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6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谁“三十而立”?[z]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15 07:59: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谁“三十而立”?

民国时期邮票上的孔子像 1



民国时期邮票上的孔子像 2


今人对孔子和《论语》的误读委实不少。除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外,津津有味还可以举出一个人们耳熟能详却错得一塌糊涂的例子。这就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相关阅读 请点击>>小人”一个
古今不同

一到了三十岁,很多知识分子就爱感叹,“哎呀,我都到了而立之年了。”同样,人们也爱把四十岁称为“不惑之年”。但是,是不是人一到了三十就“而立”,到了四十岁就“不惑”了呢?或者,凭什么人到了三十就要“而立,到了四十就会“不惑”呢?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最好追本溯源,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最早的出处说起。出处是《论语》。原文如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津津有味把它翻成白话文,意思是: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做学问,探求真理;等我三十岁时,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我四十岁时,思想不再混乱(暗示已形成思想体系);我五十岁时,明白了大自然运转的奥秘和人的命运;我六十岁时,无论听到别人说什么,都不会令我不高兴;我七十岁时,做任何事都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但同时不会出现走极端,超越尺度的问题。”

明摆着,这是老年的孔子在回忆自己的整个人生之路时所说的一番话。也就是说,无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还是“七十不逾矩”说的都是孔子本人,而不是其他的任何人。

换言之,根本不是谁到了三十岁,就可以自称“而立”。事实上,有人一辈子没主见,凡事不是听人家的就是随大流(本质上还是听别人的主意)。

同理,也不是谁到了四十岁就可以自称“不惑”,相当多的专家、学者、教授即便是过了四十岁,对自己专业领域的“学问”仍然理不清,所谓自成一家更无从谈起。

至于“知天命”,不唯知识分子,其实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至死都做不到。因此,难度更大的“耳顺”和“从心所欲”对他们而言不成其为可以企及的问题。

从孔子的人生“简历”中,我们得知,“不惑”比“而立”难,“知天命”比“不惑”难,“耳顺”又比“知天命”还难,最难的是“从心所欲”又“不逾矩”。这虽然纯属“一孔之见”,但它却是非常深刻的人生认识。

它启发津津有味,一个人纵然有主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但不等于你对什么事都不糊涂了,其实,你仍会对一些事物的认识存在自我矛盾的情况或对一些事物的内在关系视而不见。这就是“而立”后面还有“不惑”等着。孔子是中国从古至今唯一的“圣人”,尚且需要十年努力才能从“而立”走到“不惑”,作为一名凡夫俗子,无疑需要花费更长时间的自我修练才能完成这一跨越。

至于“知天命”,这是比“不惑”更艰难的挑战。姑且抛开对自然科学知识概况的了解,仅就了然“命运”、继而把握“命运”来说,就已经很高难了。没有谁不对自己的命运好奇,但能看清和把握自己“命运”的人却少之又少。孔子五十岁时识破了“天机”,津津有味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做到这一点。

不过,光洞悉了自己的命运和大自然的“天机”,人仍然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物悲”,不能够总是保持高高兴兴的好心情。要做到“耳顺”,至少还要修练十年。将短暂的快乐保持恒常的快乐竟然这么难!

等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了,津津有味感觉孔子的这种人生状态已经与佛教描绘的“觉悟”成佛没有本质区别。换言之,佛的状态就是孔子老年时最后练达而成的人生状态,即获得绝对的自由。
中国禅宗的开创者六祖慧能画像


佛教指出的常规成佛之路是吃斋念佛,成效不彰。禅宗给出的成佛途经是“顿悟”。“顿悟”是条捷径,但它需要人有慧根,在很偶然的条件下一蹴而就、立地成佛。所以,这种成佛方式归到底,是说不清,道不明,太朦胧,太玄。相形之下,孔子以现身说法给出的“成佛”之路步骤分明,一招一式分外具体,倒是更宜于众人参照、模仿。单从这点上说,孔子实在了不起!啊不,是伟大。



贪婪、胆怯、懊悔、内疚、失望、自卑、嫉妒、仇恨、挫败感……凡此种种烦恼与痛苦都是人不自由的表现。获得自由的目的就是要摆脱这些负面影响,进入持久的快乐、幸福境界。


其实,在现文明阶段,关于人生哲学,人类所体现出的终极智慧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虽然从表面上看,这个是孔子的学说,那个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它们最重大的区别仅仅在于:给出的实现路径不同。




【杏坛讲学】1989 《孔子诞生二千五百四十周年》纪念邮票 1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三十而立:三十岁而能自立于社会,指人开始成熟。四十不惑:四十岁而不再感到困惑。两成语出自《论语·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一生的自我总结,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自传。他自豪地谈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人生体会: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能乐天知命,六十岁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的行事,而又不超出规矩。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这其中最有名的话就是“三十而立”和“四十不惑”了。
三十而立,立什么?立身,立业,立人生理想目标和发展方向。凭什么立?本领,人格,勇气,等等。这里主要是指要靠自己的能力,有事做,做成事,独立自主地生活,承担着应当的责任。按现在的话说,人过三十,不能再是“啃老族”、“月光族”,乃至寄生族、漂泊族了。
四十岁要求就更高了,随着阅历经验的逐渐丰富,慧眼基本炼成,世事基本洞明,是非能够分辨,名利能够看轻。面对尘世间的纷扰和诱惑,因为有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路走,从而不再顾虑重重和随波逐流,内心淡定而从容。说实在的,孔子的境界够高的,我辈真难做到。当代的孔门传人孔庆东先生也很谦虚,他曾幽默地说:四十不坏

2#
 楼主| 发表于 2010-5-15 08:01:10 | 只看该作者
    孔子告诉我们40岁至50岁是人生最重大的关键[z]


     孔子不但读《易经》,而且告诉我们,每个卦都应自己画,他对自己画了自画像,作为他一生奋斗的总纲领,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很重要的参考。这就是他在《为政篇》中所写的:
    一、十五而学,
    二、三十而立,
    三、四十不惑,
    四、五十知天命,
    五、六十而耳顺,
    六、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第一阶段:“吾十有五而至于学”,是说从小学习,到十五岁,确定志向,十五岁以前定志向,纯属儿戏,十五岁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初中毕业,这时要确定学习的方向了,这个方向是自己找出来的,知道自己这辈子是干什么的了。一句话给了我们多少东西。

    第二阶段:“三十而立”,15岁后又学习了15年,确定了一生应遵循的原则有几个。

    第三阶段:“四十而不惑” ,再过10年,经过实践看成效,不是对所有的问题不疑惑,人是永远有疑惑,所以要活到老学到老。这里所说的是对自己坚持的原则不疑惑了,对自己的人生目标不再动摇了。

    第四阶段:“五十而知天命”,一个人到了五十岁还不知天命,是和自己过不去。一个人现在的状况,是你从小到大点点滴滴积累的结果。一个人20年命运要大变一次。如果你现在30岁,要为你50岁的变化负责。“天命”就是说你的命运是自己造就的,一生的努力就在证明你有什么样的命运。这时你不一定成功,也不一定非要成功不可。“个别差异”是心理学的名词,就是讲每一个人都是唯一的,你不要要求自己和别人一样,也不可能有第二个人和你完全一样。生命的奥妙就是你没办法重来,无论你的命运是什么样的,这时你要认命。

    第五阶段:“六十耳顺”这时会有人在你耳边叽叽喳喳、指指点点,你要这样,你要那样。你听也不是,不听也不是,听也生气,不听也生气,干脆听不听都一样。

    第六阶段:“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讲你从小到大到70岁,规规矩矩已经成为生活习惯,不会出大错,可以放心去做。

    孔子把这六个阶段概括为六个字:“尽人事听天命”。

    孔子告诉我们40岁至50岁是人生最重大的关键,40岁以前要“下学”,学一般学问,40岁以后就可以“上达”知天命。50岁以前要“尽人事”,要全力以赴。50岁以后要“听天命”何必那么辛苦,名利都是空的。

    孔子还画了一个卦,刚才讲的是他的人生计划,接下来讲和其对应的实践结果。

    一、“吾十有五而至于学” 和“学而时习之不亦説乎”对应。
    “习”是习惯,把学到的东西赋予实践、养成习惯,你才会乐,否则只是记住为了应付考试,有什么乐?

    二、 “三十而立” 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应。
    因为你和所有的人来往,基本原则都不会乱,将心比心,朋友就会一有时间就来看你,否则你只顾自己,你打电话人家都不来。

    三、“四十不惑” 和“人不知而不愠”对应。
    “愠”就是小小的生气。你在你这个行业再突出再优秀,别人也不认识你,你不会生气,你自己对自己不疑惑就好了。

    四、“五十知天命”和“发愤忘食”对应。
    发愤忘食干什么?看小说?上网吧?你就完了。这是说你既然明确了一生的目标,你就全心全意地去做,不要计较其他。

      五、“六十耳顺”和“乐以忘忧”对应。
     忘忧不是忘记忧愁,麻木不仁,而是说把所有的忧愁当作乐趣来看,自己做自己的事,别人看你辛苦,那是他的事。如果一个人在做事时有忧虑、恐惧,说明你没有全力以赴。全力以赴你会忘记辛苦,别人打击、讽刺、向你挑战你都无所谓,接受挑战,这就是“乐以忘忧”。

    六、“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和“不知老之将至”对应。
    无论怎么做都很自在,没有苦恼,服老不认老,生理逃不过自然规律,心理状态孔子永远都保持年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9:53 , Processed in 0.07815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