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教师于漪
人民教育出版社 庄文中
于漪,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为人师表,一身正气。于漪长我九岁,三十年来于漪的人格魅力引导我感悟人格,感悟人生。
编订教学大纲:“既要实事求是,又要登高望远。”
1983年3月在哈尔滨召开的教育部全国语法和语法教学讨论会上,我认识了于漪老师。当时,各派语言学家为设计中小学的教学语法体系各持己见,争论不休。于漪在大会上作了“目中有语法,胸中有中学师生”的发言,说设计要从师生实际出发,为中学师生所用,否则,“即使是再好的方案,也就成为空中楼阁”。一位中学教师,给全国著名语言学家们送“清醒剂”,令我十分感佩。以学识会友,那年至今,我和于漪已经有近三十年的友龄了。
1986年9月22日至28日,国家教委在北京召开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成立会议,新任副主任柳斌主持会议,要制订章程,并且审定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当时我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工作,被借调到会议工作组,作为联络员参加中学语文组会议。
北京大学教授冯钟芸是1956年初中、高中文学课本的编写者之一,是人教社中学语文教材的元老级的合作者和指导者。人教社同人尊称她为冯大姐,她主持中学语文组工作。语文组到会的有冯钟芸、刘国正、江山野、于漪、顾黄初、张传宗、徐振维、陆继椿、欧阳代娜、李彩群,黄光硕、张定远也参加了会议。
大家先听了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的主题报告,开务虚会议。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会议,大家很兴奋。冯大姐稳重、宽厚,说:“看来任务很重,我们要忙几天了。”徐振维说:“拿到聘书已经一年了,终于开会了。”刘国正说:“人教社又编教材,又审教材。有一段时间,我签字就发稿了。现在要制度化,编、审分开,太好了。”接着笑笑说:“我是来受大家‘审定’的!”大家都笑起来。
在这次中学语文组讨论会上,于漪作了多次发言。下面是我的工作笔记本记下的两段发言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不解决好,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难度。
教材建设,过去是出版社的事,教师只是使用,没有场合发言,实践者发言权很小;现在三结合来审定,大有进步,目中有了教师。教材要体现育人。教材要体现培养合格公民。(9月22日下午)
初中、高中要有明显的层次。初中教学要求太高,特别是阅读。高中要高一些,带有选拔性。我主张有基本篇目,不一定只限于讲读。基本教材要提出要求,有权威性,非达标不可。
知识综合起来,有好处。
修订教学大纲既要实事求是,又要登高望远。(9月24日下午)
这次修订的基础是1978年—1980年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大家在理论上比较一致,因而集中精力编订中学六个年级的教学要求,分组分题拟订,集体议定。在修订过程中,我多次请教于漪,印象深刻的意见有两点:一,语文在情感上“特别养人”,一定要体现语文育人的特质。二,一定要提出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我按照冯大姐的指示,连夜整理出教学大纲文字稿,供大家议决。最后,我再整理出教学大纲送审本,由张传宗审阅、签字。9月28日下午会议闭幕后,我找于漪告别。她问工作,问孩子,平易亲切。我说,大纲公布,就要修订教材,语文二室还要编写中师、幼师、成人高中等教材,实在忙不过来。我说,今后要请您多帮忙,一起编教材。她笑笑说,恐怕忙不过来,还嘱咐越忙越要保重身体。说说笑笑,就算告别。
1986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公布后,我请于老师编写1987年版高中语文课本,她请卢元、方仁工、冯起德、步根海、唐晓云一起编写高中一年级课本;以后,请于老师协助编订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她推荐冯起德参加大纲编订小组;还请于老师协助编订1989年中师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她在信中用一页文字推荐朱震国老师。在教学大纲和教材层面上,我“求其友声”。
讲学:“对得起老师,老师满意,我高兴啊。”
我在北京编教材,于漪在上海用教材,居然在北京、上海、天津、濮阳、沈阳、秦皇岛、福州、合肥等地同室开会、同台讲学,也算有缘了。
1988年8月5日至12日,人教社语文二室与辽宁教育学院共同举办中学语文教师培训班。2月初,我邀请于老师到培训班讲学,一次打电话,一次写信。2月19日,于老师来信说“一定尽力安排时间参加”,又说“讲专题可以,课还是不上为好,对学生情况不了解,怎么‘示范’呢?说到‘示范’,我常感脸红。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都会思考啊。”
8月5日,于老师如期到沈阳讲学。参加培训班的有一千多名各地教师。沈阳市十分重视,警车开道,十余辆大轿车驶向会场,汇成街市一景。于老师的报告被安排在第一场,大礼堂济济一堂,门口还站听一大群,因为沈阳市的教师近水楼台,没有报名的都来了。我跟培训班主持人说,来的都是客,必须安排听课,遂成盛况空前。
于老师讲的主题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她刚刚从香港讲学回来,就从此讲起。她说:“我参加香港语文教学研讨会,增加了自豪感,我们不要妄自菲薄。人家有长处,但总体上看大陆的语文教学更高一层。”接着讲课堂改革:从学生出发,构成网络,讲究节奏,落实容量,引进时代活水。然后,具体讲提高教学效率,体现教语文、育人才的思想。她说:“要建立立体化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单一又体现多功能,使知识、能力、智力、思想教育融为一体,取得高效率。”讲理论,讲教法,讲经验,联系许多生动的教学实例,令教师们特解渴,特兴奋。当晚,主持人还安排于老师与教师交流,我陪同。她现场解答疑问,遇到教材问题,就叫我回答,气氛热烈。第二天,又加一场。讲完后,教师们到台前问这问那,迟迟散不了场。我眼看要误时,就不等赶来送客的轿车,请人打车赶往机场,才没有误了回上海的班机。
于老师应邀讲学,不计待遇,不辞劳苦,甚至不顾危境。1989年2月28日,人教社语文二室在河南濮阳培训教师。当地教研室说,濮阳周边工矿师生多,举办培训班不易,特意请于老师讲学。我和教研室老师分头邀请。于老师冒着大雪赶到会场。第二天上午讲完课,下午就要走。其间,我听接站的同志讲,下雪路滑,途中吉普车差一点儿出事。我听了心中一惊,决定同车送站。原来,张定远在德州有会,听说于漪到濮阳讲学,随机搭车,请于漪到德州讲学。雪后降温,我看于老师衣单体乏,就请主持人借用军大衣。主持人立即到商店买来中式棉衣,一人一件。为了赶时间,吉普车狂奔,寒风袭面。于老师也谈笑风生。不久,就闭目养神。我请司机开得稳当些,让于老师小憩。于老师按时在德州讲学。我对于老师说:“对不起,这次太辛苦您了!”于老师说:“说啥啊。对得起老师,老师满意。我高兴啊!”3月30日来信,说中师语文教学大纲一事,最后带一句:“濮阳、德州多蒙关照,十分感谢。”我眼睛一热,无言以对:其实是她帮助了我啊!
敬业:“我们对语文很痴情!”
1994年初,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聘请我主持制订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工作。12月,组成庄文中、顾德希、朱泳燚、冯启德、陈日亮、林泽龙、孙荻芬七人制订小组。在进行各个层次调查研究基础上,编写出《全日制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内部讨论稿)》。其中,对语文性质作了新的表述:“语文是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最基本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我请于老师协助冯启德召开征求意见会。于老师于1995年2月5日来信说:“嘱征求意见,今日我已与老冯联系。明日我去学校,复印几分,分送给长期教高中的同志,请他们开学后到我校来开个会。”并且说高中新大纲“有新意”,“‘文化载体’提法好”。1995年4月,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召开制订高中各学科教学大纲工作会议,制订小组向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副主任柳斌汇报工作,修订出《全日制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确认语文性质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1995年7月,国家教委在福建武夷山召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讨会,有13个省、市、自治区的30名代表到会。于老师应邀参加,再次认真阐述语文性质,强调语文育人的特殊功能,申述人文内涵。
1995年9月,国家教委在天津市召开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第三届全体会议,并审查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参加高中语文组的有冯钟芸、刘国正、于漪、顾黄初、张鸿苓、钱梦龙、欧阳代娜、申士昌。大家最关注的还是对语文性质的表述。有的审查委员不同意提“文化载体”,怕“文化”冲淡“工具性”,认为提“工具性”就可以了。于老师充分阐述语文的人文内涵,认同“文化载体”的提法。大家认真讨论,畅所欲言。好在大家都不愿意再提“思想政治教育”,而课程标准认定“交际工具”,又认定“文化载体”,比较能够体现语文性质,也有新意。最后,大家委托于漪根据议定意见改定课程标准送审稿。于老师开夜车,改出大纲送审稿。第二天,冯大姐审阅、签定。送到我手里,只见每段有修改,或润饰词句,或增减意思,准确地体现了大家意见。那天,吃完中饭,大家要回去。我急忙到饭店服务处复印两份,给于老师带走一份,看看还有没有修改,因为教学大纲拟在人教社出版。这份教学大纲修改稿不知她保存至今没有。
于老师说自己对当教师很痴情。我感悟到,她对语文相关工作、语文理论也很痴情。
1996年6月2日来信说:“为了语文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我愿做摇旗呐喊的小兵。”又说,“读了一篇语文理论文章,上周四中午我曾打电话给您,想谈点看法,您不在家。后来我给范守纲同志通了电话。”信中谈了看法,充满激情,并说:“多一点实干,少一点胡包装的,子孙才会受益!”1999年7月7日上午,我在办公室,接到于老师电话,她说,昨天给我发出一信,还想说说想法。下面是工作笔记本上的潦草记录文字(记得不全,不连贯):
呼唤理论。都可以批评语文,中国人都可以批,什么“误尽苍生”。我们对语文很痴情,知道语文重要,民族的血液。
呼唤科学实验。实验三年,一炒作,都是成功的。少一点主观臆断,多一点科学实验。我知道自己有失败,要有科学态度。最可恨有人写论文,用外国经验套中国的。科学是发展的。
建平中学程红兵搞语文实验,有成绩。
隔两天,读到于老师电话中说的来信(7月6日),忧患意识、爱国之情扑面而来:
文中同志:
您好。
大纲修订要点收到。谢谢。
拜读了一下,总的指导思想和增加、调整的内容都还比较好。语文教学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但也不是一无是处,“误尽苍生”的说法属于爆炸新闻,全盘否定;题海战术、客观测试绝对科学,恐也脱离语文实际,把人“物化”了。从改行教语文以来,语文教学似乎没有不挨骂的时刻。圈外人骂,圈内人挨骂。教学实践第一线的总是低人一等,没多少发言权。实践从来不出“真知”,指挥者永远正确,也永远有权威,教学第一线的同志感到很茫然,不知怎样教。十多年来的高考做法还是奉为信条,以不变应万变,任尔东南西北风。对培养人有责任有激情的(教师)还在思考一些问题。听说语文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即九年以内解决问题,高中不开设语文了,心里十分着急,将来社会还要不要人文,人的素质究竟怎样才能切切实实提高?……
……语文学科在追求片面升学率的浪潮中,落到如此地步,做梦也想不到。并不是我对语文过分痴情,一个中国人对中国语文如此寡情,而把有的学科(碰运气)捧得比天高,令人心寒。如此人口众多的国家,当然要搞先进技术,当然要学外文,但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不搞好,中华文化如何延续发展?良好的素质如何培养?语文当然不可能包揽一切,但对人的造就、培养确实起到别的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听说,于老师的教授老伴,说于老师“很天真”,这当然是权威评语。我想:于老师“很天真”,所以对语文“很痴情”;对语文“很痴情”,所以于老师“很天真”。
人格魅力:智则诚,诚则慈,慈则寿
1991年,上海召开“于漪从教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我从北京赶到上海会场,代表人教社语文二室祝贺。我冒昧在信中题辞:“师风可学,学风可师。”于老师立志做一名语文教师,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她曾经对我说:“做名真正的教师,我是铁了心的。”(1993年9月12日来信)我想,她真是“铁教师于漪”!
2001年,于老师寄来亲笔书写的邀请信,邀我参加“于漪教育思想暨从教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那时,我颈椎病发作,时有头晕,没有到会。年前,我曾冒昧题辞:
乐教者圣,乐天者智,乐己者神。
一年又一年,我感受于漪的人格魅力,不知不觉中感受,而时有新悟。人与人,只有坦诚无私交往而又共创艰难事业,才能感受到对方的人格魅力,而且互相渗透,互有新悟。研讨会后,12月1日于老师来信,问病祝安,告知搬家新址,还寄送六卷本《于漪文集》。2003年3月10日,收到于老师来信。她说收到我送去的《构建语文教育的立交桥——庄文中语文教育论集》,接着说:“集子中有些大作我曾陆续拜读过,当时研讨语文教育的情景就会浮现眼前。那时,人真诚,事业为重,即使看法相左,也是欢乐大于不协调。”最后写道:
您编教材很辛苦,注意身体。
“悦情则神,乐己则圣”,以此警句共勉。
以前,于老师病重住院,我用“悦情则神,乐己则圣”送她,提醒她在无私奉献的同时,关爱自己、珍视生命,也是神圣的。不料,她用这一句回送我,共勉之。她读我的文章,会浮现研讨语文的情景,同感欢乐,想来是人格的共振吧。
2008年1月,我给于老师去贺岁信,很短,最后说:
您有宏愿壮志,又有一颗平常心,“皇天无亲,唯德是辅”,长乐长寿,缘也。
最近,通读了于老师的三十多封来信,翻检了三十年来的工作笔记本,找出了于漪的会议或讲学的九段发言记录文字,力求回忆准确,同时也通感了于漪的人格。我寄信于老师,并赠题辞:
智则诚,诚则慈,慈则寿。
古代哲人老子说“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把“慈”看作第一宝。于漪之慈,对小辈慈爱,对平辈慈善,对语文教学则痴情奉献,敢于创新,敢于为天下先,对人欲私利则真情克己,歉于礼让,歉于为天下后,这都源于铁心做一名语文教师的平常心。
2009年1月6日,收到于老师寄来陈军等编辑的《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六册,我读了,感到于漪身老心不老,心胸开阔,思想活跃,产生一个强烈的愿望:写一本《铁教师于漪传》,写出于漪的成长故事,写出于漪学当语文教师的历程,写出于漪的真诚慈爱,写出于漪的思想情操,让于老师素面朝天,让于老师从平凡走向新的平凡,让于老师的思想感情渗入每一位中小学教师,让于老师的人格魅力感染每一位平平常常的中国人。然而,自知力不从心。我想,于老师高风亮节,泽被天下,自有更合适的人愿意承当。我期待着。
2010年2月1日凌晨5时30分写毕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