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真正的学者不要害怕孤独与寂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6 09:22: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真正的学者不要害怕孤独与寂寞  

               许锡良


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成语,就叫“卓尔不群”,就学术思想研究领域来说,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才华横溢,思想深刻、卓越、独到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就不可能走群众路线,与群众打成一片,动辄理论联系实际,他会越来越成为一个孤独的人,因为他鲜明的个性,因为他卓越的见识,因为他远远超出庸众的见解,能够理解他的人越来越少,自然,他的内心世界里,也就越来越孤独。

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孤独寂寞不是一件坏事,而是一件好事,甚至是一件幸运的事情。这也是西方国家一流大学里的一流教授所追求的学术境界。在那里,这叫“享受孤独寂寞与自由”。孤独,说明他的境界达到了那个时代的高峰,超越了常识的界限;自由,说明他的身体状态与精神状况都是充分自主的。是否追求寂寞与自由的生存状态,是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以学术研究为生的重要标准。这样的寂寞,这样的自由,在牛顿、爱因斯坦那里都有充分的体现。但是,这种境界只有在民主自由的环境中才能够生存。在中国,由于其文化过于世俗,思想境界过于功用,产生的从众心理也是无与伦比的。因此,当年的鲁迅先生才会这样评价这个事情:

中国人向来有点自大。——只可惜没有“个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的爱国的自大”。
 “个人的自大”,就是独异,是对庸众宣战。这种自大的人,大抵有几分天才。他们的思想见识高出庸众之上,又为庸众所不懂,所以愤世嫉俗,渐渐变成厌世家,或“国民之敌”。但一切新思想,多从他们出来,政治上宗教上道德上的改革,也从他们发端。所以多有这“个人的自大”的国民,真是多福气!多幸运!www.xineurope.com
 “合群的爱国的自大”,是党同伐异,是向少数天才的宣战;--至于对西方文明宣战,却尚在其次。他们被洗脑惯了,自己毫无特别的才能。所以把整个国家拿来做影子,他们把国里的习惯制度抬得很高,赞美的不得了。他们遇到攻击,也不自去应战,因为蹲在这影子里的人数目极多,只需一阵乱噪,便可制胜。胜了,我是一群中的人,自然也胜了;若败了时,一群人中有许多人,未必是我亏;大凡聚众滋事时,多是这种心理。他们的举动,看似猛烈,其实却很卑怯。至于所生结果,则复古,尊王,扶清灭洋等等,已领教得多了。所以有这“合群的爱国的自大”的国民,真是悲哀,真是不幸!
 不幸中国偏偏只有这一种自大。希望将来能有不被洗脑的真的民主的战士!
鲁迅《热风.随感录三十八》1918.11.15)
鲁迅先生所说的这种情况,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在中国,实质上并没有得到什么改变。总有一股隐隐的力量,要将学术的象牙塔拉到民间的草茅里的村夫野老及广场上的庸庸大众那里。那些动辄号召专家教授等知识分子向贫下中农等文盲学习,接受他们再教育的时代就暂时不说了,到现在中国的大学里,还经常让人们评议一个专家教授的群众关系。尽管人家又不想从政,你扣人家一个脱离群众的帽子又有什么意思呢?作为专家教授来说,有时只有脱离群众,才能够作独到的深刻的思考。自然,社会学教授是要到民间去调查的,那是他研究的内容决定的。即使如此,他也要存留有一些独处的时空,以便把自己的思绪整理清楚。

如果一个学者,先是一个领导整他,然后,逐渐发现,周边的群众都在领导的挑唆调动之下开始孤立他,说他不走群众路线,脱离群众,那么,只能够说明这个学者是非常优秀的。因为他就是独异,就是敢于向庸众宣战。因为,他是“个人的自大”,而不是“合群的爱国的自大”。一个人的价值,无非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看有多少人拥护他——这是从政的人必然考虑的。在这里,一个政客有多少人拥护他,他就有多大的力量,也就有多大的价值;另一是看有多少人反对他——这是就尖端学术研究领域而言的,反对他的人越多,说明他的研究离庸众就越远,也就越有价值。有的人的研究,只有一两个学术上的论敌,而有的人的研究,即使调动整个人类的智慧,也难以对付他。鲁迅是颠覆中国传统文化的高手,因此,在生在世时,遭受到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奉者的围攻与谩骂。但是,鲁迅还不属于整个人类,而只属于整个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属于整个人类的思想家,就是尼采、维特根斯坦、爱因斯坦等这样的人。他们的出现,几乎完全颠覆了当时人类的认识,大大的拓展了人类的视野。因此,这样的人,在世的时候,被人理解的就很少。如果一个学者,越来越多的教授攻击他的思想观点(当然不是像汪晖教授那样的抄袭的嫌疑),那么,就越说明他的研究深刻而有价值。一个明显的错误,人们是不屑于攻击的,一个一眼看去就知道是正确的东西,人们也不会有讨论的兴趣,只有在错误得深刻,错中有对,对中又有突破的地方,研究的同行们才会欲罢不能,感觉不服,却又无法绕过。有些人的思想深刻到要将一些人整个的世界观与人生观颠覆,打破庸众内心的宁静,令其恼羞成怒,却又无言以对,这种人就是天上闪烁的极少数的孤星。这样的孤星,只有牛顿、爱因斯坦与尼采等极少数的人才配得上这样的类型。

因此,学者不要害怕孤独。即使所有的人都不理解你,即使庸众调动所有的世俗力量来对付你,你也不必惊慌,错误地以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其实,这种情况,正如一颗破土而出的种子,没有阻力,是难以茁壮成长的。那种在石头缝隙里顽强生长出来的种子,是最有生命力的。被打击得最猛烈的人,是最有能量的。一个学者的价值,不但要看你交了什么样的学术朋友,还要看你有什么样的学术对头,而且后者可能更可能说明问题。当年的爱因斯坦不会随便找一个人就与他争论,因为争论是要有在实力大致相当,兴趣基本一致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因此,当年爱因斯坦的讨论对象就只有波尔、哥德尔等这样极少数极优异的头脑。一个真正的学者要追求的境界就是孤独、寂寞与自由。“自由”是学术研究的前提条件,“寂寞”是研究的状态,“孤独”是达到一个研究高峰的结果。因此,在中国这种权威主义与从众文化里,考验一个真正的学者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如何面对世俗的权威;二是如何面对愚昧的庸众。因此,他不但要敢于挑战权威,同时也要敢于挑战庸众。因此,他必然要忍受起受“权威”压制的境遇,也要担负起受“庸众”围攻的险境,只有到这个时候,他才算成就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人生。

2010年6月14日星期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1:52 , Processed in 0.10043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