢?在我们现在想起来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
师:同学们飞扬着智慧的话语。可是作者为什么不像我们一样写这么多的内容呢,而只用了一个“单看”呢?
(生陷入沉思后)
生:单看那数不清的条石,已经让我们无比的赞叹,更不用说其他的了,更让大家敬佩了。
生:一个“单看”,就能让我们产生无穷的想象,长城简直就是伟大的奇迹。
······
在此例中,笔者先挖掘言语形象、言语内涵、言语情感的结合点,使积累与运用有机的结合起来,以驱动学生一颗颗灵动的心,诱发他们飞扬智慧的语言,而后话题一转: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感受用词的精妙,感受作者正是用这个“单”字激发读者的想象,表达自己对长城伟大奇迹的赞美之情。
2运用是语文学习的最重要途径。
《论语》开篇的“于曰:学而时习之”真情地告白:“学”了还要及时不断地“习”,学习是一个连续的、持久的仿效、训练、实践的过程。
《颜氏家训》中的“钝学累功,不妨精熟”诚挚地叙说:对待学问上的愚钝,需通过长期的练习,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功力,使其逐步学会积极迁移,是可以达到新的境界的。
叶老先生的“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也殷切教导我们:“语文”就是人们语言交际的听、说、读、写的运用行为和结果。
前人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懂得了一个道理:只有在不断的“感知、领悟、积累、运用”的学习过程中才能掌握技能,练就本领。
在我的语文教学中,常常创设各种语言运用方式,让积累的词语句段在新的语境运用中焕发活力。如每篇课文均有生字新词,我让学生把生字新词抄写数篇改成“生字——组词——造句”的形式练习,又如,仿照课文中新出现的语言现象让学生进行模仿——旧瓶装新酒,看《白杨》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在课文中,白杨这种植物,已经将它与人的某种性格、某种品格紧紧地连接在一起。我们可以想一想:在生活中,好多的事物都可以与人的特征连接起来。
(一)选择连接
出示:
你太孤傲了吧,连一片叶儿也不肯和你作伴。       橡皮
正是你的谦虚,换取了满天繁星灿烂。             雨伞
太多的风风雨雨,你都躬着背默默地承受。         梅花
一点点地牺牲自己,一次次地弥补错误。           新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7:51 , Processed in 0.10419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