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管姓渊源[z]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7-1 17:44: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管姓渊源

管姓,列于《百家姓》之一百六十六位,在当今姓氏排行中列一百四十位,人口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九,即每一万个汉族人中就有九人姓管。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管虽非大姓,但从古至今,代有贤人,英才辈出,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管姓,列于《百家姓》之一百六十六位,在当今姓氏排行中列一百四十位,人口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九,即每一万个汉族人中就有九人姓管。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管虽非大姓,但从古至今,代有贤人,英才辈出,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关于管姓的起源,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主要有三个:其一是周文王第三子叔鲜,其二是周穆王姬满,其三是少数民族锡伯族、傣族中的管姓。具体论述如下:
1、起源于管叔鲜。此说见于《史记》卷三十五《管蔡世家》,《通志·氏族略》、《中国姓氏起源》、《广韵》等典籍中亦有记载。《史记·管蔡世家》中说:“管叔鲜、蔡叔度者,周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于是封叔鲜于管。” 《高密管氏家谱》康熙十六年序云:“管氏之姓,其始乃文王子叔鲜,受封于管,以国为氏,今郑州管城是也。”(地在今河南郑州管城区)。但是,同一篇《管蔡世家》读下去就会发现这一说法还有些问题,那就是叔鲜“无后”。司马迁说:管叔蔡叔“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封叔旦于鲁,而相周为周公。”“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专于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于成王,乃挟武庚作乱,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 “管叔作乱诛死,无后。” 司马迁特地交待,说得很明白,管叔因造反被诛杀没有后代,那么后世管姓从何而来呢?近见江西《齐川管氏宗谱》,其光绪二十二年《齐川管氏重修宗谱序》中说:“管氏之先为文王第三子叔鲜,受封于管,后因以国为姓。至成王十一年乙未,命叔元子兑为纶邑大夫,岁时奉祀,因徙纶别管城。”也就是说,管叔鲜虽然“无后”,但成王让叔元的儿子兑继承了叔鲜的封位,把管城迁到了纶邑,其后世自然为管姓。
2、起源于周穆王姬满。此说亦见于《通志·氏族略》、《风俗通》等典籍。说周穆王时,将其庶子分封于管,至管仲始显于齐,后世子孙以邑为氏。今人浙江龙泉管月福先生,在研究了龙泉管氏族谱等史籍后,著有《龙泉管姓》一书。他在书中认同了这种说法,认为管氏第二起源为“西周穆王姬满的后代,管夷吾(仲)出自周穆王。”而龙泉管姓“系穆王之后,夷吾(管仲)支系,管公明(辂)后裔。先祖居平昌郡(今山东潍坊一带)。”另据与高密、诸城管氏同族同宗的莒县管氏后人管恩灼所著《双凤山下人家》一书之论述,《莒县管氏宗谱》亦认同此说。认为莒、诸、高之管姓都是出自管仲、汉之管宁、管辂,至晋之管辰,皆一脉相承。
3、少数民族中锡伯族、傣族中亦有管姓。其中锡伯族之管姓乃其瓜尔佳氏之汉姓也,此氏亦有改姓“关”者。傣族之管姓待考。
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实施改革,通货积财,尊王攘夷,九合诸候,一匡天下,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功勋卓著,名扬天下,青史留名,故管姓子孙尊管仲为得姓始祖。但《高密管氏家谱》的修纂者是很慎重的,他考证了历史,认为“自周之后,若齐之管仲,楚之管修,汉之管宁、管辂皆出于周,以谱牒失传,不敢妄认。”这一点齐川谱的魄力大一些,认为管仲是继管兑之后的第十四世,而管宁、管辂都与管叔鲜一脉相承。而管月福先生则认为龙泉管氏是“穆王之后,夷吾(管仲)支系,管公明(辂)后裔。”值得注意的是,不管齐川管氏还是高密管氏、莒县管氏、诸城管氏,都承认自己是出自龙泉管氏的。如按管月福先生的说法,大家都是管仲的后代,那么高密管氏也应是出自周穆王了。穆王乃西周继武王之后第五代天子。所以不管是出自管叔鲜,抑或穆王,都是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代,真正的炎黄子孙。这一点,在《史记》的《五帝本纪》、《周本记》里记载得很清楚:自黄帝之后,第四代为帝喾(高辛),然后依次是后稷、不窋  、鞠、公孙、庆节、皇仆、羌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孙祖类、古公亶父、公季、昌。昌即姬昌,周文王是也。也就是说,除去黄帝之父少典不计,自黄帝至周文王,整整十九代,至管叔鲜,正好是二十代,再下去四代,则是穆王姬满,其血缘关系是一脉相承的。在西周众多的诸侯国中,管国立国早,消亡亦早,其后世子孙风流云散,繁衍播迁。时齐鲁富庶,多数子孙播迁山东,亦有徙往安徽(管仲即颍上人,属安徽)、江苏北部及河南东部者。春秋时除管仲相齐外,同时代的齐有管至父,可见此时管姓主要繁衍于山东,这也是天下管姓多出自山东的原因。至西汉时,见于史册的管姓有汉高祖刘邦妃管夫人,李陵之军侯管敢,燕令管少卿。而齐川谱说管氏始有郡望(平昌)乃自管衎,其“以中涓佐高祖”打天下,以功封平昌侯,平昌在汉时与高密同属北海,大体在今山东潍坊一带。总之,管氏郡望应在秦汉之际形成。东汉时农民起义首领管亥,亦齐人,据北海。而三国时魏之名人管宁、管辂亦均为齐人,而且都是今潍坊一带人。东汉初,有曾任山东副都军务的管思藏,自江西豫章之带源徙居闽地宁阳招贤里羊岗坝(今福建宁化水茜张坊村)。中常侍管霸、顿丘人管伯都是河南籍,可见此时河南仍有管姓。另外三国时管宁自朱虚(今山东临朐一带)迁居辽东三十余年,自然有子孙留居当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因社会动荡,管姓避乱有西去秦陇,南及潇湘者。据《管氏宗谱》载:“齐有管仲后裔,秦陇有管纯后裔,湖湘有管修后裔,辽宁有管宁后裔。”另据考证,管修为管仲后代,春秋时为楚大夫,被封为阴邑,称为阴修,故其后代有以阴为姓者,于此可见,阴姓乃出自管姓,至南北朝时也有管姓避居江南,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管崇即为晋陵郡(今江苏常州)人。唐宋之际,管姓在江南繁衍日盛。五代后唐年间,管思藏有后裔真郎返徙江西带源居住,其子孙播衍闽、粤、赣各地。宋代管师仁、管师复为名宦名人,青史有名,居于浙江龙泉,其后人管鉴,为南宋著名词人,随父仕宦,由龙泉徙江西临川。元时,翰林学士管祎开基河南光山。明初,有光山一支迁往新蔡。高密、诸城、莒县一带管氏亦是元末明初自海州(今江苏连云港)迁回故土的。同时,管姓作为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天津、江苏、安徽等地。据《明清进士题名录》所载,明清之际管姓进士及第者有五十五人,有三十五名为江苏、江西、浙江人,排除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因素外,说明在此三地管姓分布甚广。另有湖北二名,云南一名。北方则以山东莒州五名(管廷献探花、廷纲、廷鹗、象颐、象晋),高密二名(七世祖嘉祯公、嘉福公),陕西咸宁二名为众。其中莒州小窑之五进士与高密管氏为同族同宗,均自江苏海州(今连云港)迁来,至清末民初两处尚有往来。另外,此际管姓亦有渡海赴台湾侨居海外者(吾大股十七世祖管侗,即曾任台湾南投淡水县丞)。再者,山东之管姓闯关东去东三省谋生留居彼处者亦甚多。于是天下皆有管姓矣。但仍以江苏、山东等省为多,二省管姓约占全国汉族管姓的百分之六十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3 20:48 , Processed in 0.05948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