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姓氏文化” 凝聚全球华人
来源:2007年12月28日《深圳商报》B12版 “酝酿两载的姓氏学指导文献《中国姓氏·三百大姓》即将贺岁问世。在“深圳十一五规划”大背景下, 凭借 “文化立市”的东风,“姓氏文化” 有了更好的栽培土壤。
为此,有专家学者为其倾注毕生精力,更有社会名流为其潜心钻研不惜血本,终归实现一生夙愿⋯⋯正如著名作家龙应台曾百感交集: “文化是人的根,是灵魂的安身之所。”
不仅在中国, 在世界上, 姓氏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符号,但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姓氏传承得像中国这样完整。
2006年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与一家民间企业合作,完成了中国姓氏统计的项目,调查收集了 3亿人口抽样资料, 涉及全国 1110多个县市, 得出4100个姓氏。 相比以往, 这次人口姓氏数据调查是一次全新洗牌。参与该项目的中科院教授袁义达与实业家邱家儒两位姓氏学专家的名字,一时广受各界关注。
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邀请,酝酿两年,两人深度合作的姓氏学指导文献《中国姓氏·三百大姓》 即将贺岁问世, 本书共含上、 中、 下三册,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完整详实的科学数据。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袁义达教授风趣地说, 企业家都有自己的第二职业, 有了时间, 精力, 资本以后, 就开始做年青时喜欢做但尚未还愿的事。
尽管已是成功的实业家,尽管修族谱本身就是个辛苦活,但是邱家儒却不惜斥资千万在香港建立邱氏宗会, 以 “尊祖敬宗、 爱国爱乡、 忠诚服务、 无私奉献”为宗旨, 组织深入调查, 细致到每一个县独立的邱氏人口挨家寻访,最终汇集成书, 编修成 《中华丘氏大宗谱》 。
对此袁义达教授认为修谱的科学方法尤为重要,无论研究族谱的投入程度或是新型的研究方法, 邱家儒都堪称 “当代中国修谱第一人” 。两人一见如故, 进而 “珠联璧合” 。 邱家儒投资50万和中科院联手,开始科学化的姓氏研究及族谱修订。
有人认为耗费时间精力搞族谱是否值得?
袁教授认为宗族文化工作是一个长期系统并需持之以恒的工程。需要科学化、 社会化、 合理化延展。 他毫不掩饰地说他希望中国能有十个象家儒这样的人。袁教授分析: “深圳是移民城市, 是
现代移民与历史移民重要的衔接地点,海外宗亲回国寻根问祖已是水到渠成。
特区是个具有特殊文化的的城市,姓氏和移民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姓氏文化的研究有利于促进特区经济发展,社会共融。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作为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对外窗口,同样也是东南亚华裔移民起始地之一, 是海外华人回访的第一站。 姓氏文化成果作为推动深圳文化产业经济动向的重要依据,对海外华人和国内同胞产生势不可挡的强大吸引力。
袁教授称,文化产业可以促进一种新型的贸易模式产生,孵化一个新的贸易集散地, 文化可以孕育生产力。另有专家认为,以姓氏文化为核心的产业,今后将成为一个永久性的有中
国特色的行业, 尤其是我国拥有5000年以上历史,姓氏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与潜力不可估量。 目前, 河南形成了一条姓氏文化产业链, 涉及文化经典、 文化源、寻根源、 旅游业、 影视业、 出版业、 礼品业等众多方面。
中国姓氏的遗传本质如同血脉世代相传,中国姓氏的表达方式如同江河渗透寸土,它始终维系着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生存。
海外华人华侨相当多,在国外生活了几代后, 很多人讲着流利的外语, 却对中华文化一无所知。 落叶归根, 寻找名人祖先,这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回归。
民间企业家邱家儒修族谱的想法,因此愈发坚定。如果每个姓氏内都有完整的谱系,使得国内外华人清楚认识自己的来源和血脉形成,彼此间的距离近了, 联系和交往多了, 理解更容易了。民
安才能国泰, 国泰方能民富。 经济增长与社会共融才可和谐发展。
2005年连战和宋楚瑜相继返乡祭祖,掀起了台湾民众姓氏文化认同热浪,在台湾关注自己的姓氏来源和祖籍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且看民间,几千年来海内外华人对祖先和祖地的寻根一直没有中断过。因此邱家儒说: “不管本土还是海外的黄皮肤中国人, 都应认同汉字姓氏。” 以姓氏作为寻根的内容,更能体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和血脉历史,更能触动炎黄子孙的认同神经。
专家认为,百家姓研究更重要的在于其文化意义。推广姓氏文化, 能够唤起人们尊祖敬宗, 对全球华人起到凝聚作用。
2007年12月28日《深圳商报》B12版
邱家儒会长 (前排左四) 与海内外邱氏宗亲合影留念。
2007年12月28日《深圳商报》B1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