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京地域文化管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26 14:10: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北京地域文化管窥
作者:尹钧科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北京地域文化是指北京地区所孕育的、独有的各种历史文化现象。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有着800多年的建都史,尽管都城文化、皇家文化、长城文化、漕运文化等这些历史文化现象并非北京地区所独有,但由于其在北京的历史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产生着深远的历史影响,所以,也应视为北京地域文化。概括起来,北京地域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连续不断的远古人类文化  在房山周口店龙骨山的不同洞穴中,从距今70万年至23万年间的“北京人”,到20万年至10万年间的“新洞人”,又到4万年至2.5万年间的“田园洞人”,再到2.7万年至1.8万年间的“山顶洞人”,旧石器时代在这里生息繁衍的原始人类没有间断过。这在我国已发现的属于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文化遗址中是罕有其匹的。值得重视的是,在距今大约2万多年前,有一股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原始人类已离开山区洞穴来到北京小平原上,在今王府井大街一带的河边生活。进入新石器时代后,先有距今1万年左右的“东胡林人”文化遗址(在门头沟区),再有六七千年前的“上宅文化遗址”、“北埝头文化遗址”(在平谷区)和差不多同时代的“镇江营文化遗址”(在房山区),又有四五千年前的“雪山文化遗址”(在昌平区)。可见,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文化在北京地区也是连续不断的。

    都城文化  北京自辽代立为陪都(称南京或燕京)后,金、元、明、清及民国前期皆建都于此,现在仍然是我国的首都。北京的都城文化积淀深厚,在我国200余座大小古都中,堪与其比者寥寥无几。

    皇家文化  与都城文化密切相关的是皇家文化。金、元、明、清时期,北京是封建王朝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紫禁城是帝王生活起居和处理朝政的地方。因此,北京的皇家文化与都城文化同样深厚。凡皇宫的修建和布局、皇帝的上朝和议政、皇帝的册后和纳妃、皇帝的立储和传位、皇帝的圣旨与颁诏、皇帝的巡幸和游猎、皇家的饮食和服饰、皇家的园林和行宫、皇家的贡品和珍藏、皇家的宗室谱牒、遍布京郊的皇庄等,都属于皇家文化的范畴。

    士大夫文化  北京作为都城,金、元、明、清期间,有大量的官员和御用文人集中在这里。当时的科举制度,吸引了全国众多欲求功名的举子定期进京赶考。北京国子监、清末始设的京师大学堂,可谓当时全国最高学府。近千年来,北京都是士大夫最为集中的地方。他们在参议朝政之余,潜心研究国学,著书立说,吟诗作赋,或修方志书,或纂类书,留下了大量的图书文献。就在当代,北京也是全国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知识分子最多的城市。

    军事文化  军事文化虽非北京地区独有,但在北京历史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四五千年前的炎黄阪泉之战到解放战争中的平津战役,从齐桓公伐山戎到宋辽高梁河大战,从金灭辽、元灭金到明逐蒙古、清军入关,从历史上的军阀混战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等等,北京地区发生过很多战争。有些战争关乎民族融合、国家统一,有些战争关乎改朝换代、历史演进,有些战争关乎保家卫国、民族存亡……自北京成为国都之后,全国最高军事指挥机构就设在北京。为了国都的安全,北京地区也是驻军最多、军事设施(如校场、营房、兵器库等)最多的地方。

   长城文化  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体系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长城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现在人们见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金沙岭长城是最具代表性的地段,也最吸引中外游客。

   漕运文化   亦称运河文化。北京作为国都,所产粮食及财富不足以供应封建国家的需要,于是在元、明、清三代,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通京杭大运河,大力发展漕运,每年有数百万石漕粮源源不断地运到北京,以供国家之需。可以说,没有大运河的漕运,就没有北京作为封建帝都的历史地位。运河的开凿和治理,闸坝的设置和管理,漕船的规格和打造,漕粮的征收和转运,漕夫的征调和辛劳,漕粮的贮存和支用,以及其他与漕运有关的衙署、职官、制度、器具、习俗等,都属于漕运文化的范畴。

   驿传文化  古代的驿传略如今天的邮政。条条驿道由京城辐射全国,反过来说,全国各地的驿道都汇聚京城。在一些主要驿道上,一般十里设一铺,三五十里设一驿站。每一驿站都有驿马、驿夫,为数不等。元代除马站外,还有牛站、狗站。明清则有陆驿和水驿之分。皇帝颁布的诏令,地方上达的民情,都靠驿站传递。皇帝派出的钦差,或朝官外放赴任,以及地方官进京奏报,也有赖驿站食宿。特别是有紧急军情,驿夫驿卒快马加鞭,日行数百里。金、元、明、清时,全国的驿道以北京为总起点,又以北京为总终点,在北京设有总驿站,称为黄华驿或会同馆。

   京剧文化  京剧又称皮簧戏或平剧,被誉为国粹。这一剧种首先在北京形成和发展起来,后流行全国。清乾隆年末期,兴盛于湖北的汉调、江南的徽调等地方剧的戏班,特别是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陆续到北京演出。在其后的演出活动中,不同剧种的戏班相互合作、交流、影响,并接受和吸收了昆曲、秦腔及民间的一些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逐渐融合、演变、发展成京剧,并成为雅俗共赏、广为普及的大剧种。

   建筑文化  就北京旧城而言,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城市建筑的主要个性和特点,蕴涵着诱人的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北京的城墙和城门,城内的官署衙门及坛庙寺观等,也无不浸透着历史文化。而金碧辉煌的皇宫与灰砖灰瓦的胡同四合院又形成巨大的反差。至于南从永定门起、北至钟鼓楼长达近8公里的南北中轴线,更是北京旧城规划设计的精髓所在,全城最重要的建筑皇宫就坐落在这条中轴线上,充分体现了封建帝王“面南而治”和“唯我独尊”的传统理念。

   地名文化  地名是个体地域及相关地理实体的指称。北京市现有各种地名2万左右。在这里,无需具体解说一个个的地名,仅把北京地名的总体特点加以概括,以窥北京地名文化之一斑。第一,北京地名显得大气。世间之大者,莫过天地。天安门、地安门、天坛、地坛等地名,都给人一种大气的感觉。第二,北京地名透着皇气。紫禁城、御花园、皇城根儿、王府井大街、黄(皇)庄、驸马庄、公主坟等地名即如此。第三,北京地名充满雅气。如太和殿、乾清宫、颐和园、圆明园、百花深处等。第四,北京地名蕴涵文气。崇文门、文渊阁、国子监街(成贤街)、新文化街等地名可证。第五,北京地名彰显武气。如宣武门、武英殿、兵部洼、校场胡同、将军关、勇士营、军屯、刁千户营等。第六,北京地名洋溢着官气。如武定侯胡同、王大人胡同、李阁老胡同、宰相庄、提辖庄、崔指挥营等。第七,北京地名浸透着商气。如灯市口、米市大街、肉市街、骡马市大街、菜市口、煤市街等。第八,北京地名也未脱俗气。如锅碗瓢盆、油盐糖茶、葱蒜枣栗、鸡狗鹅鸭、针线刀剪、衣帽鞋袜等,皆可入地名。这类地名虽显俗气,却充满生活气息。

   此外,堪称北京地域文化的还有北京城及近郊区的坛庙祭祀文化、北京外城的会馆文化、宣南文化、海淀区的皇家园林文化、西山浅山区的佛教文化、昌平和房山区的皇陵文化等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作者: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北京史研究会理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23:22 , Processed in 0.06463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