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堂对话中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
——对《岳阳楼记》美文诵读课的再思考
新课标中有一句很时尚的话:教师要成为课堂对话的首席。“首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最尊贵的席位或者最高的席位”。如果取这个理解,专家们在制订新课标时一定是犯了用词不当的错误。师生从人格上是平等的,怎么的也不能够因为学识多一些就把自己定位在“最尊贵和最高”上,这无疑是对新理念的一种亵渎。于是我想,专家们一定另有新解,那就是希望通过这个词语来表达教师在课堂对话中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
调控的范围当然很广泛,这要根据具体的教学而定。比如要把握语文课的方向,不能把语文课上成了其他的任何课;又比如要把握教学进程的推进力度,不能过快过慢或者脱离轨道等等。我的感受是,要想对话具有实效,具有“首席”地位的教师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明什么时候该“有所为”,什么时候该“有所不为”。只有当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这两个“为”能够了然于胸操作自如了,课堂对话的效度才会得到切实提高。
下面以美文诵读课《岳阳楼记》中成功或者失败的教学片断为例,对此认识稍作阐述。
《岳阳楼记》美文诵读课笔者是上第二次了,这是一堂线条简单的纯朗诵课。其基本教学步骤为三步:
一、赏读:听著名朗诵家(童自容或者乔臻等)的配乐朗诵《岳阳楼记》。
二、评读:畅谈对著名朗诵家朗诵的评价启示及反思。
三、创读:自由设计朗读并展示。(学生一般会采取“复读”、“轮读”、领读等方式)
[ 本帖最后由 马建军 于 2008-7-31 19:50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