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帕夫雷什的光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7-1 10:46: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曹兴戈
                                            帕夫雷什的光荣
       帕夫雷什中学,我曾一遍遍悬想过这所光荣的学校。它虽然只是前苏联、今乌克兰的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可在我们的心中已是一处精神圣地。帕夫雷什的光荣在于,它那里诞生了苏霍姆林斯基这位活生生的教育家。我之所以用“诞生”这个词,意在表明伟大的教育家总是从教育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在这里我不想多作孔子之类的例举。
       五卷本的《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砖头一般厚重,常年在我的案头,可作为个人经验叙事的经典来读,而其中给我最多的激动和感叹的则是其中的《帕夫雷什中学》。司马迁在《孔子世家》结尾处评价孔子时云:“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对于苏霍姆林斯基,我则更进一步,常常悬想那所光荣的帕夫雷什中学。能够成为帕夫雷什中学的教师、学生甚或学生家长,该多幸运。因为在那里可以享受真正的健康的教育。
      作为帕夫雷什中学的学生是幸运的。在那里能得到合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健康教育、体育、德育、智育、美育与劳动教育。那所学校是真正意义上的求知的学园、生活的乐园和成长的家园。在那里,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发展需求得到了充分的尊重、维护和满足。有些出乎今天我们意料的是,在那里他们竟然不允许教师热衷于“求效率”、“快速”的教学方法,因为“这些方式所依据的观点,乃是把孩子的脑看做是能够无休止地输入的电子结构,而孩子是活的人,他的脑是极其娇嫩的器官,需要细心审慎地对待”。可是今天,在充斥我们身边的“技术性社会”的声浪里,种种主张“速度”和“效率”的违背科学和规范的做法却正在得宠,甚至成了衡量办学质量的唯一“硬通币”。在那里,为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感到不满意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苏霍姆林斯基也要花上一个、两个甚至三个钟头,跟他谈话,以证明他错了,向他说明,他这一挥手反映了他教育观点——对待学生态度冷漠。而在我们身边,则时常面对——无论是在寒风里还是在烈日下——被赶出教室站在走廊里的学生。学生的顽皮或懈怠自然令老师头疼,但这种处理方式不正揭示着教育者自身的无奈与无能?其根源还是对孩子的冷漠和对守护他们精神自尊的忽略。在那里,我们会感受到,他们对学生作息时间,从保障健康和珍视脑力劳动特性方面,作了多么精细而科学的安排和调节,乃至休息方式的调节——恕我不作琐细的引述。而在我们身边,即使是很高“星级”的学校,谁愿拿出本校真实的又是合乎教育规范的作息时间表来?许多的所谓“经验”或“模式”,剔除了时髦的概念,剩下的往往还是在追逐分数层面上的那三个字:叮、盘、补。也难怪,现在从政府到社会,到家庭,甚至到学生个人,向学校伸手索求的,恰恰忽略了苏霍姆林斯基最看中的——学习的乐趣和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那才是健康的教育最合理的内核。
       作为帕夫雷什中学的教师是幸运的。在那里,他们的创造性劳动得到了从根本上的尊重和激励。他们是一个团队,集体的教育信念和教师的个人创造,成长发展,能够自然地融合。教师能从共同的事业中获取精神力量。在《帕夫雷什中学》中,作者充满激情又十分爱惜地介绍他们的“教育集体”,介绍这个集体的中心生活内容,并说明 一个教师怎样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指导者,教育者和鼓舞者。甚至对某位教师的去留,他们都得遵守一条原则:只有决定由校务会议一致通过。他解释说:“也就是说,要在决定其前途的同志本人也得出他不适合做教师工作的结论的情况下,才算有效。”他更补充道:“重要的是,还要使这个人选好适宜于他的别的工作。”也许有人会讥刺他何以这样婆婆妈妈的,亏他有这份耐心。而要是想到作者在这所学校任教33年,他在任常务校长26年的同时,还是该学校的文学教师的时候,其中的因素也就不难解释了。校长与教师关系的性质是什么?在他看来,是工作、教学和科研的伙伴。他说,我校教师是一个志同道合的创造性友好群体。我想在他看来,作为该校文学课教师的他,首先是属于这个集体的。他写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至今都使我们读来感到亲切和受用无穷,原因也就在这里。如果他凌驾于教师之上去作训诫,即使句句都是绝对真理,教师对他的情感上的抵触也会消解他的良好愿望的。教育的成功需要的是集体的信念和力量。健康的教育的实现要靠每一分子主动融入共同的事业,愿它尽可能早一些成为我们企望达到的境界。
       我还要说的是:光荣的帕夫雷什中学是幸运的。它的光荣缘于它有了苏霍姆林斯基这位有着高尚人格和深悟教育真谛的校长。这所学校距离城市30里,在一个村庄边上,占地也只有5公顷。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叙述中,学校的主体建筑也只有四幢两层的教学楼。我们这里的任一四星级学校远比它富丽堂皇。然而作者却津津有味地介绍学校周围的河流、山谷和树木,介绍学校的各种功能室:阅览室,学科专用室,无线电实验室,少先队室,共青团室,校博物馆,教学研究室,故事室,美术角,安静角,家务角,女生角,家长活动角,说明这些资源是如何发挥其教育作用的。学校也有宣传标语和宣传画,往往配上“想想看,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诸如之类启迪智慧和心性的文字。关注心灵的丰满和精神的成长,他们是这样“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的。现在,我们的中学办得越来越大,动辄是几十轨的“大高中”,也办得越来越“高”,校园里到处是高楼,学生也是百里挑一,甚至是千里挑一的高分,也办得越来越“精”,设施的现代化使得校园每一寸泥土都被精心制作的水泥板和草皮覆盖了,教育者的眼睛里也只有“高”、“精”、“尖”的学生。这种办学使得考不出很高分数的平民子弟望而却步。这种“大腕”作风还使得学校越来越像企业集团公司。办学的理念也越来越商业化,动辄便是“打造”、“经营”和“包装”之类令人生疑的流行语,仿佛学校是专为几位“名师”、“状元”之类而开设的,至于基础教育所涵盖的芸芸众生,只好忽略不计了。所以我说:这根本不是健康的基础教育!遗憾的是时下教育行政部门还和政府联手,一味地要将学校越办“星”级越高,甚至“高”得虚假得离谱,“高”得离基础教育、离平民大众越来越远。
       案头的《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砖头一般沉甸甸的。捧读它,也时常感觉心情有些沉重。作者述说的是三、四十年前的学校,但总觉着它远远地在我们的前方,难以企及。我写过,教育与诗、甚至文学的精神,本质上是一致的。但爱着文学与教育的我,却常觉着它们仍然是两张皮,稍稍偏向一方,便觉两边都是负担。这也许是定格于分数鏖战棋局中的必然,何以苏霍姆林斯基将两者叠合得那么严实?于是便想到,教师这一职业,本来是要成为“志同道合的伙伴”的,何以竟成了“分数”这一白刃战中的对手,非拼出个你死我活的结果不可?进而又想到如果能在帕夫雷什……可惜天下只有它一所,而且,我们也不能企望每个人都有苏氏的境界和修养。不过降格以求,高贵的灵魂未必一定要与能力与业绩划等号,能有那一片献身教育的诚意也便可以了。我很欣赏一位教育期刊编辑的一句话:“从校长看一所学校。”当你有了你的“一亩三分地”,你能有那样的信念和耐心,将它惨淡经营得成为一座令人心仪的学园、乐园和家园吗?我们的舆论和体制应该能够让有这样愿望的人做到。也许有人会说,社会和政府伸手向我们要的不是这样的“效益”。我想“效益”这个概念需要厘清。新的基础教育的评估方案正在施行中,悉心地为学生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而经营教育,肯定能超越见物不见人的功利化的畸形的教育。
       健康的教育需要有境界者的引领与实践,更需要制度设计的保障。愿健康的教育成为我们呼之欲出的办学理念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18:16 , Processed in 0.06858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