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茶山管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11 12:24: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茶山管家
来源:温州都市报
        在这个小山村里,一座刻有“宋温郡守慧公之墓”字样的牌坊能否落实到历史的册页中;   在这个小山村里,一处门台上“慎水文波”四个字与乾道二年的大水究竟能否联系得上;
  在这个小山村里,一部明嘉靖年间的手抄族谱因族人的随机应变而躲过一场历史劫难……
  大茶山村,到底还有多少昔日的信息有待解读?本期《地理》讲述茶山街道大茶山村的往事和圆谱仪式。
慎水门台
   
用于祭祖的全猪全羊                                                                            抬着族谱巡游
   
传谱                                                                                                    送谱
  一、没落大茶山
  从茶山街道出发,沿着茶罗公路,经过“中国杨梅之乡”丁(汀)岙村,顺着缠绕山腰盘旋而上的水泥公路,我们从山脚缓缓上升,窗外的视野也因此逐渐开阔起来,大学城、甬台温高速、三垟湿地等,在午后阳光的照耀下,构建了一幅强烈对比的水乡田园之景。罗山村村委会主任管长标告诉我们,茶罗公路中丁岙至大茶山村约8公里。这条公路的开通,据说是大茶山村民们肩挑手扛才辟出路基,后来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实现了水泥路面的浇筑。
  车子爬了10来分钟的路程后,渐渐接近大茶山村。在进入村子的沿途,插满了写有“管”字的绸质彩旗,透着阳光迎风飘扬,甚是亮丽。村中的管姓家族,将在第二天上午迎来他们新修族谱的圆谱仪式。这是一个姓族中的一件大事。
  车子驶入罗山村委会大院。所谓的村委会大院,不过是一座已停办多时的小学校舍,如今作为该行政村两委的办公楼。
  位于大罗山400来米海拔处的罗山村(行政村),四面环山,人口1400余,而在大罗山之北的大茶山村,是罗山行政村下辖四个自然村中的一个,因为这里主产茶叶而得名,名茶“黄叶早”即产于此地。这是一个聚姓而居、聚族而居的村落,管姓是这里的大姓。近代书法家管圣泽故居就在村中。
  曾经的大茶山,是永强经丁岙、南白象来往于温州城区这条古道上的一处“重镇”。当地人告诉我们,过去光是从丁岙到大茶山,走山路得花一个来小时。如今前往丁岙已通了公路,但由长条石铺就的古道还基本残存。在村后古道旁,还矗立着一座基本完好的石构节孝亭。在民国十一年春,由当时的总统颁奖给当地一名管氏妇人,以褒奖其“冰雪为心”之道。
  为寻求下山的出路,村民们曾经梦寐以求通公路,结果通了公路后,村民们并未能如期实现他们的梦想,这一片曾经生养了几代人的地方,如今遭遇着千百个山间村落同样面临的宿命——年轻人出外谋生,老年人留守故土!在村里原有的初中、小学相继停办,在村里老宅有限改变的情况下,通了公路的大茶山村,已难以留住年轻人,因为至少孩子的就学问题就使得他们的父辈不能不去面对。如今村中只有一些老人留守了!
  村中那条叫“门前溪坑”的水,依旧从东往西,潺潺流过沿途人家门口,溪上小桥也还有人来人往,但来往的脚步越来越龙钟;爬满青苔的石墙下,依旧有午后的阳光暖暖地洒落在光滑的石板上,落地有声的拐杖承受的是佝偻背影和日见深刻的皱纹;孩子爽朗的笑声和高亢的叫声,在村中似乎已成为一种遥远的回忆……
  二、人文大茶山
  综合管氏族谱的多篇序文,可知晓,管姓先民,早在北宋时期就在此落脚生息,甚至有大茶山系管氏世居之地的说法。自宋元丰间,来自山东济南府平昌县的管次慧,以“明经”授瓯郡守,一路颠簸来温履新。他被尊为管姓在温的“始迁祖”。关于他的身世,有说“甫下车寻卒”,亦有说“以疾捐馆于署”。
  此后,次慧的九世孙管象乾迁往眼下大茶山村定居,据说是为了避乾道二年之“洪患”,族人尊称为“大茶山始祖”。多年以后,族人繁衍后也曾外迁。但有一叫存爱的先祖,因为喜山好水而留居大茶山,继续耕读传家的遗训。
  若干年后,曾任江山县儒学教谕的裔孙希迁,“发仁孝睦族之至意”,返回故里重修家谱,并请时任江西布政司使的好友王叔果作序。但此后因为遭倭患而庐舍毁,族人四散。
  再往后,一位名叫“性懿”的管氏后裔来此定居,并实现了家族的中兴局面……这也就是村里人所说的,“大茶山的历史基本由管姓人来写”的言外之意。
  在村委会办公室稍作停顿后,我们在管氏族人的带领下,借着夕阳的余光,穿村走巷,领略这个村子流逝的时光和残余的古朴,同时也试图寻访村子特定的人文环境和断裂的历史背景……
  令族裔引以自豪的先人次慧,其未及履新即告身亡的些许信息,在地方史志未见记载。但在村中尚存一座石质墓道坊,上刻相关铭文“宋温州郡守慧公之墓”及“管氏神道”至今清晰明了,确切始建年月未明……
  在采访中,对于管氏先民避洪而迁居大茶山的记载,我们也同族人探讨如何避洪这一细节。从叶适的有关文字记载来看,乾道二年的大水,也仅一顿饭的时间即造成浮尸遍野的惨剧,管氏先人又是如何及时避过这个灾难呢?事先已知还是事后迁居呢?
  族人向我们出示了明嘉靖年间手抄的族谱,我们问缘何能保存到如今。他们回答称,“破四旧”期间,他们从保存的两份中拿出一份让红卫兵去烧,这一份因此而保全。手抄本中,还依旧能见到当年作序之人的几处印鉴。
  在这个地处大罗山北部半山腰的村子里,说到更多的是,关于乾道二年那场殁顶大水与管氏族人之间的往事。但其中一些谜面似乎难以解读,而族谱上也是语焉不详。
  我们继续村中的行走与寻访。
  村子里的民宅,基本依山势而建,不同时代的痕迹依稀尚存。村中老宅还有几处,规模不大,基本呈四合院的样子,建筑形制虽无泰顺等地保存的古宅来得豪华,但细部也不乏精致之处。比如五开间的院落天井,就用很规整的条石铺就。保留下来的四五处门台中,不乏用青砖做材料的,曾经历史风雨侵掠的痕迹很明显。不知为什么,这些老宅似乎很难叫出一个确切的名字来。
  石砌的墙体,墨绿的青苔,破败的门台,弯曲的小巷……要不是水泥覆盖了原有的路面,这个村子或许更有韵味,檐下屋前树木青翠,迎风轻摆;随遇而安的油菜,在墙角下同样开着黄花,长出早熟的青荚,路旁的闲地黑土,山茶花有的含羞待绽,有的从容怒放……没有羊牛的咩咩哞哞,但有狗的轻吠……漫步其中,似乎需要时不时地提醒自己,确定所在位置以防迷失在时空里……
  在一处面对所谓“路冲”的房子的风火墙上,我们见到了一个硕大的避邪图案,采用堆塑手法,虽然不是很精致,但从中透出的力量还是有些震慑之威。在这个图案周边,还有一棵同样手法制作的松树及飞翔状的双鹤,还分布有依旧憨态可掬的“福禄寿”三翁。
  在一处保存相对完好的门台前,两边刻着“罗山秀气,慎水文波”的对子,对子之下,则是两个硕大的“寿、福”变形图案。檐下的人物堆塑难得一见如此完整。虽然顶部有些破损,但基本不妨碍整体结构的完整。于是,我们就暂时用“慎水门台”来命名。
  相比较而言,村子处在美丽的大罗山之中,“罗山秀气”不难理解。可这“慎水”二字又该如何解读呢?在村子附近乃至整个茶山街道辖域,似乎没有一条叫“慎水”的溪或河。
  乾道二年中秋过后的大水,是在南宋孝宗皇帝赵昚当政时发生的。赵昚的“昚”与“慎”系异体字,“慎水”会不会指的就是发生于赵昚王朝的这场大水呢?难道这八个字中隐含了管氏家族繁衍历程中某些重要情节呢?这会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历史的隐语吗?难有定论,当然也不排除我们望文生义造成误读。
  三、管姓的圆谱
  如果说正史是国家的文献,方志是地方的百科全书,那家谱则可谓一个姓氏的档案。因为它记录了一个姓氏的源流迁徙、支派世系、族规谱序、继嗣字行、族人生平等诸多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家谱还是某个聚姓而居之处的小方志,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族谱在民间,有着莫大的地位。它是认祖归宗的重要史料,也是辨族姓敦人伦序昭穆的重要依据,更是宗族文化的传承载体。比如孔姓族谱中,对于外姓男子的入赘、过继,在进入家谱就有着严格的规矩,比如一册族谱中,收录的谱序文如果有多位不同时期名人所撰,这往往是该姓族名望身份的一种体现……
  本期地理将视线移向大茶山村,是因为管氏族人举办的“圆谱”这场民俗。
  三月初四当天上午,大茶山村管姓宗祠,聚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后裔,他们将圆谱仪式视为家族中的一件盛事,村中也迎来了近些年少有出现的热闹局面。
  在临时关闭祠堂门简单祭祀门神后,族人们相继将全猪全羊等祭品迎入祠堂内,这些祭品捆扎红绸,插上松柏、万年青等枝条,同时迎入的还有新编的族谱,一式七册,按两份分别用红绸捆扎,也系上松柏、万年青等枝条。修谱先生林自杰告诉我们,松柏、万年青等枝条,是家族枝繁叶茂、万年长青的寄托和寓意。
  相关事宜准备妥当后,在西洋乐队、腰鼓队、中式吹打班、长号、大锣、戏班演员、族人后裔等相陪下,连同几位先祖的画像、全猪全羊、新编族谱,加上写有“管”字的各式彩旗,按序排列,开始了在全村的踩街巡游,长长的队伍、攒动的人头、乐队的演奏声、五彩缤纷的礼花,浩浩荡荡,喜气洋洋……一时山间小村,人声鼎沸。
  巡游结束,队伍回到祠堂,接着祭祀土地神,诵读祭文等系列程序后,开始了祭祖仪式。
  贡桌上,年糕、时令水果、粽子等各式祭品一一摆上。在相继敬香、敬酒、敬水果、敬年糕后,修谱先生还带领管姓族内的族长、宗子、修谱局理事会人员等,行三跪九叩礼,然后宣读圆谱祭文。
  在诵罢祭文并焚化之后,开始了“传谱”仪式。据修谱先生称,传谱是将祭过的新谱,交由族长开始往下传,按辈份世系排列的族人或代表依序往下传递,传递得越快越好,以示族内人丁兴旺。传谱三次,一传子孙繁衍,二传丁财两旺,三传合族荣昌。
  在吹打班的乐声中,管氏族人在祭台前开始了传谱。大家小心而又紧张地将手中的族谱往下传递,那个场景、那种心态不亚于击鼓传花,大家谁都不愿让族谱在自己的手里哪怕多一秒的延滞,那种敬畏的心理,此刻融在了紧张的氛围里……
  传谱结束后,族人还举行了一个简单的捐赠仪式,将包括总谱及各房分谱在内的七册族谱捐赠给温州市图书馆馆藏。市图工作人员还向族里颁发馆藏证书。
  之后进行的送谱环节,是把两份族谱分别送到族长与宗子家中保存。至此,整个仪式宣告结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03:13 , Processed in 0.10268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