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部个人史与一座城市的忧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10 22:56: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部个人史与一座城市的忧伤

土卫十/文

  快乐的城市都一样,忧伤的城市却各有不同。

  卡夫卡的布拉格,有那种保罗·德尔沃油画的梦幻和恍惚。“这座城市像个太阳,所有的光聚集在中间一个圈子里,使人为之炫目,人们迷失方向……这里有昏暗的小巷,暗藏的通道,甚至有一些小广场,卧在朦胧和清凉之中”;本雅明的柏林,则有一种玄学的神秘。“冬天的晚上,有时候母亲带我去小商店。一个幽暗而陌生的柏林在煤气灯的微光中向前方伸展着。我们逗留在旧西区,……楼墙后面也已经透出了灯光,……那种灯光虽然照亮了房间,然而也保持了房间的神秘。那种灯光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氛围之中”;博尔赫斯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则满是奇迹。“我的诗试图展现当今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我漫游所到之地的惊讶与奇景。”
  那么,奥尔罕·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呢?它被从博斯普鲁斯海峡上吹来的浩浩荡荡的“呼愁”给笼罩着。“呼愁”是土耳其语的“忧伤”,中文翻译借用了古人的诗句。陆游有“一窗残日呼愁起,袅袅江城咽暮笳”之诗;乔吉有“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之句。但我更喜欢帕慕克自己的说法,“呼愁”作为一种混乱、朦胧的忧伤,“它带给我们安慰,柔化景色,就像冬日里茶壶冒出蒸气时凝结在窗上的水珠”。
  这种忧伤,我更愿理解为是一种乡愁。其实不唯背井离乡流亡之中才会产生乡愁,当一个人从成年回望童年时,也会产生乡愁。这种时光的流逝与城市、家国的命数联在一块后,更加产生兴亡之叹。在《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中,便是如此。
  作者感叹道,“奥斯曼帝国瓦解后,世界几乎遗忘了伊斯坦布尔的存在。我出生的城市在她两千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如此贫穷、破败、孤立。她对我而言一直是一个废墟之城,充满帝国斜阳的忧伤。我一生不是对抗这种忧伤,就是让她成为自己的忧伤。”这种忧伤的源头,是“一个小孩透过布满水汽的窗户看外面所感受的情绪”。他看到了什么?他看到了一个极度幻想的童年,幻想在别处有一个自己的分身,幻想祖母的公寓是博斯普鲁斯海峡上的船只,甚至以“想像自己杀人来自娱自乐”,这种古怪的癖好一直坚持到45岁时。他看到了家里满墙的黑白照片中的家史,看到了母亲、父亲和各种消失的事物,看到了欢乐单调的学校生活,博斯普鲁斯海上船只冒出的烟,伊斯坦布尔的废墟。他也看到了自己青涩的的初恋。在伊斯坦布尔这座帝国废墟,他和一个充当画画模特的女孩曾经漫游其中,“如此爱恋,如此寒冷”。最终,他的初恋和他的画家梦一同幻灭了。他被一种更为辽阔、久远而深沉的忧伤所捕获,当他失去最初的爱人时,他将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作为了自己终生的情人。他要用一生的时间来书写她。
  那是1972年,一个良久漫步街头然后回家的晚上,他向母亲郑重宣布,“我不想当画家,我要成为作家”。那个最终摘取世界最高文学荣誉的奥尔罕·帕慕克,诞生了。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是一部家史、一部个人史,也是一部城市史、一部土耳其或者说伊斯坦布尔的文化史。但也许什么都不是。它只是层层叠叠的记忆碎片,纠缠不清的家国和个人情感,是无穷无尽的忧伤。
  “再见,忧伤/你好,忧愁/你铭刻在天花板的横木条上/你铭刻在我爱的人的眼里”。艾吕雅的诗是否道出了帕慕克曾经的记忆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9 23:35 , Processed in 0.10199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