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优秀教师的教育智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28 10:32: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优秀教师的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1)
1 敬畏感和幸福感
  要加强对中小学生敬畏感和幸福感的培养。培养孩子的敬畏感,包括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崇高、敬畏美好等,也就是要培养孩子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对自然的亲近,对崇高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如果青少年没有这种敬畏之情的话,就很可能成为一个无法无天的人,一个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约束的人,一个缺少憧憬与精神追求的人。
  在中小学阶段,应该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称赞是幸福,不断超越自我是幸福,克服困难实现了目标同样是幸福。
(摘自2003/11/17《德育报》3版 朱小曼的观点)
2 教师的终身学习
要让学习支撑我们每个教育者的生命,必须首先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作为国家教育功能的具体实施者,教师学习不仅是为了民族的复兴与进步,更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为只有不断学习,教师才能准确把握现代社会的人才观,才能准确把握当代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准确把握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差异和发展差异,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也才能使每个学生游击、和谐地把自己的理想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终身学习不仅使教师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师晚年幸福、完美人生的重要保证。
(摘自2003/11/6《中国教育报》(8)管锡基)
3大师的寂寞
“寂寞”是成为大师的必要条件。当大师们选择他们的研究方向时,所面对的往往是冷门、难题、困惑甚至危险。他们在进入研究的状态时,表现出的往往是废寝忘食,不顾安危,甚至是与世隔绝的。—他们比任何人都知道“寂寞”的必要,比任何人都了解 “寂寞”的力量 。 ......
中国古人说:“自古圣贤皆寂寞。”圣贤也就是大师。大师之为大,不一定经历了大的灾难,承担了大的不幸,但一定是沉浸在大的寂寞之中,忘我地投入工作—工作是他们的生命本身,而不是养家糊口的手段。寂寞是他们工作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忍受不了的痛苦。历史的辩证法就是追逐时髦、寻求热闹的归于沉寂;甘于寂寞、乐于寂寞的永垂不朽。大师们带来了热闹,但他们所固有的,还应该是寂寞。当大师们热衷于名利时,他们就堕落了,他们就终结了。“不朽”太难了,因为“寂寞”太难了。大多数人善于热闹,而不善于寂寞,这就是大师和公众的区别。然而。少些急功近利,少些欺世盗名,少些拔苗助长,少些弄虚作假,总不算是过分的要求吧。......
(摘自2202年9月9日《今晚报》夕惕之文《公众的热闹和大师的寂寞》)
4 当今教育的弊端
  看一看时下的学生生活,机械和单调、平庸和乏味。他们在题海里挣扎,在作业山上爬坡;他们的个性和独特性受到压抑和忽视。试想,时下的学生有多少时间与莎士比亚、普希金、雨果展开心与心的对话;有多少时间与贝多芬、德彪西、柴科夫斯基展开情与情的交流;有多少时间与黑格尔、马克思展开思想与思想的晤对;有多少时间沉醉于梵高、达·芬奇的色彩与线条之中,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他们的生活中没有了诗歌、音乐、绘画和哲学,他们没有了精神的放牧。可以这样说,教育一旦丧失人生的幸福,就可能进一步损害人的理智和创造的活性,甚至可能会因为人性中情感的弱化而危及道德人格的生成。
(摘自2003/5/28《教育文摘周报》6  陈明华、秦志强)
5 教育孕育梦想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就是一个让学生孕育梦想,追寻梦想,实现梦想的过程。如果学生还没有梦,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将希望和爱洒向他的心田,没能催生梦的幼芽,让他们长出属于自己的七彩的梦。孩子一旦有了梦,就让他们的心灵自由飞翔吧。呵护宝贵的热情,珍视稚嫩的创造,放飞翱翔的胆量,分享成长的愉悦......这一切我们责无旁贷。
(摘自2003年第11期《班主任之友》陈大明《多梦的季节》)
教育智慧(2)
6 用美德占据心灵
人存在的价值,不惟知识的饱学,不惟智慧的增长,最重要的是人格的建树,精神的挺立。要让学生心灵无杂草,无尘埃,无污秽,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占据心灵的旷野,在孩子的心灵里播种上高尚人格的种子、进取精神的种子。
      (摘自2003年11期《班主任之友》牛和泉《基础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作准备》)
7应该为学生争取闲暇
  君不见,我们的教师总是耳提面命地宣扬专家、学者、大师们如何焚膏继晷、皓首穷经,却很少真实地介绍他们丰富多彩的闲暇生活。君不见,我们的教师总是更多地欣赏学生的废寝忘食、夜以继日,而很少引导学生每天要坚持睡眠八小时,并努力为之创造健康良好的闲暇生活。......教育,应该为学生争取闲暇,争取闲暇就是争取自由发展的空间。没有闲暇,就没有自由发展,就没有对世界深刻、独到的感悟、体认、理解和把握。兴之所至的阅读,超越功利的精神漫游,去除压力的沉思冥想,最有可能创生独到的思想。思想的自由翱翔,需要广阔的心理空间,而负担过重只能使认的内心世界变得逼仄。
      (摘自2003年第九期《师道》秦志强 陈明华《为"嬉"叫一点屈》)
8教师,学会给自己的心灵松绑
  教师从事的是塑造人的事业,要引导学生积极进取,自己就必须永葆青春和激情;要培养青少年的探索精神,自己就要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样,你要让孩子们将来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教师自己首先就应该学会幸福地生活着。这些是生活对自己智慧和人格的挑战。知道吗?生命最本质的存在方式在于创造。每天,我们在传承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应创造自己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找回健康、快乐的心灵。教师朋友,让我们学会给自己的心灵松绑吧!
      (摘自2003年第九期《师道》王怀玉《教师,学会给自己的心灵松绑》)
9 教师,要学会享受生活
有许多教师把满腔的热血、亮丽的青春都献给了教育。"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深夜凄风孤灯中朦胧定格的是教师批阅作业的身影,吊针刚拔下血渍新鲜就慷慨上班的是教师。确实,伟大的教育事业需要老师赤诚的燃烧,需要老师血汗的滋润,否则,难以撑起冉冉上升的教育事业。
但是,老师,你不是圣人,你生来不只是吃苦、受累,你还要会享受生活! 享受教育,就要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而不只是凄苦燃烧、耗尽最后一滴泪的蜡烛,不只是蠕动着躯壳、痛楚地抽完最后一根丝的春蚕。追求快乐的教育,就会享受教育的快乐!
享受生活,就要关注丰富多彩的生活,就要感受生活的斑斓、时代的风云,而不只是循环涂抹教室——办公室——宿舍单调至极的运行轨迹。月光的朦胧、泉水的丁冬、交响乐的优雅、看足球的呐喊......都应该融进你的生命!
享受教育,就要会思考。老师不能做机械的操作工,要力求主动地、创造地工作。"捧着一颗心来","捧"来的应该是激情、理想;"不带半根草去",无用的杂草"带"去有什么用!带着丰富的感受,带着沉甸甸的思索才有价值。
享受生活,就要珍惜自己、善待自己、敬畏生命,用生活点燃生命,力求自己"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会享受教育才能还给学生真实的生活,才能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才会呵护孩子的情感,才能关爱孩子的生命。教育才不会是驯兽式的冷酷,而是引人入胜的学习旅程。
      (摘自2003年第九期《师道》卜延中《在新课改中演活教师的角色》)
10让激励创造奇迹
充满积极因素的激励,不管她是来自他人,还是来自自己的心灵深处,都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力量和无穷的智慧,她永远像我们生命中的一块块砺石,能让我们的生命之剑保持住无坚不摧的锋利。
      (摘自2003年第十期《师道》王飙《让激励创造奇迹》)
教育智慧(3)
11、 教育的弊端
我们不能容忍孩子玩乐、自由,我们每天都在给孩子洗脑,告诉他们,要勤奋、要刻苦,要有上进心,要有竞争意识,要拿第几名......甚至,我们的教师和学校已经习惯了将孩子们的成绩排好名次贴在最显眼的地方。却不知道,考不及格,考倒数第一名也是孩子的权利,这些孩子更需要尊严和爱。在许多国家里,学生分数被认为是他们的隐私而严禁公布的。
我们忘了,他们是孩子,只有几岁,十几岁。对他们而言,最要紧的,是健康和谐的身心,对世界的好奇,是对事物充满探究的快乐,知道尊重和关心他人,理解爱和民主......
可是我们却用没完没了的作业、习题、试卷覆盖在他们身上,早晨天不亮就让他们起床,晚上也舍不得让他们闲着。我们的老师和校长安慰自己说,这是对孩子负责。可是没有好好想想,一双双健康的眼睛被熬成了近视眼,正常的脊梁有点弯曲,活泼的天性日渐磨光,一些孩子患上了精神疾病......这就是"负责"吗?......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今天的中小学教育,过早地把成人世界中的一切传递给孩子,让这些小小的生命过早地背上了难以承受的重负,无端地消耗了他们的健康、灵气和创造力,窒息了孩子应有的天性。最可怕的是,教师和学校已将此看成天经地义的了,罪恶成了习惯。
      (摘自2003年第十期《师道》 白云《孩子,你怎么这么快就走了》)
12 、新课程给老师出的思考题
我们一直在勉励自己:"倒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然而,用新课程的理念分析," 一桶水理论"是站不住脚的。知道我们思考的是,一桶水到底有多少碗?十碗百碗千碗......即使再大的桶也是有限量的,决不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的吧。倒完了以后再去打水,那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的。再说,教师把桶里的水倒往学生的碗里,一个"倒"字,就"倒"出了某种陈旧的灌输式的教育思想。
      (摘自2003年第十期《师道》孟宪平《新课程给老师出的思考题》)
13、 教师教学观念错位
教育本应是启迪人类智慧,营造广阔自由空间的伟业;教师本应唤醒儿童自身中沉睡着的力量和蕴藏着的丰富的发展因素和天性;儿童本应该继续发扬自身中积淀着的人类进步的成果。教育的发展应是一种建筑在活动建构基础上的升华过程。
      (摘自2003年第十期《师道》 蒋保华《教师教学观念错位》)
14 、闲暇出智慧
亚里斯多德讲过"闲暇出智慧",有闲暇才有属于自己的自由时空:独立地思考,自由地发展,自信而能动地挥洒才智,才能心理坦然,心情轻松,观古今,揽四海,联想,怀疑,批判,求异,发散,组合,归纳,演绎,驰骋想象,生发灵感......闲云悠悠,恰是知识的摇篮,智慧的温床。
牛顿看苹果落地生发万有引力的构想,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学说是躺在病房里的床上,英国剑桥大学喝下午茶喝出了六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目前,闲暇、自由似乎还不属于我们的学生,他们三更眠、五更起,头悬梁、锥刺骨,语文老师出去,数学老师进来。课上失去了人权,课下失去了自由。没有时间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读读自己喜爱的书,做做自己喜爱的事,没有自己思考的空间。
      (摘自2003年第十一期《师道》 蒋寿军《剑桥大学下午茶的启示》)
15、 教育的弊端
有外国人评价我们的小提琴手,认为他们拉小提琴的技能技巧确实比较高,很熟练,但缺乏神韵,没有内涵。因为我们的艺术教育,更多的是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操练,至于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的提高,常常给忽略。
  一部再好的作品,哪怕是世界文学名著,在我们一些老师的眼里,也就像庖丁眼中的牛,根本就没有全牛,只有一些字、句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则。说白了,就是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其他皆空,唯此为实。其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意蕴被化简了,压缩了,使一部部内涵丰富的旷世绝作成了一块块经过压缩后的饼干,缺乏原汁原味。
      (摘自2003年第十一期《师道》 黄行福《教育不能化简》)
教育智慧(4)
16 教育的感动与幸福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往往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己,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也许你从不曾在意过你的细心关怀会为一个孤独的心灵带来如此大的震撼;也许你也从未想过会有那么多的人在各个行业各个地方谨记着你教给他们的人生道理,心怀着对你由衷的感激......请翻开那些尘封的记忆,在每一张笑脸的背后,寻找这一份温馨的感动。
     (摘自2003年第十一期《师道》 《我的一级棒老师》)
17 教育,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
  我们的教育应该让学生明白,不是只有接受礼物才能获得快乐,不是只有考出高分才能拥有快乐,不是只有一呼百应才能体验快乐,快乐其实还有很多。
   譬如给予的快乐。快乐不仅来自收获,更来自给予。给予的快乐是人世间少有的充盈着透明质感与人性光辉的快乐。
   譬如同情的快乐。世界上没有最弱小的人,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另一些人的强者,每一个人都能在同情比自己更弱小的人的情感体验和行为付出中,获得精神世界的慈善与饱满。
   譬如宽恕的快乐。生活不可能没有差错,差错是不愉快的,而宽恕别人的差错却能使差错变得可爱起来,人心因之明朗起来,宽舒的快乐是一种襟怀,是一种气度,是一种高尚。
   譬如称赞的快乐。赞美别人不仅使他人快乐,也使自己快乐——看到他人因自己的赞美而快乐起来,自己内心怎么会不升腾起一份快乐?赞美别人吧你会成为一个撒播快乐的天使。
   譬如感恩的快乐。内心充满感恩的人是最平和最温暖的人。哪来那么多的不满不屑与挑剔,感谢农民产出粮食,感谢江河带来水源,感谢太阳带来光明,感恩让我们知足常乐。
   譬如交往的快乐。孤独的人之所以孤独,是他把自己封闭了。勇敢地打开心灵之门,和他人交往吧,那里有世界上最愉快的东西:友谊;那里有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信任。
   譬如追求的快乐。没有追求没有目标的人行走于世间,就像水中的那株随波逐流的小草,没有自己的方向也没有自己的路程,因此,也就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快乐。
   教育,请让学生享受丰富多彩的生命成长之精神快乐吧。请和我们一起相信:惟有这种快乐是持久而永恒的,是奠定人的生命基础和精神健康的。
     (摘自2003年第十一期《师道》 管建刚《教育,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
18、 让微笑永留孩子心中
  雨果曾说过:"笑就是阳光,它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的确,微笑是人类最甜美、最动人的表情,微笑可以表达人们的喜爱,传递友善的信息,使人们显得可爱而有魅力。作为一名教师,面对正在生长发育中的孩子,就更加需要微笑。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和情感具有感染力,教师的微笑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美的氛围。微笑面对学生,不仅可以使教师赢得学生,也会使学生在教师的微笑中学会关心、体谅和善待他人,从而微笑着面对生活。
微笑是笔财富,每个人都能容易拥有,而微笑在教育中又是那么重要。
     (摘自2003年18期《人民教育》林丽媛《让微笑永留孩子心中》
19、 爱,是什么?
爱,是阳光,是雨露,更是唤醒沉寂心灵的春风,是孕育生机的沃土,是滋润生命的绿洲......
爱,是保护,是尊重,是耐心,是宽容,是理解,是期待,是"抗生素"和"脑白金"。
爱,是妈妈的手,能量出孩子额头的温度;爱,是爸爸的眼,能赶走儿子内心蠢蠢欲动的毛毛虫;      
爱,是课间棋盘上一次次激烈的拼杀;爱,是一节节用生命和激情演绎的历程......
爱,到底是什么?
爱,是滴水,可以穿石;爱,是璞石,可以琢玉。
其实,爱,是人间最美好、最无私、最崇高、最真挚的情感。
     (摘自2003年第十期《班主任》李淑芬《爱,是什么》)
20 、让每个孩子的心灵都充满阳光
在每个班主任的手中,都握着几十个鲜活的生命,而每个生命都有着不同的性格。有的开朗,无忧无虑;有的内向,多愁善感;有的脆弱,易受伤害。班主任要生就一双慧眼,心细如发,在他们忧伤的时候,给予快乐;在他们无助的时候,给予支持;在他们失意的时候,给予慰藉;在他们自卑的时候,给予鼓励......让每个孩子的心灵都充满阳光。
     (摘自2003年第七期《班主任之友》梁靖《迟到的安慰》)
教育智慧(5)
21、 人的修养
作为肉身的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惟有作为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贵和卑鄙。
由于生存斗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
      (摘自2003年第十一期《师道》 周国平《人的高贵在灵魂》)
22 、德育的底线
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何怀宏在他的《底线伦理》一书中说:"我一直试图探讨生活在现会中的人的底线伦理学。底线伦理即每一个社会成员自觉遵守的最低限度的道德规范。雨果说,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形;做一个正直的人,那是为人的常规。......市场经济初始、价值多元化胚胎形成之际,机自由降临的同时,底线伦理面临挑战。不杀人、不说谎、不欺诈、不奸淫、不偷盗,在市场经济下亟待重申。你可以做不到舍己为人,但你不能损人利己;你可以不是圣贤,但你应该认同道义和人道。你攀升不到道德最高境界,但道德最低下限必须坚守,那是人类最后的屏障!"
      (摘自2003年第十一期《班主任》孙亚萍《三思"德育的底线"》)
23  、人是什么
人是什么?人首先是一个 生命体。他生来带着很多的问号,所以求知是他的天性;人长着一个脑袋,所以思考是他天生的权利;人有自己的身体和心理活动,所以一出生就开始走向独立;人有超越肉体的精神存在,所以思想在自由地驰骋;人有可开发的智慧矿藏,所以有不断发展的可能;人是社会性动物,所以在成长中求善;人有人的尊严,所以需要尊重;人有人的价值,所以需要呵护。总之,从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开始,人就在生长着,发展着,创造着。人总是在告别过去,走向未来,在向他人、向社会、向自然开放的过程中,生成新的"我"。教育理应依据人的生命本性,尊重生命的价值,促进生命的发展。教师就是看守学生生命的护园人,因此,教师就应当目中有人,教育就应该尊重人的生命价值。
      (摘自刘德华《让教育焕发生命的价值·代前言》P2)
24  、人生的重量
      人们常说:生命活得有分量,才会有价值。
      一滴泉水,若没有重量,就不会从石崖上坠落,水滴石穿,诠释"坚持"这个哲理。
      一粒种子,若没有重量,就不会沉落泥土,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的硕果。
      那么,人生的重量在哪里呢?
      大腹便便?不是,因为人生的重量不是身体的重量,就像一支蜡烛,它的重量绝非蜡与捻的斤两,而是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光芒;
      肌肤亮丽?不是,因为人生的重量与肉体无关,就像一块璞玉,它的重量绝非是光洁的石面,而是美丽的内心;
      腰缠万贯?官居一品?也不是,因为人生的重量与财富、权利无关,就像麦粒的大小与麦芒无关。
静下心来细细想想,其实这世间最重的,莫过于一颗无私的心。可见,人生的重量在于无私。人生的幸福与快乐都蕴藏在无私中。
      (摘自2003/12/26《今晚报》《今晚周刊》瀚海)
25 、 要静下心来潜心修炼自己
      每个人在其生活的历程中都难免会碰到志不得酬、才不见用而造成的精神上的愁苦和郁闷。此时最难得的是静下心来潜心修炼自己,并认真反思现实社会带给自己的深刻体验。
      (摘自2003年第十期《班主任之友》刘福奎《生活拾零》)
教育智慧(6)
26、 嗜书
      读书不受时间的限制。无论是潇潇细雨的春日,还是皓月当空的仲夏之夜;无论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深秋,抑或是人迹板桥霜的严冬,都可以手不释卷。或研读教育教学专著和刊物,或背几首唐诗,或诵几阕宋词,或欣赏情文并茂的散文,或浏览一部鸿篇巨著。如果在伸手可及的地方置一杯清茶,便有余香袅袅,享受着一份怡然自得的闲情逸趣。
      (摘自2003年第十一期《师道》 叶碧青《嗜书》
27、 读书的感悟
      我一直保持着读书、写笔记的好习惯,办公桌上、书房写字台上常常叠放着我随手翻阅的书刊。读书的时候,知识和智慧指引我认识社会,分辨是非,使我学会了思考和解读的方法;读书的时候,哲人的思想洗涤着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命一次又一次地向前拓展;读书的时候,我徜徉在文化的海洋里,消解了尘世的喧哗和浮躁,还原回和煦平静的本我世界。
      (摘自2003年18期《人民教育》储建明《让文化互动植根于语文教学》)
28、 阅读是幸福的
      阅读是幸福的,阅读是快乐的。通过阅读,可以舒展心灵的翅膀,让笑容变得灿烂;可以仰望思想的星空,让目光变得深邃;可以搭建理想的阶梯,让岁月变得充实;可以品位别样人生,让生活变得阳光。我们提倡健康向上的阅读,我们热爱自由、理性的阅读,因为我们向往步步成功,追求天天进步。给每一天留下阅读时间,给每一个阅读时间留下宁静心情,给每一份宁静心情留下悠悠书香,四季将因此而充满温馨,青春将因此而溢满甜蜜。
       (摘自2003年第七期《班主任之友》曹保印《提高阅读品位,打造美好生活》)
29、要读名著
      要读名著,就是因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其中。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各类学科的"名著(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
      文学名著的阅读,就是一种发现。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发现,也是对自我潜在的精神力量的发现。说到底,这乃是对"人"的发现——它的魅力就在这里。……名著的真正魅力要你去发现,通过你的感受、体验、想象而内化为你的精神。一切决定于你自己。
(摘自2003/12/3《教育文摘周报》 钱理群)
30、 书籍给了我们......
      如果你整天只顾着奔忙,,你也就渐渐失去了人的灵性,也你缺乏应有的精神滋养。没有精神滋养的人不过是具行尸走肉,所以我们离不开文学,都应该在阅读中学会欣赏。文字的功能是如此巨大,它可以勾勒出世间万象。在书里,我们可以欣赏到花的美丽,树的粗壮;舞的曼妙,歌的悠扬;文的深邃,图的想象;事的明白,人的沧桑……这世上值得欣赏的事物是如此之丰富,就等着有心的人去发现、去体会、去传扬。
      (摘自2003年12月25日《读书周刊》周学静《慢慢地读,欣赏啊》)
教育智慧(7)
31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班主任要有和学生一同成长的意识,珍爱每一天的工作经历和生命历程,不断的反思和总结,不断的探索和升华。班主任的工作不仅充实,而且富有光彩;班主任的人生不仅幸福,而且不朽。
32 班主任的意义
      一个没当过班主任的教师,是一个不完美的教师;一个想逃避班主任复杂工作的教师,是一个得不到教育之乐的教师。
(摘自2003/12/1《德育报》湖南岳阳县四中 万震球)
33 班主任播下了什么
      班主任所从事的工作,就是用自己的人格,在学生的心灵里播下真、善、美的种子除去假、丑、恶的杂草,以爱的阳光雨露,培育起一棵充满人性的参天大树。
(摘自2004/1/5《德育报》岳晓云《祝福您!班主任老师》)
34、做个仁慈的班主任
     仁慈就是热爱、同情、关心、帮助,没有仁慈的教育将是缺乏关怀机械的、冷漠和无效的教育。班主任的特殊地位,使其有可能成为是学生最亲近的老师,也有可能成为学生最厌恶的老师,这取决于班主任对学生的态度。所以对班主任来说,能否对人仁慈,是一个关系到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性伦理课题。
(摘自2004/2〈班主任之友〉P26白海东〈做个仁慈的班主任〉)
35、做教师是幸福的
      做教师是幸福的,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和做人的品格传授给学生,应该说胜过世界上的一切馈赠,对给予者和接收者而言,,都是幸福。亲手搀扶着混沌初开的孩子走向人类文明的圣殿,去吮吸知识的琼浆、文明的精华......那种感觉就如同年轻母亲第一次将自己甘甜的乳汁喂给新生的婴儿,没有什么比这样一种境界更叫人快乐的了。
(摘自2004/9/6《德育报》刘瑞清《做播撒快乐的人》
教育智慧(8)
36、细枝末节的力量
      人与人之间的确需要接触,哪怕一瞬间眼光的对视,一个微小的抓握动作,一次不经意的搀扶,那种温暖的传递,那种力量的感觉,那种潜在的震撼,带来的却是一份信任,一份接纳,可能就是改变一个人、改善人际关系的契机。
(摘自2003年18期《人民教育》韩萍《我看"体验式教学"》)
37、比成功更宝贵的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然而还有比成功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追求成功的历程。作为社会的个体,我宁愿做一个未必成功的追求者,而不愿做一个不再追求的成功者;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宁愿是孩子成功之路的向导,而不愿是他们成功与失败的审判者。
(摘自2003年第七期《班主任之友》黄海霞《比成功更宝贵的》)
38、老师的微笑
      微笑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微笑是春雨,能滋润万物;微笑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老师的微笑是送给学生最好的礼物。愿每一位老师都学会微笑,每一天都能问问自己:"你今天对学生微笑了吗?"
(摘自2003/12/1《德育报》常熟市何市中心小学陆利东)
39、教育者,请目中有人
       要摆脱生命的不幸,就要让生命之光点亮人类的村落;
       要激发学生的生命潜力,就要让他们理解做人的价值;
       要使学生长大合理地做人,就要让他们懂得做人的尊严;
       要建构一个富有人性的社会,就要让人类走出动物家族。
       我们需要把学生当人看待,施行充满人性的教育;
       我们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呵护生命的尊严;
       我们需要沉思学生的存在,理解他们的处境;
      我们需要改变自身的教育方式,重塑教师的新形象。
      教育者,请回回头,看看来时走过的路。
      教育者,请目中有人。
(摘自刘德华《让教育焕发生命的价值·代前言》P5)
40、孩子远离大自然
      中国都市的少年离大自然越来越远,他们中的许多人,不仅不知道螳螂、蚱蜢,甚至不知道香蕉、苹果从何而来?......今天知了的鸣唱已引不起孩子的多大兴趣,栽花种草更是与孩子无缘。孩子们最好的伙伴就是游戏机、电视机,这种远离大自然的教育是可怕的,孩子们的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越来越差。如果这样的少年置身大自然之中,或遇上突发的灾情,他们除了幻想"变形金刚"来救护之外,还能有什么其他办法呢?
(摘自刘德华《让教育焕发生命的价值》P83)
教育智慧(9)
41、给学生一双慧眼      
       清华附小校长赵颖说:作为为学生生命奠基的教师,我们时时提醒自己:给孩子一双慧眼吧,让他们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摘自2003年18期《人民教育》赵颖(清华附小校长)《立人为本,成志于学》
42、谈表扬与批评
      表扬是甘露,但是过多了则成了水患。批评是整理枝叶,只有去掉劣枝坏叶,才能使花开得更美。批评需要表扬的铺垫,没有表扬作铺垫的批评,容易扼杀学生向上的积极性;同时,表扬也需要批评的衬托,没有批评作衬托的表扬,显得软弱无力。只有表扬和批评结合使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摘自2003年第十一期《班主任》杨晓华《表扬的泛滥》)
43、老师应该给孩子一份自信
      老师不是医生,不能总是看学生的不足与缺陷;老师不是警察,不能总是像盯着可疑的人那样,只看学生档案中的阴影;老师也不是演员,不能只在舞台上按照剧本演戏。老师应该是寻找宝藏的人,在学生心灵的土地上,寻找生命的精神资源,并把这种潜在的资源发掘出来,变成精神财富。老师不仅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而且要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其闪光点,使他们形成自爱的心态,使他们相信自己就是最好的,自己有许多可爱的地方。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爱他人,可从来没有告诉他们要爱自己。学生因为找不到自己的可爱之处,于是就放弃了许多追求。生命的发展需要自爱。
(摘自刘德华《让教育焕发生命的价值》P186)
44、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绚丽多彩的生活是孩子们的梦想之源,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捕捉语文学习资源。让语文生活中有花蕾绽放,有蝶儿起舞,有鱼儿戏水,有月儿弯弯,有青烟袅袅,有鸟儿展翅,有柳絮飞扬......在缤纷的世界里,学生会怀有许多美好的期待,用美妙的生活织成七彩的梦想。
(摘自2003年第二十四期《人民教育》刘长永《我听到了荷花开放的声音》)
45、请展开梦想者的"双翼"
      童年是孩子们用花环编织的,是孩子们用童话写成的。他们喜欢对着星星说话;他们喜欢望着白云遐想;他们向往飞向蓝天的小鸟;他们常常叠一只纸船放在水中寄托自己的心愿;他们骑着扫帚,把自己当成威武的将军......童年是多梦的季节,做梦的孩子有着许多奇妙的幻想。一旦我们用理性代替了想象,用标准代替了多元,孩子们就会失去天真烂漫而老气横秋。缺梦的人生是乏味的人生。
(摘自2003年第二十四期《人民教育》刘长永《我听到了荷花开放的声音》)
教育智慧(10)
46、怎样"说"才好?
      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什么地方该说,什么地方不该说,请三思而行,因为说者无心,听者可有意啊!(摘自2003年第十期《班主任》沈杨《请三思而行》)
47、什么是师智
      师智,就是教师的智慧。由于教无定法,由于讲台随小含宇宙,由于我们面对着的是性格各异的学生,所以教学情景多样,所以教学难以预测,所以教学异彩纷呈。
      面对瞬息万变的教育情境,准确迅速地作出判断,恰倒好处地妥善处理,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的教育境界,这就是教师教育的智慧。
      现代社会一位优秀教师的智慧必须是精与博的有效结合。在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准方面,必须力求精深;在人文精神和科研理念方面,必须力求广博;在一般智力结构和特殊的思维品质方面,必须力求合理有效。应变性、直觉性、灵活性、巧妙性、幽默性是教师智慧的表现。
(摘自2003年23期《人民教育》任勇《足与不足》)
48、还快乐于课堂
      学习,不仅仅在于获取知识,它更是一种生活。对孩子来说,是最主要的生活方式。我们不能固执地再让学生想到学习就是"头悬梁,锥刺股",而应当寻求有一种既学到知识,又使孩子快乐成长的途径。让我们还快乐于课堂,全面关注学生对学习的幸福、满意的感受。充满快乐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浓厚的兴趣,能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自由选择的空间;充满快乐的课堂将充满着创造的活力,它以兴趣、自由、创造作为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
(摘自2003年第十二期《师道》欧阳有银《课堂,为何总让学生黯然神伤》)
49、班主任没有可以照搬照抄的妙方
      人的心灵是一个及其宽广、复杂、多变的世界。面对几十个性格各异、变化发展的孩子,怎样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那片沃土,播下适宜于他们成长的那粒种子,并没有可以照搬照抄的妙方,需要班主任细心地观察、认真地思考、创造性地实践。
(摘自2004/1/5《德育报》岳晓云《祝福您!班主任老师》)
50、教师是智者
      教师是智者。首先,教师应该博学,应该上通天文,下晓地理,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其次,教师应该是睿智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智慧的化身,从他嘴里流淌出来的是思想、机敏和幽默。他能让人豁然开朗,让人柳暗花明,让人峰回路转,让人如沐春风。他就像一块宝石,永远散发着人格、学识和智慧的魅力。
(摘自2004/6《教师博览》孙双金《让课堂成为师生精神的天堂》
教育智慧(11)
51、目中无人教育的弊端
      目中无人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目中无人的教育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人;目中无人的教育在撕裂具有生命整体性的人,在摧残具有智慧生命的人,在压抑具有求知创新的人,在诋毁具有求善意向的人,在扼杀具有生命活力的人。
(摘自刘德华《让教育焕发生命的价值·代前言》P3)
52、教育不能遗弃"丑小鸭"
      教师的目光不应该总停留在那些优秀的"鸭子"身上,而应关注所有的"鸭子",包括"丑小鸭"在内。教师也不应将冰冷的目光投注到"丑小鸭"身上,而应该以母性的敏感去关爱"丑小鸭",帮助他们成长。总之,教育不能遗弃"丑小鸭",不管他们能否成为美丽的"白天鹅"。
(摘自刘德华《让教育焕发生命的价值》P145)
53、目前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最欠缺的东西。
       我担心,过于鼓吹个性的张扬,最终会不会演变成粗俗,演变成傲气,演变成华而不实的个人作风。看看我们的"小皇帝""小公主",个个唯我独尊,他们不是个性张扬得不够,而恰恰缺乏的就是彬彬有礼之态,儒雅谦让之风。我们一再地暗示我们的孩子,"我是最好的""我最聪明""我一定比别人强"等等,目的是引导孩子树立信心。目的是好的,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当孩子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时候,我们把什么来安慰孩子?固然,"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如果孩子由于自身素质、能力的原因而一再遭遇失败,这样的安慰不是过于苍白无力吗?事实上,引导孩子树立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地对待自己,客观地对待他人,承认自身的不足,才是对孩子真正有益的教育。教育孩子踏踏实实地学习,而不是华而不实地鼓吹自己,是目前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最欠缺的东西。
(摘自2004/2《师道》P44闫学《我读论语》)
54、赏识,别过了头
      禾苗干涸了,需要浇水,但不能太多,水多了就会淹死。车胎瘪了,需要充气,但不能太足,充得太足了就会爆炸。生命短暂,需要关爱,爱不能太多,爱得多了,就成了伤害。教育固然需要慈母般的温存,也应当来点严父的"狠心";温室中的幼苗鲜嫩可爱,烈日下的万物更加茁壮。赏识,来点理性吧,千万别过了头。
(摘自2004/3/10《教育文摘周报》姜秀琴等)
55、学生减负难
      几年前,只有"高三学生"是同情的对象,现在初中生、小学生也开始"拼搏"。其间,各学生减负的声音也从未间断,教育部、各地教委也多次下文,要求减轻中小学生负担,但执行的效果并不理想。......由于升学压力大,学生之间的竞争已经呈现逐渐提前的趋势。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成熟"地说:"不考高分就进不了好初中,进不了好初中就别想进好高中,进不了好高中想读好大学就门都没有,更别说找好工作。"
(摘自004/3/10《教育文摘周报》)
教育智慧(12)
56、教育追求的目标
      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不让他们背着沉沉的包袱前行,使他们学得愉快而有兴趣,这应该是教育追求得目标。可是,中国的教科书据说是世界上最难的。学习负担恐怕也是最重的。
(摘自刘德华《让教育焕发生命的价值》P179)
57、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        
      生命不仅在于生物体的"活着",更在于必须活出意义和价值。所以,生命教育的目标不仅要使学生珍爱生命,还要使他们感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实现人生的价值。只有实现了这一目标,才能使生物层面上的个人生命真正转化为文化层面上的相对独立的、有尊严的、自由的价值主体,即成为大写的"人",除此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挑战苦难、磨练意志。因为没有对苦难的挑战,自然体会不出生命的甘甜。要有意创设一定的逆境,以磨练学生的意志,使他们体验生命的艰辛。还要通过对死亡的了解,使他们看到生命的有限性与局限性,从而更加欣赏生命、珍爱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达到拥抱生命的目的。
(摘自2003年12期《班主任》P9杨良妃《珍爱生命,拥抱人生》)
58、基础教育的任务
      基础教育所要为学生幸福人生和终身发展而奠定的基础,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基础教育应该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打下一个亮丽的底色。其次,基础教育的基础应该包括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兴趣和能力。再次,基础教育的基础中应该包括发展学生独立性、有尊严地面对世界的品质和能力。第四,基础教育为了学生幸福人生奠定的基础中还应该包括引领学生分享和掌握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基本经验和核心价值,第五,基础教育要帮助学生与他人、自我和自然建立积极的、建设性的关系。
(摘自2003年第二十四期《人民教育》肖川《基础教育该为学生奠定怎样的基础》)
59、让生命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
       教师的使命在于发现、唤醒、引导。不要把爱当作挂在嘴边的空话,请把师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个孩子,让生命的阳光照亮教育的每一个角落。
(摘自2003年第二十四期《人民教育》樊裔华《感受阳光》
60、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赢得人格。(李镇西)
教育智慧(13)
61、班主任修养的重要性
     水有容清纳浊的宽大容量,水善于以自己的清洁洗净他人的污浊,班主任也应像水能容善洗浊一样善于改正、包容学生的错误和缺点,提升学生的品格修养。但正如只有净水才能洗涤一样,班主任自身的品德修养也应该像水一样纯洁透明,才能照见并洗掉学生心灵上的污迹。   (摘自2003年第十二期《班主任之友》王玉环《上善若水》)
62、愿所有的教师都关爱"丑小鸭"
      从漠视"丑小鸭"的存在到关爱"丑小鸭",是教师教育信念的关键性转变,是教师职业生涯中的实质性飞跃,是教师生存境界的提升。"丑小鸭"在变成"白天鹅"的同时,教师的职业价值就闪耀出生命的辉煌,教师的心灵境界也变得更加纯洁,更加美丽。"丑小鸭"在变成"白天鹅"的同时,教师也成了学生心中的"母亲"。愿所有的教师都关爱"丑小鸭"。愿所有的"丑小鸭"都变成美丽的"白天鹅"。
(摘自刘德华《让教育焕发生命的价值》P150)
63、要重视并感激对手
      真正认识你的人,除了你的朋友外,就是你的对手。所以,要重视你的对手,因为他能够最早发现你的过时;同时也要感谢你的对手,因为他才使你强大起来。
(摘自2003年第十期《班主任之友》刘福奎《生活拾零》)
64、首先要改变自己
      如果别人不喜欢自己,是因为自己还不够让人喜欢,因此,要想有所改变,首先得改变自己。只有改变了自己,才会最终改变别人。只有改变了自己,才可以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      (摘自2003年第十期《班主任之友》刘福奎《生活拾零》)
65、徐匡迪谈今天怎样做教师:教师的人格力量
      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通过榜样、无言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因此在我看来,这种人格力量表现在三个方面:健康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走在时代前列的学识。而其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是为人师表、垂范师德的基础。(摘自2004/3《班主任》)
教育智慧(14)
66、生命如此精彩(雪原/词曲)
      是你给了我一切/让我的生命精彩/是你给我碧绿给我蔚蓝/给我灿烂美丽的世界/是你陪伴我每一天/为我的生命喝彩/是你给我欢笑给我向往给我温暖幸福的明天/一年又一年,从春天到冬天/我们相知相伴相亲相爱/守着那份誓言/一年又一年,从春天到冬天/我们相知相伴相亲相爱守着那份誓言/生命如此精彩,我默默地珍爱/生命如此精彩,我默默地感怀/生命更加精彩,我悄悄地期待/生命更加精彩,我深深地祝愿!
(摘自2003年第七期《班主任之友》胡艾玲《生命如此精彩》)
67、要看到学生生命活力
       正是看不到学生的生命活力,我们没有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我们把学生限制在狭窄的空间,限制在书本,限制在课堂,限制在学校,这种封闭狭小的教育场所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在慢慢地隐退,直至消亡。......学生生命的生长和发展得不到自由拓展的活动空间,得不到需要的"阳光"和"雨水",得不到必要的"营养"和"空气"。所以,少年学生的自杀其实是对生命的抗争,是他们生命冲动的最后表现,是他们最后一次的自由选择。
(摘自刘德华《让教育焕发生命的价值》P16)
68、要在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打下亮丽的底色
       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让学生学会过精神生活,重视精神的价值,眷注内心,使学校生活成为整个人生美好回忆的巨大的宝库,以便让学生形成快乐、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快乐是心灵的阳光,乐观的人生态度。一个不快乐的人,就有可能内心变得阴暗,就可能对人不信任,甚至充满敌意,就有可能成为害群之马,甚至是穷凶极恶之徒。
(摘自2003年第二十四期《人民教育》肖川《基础教育该为学生奠定怎样的基础》)
69、我们的德育往往很世故,很功利。市侩教育剥夺了孩子的童年。说读书就是为了挣大钱,娶美女,这是赤裸裸的剥夺孩子的童年。50多个孩子憧憬着50多个未来,而你却用一个未来来要求学生,这是很残酷的。这种教育是可怕的,剥夺了孩子的憧憬和梦想。(李镇西)
70、我认为,教育的真谛是帮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帮助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把个人的独特性发挥到极致,从而为民族、为人类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朱永新)
教育智慧(15)
2#
 楼主| 发表于 2010-8-28 10:35:54 | 只看该作者
那些记忆,让我们的生命继续精彩


“童年里有很多的东西,也许并不一定要表现什么,就像孩子迷恋一只地上的蚂蚁,甚至整个上午都会聚精会神地观察一样,他们觉得蚂蚁很‘可爱’。只要是可爱的,就是美好的,可爱就是终极,就是所有。”
“童年像只彩色气球,但很多孩子的童年还没有撑开,还没有显示出绚烂多彩的空间,就空瘪着被忽略了,结束了。”
“如果孩子们没有精彩的童书,谁陪他们度过黑夜、孤独和说不明白的焦虑?”
“怀念巴金最好的方式是解读巴金,解读巴金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穿越整个20世纪的文化和心理经历。”
“园丁也用一道栏杆或用一道篱垣去保护幼小的植物,不使兔子或山羊去啮它,或把它连根拔了起来。一株植物尚需为它的成长扫清障碍,更何况是人呢?”

张圣华《把童年储藏起来》2005.6.9 http://www.jyb.com.cn/gb/2005/06/09/zy/5-dszk/1.htm
童年像只彩色气球,但很多孩子的童年还没有撑开,还没有显示出绚烂多彩的空间,就空瘪着被忽略了,结束了。我们中国似乎正在遭遇不需要的季节。
从更现实的层面来说,平安度过童年,必须要有一定量的童书阅读。不然童年就会很不完整。因为什么也无法替代儿童对童书的阅读过程。

刘勇
李春雨《拿出自己的心来高高地举在头上》2005.10.20

一颗永远燃烧着的年轻的心,一种永不停歇的激扬向上的精神气质,激情、坦率、真诚、善良、追求真理,贯穿了巴金的一生。
“我的每篇小说都是我追求光明的呼号。”

闫学《教育是一种力量--重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2005.8.18
那么什么样的书是好的,是值得阅读的?夸美纽斯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这种书本要是可以政党地称为指挥、德行与虔信的源泉的。”
“园丁也用一道栏杆或用一道篱垣去保护幼小的植物,不使兔子或山羊去啮它,或把它连根拔了起来。”一株植物尚需为它的成长扫清障碍,更何况是人呢?
杨咏梅《缺少读书的意识比没有书可读更可怕》
徐启建4月7日《那不仅仅是国家和民族的灾难》
陈晓波7月21日《爱上阅读》
只有真正“爱上阅读”的老师才能培养出“爱上阅读”的学生。

张树伟11月3日《语文教育要为“文化血缘”奠基》

张树伟11月10日《阅读背后是如何安顿人生》
阅读是一种交流、想象、思考,是对人生“知”、“情”、“意”的把握,在阅读背后是如何安顿人生的问题。
如何让一个人直立,让人不萎缩,这不仅仅上语文阅读的目的,也是整个教育的目的。
所以,包括语文教师在内,各科老师都要承担起自身的责任。我们必须明白事情的轻重缓急。现在物理的格物致知、化学的分子式、生物的基因等等不过是处理“人和物”的关系,如果我们还是把这类“燧木取火”作为我们的第一要务,尤其是以其取代了对个体的关怀,而忽略了对很多人已经不能大写的“人”直立行走的现实,这是可悲的。

胡修江《最不能荒凉的书桌》1月20日
语文教师不是搬运工,而是建设者,而建设的资本则是在于源源不断地进行知识积累与人生思考,反映在教师的书桌上,则应该是琳琅满目,各色俱陈,那才是活力的最好证明。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写作成为一种思考方式,这才上我们的最根本钻则。

崔小春4月21日《教育研究不能缺少了诗意》

潘九泰8月18日《图书馆:把读书的“学问”教给学生》

李东9月1日《赏识是教师手里最奇妙的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教师的:“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闫学9月8日《“工具性”与“人文性”不是两极》
在语文教学中,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不存在单纯的“工具性”,也不存在单纯的“人文性”;任何一种“知识”的获得,任何一个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都“沾染着特定价值观的色泽,黏附着特定的价值观。”

周建国9月22日《重要的是要引导老师们做“真研究”》

《不跪着教书》(吴非著)
2月24日卜之《“不跪着”应是教师的基本素养》
3月10日蒋丽丽《给现实教育“挑虫”》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

《班主任兵法》(万玮著)
6月23日万玮《拜托!请别把我的“兵法”变成毒药》
如果把我们的教师身份去掉,和学生作为平等的人交往,我们能不能影响学生?
既要跑开教师身份,又要能够改变学生,那么靠什么呢?
要三样东西是可以依靠的,那就是“仁”、“勇”、“智”。《圣经》说,对于不能改变的事情,不去改变它,叫做“仁”;对于能够改变的事情,努力改变它,叫做“勇”;能够正确区分这两者,叫做“智”。孔子也曾经说过,智这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教师科研有问必答》(徐建敏、管锡基主编)
9月8日衣方杰《教师科研:给教学一支点》
教师最基本和最本质的工作是教学。教学必须获得一种突破,或者是一种持续上升的力量。这种教学上的上升的力量首先可能会来自教学本身,来自教学的点滴积累。这也是绝大多数一线教师在教学上所依靠的东西,即我们所谓的教学经验,然而,在改革和发展的教学理论面前,经验有时候难免成为包袱。

《理解教育丛书》(熊川武主编)
6月23日韩华洁《理解:一种基本教育态度》
10月13日肖川、白雅娟《<理解教育论>:生逢其时的理解》
10月27日徐启建《理解教育:还给师生教育的幸福和快乐》
简单地说,理解教育是愉悦的教育,巧妙的教育与幸福的教育的统一体。幸福的教育,表达了理解教育的目标,即为了师生的幸福。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李希贵著)
3月24日肖川、王琪《在亲历中探索教育的真谛》
12月1日魏远远《李希贵:为了“生命自由求索”》、刘笑天《让教育回归常识》
“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认为地把它高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
“只是力求把一些原生态的东西提供给读者,在教育实践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在解决过程中又有哪些困难,从中自己有那些感悟”。

韩军1月13日《固本、宽博,我的阅读经验》

徐启建6月30日《暑假阅读,你是“几本主义”》
作为一个注定了一辈子将要和书籍打交道并对此充满感情的群体,书籍显然也是我们教师多姿多彩的暑假生活的一部分。

武宏钧10月20日《教师读书要有“五心”》
对于读书,晋代陶渊明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南宋陆游却认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朝朱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而北宋诗词大家苏轼则有这样的体会:“读书切忌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
我们读书要有“五心”:向心、专心、疑心、恒心和慧心。

胡明珍10月27日《写作,为教师“加油”》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教书、读书之外,写作更应是一种常态,因为,写作不成是一种行为,而且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积极态势。
可以这样说,他们(教育家)也正是经常处于一种不间断的写作状态和写作行为之中,教育实践才转化为教学思想,吸纳的教育智慧才转化为教育艺术,个人的教育特色才转化为教育风格。

朱杰军1月13日《不读历史,我们将生活在迷惘中》
一个连基本的历史常识都不具备的人,何以根据历史启示和历史的发展规律来理解历史、观察历史、展望未来?如果年轻一代渐渐习惯了没有历史深度的娱乐,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后,历史意识就开始淡出他们的视野。这无异于“民族的一种自杀”。

周国平5月26日《读哲学,在有灵魂的人》
哲学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就是不愿糊里糊涂地活着,要活得明白,其最重要的特征,一是独立思考,而是思考根本问题。

郁雨君6月30日《你总不能只读作文和漫画吧》

曹文轩9月22日《我就不明白,中国人为什么拒绝感动》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出现的一种非常特殊的语境:一说崇高就有人说你虚伪,一说悲悯就有人说你矫情,一说风雅有人说你附庸风雅。我就不明白,中国人为什么要拒绝感动呢?现在的孩子缺少同情,不会感动,跟他们从小阅读的东西有没有关系呢?

儿童文学阅读的系列访谈
缺乏儿童文学素养的老师,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北京师范大学
王泉根)

读诗是给儿童补充精神的维生素。把亲子共读当作与孩子交流情感的纽带,当作与孩子沟通心灵的有效渠道。让孩子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学的熏陶,比刻板的说教产生的影响更为持久和深刻。(金波)
越小的儿童越需要文学。老师和家长合理利用儿童文学的优势资源来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提升孩子。儿童文学锻炼孩子的想象力,不是树叶反射光,是太阳精灵在叶子上跳舞:儿童文学提供语言和表达能力的教育。多看文学书,对语言文字就有了感性,写东西就有词,事情就能表达清楚。(孙幼军)
给未成年人的作品,也要适度揭示生活的缺陷和黑暗,从理性的角度适当地表现是非曲折。(秦文军)
把人性关怀放在写作的首位,坚信阅读培养的人格,在大人与小孩子之间充当纽带的作用。让大人了解小孩,也让小孩理解大人。(杨红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5:19 , Processed in 0.11782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