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思考 我存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10 20:57: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思考 我存在



                                □李海林


1.刚参加工作不久,有一次县里搞青年教师教学比赛,我年纪轻,又刚毕业,学校就推荐了我。比赛搞得很正规,大家都是提前两个小时接到课文,关在一个房间里备课,没有任何资料。接到课文一看,是我从没有接触过的一篇议论文,看了一遍,觉得这篇课文实在选得不好,论点不集中,层次不清楚,语言不精炼,不知道怎么讲。走进教室时,心里还没有什么想法,于是只好对学生说实话,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不好,然后就讲了一些看法,这堂课就这么完了。我当时也知道这堂课绝对没有可能得奖,所以走出教室的时候,虽然也看到了评委们的脸色,但心里还是很平常的,心想最多就是不得奖,也没什么的。回到学校不久,讲课比赛的结果出来了,所有参赛的老师,最差也有个优秀奖,但我名字都没看见。接着就是校长找我谈话,说年青人要求上进,不能这样吊儿浪当。从此,学校就没有再派我参加过任何讲课比赛之类的活动了。
现在想起来,当然是轻率莽撞了。但当时我不这么想,心里满是不平。我说这篇课文不好,就是不求上进了?就是吊儿浪当了?一不满就要发牢骚,一发牢骚上面又传话来了,说这个年青人,连教材都敢说不好,还怎么当语文教师。没有这个话还好,听了这个话我更不能接受了:我的这堂课也许的确没有上好,但教材就不能说它不好?教材就是上帝了?这和我们在大学里受的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大学里不是最提倡大胆质疑吗?难道是教材就不能质疑了?但这一次只是心里想想而已,再不敢说出来了。一日闲来无事,走进学校的图书室,随手翻开一本语文杂志,上面正在热火朝天讨论“有争议的课文怎么教”。好象一下子开了窍,我回到房间,提笔就写下一句话:有争议的课文怎么教?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一口气写了一千多字,冠了一个题目:打破教材崇拜意识,算是影射了一下自己的遭遇,然后又附了一篇具体的教案,就给刊物投了过去。不久,这家刊物把这两篇文章同时发在一期上,――我就这样走上了语文教学研究之路。

2.现在回想起来,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是我的教学生涯中最自由、最有激情的时候。一方面,80年代初,改革开放,整个社会意气风发,我们在课堂里上课也自然粘染上一些灵性之气;另一方面,刚参加工作,也没有什么理论,更没有什么经验,就是按照自己心目中的语文在教着语文,在课堂里实际上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课本里的小说、诗歌、散文这些文学作品,自己喜欢,也就重点讲,讲得也很精采,有时是大发议论;而对那些议论文、说明文这些,自己不喜欢,就少讲,讲得也不好,能带过也就带过。教研组老师向我提意见,我也基本听不进去,心想,你们那种教法,我还不想学呢。几年下来,学生倒是挺欢迎,但校长就不欢迎了,因为每次考试班上学生成绩总比别人差几分,我平时上课自己感觉很不错,但一到考试,我心里也没底了。尤其是后来上高三了,一不小心,搞了个全校倒数第一。这次校长倒是没批评,但是我心里却暗暗想了几天。难道我真的不行?我的整个想法都是错的?虽然并没有想清楚,但却再也不敢造次了,虚心向老教师讨教,大致明白了一些套路和格式,也就亦步亦趋地搬进了课堂。一年下来,效果不错,学生成绩上升了许多,校长的表扬也多了一些。于是每年照样画葫芦,年年成绩也还可以,慢慢也有了自己的套路和格式,这课上得也很轻松了,慢慢也变成骨干教师了,甚至在当地还有点名气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地心里也积淀下一个很大的疑问,而且这疑问还越来越大,越来越深:这就是所谓语文课?语文课难道就是这样的?就是这样天天主谓宾补定状比喻比拟象征夸张借代?这样的语文为什么和我心中的语文不一样?我到底在我的语文课里给我的学生些什么东西呢?——这是我的语文教学生涯里的迷惘时代。

3.于是,我开始大量阅读语文教学杂志上刊登的文章,尤其是里面那些有名的老师的文章。看了一两年,最大的一个感觉是没有理论。我是带着疑问来看这些文章的,但这些文章都没有解释我心中最大的疑问:语文是什么,老师们都在说着他们自己每天怎么在上语文课,他们说的我都在我身边的老师身上看到了。但我想知道的是你为什么要这么上,你依据什么选择了这样的教学内容,选择这种教学模式,使用这种教学方法,这和你理解的语文有什么关系,你为什么说你的这些选择都是对的呢。我从这些文章里没有找到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而且我慢慢也看出来了,老师们也根本没有想给出这个答案,这样的问题,根本就不在老师们的研究视野中。相反,我提的这样的问题以及我这样提问题的方式,好象都很容易被老师们斥为理论脱离实际、学院气的闭门造车、不解决实际问题、夸夸其谈、空洞无物、虚无飘渺。但是,理论难道是没有用的吗?语文教学难道不需要理论吗?理论之所以是理论,不正是要为我们解决这些根本性的问题吗?我们不把这些根本性的问题搞清楚了,我们用什么来分析、指导我们的教学实际呢?我陷入痛苦的思考中。在大学,我的兴趣是哲学和美学,毕业以后,也主要是看这方面的书,现在转过来看语文教育方面的文章,很自然地就有一个对比。我的整体感觉是我们的语文教学研究在理论水平和学术规范方面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存在一个较大差距,我们普遍存在一种对理论的鄙薄,尤其是漠视基础理论研究。而任何科学的研究,如果缺乏基础理论的强有力的支持,是注定不可能真正走向成熟的。于是,我的语文教学研究,就从语文教育理论批判和理论反思开始。若干年后,当我把我的语文教学方面的论文集结出版的时候,我把这一部分文章冠以“理论的反思”。

4.并非理论欲的驱动,我批评了别人的理论,很自然地就想构建自己的理论。当我这样想的时候,语文教学界正在开展工具说和人文说的激烈争论。几乎没有做更多的考虑,我也加入了其中。1996年,我发表了《语文工具论批判》一文。
我正面提出批判工具论,并非趋时,也非哗众,而的确是从我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立论的。十几年的语文教学经历,我最大的疑惑是,为什么在高考语文中,那些得高分的学生,常常并不是平时语文成绩最好的学生,相反,很多学生平时语文水平蛮好的,甚至是非常出色的,但在高考中却不一定获到最好的分数。肯定是高考语文试卷出了问题。出了什么问题呢?我曾认真研究过历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从技术上来说,是很难找到多少漏洞的,有许多试题,不说是妙手偶得,也是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之作,整体来看,应该说是很有水平的,甚至是很有智慧的。但是,从指导思想来看,它们恰好都是工具论的代表作。关于工具论的阐释有很多,其内涵其实就在强调语文知识在语文课中的主体地位,不管理论家们作多少阐释和限定,所谓工具论,就是说语文课要学的主要就是语文知识,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如此。迄今为止的高考语文试卷,也不断地在演变,但它始终没有走出考语文知识的框架,实际上我们现在的高考语文试卷(也从而影响到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各式各样的语文考试),只凭语文知识就是可以基本做好的。因此照我看来,所谓高考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其实就是工具论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因为直到目前为止,高考试卷的立意,基本上也就是工具论的立意。问题在于,语文课的目的,就是在或主要是在语文知识上吗?所谓语文课,就是这些语法概念、文章作法、文学常识吗?为什么我教学生这么多语文知识(我自信我自己还可能是教得比较好的),但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并不见得因此得到提高呢(也许他在高考中可能获取高分,但的确有高分低能现象的存在)?
我的这篇《语文工具论批判》遇到过批评,当然也受到过肯定。批评它的人可能把它说得一无是处,肯定它的人中也有些是言过其实。而在我自己内心里,我对自己的立论没有一刻停止过这样的反问:语文一点工具性都没有吗?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中,一点都没有语文知识的位置吗?如果有,那我的讨论又回归到一个“古老”的话题: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问题。这让我痛苦地意识到,我的思考,也许还是笼罩在工具论所预设的思维域阈中。

5.很自然地,我的思考被很多同志划归到当下正红火的人文论的阵营里。很长时间,我对此不加否定,被人理解为默认。但是,在我的内心里,我从没有完全接受过人文论的理论过程。在《言语教学论》里,我从“语文课程性质研究方法”的角度初步表达了我对人文论的一些疑惑和不满足。说疑惑,是因为它在研究方法上与工具论基本是一样的。工具论的研究方法是一个三段论:语文是学语言的;语言是工具;所以,语文课具有工具性。人文论呢,也是这样一个三段论:语文是学语言的,语言不是工具,而是人的精神,是人的生命;所以,工具论是错的,语文课是人文性的课程。且不说它的大前提是否正确,仅从推理方法上来说,与工具论是完全一样的,即根据语文课学什么来给语文课程定性。说不满足,因为说语文课是关于人的精神、人的生命的课程,那么历史课、政治课、艺术课等不都是关于人的精神、人的生命的课程吗?那么语文课与这些课程有什么不同呢?如果人文论区别不出语文课与其他课程的不同的话,那是否可以说人文论并没有揭示语文课之所以是语文课的本质特征呢?另外,我们可以说语文教育是一种精神教育、人性教育,正如我们可以说苹果是水果一样,但我们不能反过来说精神教育、人性教育就是语文教育,正如我们不能反过来说水果是苹果。这样的概念辨析说明什么呢?说明精神教育、人性教育并不是语文教育性质的最后定位,而只是它的上位范畴说明,如果我们要探寻语文教育的本质规定性,人文性肯定不是一个到位的概念。——于是,我陷入了空前的孤独和更大的疑惑中。如果说当年写《语文工具论批判》时,我的心里是充满自信和勇气的,但当我思考的触角探及人文论的理论命题时,我心里却满是徘徊。

6.语文,我究竟该如何描述你在我心中的模样!你从远处向我走来,似乎到了我触手可及的地方,但当我再一次擦亮眼睛,想看清你的真面目,当我伸出我的手,想真切地感受一下你的脉膊,你又倏忽一下,与我擦肩而过,从我的眼前走向更远的地方。
回首近二十年的思考历程,我似乎比当年更说不清楚什么叫语文,叫语文课。但是,每当再一次读过课本上我心仪的文章,每当我拿着课本走进教室迎着学生们的目光站在讲台上,我心里的底气与当年绝对不可同日而语。也许我还不能清楚地说明白我一开始就想搞清楚的那些艰难的理论问题,但只要我站在讲台上,我就心里有底,我就知道我应该怎样开始讲好这堂课。思考,给了我一个语文教师的智慧,也给了我一个语文教师的职业崇高感。虽然,它耗尽我的精力,毁坏了我的身体,占去了我宝贵的青春岁月,但是我无怨无悔。因为,我思考,我存在。


                                      2002/10/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30 21:25 , Processed in 0.06503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