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教学,请放慢脚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30 16:17: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教学,请放慢脚步2010-04-27  作者:李继东 来源: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当下的语文教学走得太快了!
  放眼语文课堂,特别是一些公开课,呈现出高要求、大容量、快节奏的特点。师生问答,火急火燎,大多数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思考,答案就匆匆揭示;过渡衔接,快马加鞭,教师总是争分夺秒,卡时间,赶进度。再加上画面、音乐、视频的快速切换,多种媒体的反复冲击,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课堂鼓鼓囊囊,没有一点缝隙;师生马不停蹄,没有一丝停歇。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提高单位时间内的质量和效益。但一味求“快”,看似提高效率,实际上却是在做夹生饭。
  再看课外学习,“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样的“大语文观”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接受,应运而生的是“生活语文”“活动作文”“体验作文”。于是,你会看到:学生走出了教室,去观察校园一角,开展文体活动;学生走出了校门,找一找春天在哪里,看看秋天的田野;学生走进了社区,调查研究,参观访问。这样的活动亲近自然,贴近生活,能够放飞学生的心灵,愉悦孩子的身心。然而,当活动刚结束,孩子们还没有来得及喘上一口气,老师就迫不及待地布置了作文题目,提出了具体要求,孩子们便在一片叹息声中开始习作。
  我们不禁要问,孩子参加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写出一篇作文吗?当孩子明白这种活动的目的后,他们还会以一种快乐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活动中去吗?“操之过急”让语文教学变得生硬僵化,了无生趣!
  语文教学走得太快折射出浮躁功利的教学态度,表现为急躁轻率的教学行为。其结果要么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要么似走马观花,不得要领。这样的“开快车”实质上违背了教学规律,说到底是对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生命个体的漠视。
  语文教学应该追求怎样的慢?
  快与慢,是一对辩证关系。有些人会认为,慢下来,会降低教学效率。但如果慢是为了素质发展,它就是快的,就是高效的。表面上,似乎节奏慢了,其实,孩子们的思维更活跃了,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感受、品味、涵咏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体悟其背后丰富的人文内涵。放慢脚步,我们还可以引领孩子打开社会这本巨大的语文教科书,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让学生进入一个活生生的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这样的慢,是多么有价值啊!语文教学放慢脚步、放缓节奏绝不是停滞不前,陷入“高耗低效”的泥潭,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正相反,我们所追求的是符合学生实际的“慢”,是符合教学客观规律的“慢”,是为了抵达快的“慢”,是为了提高效率的“慢”!
  慢,应该慢在出错时。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成尚荣先生曾说:“教室,学生犯错的地方。”语文课堂,是允许孩子出现错误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错误,何需教学?笔者曾多次看到这样的现象:课堂上,老师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可学生却齐读课文。有的执教老师在学生的齐读声中大声重复要求,然而孩子们我行我素。还有些老师任孩子们齐读到底,显得束手无策,无可奈何。我在借班赛课时也曾遇到这样的情况,面对齐读,我拍手示意孩子们停下,待全班学生安静下来之后,我放慢语速,一字一顿:“记住,请大家听清要求,自由读课文。”这样果然见效,孩子们开始自由读文。可别小看这样的停顿,这样的“慢”不仅有可能让学生改变齐读的惯性,还向孩子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一定要听清老师的话,按照要求学习,否则就得重新开始!一位老师的随堂课上,一连好几个孩子读书都不能读顺,出现读错字音的现象。于是,这位老师停下来,心平气和地对学生说:“这篇课文很长,有些人名还很拗口,大家读不通顺很正常,现在就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特别要读好自己还不太熟练的语句,书不读熟我们不开讲。”过了五六分钟,待全班同学读完坐正,老师才继续讲课,而后的教学非常顺利。课堂上,这样的“慢”是针对教学实际作出的灵活调整。表面上,教学进程似乎“慢”了,实质上却促成了教学的“顺利”和“快速”。所以,在教学中,当孩子听不明白、说不清楚、读不正确、写不工整时,我们教师千万不能视而不见,置若罔闻,让“错误”不经意间“溜”走,而应该慢下来,甚至停下来,指出并纠正学生学习中的错误。为了“正确”,为了“更快”,慢一点是值得的!
  慢,应该慢在重难点。语文教学不能只是在文本的表面打个“水漂”,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我们要舍得下慢功夫,花大气力。《特殊的葬礼》是一篇有关环保的记叙文,描写了巴西塞特凯达斯瀑布由盛及衰的过程,告诉人们要保护环境、爱护地球。课文的三、五小节分别描写了昔日大瀑布的“雄伟壮观”和今日大瀑布的“生命垂危”。我抓住这两个重点小节,循“初读感受对比”“重点词语对比”“视频画面对比”“游客感受对比”“配乐朗读对比”展开教学。这样,通过反复对比,孩子们身临其境,品味语言,诵读文字,深刻感受到破坏环境的严重危害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课文《生命桥》(苏教版第八册)深情地讲述了一群羚羊被狩猎队逼到悬崖边,老羚羊用血肉之躯为年轻羚羊架起逃生之桥,使得年轻羚羊绝境逢生的故事。让学生理解“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这句话是本文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我这样展开教学:1.“弧线”是什么样的?自己画一画。2.为什么说“弧线”是生命桥?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并推荐一名同学向全班汇报。3.假如生命桥有颜色,你认为该涂上什么颜色,为什么?4.读出你对“生命桥”的理解。通过“画”弧线、“谈”想法、“涂”颜色、“读”感受这样四个环节,孩子们的理解走向了丰富和深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分清主次,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教学的重难点,引领孩子细读慢品,斟字酌句,反复思量。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走向扎实有效!
  慢,应该慢在生成处。在语文教学中,再充分的预设也会“遭遇”意外的生成。在《黄鹤楼送别》一文的学习中,一个孩子突然提问:诗仙李白面对好友孟浩然的离去为什么如此伤感?和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因为爸爸转业刚刚转学,我的感觉为什么没有李白那么强烈呢?我敏锐地感觉到:孩子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就会真正读懂诗人之间的“不舍”与“留恋”。于是,我把问题抛给了大家:“请同学们一起帮他分析分析,找找原因。”一阵沉默过后,一个学生打破宁静:“过去联系很不方便。而现在,想跟好友说什么就可以发信息、发邮件,还可以打电话。”话音未落,另一个孩子就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补充:“还可以视频聊天呢。”“虽然远在天边,但却近在眼前。真想见面,可以坐车,还可以乘飞机!”“是啊,现在的交通、通讯都很方便快捷。不过在李白生活的唐代,见个面很难,要么坐马车,要么就像孟浩然一样坐船。”“怪不得,分别之际,两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无言以对了。”“两人一分别,不知道何时才能再相见。真是‘今日与君别,相逢知几年?’”“这就难怪李白伫立江边,目送孤帆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仍不肯离去。”孩子们纷纷发表意见。我知道,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对话时间,在古今对比中,两位大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已经深深地打动了孩子们的心,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再比如,教学辛弃疾描写田园生活的名作《清平乐·村居》时,两个孩子争吵起来,请我评理。一个说:“白发苍苍的翁媪不可能生出这么小的儿子,文中的‘小儿’应该是这对老夫妻的孙子!”另一个说:“词中明明讲的是‘小儿’,肯定不是孙子。如果是孙子,那就应该是‘最喜小孙无赖’!”班里其他学生听后也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我知道如果当即解答,耗时不少,效果却不会好,因为仅凭说教是很难让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孩子理解这种情况的。于是,我便对学生说:“白发苍苍的翁媪会不会有这么小的儿子呢?请大家回家之后问问自己的爷爷奶奶或采访一下村里的老人,明天我们再讨论交流。”第二天早读,不少同学都列举了自己采访到的实例,很快大家就统一了认识。所以,对于课堂生成,我们要小心判断:有的能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就得慢下脚步,当堂肯定;有的不妨先放一放,缓一缓,让孩子们带着疑问走出教室,给予学生一定的时空让他们自我完善。
  卢梭说过,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语文教学,请放慢脚步,因为这是摒弃了急功近利后的自然之道,是摆脱了忙碌浮躁后的宁静之态,是拒绝了肤浅平庸后的深刻之美。
  在语文教学的路上,放慢脚步,步步踩实,步步为营,风景才会更加迷人,精彩也将不约而至!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磨头镇磨头小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01:38 , Processed in 0.06730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