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编辑青睐文稿有秘诀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17 14:47: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编辑青睐文稿有秘诀吗?
特级教师  宋运来
初次把自己的宝贵经验付诸笔端,有一股新奇的激动感。待收笔后,她就像自己刚出生的宝贝疙瘩,希望别人都来关注她,欣赏她,喜欢她。投寄编辑手中,更希望立马刊发。假如十天半个月,自己所投寄的稿件音讯全无,则无限怅惘,旋即便怀疑自己的能力,“唉,咱不是那块料。”甚而想:是不是托人找点关系,给编辑送点礼、出点版面费什么的?继而写作研究的热情也一落千丈,而对自己心爱的孩子——那篇文章,从不怀疑它的问题所在。
一、了解刊物风格:投其所好。
从经验中升华出来的那篇心血文章,它是有价值的。因为它是对自己感性经验的理性认识。这一经验往往是在特殊的背景下、场景下,自己独有的发现。它来自于特有的地域,专注的是特有的教育教学现象,考察的是特有教育对象与时空,总之,那只是属于自己特有的“经验”。这个经验有没有广谱性,有没有可供他人借鉴的价值,报纸期刊编辑们往往起到中介桥梁的作用。如果说我的文章真得很棒,为什么得不到编辑青睐?为什么不能首投必中,手到擒来呢?笔者认为,这与我们的阅读视野有很大的关系。
一线教师,特别是乡村一线教师,受条件与工作的限制,往往对阅读报纸期刊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即使手头能看到几份报刊杂志,而怎样阅读更有效,更有实用价值——即投发稿件命中率高,往往未曾关注过。俗话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你要投寄刊物,首先要了解这家刊物的办刊风格,简单说,这份刊物设置了哪些栏目。比如,你撰写的是班级管理方面的稿件,所投的刊物却没有这个栏目,即使你的文章再有价值,很遗憾,也不能刊发;如果,你撰写的是某学科教学内容稿件:如,生成——无法预约的精彩。你所投的那份刊物去年已经刊登过这类稿件了,甚至讨论过了。由于你不了解这份刊物的办刊历史(最少一两年),很遗憾,你的心爱稿件只好躺在编辑的垃圾信箱里;有的老师说:“你看我的文章不仅标题新,而且所用的材料也是独有的,还请高手给文章润色过,为啥也刊发不了呢?”很遗憾,该文只是经验实例的堆砌叙述,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不具有广谱性。怎样解决上述问题呢?笔者从多年的撰稿经验认为,初次踏上教育写作之门的教师最少要读三类期刊(数量上至少要三份)。
二、精读三类期刊:闻香下马。
一是“点”类期刊。这类期刊刊登的文章,我们一线教师读了以后,可以直接运用到教学中去。如:《小学教学》语文版、数学版,《小学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数学教师》、《班主任》、《××教学参考》等。这类杂志刊登的文章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往往是学科教学片段、教学设计或教学一得等。关注的是教师怎么做,怎么教的具体“案例”。
二是“点线”类期刊。这类刊物不仅告诉你怎么做,还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做。像挂“省”字头的刊物杂志,如:《江苏教育》《湖北教育》《河南教育》等。期刊既有案例式的“点”,还有期刊前边刊发的大块理论文章或一类问题的专家视点访谈、论坛。
三是“面”类期刊。这个“面”是指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新发现、新模式等。读了这类期刊的文章,不会教你做什么、怎么做,但让你感觉有底气,使你对所思考的问题有方向感,解决你思考上的哲学问题。如,《人民教育》《课程·教材·教法》《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全球教育展望》等。阅读这类期刊,是我们研究问题的原创思想触发点,教授、专家、大师们的观点与话语,往往又是提升我们撰写文章理论的源泉材料。撰写出来的文章深度,文章的新颖度,自然是编辑们青睐的上好文章。
以上仅是笔者对国内期刊的粗略分类,不具科学性,因为有的期刊是三类或两类兼顾。当然,要想了解国内外最新教育动态,撰写时评类的文章,阅读《中国教育报》等报纸、网络的文章是必不可少的。
三、注重阅读积累:醇香绵长。
在研究与写作的道路上,我们要想走得更远些还需要让阅读在笔尖行走。
如果说学生做摘抄笔记是用来记诵优美语句、仿写范文为目的,而教师做阅读摘抄主要还是以占有文献资料,了解信息,获得启发,打开思路,丰富语言材料为目的。江苏教科院孙孔懿研究员认为占有文献资料有助于我们:其一,了解前人或他人对本问题的研究成果或进程,以别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研究的潜在起点,避免将精力浪费在前人或他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上,力求“站在巨人的肩上”,在前人的基础上达到新的高度。其二,搜集并了解本问题研究的理论根据和可以作为论据的材料。其三,获得启发,打开思路。经验表明,当某个问题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时,当面对一个题目感到无话可说时,偶尔看到一份材料、一段话甚至片言之语,都可能“眼前一亮”,思路得以开通。搜集的资料越多,获得的启发也就越多,越能使自己的认识趋于全面、深刻。其四,扩大视野,保证自己的研究和写作能在比较广阔的知识背景下展开。常见摘抄形式如下:
一、“理念”摘抄式。我们读了一篇教研文章后,把该文的核心“理念”部分摘抄整理出来,目的是了解最新的教研动态。在专业期刊论文的“摘要”部分,往往可以找到。如《课程·教材·教法》等。像《教学与学管理》等每期杂志前面往往设有“理论研究”等栏目,这些多是名家撰稿,我们读后需要自己去提炼概括。
二、“句段”摘抄式。读了一篇文章后,对其中某一段话或一句话很感兴趣,这些句段可能与你正在思考的某个问题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要不失时机地摘抄下来。
三、“专题”摘抄式。一开始摘抄可能无目的性,也可能觉得人家的文章语言写得那么好,从心底里佩服,恨不得把整篇都抄下来。大可不必。你可以把整篇文章复印下来,全文收录,然后仔细研读。也可按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内容分类,分专题摘抄,以便积累到一定阶段后系统研究。比如,数学学科,可按文字题、概念题、图形题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再细划为新授、复习进行归类。其它学科也如此。
做摘抄笔记,也要讲究规范化。比如,要在摘抄文字篇末标明摘自何期刊、书目,原作者是谁等。一是可以帮助你回忆原文,检索方便;二是写文章引述摘抄的文字时,很方便地署上原作者的姓名,期刊号,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遵守文章道德。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愿大家做读书的有心人,随时把自己感怀的文字摘抄记录下来,为自己的思考润色,为自己的文章增辉。元人程端礼曾说过,读书如冶炉熔铜,要鼓大风,是极费力的事情,但必须要熔化,不化不止。读书必须经过自己消化,读书“化”了,才能把人家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才能继承、发展、创新,才能去陈、出新、入妙。读书不“化”,囫囵吞枣,记得再多,也只能成为重复他人语言的传声筒。我想这“摘抄”大约是冶炉熔铜时的鼓风机吧。
                           (作者单位:南京市南湖第三小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3:34 , Processed in 0.07069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