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做一个善于支持和引导的教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7-29 14:42: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做一个善于支持和引导的教师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刘占兰
     温暖的春天来了。一天,班上的一名幼儿带来了4只小蜗牛,可爱的蜗牛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蜗牛喜欢吃什么?蜗牛的嘴巴是什么样的?蜗牛有没有耳朵,能听见声音吗?……

       老师及时引导幼儿把自己的问题用图画记录下来,便于大家分享。经过和孩子们协商讨论,挑选出以下4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蜗牛能听见声音吗?蜗牛喜欢住在什么地方?蜗牛喜欢吃什么?白色的粒粒是什么?孩子们自己选择喜欢的问题,自由组成探究小组。在活动中经常会主动地把自己的发现与同组同伴分享……在照料过程中发生了一次意外,一只蜗牛的壳缺了一块,孩子们难过地掉下了眼泪,随后,进行了一次有关蜗牛壳再生性的研究。后来,蜗牛吃掉草莓后排出了红色粪便,又引发了孩子们对“蜗牛吃什么颜色的食物就拉什么颜色的粪便吗?”这一问题的有趣实验。(选自《“做中学”在中国》,“蜗牛”案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一群乐于探究的孩子们!难怪在探讨儿童的认识特点和科学教育时,很多学者都提出:儿童是小小的科学家。谢尔曼甚至说:“孩子个个都是天生的科学家。”


        儿童是小小的科学家

        1.儿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著名的动物行为专家尼可·丁伯根曾说:“科学家们由于他们急切的好奇心,在他人眼中,常常显得很孩子气。”换句话说,科学家们都常保童心,有着孩子般强烈的好奇心。

       我们知道,人类经过成百上千万年的进化获得了直立行走和语言能力,如今这些能力已经潜藏在人类的基因当中。同样,儿童身上所表现出的那种好奇、好问、好探索、精力充沛、不知疲倦地探索周围世界的鲜明特征,正是从我们祖先那里承袭来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2.儿童关心的问题是最基本的科学问题

       天空为什么会是蓝的?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月亮会住在天上?以往我们知道幼儿爱提问,却很少思考和分析这些问题,更没有把幼儿提出的问题与科学研究的问题联系起来。关注和思考儿童在幼年时经常提出的问题,我们会发现这些问题恰恰是最基本的科学问题!只是科学家们在以专业的方式从事小孩子自然而然在做着的事,寻找着幼儿最关心的问题的答案。

        3.儿童是勇于实践的探索者

       幼儿除了好奇、好问、好探索、关心许多“科学问题”外,还是一个勇于行动的大胆实践者、一个通过直接经验来认识事物的人。例如,面对一滩烂泥时,幼儿可能会想知道:如果我一脚踩下去,会发生什么事?泥巴踩起来会怎么样?会不会从我的脚趾缝挤上来?紧接着,他们一脚踩上去,以证实他们的所有想法。不仅如此,儿童还勇于尝试,不怕失败,多次尝试,不断排除无关因素,逐渐接近答案。

           4.儿童与科学家的探究有许多不同之处

       尽管我们常常说儿童是小小的科学家,但他们毕竟不是真正的科学家。在探究的结构与性质上,儿童和科学家都在一定结构限制内自由探索,但自由的性质和结构的程度不同。

       科学家处于一定的历史阶段,选择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研究内容;而儿童则处于教师设定的环境和材料之中,自由地按自己的想法去支配材料。从探究的程序来看,儿童和科学家经历了大致相似的探究和发现过程,但每个环节都有程度上的差异。他们都面对未知,科学家面对的是人类的未知,儿童面对的则是人类已知而他们自己未知的;他们都运用已有经验提出假设,科学家是在前人研究和自身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推论和假设,文献资料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儿童只是在自身经验和观察基础上进行假设;他们都对自己的假设进行验证,科学家经历漫长的科学发现历程,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而儿童只是简约式地重演科学发现的过程;他们都要与他人交流和分享发现,科学家将成果公之于众,供他人分享与验证,他们的成果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而幼儿只是在同伴之间、师幼之间进行分享交流和相互质疑。

        教师的指导策略

       一年级的学生劳拉在给放在窗台上的植物浇水时突然欢叫起来:“今天大植物上来了新客人!”几个在旁边的孩子走过来看,教师也往这边看,她听到麦克大声地喊:“嗨,是一只大大的、胖胖的蜘蛛!

      它正在织网呢!”有些孩子非常感兴趣,而有些孩子则有一点紧张地往后退。这时教师注意到了孩子的反应,走了过来。

       劳拉和麦克都担心有人会碰到植物,损毁蜘蛛网,孩子们决定制作一个标志物。有的孩子说蜘蛛网很结实,不会被损坏,如果被损坏了,蜘蛛也会再织一个。然后,小组开始猜测究竟会发生什么情况,讨论蜘蛛如何织网。在倾听了孩子们的看法之后,教师给全组孩子朗读了书里有关蜘蛛的那节内容。

       孩子们急切地想到户外去寻找蜘蛛,教师拿出一些放大镜给孩子们用。孩子们在草丛里发现一些蜘蛛,还有一些旧的、废弃的蜘蛛网。教师用黑纸粘住蜘蛛网,带进教室,请孩子们帮她在蜘蛛网上洒上白面粉,形成了一张张蜘蛛网的图形。教师又用数码相机给草丛里的蜘蛛拍了一些照片,儿童在教室的四周放置了一些蜘蛛网,教师所拍的照片也用胶水贴在一张大海报上。一些孩子向教师讲述了他们关于蜘蛛的想法,教师把这些想法都记录在海报上了。第二天,孩子们注意到房间里的蜘蛛捕获了一只虫子,教师建了一张图表,孩子们把蜘蛛捕捉的虫子数用曲线标注出来……又一天,詹姆斯发现有只蜘蛛不见了,他告诉老师他担心有人会被蜘蛛咬伤,教师给孩子们演示了怎样用一只杯子小心而安全地抓住蜘蛛。

       最后一天,如教师所料,上百只小蜘蛛出现在窗台的植物上,这是孩子们没有想到的。全组的孩子们一起想出了怎样处理小蜘蛛以及怎样把它们带到户外的办法。随后,研究繁殖及生命幼小形态的活动开始了……(摘编自《儿童像科学家一样》,“蜘蛛”案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多么乐于发现的孩子们,多么善于支持和引导的教师!生动的案例使我们认识到:对儿童兴趣的敏感察觉,对生物关键概念的清楚了解,教师自身的知识基础和教育技能,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活动的良好设计与引导技巧,是让儿童像科学家那样探究的重要保证。


      1.创设鼓励儿童提问和探究的心理氛围

       当儿童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教师都应给予积极的回应,表示由衷的赞赏和鼓励,并敬佩他们敢于提出科学家们正在研究的难题和勇于实践的精神;当孩子提出在成人看来比较幼稚的问题时,不应该嘲笑他们;当孩子提出连我们都不知道答案的问题时,不应该回避或岔开,更不应该斥责孩子来保持我们的尊严、掩盖我们不知的真相。当儿童为了探索而弄脏衣服或弄坏东西时,我们要理解、支持并加以引导,训斥儿童或让他呆着别动会使他与生俱来的探究精神逐渐消退,甚至泯灭。

       2.让儿童简约地重演科学家探究的过程

       儿童的探究活动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从主题的确定、问题的提出、环境的创设与材料的提供、对问题的预测与假设、实验的设计与展开、数据的收集、记录与解释的形成,乃至最后的交流与讨论等探究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教师首先要选择适合于儿童发现的知识经验,这些知识经验必须能反映某一领域的关键概念,具有方法论意义,同时又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经验水平,能引起儿童的探究兴趣。

        在确定了要探究的问题后,教师应鼓励儿童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推测。使儿童运用自己的原有经验进行充分的猜想和假设,提出自己对观察和实验的想法和做法。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师要引导儿童有依据地进行推论,而不是瞎猜乱想。

      在儿童实验和观测时,教师注意要尽可能让孩子直接接触实际的客观世界,运用多种感官去感受客观世界;实验要在可重复和可控制的情况下进行。在指导时,教师注意不要干涉过多,但要给予必要的帮助,如提供材料上的支持和帮助,在儿童发生情感危机或遇到挫折时给予必要的安慰与鼓励等(如孩子害怕蜘蛛时老师走过来)。

       把获得的信息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归纳出现象后面存在的规律,这是科学研究中很重要的步骤。

        孩子们可以用图画、符号、表格、简单的文字、照片等多种适宜的方式,记录活动的主要过程和关键步骤。在实验和观察结束后,儿童要尝试着将记录的信息进行整理,用适当的、简明的形式把数据、信息转化成证据,这样更容易看出规律。

       表达和交流在探究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鼓励每个儿童组织自己的想法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无论他的观点正确与否。教师要倾听、鼓励并重复儿童的关键陈述;发现并引导他们关注自身探究结果的矛盾和不一致;发现并引导儿童关注同伴间的差异、矛盾,使他们懂得每个人都可以对同伴和老师提出质疑,但争论必须以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此外,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是:教师要引导儿童把最后的结论和自己最初的想法作对比,从而改进原有的想法。

        3.接纳儿童“非科学性”的解释和经验

        幼儿和小学初级阶段的孩子,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解释以及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受其原有经验和思维水平的直接影响,具有“非科学性”的特点,被称为“天真幼稚的理论”。例如,孩子的原有经验是:小朋友喝开水长得好,他会给菊花浇开水!

       早期的儿童还往往从主观意愿出发,或赋予万物以灵性(即泛灵论)。当问儿童:“太阳会不会掉下来?”时,孩子可能会回答:“太阳不会掉下来,因为如果它掉下来,我们就会死了。”儿童对事物及其关系的解释具有“人为的”和“万物有灵论”的色彩。尤其在七八岁前,他们相信每件东西都是由人所创造的;他们还相信自然界的事物像自己一样,是有生命、意识、意图和情感的。

       总之,由于认知特点和思维水平的限制,儿童尽管亲身经历了探究过程,老师们仍会发现孩子们似乎不愿意承认他们的天真理论是错的,这是许多孩子在努力放弃一套理论而接受其他理论过程中内心斗争的反映。对许多孩子来说,面对他们先前的错误概念并对其加以改变是一个艰难的智力挑战。因此,了解孩子的思想斗争,忍耐这个过程及由此产生的痛苦,对老师来说很重要。
源: 中国教育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3:52 , Processed in 0.08940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