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陆有铨教授讲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22 09:54: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陆有铨教授讲座
作者:九天玄舞 2006-11-22

11月21号下午2点,逸夫楼报告厅

关于学校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陆有铨
思考的基点: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的目标、实施等都必定受制于活动的对象
一、“道德”的特性制约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1、道德的发生和发展,都在于人的生活和实践的需要-----不能离开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来谈“道德”
2、道德的基本规定是行为主体的自觉、自律----只有出于行为主体的意志,符合“我的意愿”的行为,才是道德的
 法律、纪律、风俗、道德的区别
 良心是一种自觉,一种内心信念,更注重自觉自愿,而非看行为结果
3、道德选择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前提-----自主选择乃是“自觉”、“自律”的具体表现和核心内涵
 自主选择非随心所欲,而是受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制约。内部条件即知情意行,外部条件即传统和必然。
二、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的概念提出于70年代,内涵目前还不清楚。在这里是普通的理解:过得好一点,过得像个人
个人生活质量与道德密切相关。真正的生活质量是一种有道德的生活。
举例:嫁给美国人的中国姑娘对“牺牲”和“选择”的认识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不要把道德与人的生活隔离开来。现在的道德教育为何低效?就是因为道德和生活的脱离。怎样拆除学校和社会、教育与生活之间的藩篱,是提高有效性必须考虑的问题。
1、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要合乎人性,即人之为人的需要
需要即本性。现实中,需要常体现为利益。“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
如何正确理解利益
(1)个人生存,种族繁衍的需要
(2)主观所需与客观需要高度一致
(3)不道德的根源是所欲大于所需
2、学校道德教育旨在使学生“不是不道德”,或“有道德”,而不是“更道德”
 (这一点我知道一定会引起争议。上我的课的人都知道,我的课不是要消灭问题,而是要生成更多问题----这里反映出的开放心态让我很受触动)
(1)从道德发展的动力来说
 矛盾是推动一切事物的原则。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强调矛盾
 我认为这里的矛盾是道德与不道德之间的斗争,而不是道德与更道德之间的斗争
(2)“更道德”是伪命题
 只有道德与不道德,没有更道德。
(3)从宗教角度看,都是“不是不道德”,而不是“更道德”
 沙弥戒律
3、学校道德教育应该有助于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所谓健康的生活、良好的生活、或道德的生活乃是普通人的平凡生活。
现在的道德教育让学生无所适从,似乎道德不是普通人的事。
人皆可成尧舜
对“圣人”一词追本溯源: 国外是wisemen,中国是指有智慧的人
由此可知,圣人就是平凡的人。
三、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施要“道德”
即要符合道德的特性
1、原则为义务和权利的统一
现在大部分人对道德的理解把义务和权利两者脱离。表现为:
国家主义的牺牲的道德:只有义务,没有权利
存在主义的放荡的道德:只有权利,没有义务
没有权利的义务与没有义务的权利都不具备道德的基本特征
2、内容以现代人文精神为核心价值
道德的选择其实是不同层次上的选择
作弊与不作弊中,矛盾的两面是诚实与好成绩的斗争
道德教育的原则只能是引导而不是灌输
3、支柱是责任感
责任感是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一种压力感
中外学者一致认为人类缺少责任感,如何培养人的责任感是教育家最头疼的难题
没有责任感就没有道德感
这里的责任感是一种积极的感受,不同于宗教的原罪感。也不同于“耻辱感”,“内疚感”等,后者虽然可收到一时之效,但对人的人格的形成有潜在的破坏性影响
培养责任感首先是要意识到对自我的认识,对他人的认识,对公共利益的反思和认同,对他人和群体关系的认识
4、控制乃道德之大忌
真正的道德是自给自足的,不需要外在的力量。自身就是本身的强化物
控制的结果:奴隶和伪君子
奴隶: 表扬为主----内化为对表扬的需求-----成为荣誉、成绩的奴隶----道德作为荣誉的交换物
道德既不是为规避惩罚,也不是为身外之物
5、资源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学习生活中
结语:学校是社会的一个部分,是社会的缩影,学校不可能不受之影响。单靠学校很难完成道德教育的任务,但我们不能放弃努力。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所以形成道德与其说是对受教育者的希望,不如说是对社会的希望。

郑金洲点评
1、逼近教育研究的本真性问题
2、貌似宽泛,实则火力集中
3、视野开阔,宗教、历史、社会、伦理各种知识信手拈来为我所用
4、呈现一系列原点问题:道德,真道德与伪道德,更道德,法律,纪律,风俗,等等
5、对任何问题究本溯源:查词典解释“圣人”
6、批判精神
……

深有感触的点:
1、开场首先提出,这个题目可能是不成立的。因为什么才是有效,如何有效,有什么效,都是说不清楚的。所以把题目中的有效性去掉,偏重于事实层面,针对学校道德教育低效的问题来作一些思考。让人感受到思维的严密性和大师的深刻。和一些动辄高喊应该如何如何的肤浅之论形成鲜明对比。
2、对利益一词要正确理解。正确理解的利益是道德的基础。道德不是要否定人的利益,而是使所欲与所需高度一致。
3、道德的生活是普通人的生活,不是遥不可及的。而真正有质量的生活正是一种有道德的生活。
4、是否要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是自己的自主选择。人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而不是时常抱着我是在为什么而牺牲的心态。牺牲意味着原本并不情愿,而选择则包含人的主动性。一个真正有自觉意识的人应该明确自己有作出选择的责任,勇于作出自己的选择并为这一选择负责。
5、任何事物,任何行动,都是有其限制条件的。要能够理解并接受这种限制,在必然中把握自己的有限度的自由,并了解这种自由中所蕴藏的可能性以充分利用这种自由。
6、责任感虽然是一种压力,但是应该是指向积极向上的。利用耻辱感等对人格的扭曲作用不应被忽视。这里有更深刻的东西可以挖掘。
7、奴隶原来也可以是被表扬出来的。原来不只是在压迫下才有奴隶。这个观点有一种别开生面的感觉,给我一种新的启发。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为什么有时我们会自愿的成为奴隶而不自知?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8、学校即生活,学习即生活,道德即生活……有什么不是生活?以生活的眼光去看待很多人类的实践活动,会发现原来是我们自己把它们从生活中割裂开来。而现在的很多学者正试着做这个还原的工作。一旦有了整体生活的观念,对很多的事物的态度将会变得不同。一切都是我们的选择,一切都是我们的生活。一切都应该让我们enjoy life。
9、以前也有一些类似的思考,比如道德不能脱离人的正当需求,真正的道德应出自内心而非表演更非被迫。等等。但是远不如这般深刻而系统。而最后的提问更加反映出自己的归纳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有待提高。这是以后一直都要注意培养加强的一个方面。

2#
 楼主| 发表于 2010-5-22 09:56:55 | 只看该作者
新人文精神的养育[z]
----学习笔记(根据陆有铨教授讲座记录)及感悟
现在,我们国家提出要建设和谐、有效的社会这样一个口号,而且,我认为不仅是我们中国,当今世界各个国家,不管它是什么社会制度,也不管它是大小、强弱,都在对教育提出来这么一个要求,就是整个人类自身,也是如此。
   
那么,我们整个人类自身究竟面临一些什么问题呢?我们人类,从欧洲中世纪以后,经过了人类自身的解放运动,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德国宗教改革、法国的启蒙运动、英国的工业革命,这四大运动之后,人类呢,在现代化,也就是工业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经过几百年的努力,造成了我们现在看见的这么一个社会。现在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在拷问我们:几百年的变化,我们人类是否变得越来越进步了呢?越来越一致的看法是,我们人类变得越来越象动物了,人类的贪欲变得真是欲豁难填。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世界各个国家几乎不约而同地进行教育改革,我们中国也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参加了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起草工作,因此,对改革的大体走向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简单地说,可以用几个字概括:一条主线,就是人文精神,这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认识;两个重点,就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什么世界各国都把人文精神放在核心位置上呢?我们国家提倡建设和谐社会,这个和谐社会不仅仅是校长和教师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它包括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当然还包括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这些和谐集中体现在我们今天要谈的学生的人文精神养育上。下面主要讲了二个内容,一是论述人文精神的养育,二是讲创新精神的养育。

一、关于“人文精神”之养育。

人文精神是这次新课改的一条主线,今天从三个方面来认识人文精神:

1
、人文精神是什么?

简言之,人文精神就是人之为人的文化。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真正威胁人类自身生存的不是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再严重的自然灾害也不可能使人类消亡。但人文精神的缺失,却有可能真正使人类灭亡。因此,真正威胁人类生存的是人类自身。当前,我国学校教育最大的功劳是教授知识,但最大的弊端是最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养育。

2
、为什么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养育?
如今,人文精神的缺失导致人类发展面临极大困境,主要表现在:
①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特别是生态灾难和特种减少两大问题相当突出。
②人与社会关系空前紧张。人口问题、贫富两极分化等相当突出。
③人与自我关系紧张。不少人变成了无气魄、无情感、无感动、无责任的精神大滑坡的无骨之人。
因此,弘扬人文精神已是一个十分紧迫的教育任务。

3
、21世纪需要弘扬什么样的人文精神?怎样养育人文精神?

我们提倡养育的人文精神是21世纪所需要的新人文精神,这与旧人文精神是有很多区别的。


旧人文精神
新人文精神

  人与自然
对自然的征服和索取
人与自然的谐


  人与社会
强调个人奋斗
强调社会责任感


  人与自我
注重竞争
注重合作


综合来看,我国不良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强调的“恨”太多,而新人文精神,就是要突出一个“爱”字。

二、关于“创新精神”之养育。

1998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建校100
周年大会上首次在我国提出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等观点。从此,在我国教育界揭起了轰轰烈烈的“创新”教育。但学校教育是有限的,不是什么都能教得出来的,当大官、发大财、坐牢、杀头,这些东西都是学校教出来的吗?不可能啊!在学校里,有些东西根本就不需要教,比如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有些东西教了也没有用。教师不可能教出创新精神来,但是可以养育他,那么如何养育创新精神呢?

1
、创造是人固有的本质力量,重要的不是教学生如何创造,而是不压制。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创造是人的能力”。如果创造真的可以教,那以教育哲学的方法分析,创造最终将归结为上帝所授。创造或创新,其本质是对现实的批判。创新从提出问题开始,没有对现实的批判,就不可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果我们在教育中压制对现实的批判,压制问题,也就压制了创造。而批判的动力来自于人性。人性的本质迫使人追求“好吃懒做”,为实现“好吃懒做”,才创造出扇子——电扇——空调。

在所有的职业之中,医生和教师的创造力最弱,这不是这两个职业的人笨,而是职业的特点决定的,因为工作和“人”有关,来不得半点马虎,怎么能说批判就批判,动不动就对人进行“创造”。所以要求本身创造力弱的教师去培养创造力,实在是无稽之谈。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问题不是如何培养创新精神,而是如何“不压制”,不打击。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常对学生瞪眼睛,不知瞪掉了多少创造力?

2
、对创造性人才而言,人格因素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知识和能力。
创造首先靠人格、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创造充满了很多变数,即使创造成功,还有可能受到哥白尼、伽利略等人曾受到的打击迫害。在创造之前,首先必然回答“想不想创造”“敢不敢创造”“能不能创造”三个基本问题,然后才能付诸实施。所在,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
、要给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可以保证在打拳现实时不提出伪命题、假命题。解放战争中被歼灭的黄维兵团的总指挥黄维被俘后在改造中曾执意搞“永动机”,现在有的人也在执意搞“水变油”,这些都是因为缺乏基本的科学知识所致,浪费财富,而不可能成功。

4
、要有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
对全社会而言,并非所有的发明创造都应鼓励,而要有价值观的引导。

感悟与反思


华东师大的陆有铨教授是我国教育哲学界的大师级人物之一,听他的报告,充分感受到对一个问题正反两方面的思考,陆教授善于从问题的本源入手,进行刨根问底式的探讨和思考,充分体现出其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辨。例如在论述创造性为人之本性之时,陆教授用反证法进行创造性的逆推,最终推导出创新性来自于上帝所授的结论。这对创造教育论者不嗣为一记响亮的耳光。对创造性到底能不能教的报告,我也曾听到过几次与今日相同的观点,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郑金洲教授、《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的作者黄全愈博士也持类似观点。但这一论点,觉得陆教授论述得更为通俗易懂又全面深刻,的确可称深入浅出。
对“创造”到底是不是人的一种基本能力,能不能教,如果能教那该怎么教等问题并无一致观点,但对“不压制”“创新人格”“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价值观”等内在要求均持肯定态度。对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而言,只要能使学生得益,也无所谓这些观点来自哪一阵营。这类争论,对诠释教育原理的意义可能更大。

陆教授头发花白,但身板硬朗,精神矍烁,整场报告,老人家全部站立台前,全凭一张嘴进行演说,既不借助现代的多媒体,也不借助传统的讲稿。但声情并茂,风趣幽默,不临现场是难以体会个中真谛的。教授也许也属性情中人,虽然身处象牙塔中,但说到义愤处,“海骂”脱口而出,这倒也为大家理解,毕竟老教授是在为中国教育的未来鼓而呼,但“海骂”绵绵不绝,味精多了对菜的味道也有影响,不知教授是否想过,过多的“海骂”是否也算人文精神的生动体现?
    陆教授一天的报告,给了我们极大的激励与鞭策,也给了我们开展学校教育以行为策略的指导。希望大家,一方面要学习专家、教授的思维与研究方法,另一方面,更要学习他们深入实践、勤于反思、善于反思的精神。衷心地期待大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实践中有所作为,有所建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19:19 , Processed in 0.07966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