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赵忠祥谈诗看当代文言诗坛的流弊 文/伯昏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18 06:06: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赵忠祥谈诗看当代文言诗坛的流弊


中国诗歌史上较为典型的诗观有二:即“诗言志”和“诗缘情”。评价诗歌的艺术价值也无外乎从这两个方面去观照。志有大小,情有厚薄,诗歌水平高下于斯可见。一个精神贫乏、灵魂空洞的人要想成为一个好诗人,那完全是一种奢望。

本来“神七门”事件已经消停了一阵子,何故赵老又再次挑起事端,背后的动机我就不多揣度了。但是,研究一下他的一些说辞,倒可以对当代文言诗坛做一次管窥,借此可以梳理一下诗坛上的一些流弊。其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些流弊正是导致文言诗歌日渐衰微的原因。

一、标榜师门
目前文言诗坛就存在着一股不好的风气,一些人总喜欢搞什么拜师收徒之类的活动,动辄亮出某某弟子、某门高足的身份。这种江湖气已经污染了诗坛这个不大的圈子。一些喜欢自炫其技的人,混迹其中,搅得一池春水已经混浊不堪。赵老自称“在中学时遇到了很多国学功底非常好的老师”,可见也未能逃此俗套。

二、自炫幼聪
网络诗坛上一些新人往往少年气盛,生怕难以引起别人的关注,这类人惯用的伎俩就是拿出一篇作品,然后说这是我十几岁时候写的。殊不知发育得早,不一定代表未来体质就壮。按理说,赵老早就过了少年气盛的年纪了,怎么也会说“我15岁已经写得非常好了”这类话呢?当然也并非只有赵老一个人会将这种毛病一直延续到成年。

三、显摆学问
赵老为了证明他读书多、底蕴厚,告诉记者他50年搜藏了1500本书,并且还有线装书。不过我们算一下,平均赵老一年才收藏了30本书,这对一个读书人来说,似乎是一个不太高的数字。赵老对他的唐诗宋词的修养颇为自得,我并不想毫无根据地否定这一点。但是,读别人的诗和写自己的诗,毕竟是两回事,就像A片看得多也不一定能代表自己的性爱质量高。知识可以产生诗歌的精神,但并不能直接构建诗歌的本质。

四、攀比古人
攀比有两种:一种像赵老这样用“杜甫的诗也有平仄问题”这样似是而非的说法来替自己出律的作品辩护。另一种是在艺术精神和艺术技巧上追摹古人。所谓艺术精神上的追摹,写得好的最多是掺入唐宋人之作几不能变。这类写作全无现实意义。艺术技巧上追摹,往往都是机械地去玩弄一些特殊句式,或者炼字炼到走火入魔,故弄玄虚地研究某些诗眼位置上的单字之间的相互关系,极端的已经陷入神秘主义的泥沼。赵老的诗当然还没有达到这一境界。

五、趋时附势
这种问题“老干体”表现最为突出,这类奴化的诗,早已众所周知。“新国风”的一些作品貌似表达一些人文关怀,也能得到一些社会共鸣,但是情浅志疏,大体也属于此列。赵老颇为自豪地说“只要有国家大事发生,我就会写诗”。在我看来,这类应景作品比王兆光的地震诗好不到哪儿去。写这类诗的人总以为他们的这些作品是最能彰显时代特色,都是与时俱进的好作品。

六、鼓吹风雅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固然可以作为个人抒发情感和思想的特有方式,赵老的写作目的之一也在于此。但是,文学毕竟是文学,它有其特殊的功能和作用。一些写文言诗歌的人仅仅把这种写作当作是一种相互矜表的风雅之事,而丝毫不顾及文学自身所应有本质属性。这类人常以酬唱赠和为事,因韵求义,循律求字,形式上多在律诗里面摸爬滚打,手法上以险韵、速成为能事,内容空洞,情感浅薄,斤斤于对语、奇句。此风明清以来已盛,降至今天,已成为戕诗之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30 05:36 , Processed in 0.09038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