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络诗词创作现状及其现代语境体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18 06:48: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网络诗词创作现状及其现代语境体现
文 / 书琴
摘要:网络诗词借助互联网这个交流平台而迅速发展并日臻成熟,它的发展经历了聊天室、论坛、正式出版物三个阶段。当前网络诗词作者众多,风格各异,出现了不少佳作;但也存在水平参差不齐,差异较大,理论研究不够的现象。网络诗词对现代语境的体现:一是表现在诗歌内容上,反映时事,批判现实;二是表现在诗歌形式上,用新韵、现代语(包括语汇、语法等)入诗。现代语境下的旧体诗词创作要防止太溺于传统和太时事化两个极端。

关键词:网络诗词;诗歌传统;现代语境

一、网络与诗词创作的勃兴

    中国古典诗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唐宋更是诗词发展的巅峰。然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新诗取代了旧体诗,更多诗人致力于新诗写作,旧体诗创作队伍大大缩小。虽然仍有不少作者从事旧体诗写作,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当新诗风浪一波接一波,独具特色的诗人如群星般涌现的时候,旧体诗的创作与研究是沉寂的。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与发展,网络给了人们一个功能空前强大的交流平台。据 2003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十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02年12月31日,中国共有上网计算机约2083万台,上网用户数约5910万,[1]这表明网络进入并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网络影响人们生活的深刻性与广泛性在此不一一赘述,有意思的是,这一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却真切地为旧体诗词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契机,近年来,一支来自于社会各行业的以中青年为主体的诗词创作力量,以网络为依托,悄然兴起,互相呼应,逐渐形成一个稳定的诗网络诗词创作群,并有逐渐向网下拓展之势。

    首先,聊天室为诗词作者提供了早期的交流平台。当中国电信不断削低门槛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漫不经心就触了网,不少网民在工作之余或茶余饭后,出于各种原因,流连于互联网聊天室,其中自然有相当一部分文学爱好者。由于聊天室人际所特有的虚拟性、即时性、非中心化等特点,网民们必须寻找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并在基于这种话题的交流中得到乐趣。谈诗论文、以文(诗)会友,是许多文学爱好者所向往的高雅境界。由于聊天室交流的即时性,要求人们选择一种短小精悍,类似于“灵光一现”式的文学表达,而旧体诗词、对联正具有这样的特点。加之其音韵和谐、可吟可诵,使爱好与追随者越来越多。这些诗词爱好者们通过网络交流,互相熟悉,并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在网易、腾讯、碧聊等各种聊天室自发形成各种文学沙龙,以对联、临屏做诗为主,在无意或有意间,投入了越来越多的精力从事网络诗词创作。又由于文朋诗友们的互相欣赏、互相点评、互相激发,技巧日益提高,艺术日臻完善。笔者2000年上网,碧海银沙聊天网的红楼、秀庐,腾讯聊天系统的诗风词韵、菊斋,网易聊天网的竹林诗语等,都是文士雅集之所,他们临屏对联、做诗,在那种环境及网友们的激发之下,曾有不少灵感涌现,文朋诗友写出了许多让人击节称赏的好诗,也从那里走出了第一批网络诗人。

    其次,如果说网络诗词的兴起源于聊天室的话,它的成熟,却是以论坛为依托的。聊天室便于文朋诗友们即时交流,可它的即时性不利于诗词艺术的深入切磋,更不利于作品的广泛传播,论坛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论坛在国内发展的历史始于1980年左右,成熟大约在2000年。由于互联网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使个人网站和商业网站的论坛遍地开花,诗词论坛也难以数计。在2000至2002年之间,最负盛名的诗词论坛莫过于清韵书院的诗韵雅聚论坛(http://www.qingyun.net/dbbs/shi/)和天涯社区的诗词比兴论坛(http://www.tianyaclub.com/index.asp)。这两个论坛日流量庞大,信息交流迅速,并拥有相当一部分高水准的诗词作者和好的作品,多数诗词写手都知道这两个论坛。同时,由于写手多,信息交流量大,论坛本身同时也成为一个诗词速成班,许多新人在不断发表作品和接受各方指点的过程中,迅速成长为高水准的网络诗词作者。

    2001年末2002年初免费论坛和免费网站空间基本取消,动网和雷傲这两个自由下载程序被各网站广泛采用,许多个人网站建立了自己完整的论坛群,清韵、天涯引领风骚由许多新锐论坛群芳争艳取而代之,其中比较有名的有:故乡的唐风宋韵(http://www.guxiang.com/forum)、国学的侠客岛古诗词原创之苑(http://www.guoxue.com/island/index.htm)、菊斋的诗词曲联(http://www.juzhai.com/luntan/bbs.asp)、E秀文学社区的三江油铺(http://www.yiso.net/bbs/list.asp?boardid=3)光明顶的光明顶诗社(http://www.sinopoem.com/temp/list.asp?boardid=3)等。

    与互联网上无所不在的商业气息相比,论坛系统有的只是真正的互联网精神:业余、奉献、共享、平等、自由。 特别在新新人类们纷纷把传统抛诸脑后,甚至以谈传统为耻的现代背景下,许多诗词爱好者能在论坛上和诗词同好们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写手之间互相激赏与点评,摒弃世俗与功利,只要能在论坛上找到真正心灵相通的读者,便是莫大的快乐。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人流连于论坛诗词,既是作者,又是读者和评论者,既是“先生”,又是“学生”。在论坛交流中,许多高水准诗词作者迅速浮出水面,并带动一大批爱好者进行创作,网络诗坛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第三,网络诗词的正式出版标志着诗词创作在网络上基本成熟,并走下互联网,开始引起诗词、学术、出版、教育各界的广泛重视。2000年,著名文学论坛“榕树下”(http://www.rongshuxia.com/rss/ld_index.rs)与大象出版社联合发起《网络诗三百——中国网络原创诗歌精选》丛书征稿,2001年,《网络诗三百》正式出版,该书以网络诗词为内容,选作三百余首,作者五十余人;2002年5月,另一本萃编网络诗词作品的《有所诗2001年度特刊》亦以内部交流资料的方式刊印成书,此书选作也是三百余首,作者136人;2002年12月21日,“当代诗词创作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网络诗人卢青山(碰壁)、段晓松(嘘堂)、胡云飞(胡僧)、眭谦(伯昏子)、(公泰)、黄群(六如)参会,专家学者及诗人们一致认为“网络诗人群的涌现,给当代诗词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2]

    从《网络诗三百》、《有所诗2001年度特刊》及各网络诗人的诗词结集,可以看到,网络诗词的创作水平已趋成熟,许多作品无论是格律把握还是整体艺术感觉,都达到了圆熟的境界。不再是张打油式的随兴而发,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古典诗词。网络诗集出版并引起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网络诗人参与创作研讨,都说明了互联网的力量,也说明了古典诗词深入人心,我们有信心、有理由期待中华诗词的复兴。

二、网络诗词创作正在进行时

    所谓网络诗词,指的是随互联网兴起的,以网络为创作与交流平台的诗词作品。它是一种现象,并非诗歌流派。由于互联网本身的特点,我们甚至难以对这种现象进行全景式的描述。到底有多少人在互联网上发表诗词作品?每天有多少新作涌现于互联网?这些作品的风格特色如何,当作如何评价?这些问题都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得清的。笔者在此仅限于介绍自己上网两年来对网络诗词创作的感受与思考。

   “在互联网,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头狗。”在这种背景下,要了解网络诗词作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好在言为心声,诗更是性情的吟咏,因此,在大量的阅读与交流中,我们仍然可以对文字背后的人做一个大致的勾勒。尽管无法统计到底有多少人在互联网上发表诗词作品,可以肯定的是,这个队伍是非常庞大的,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几乎遍布社会各个角落。凡是有互联网的地方,都能看到他们的踪迹。就职业而言,以教师、学生、新闻记者、公务员、公司职员、自由职业者居多;就年龄而言,以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一批人为中坚力量。他们中有的把诗词当成自己的文学追求,有的却只当成自己业余生活的点缀。与新诗、小说相比,网络旧体诗创作诗人群中极少以“作家”、“诗人”相称,即便他们的作品数量很多,并且已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有一个叫李令计的网络诗人,他写过一万多首诗歌,兴致高的时候,一天七八十首,可在现实生活中,他只是一个银行职员。

    经济学界有一种意见认为网络业是泡沫经济,网络诗词作为诗歌与网络的联姻,自然免不了网络业的一些弊端,例如大量出现的低水平诗词本身就是一种“泡沫经济”。故当我们把整个网络诗词作为研究对象时,就意味着大量的网络阅读,在几乎二十四小时不断涌现在大量作品中爬梳。应当承认,沙里淘金决非易事,好在无处不在的网络与以论坛为主要交流平台的形式,一方面便于集中阅读,开放式的即时交流;另一方面也更容易捋清各风格流派间的分野。

    粗略地说,网络诗词大体有三条走向:

    一是遵循传统,步前人韵,以学问入诗,作品典雅厚重。此类作者大多有深厚的学养,典、韵都驾轻就熟,如莼鲈归客的《梦中得"人情我外即天涯",醒后促成一律》:

    旧事温黁逐社鸦,苍茫山海暮云遮。客途羸马行方倦,风雨荒鸡梦已赊。
   鬼唱坟头疑世路,人情我外即天涯。贫中借得闲多少?忏尽狂名忏岁华。

    二是主张革新,以旧瓶装新酒,以现代语入诗,以诗反映现实生活,反古典美感。如lizi的《苏幕遮》:

    打红旗,擂大鼓。革命豪情,恶战肠和肚。放眼神州皆觉悟:不拜观音,只觅观音土。
    止三年,空万户。天暴倾巢,蝼蚁凭谁主?争向颓垣挥墨炬:日出长安,我爱长安某。

    三是讲求性灵,明白晓畅,以情动人。这类作者不喜雕饰,而以其独到的才情与灵气发诸笔端,在不刻意中见工巧,如象皮的《归航》:

    海市不能久,蓬莱寥落间。凭栏听浪急,落日看云闲。
    惰鸟随帆转,情风催客还。前途梵音处,知是普陀山。

    当然,网络诗词无以数计,以上只是一个粗略的分类概括,具体到每一风格类型来说,仍然是非常复杂的。比如说同是主张革新,一部分作品侧重于立足现实生活,从内容方面给诗歌注入新的活力;另一部分作品则侧重于诗歌形式方面的革新,突破格律,以现代语入诗。

    从上面的列举可以看出,尽管风格不同,但都已达到了较高艺术水准。网络诗坛的魅力正在于百花齐放,各擅其美,却在同一平台上交流与碰撞。

    网络对诗词的贡献主要在于它为诗词作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并使诗词作品拥有了空前广大的读者群。基于网络的诗词创作有如下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结社创作。以论坛为创作依托,网络聊天工具为联系状态,逐渐形成各个创作群体后,便由一部分核心成员牵头,结成诗社。诗社的主要活动是成员定期交诗词作业,由主评逐一点评。2002年,成立诗社的群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比较有名的网络诗社有榕树下诗词论坛的榕树下诗社、菊斋网站的菊斋诗社、国学论坛的侠客岛诗社、彼岸文学网的彼岸诗社、古风论坛的拾叶诗社等。结社创作有利于诗友之间的沟通,创作灵感的相互激发,并通过点评的形式,便于提高创作水平。许多诗词作者就是在诗社中通过诗友的帮助与激发而迅速成长起来的,这其中,以一些青年学生最为突出。

    二是网络诗集与诗刊。较高水准的网络诗词作者大多拥有诗集,这些集子一般由网站制作,风格古朴,典雅,有些还配有优美的乐曲,富于欣赏性。其次,电子刊物也是网络诗词传播一个很好的载体。如菊斋网站的《菊斋诗刊》,每月15号出1期,内容主要为近期佳作、诗词研讨、网络逸事等,相当精美。这种诗集与诗刊,丰富了古典诗词的美感,有利于诗词作品传播,也便于资料积累,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

    尽管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网络诗词已趋成熟,但随之而来的种种弊病也是不可忽视的。网络诗人天台总结了“网络诗词八病”,[3]说到底,一是学养问题,二是态度问题。旧体诗词创作是需要一定国学功底的,如格律,典故,章法等。而许多网络诗人并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虽然诗词创作要发抒性情,也不排斥革新,但有些传统和特征还是应当尊重的。其次,由于互联网与旧体诗词本身的特点,许多诗词作者在创作时缺乏严谨的态度,正如天台所说的:“许多人习惯于把自己带入唐伯虎的感觉里去,把网络聊天室里的美眉当成了秋香,前人七彩斑斓的诗句,加上一点格律知识,拆开,组合,诗变成了七巧板,下笔千言,倚马可待”。[4]

    以论坛为依托的网络诗词创作与交流也存在许多弊病:各网站、诗社,各立山头,自成一统,诗社与诗刊成为小圈子内的行为;在一个论坛,露脸的总是一些老面孔;有些论坛甚至恶意炒作版主,存在某种程度的“学阀”行为;不同风格作者之间互相攻讦,缺乏友好的交流气氛等等。这些弊病的存在,必将成为网络诗词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另外,与网络诗词作者与作品风起云涌蔚为大观相比,关于当代网络诗词创作现象的研究及相关诗歌理论却异常沉寂,仅散见于少数作者的片言只语之间,不够深入和系统,影响也非常有限。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书生霸王所提出的“新国风”理念[5]和嘘堂所提出的“文言诗词”说;[6]针对创作提出的有天台的《留云夜话》系列[7];好的诗评更是微乎其微。这固然与网络诗人本身重创作不重理论紧密相关,同时,也说明大多数网络诗人缺乏理论水平,缺乏以理论指导创作的意识。作品评论离不开知人论世,由于网络交流的特点,评论者缺乏对作者及创作背景的了解,自然难以写出精彩到位的诗评。所以,尽管网络诗坛的交流热闹异常,却仅限于辞、韵等表面的品评,绝少有精彩的诗评出现。

三、网络诗词中的现代语境体现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唐宋既亡,诗词也亡。在如今白话时代,早已没了‘古典’的文化氛围和社会人文心理……没有土壤的种子是不会萌发的,窃以为,古典诗词已休矣!”(李休复,左岸会馆:http://www.eduww.com/dispbbs.asp?boardID=9&ID=3622)然而,上面的论述已经给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古典诗词不但未休,还大有发展蔓延之势。“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既然古人可以以诗词来反映他们所处的社会和所经历的生活历程,为什么今人不可以?诗词的“古典”是已经死了,但诗词并没有死。事实上,在网络诗坛,复古拟古之作固然很多,但绝大部分作者都承认古典诗词要有现代意义,也出现了许多体现现代语境的好作品。

    在“现代语境”下创作,“语境”可扩大为“时境”,即时代背景。中国古代的诗人,几乎无一例外或多或少创作了一些反映现实的作品,杜甫、陆游等人的诗甚至被誉为“诗史”。社会发展了,诗人们自然要结合现实来创作,写出具有现代气息,体现现代语境的作品来。

    在网络诗坛,这种现代语境体现首先表现在诗歌内容方面:反映时事,批判现实。这是诗人继承《诗经•国风》、汉乐府、杜甫、白居易等的诗歌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体现。网络相对较大的自由度与开放度,使得诗人能无拘束地抒写自己对现实的感受。社会上几乎每一个热点问题,都能在网上找到相应的诗词作品。人们以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并不受主流意识、大众传媒的限制。对于一些重大事件,如申奥、十六大、伊战、非典等,吟咏也就更多,如:

    声声慢•寄“非典”一线医护

    春红百粤,柳绿江南,燕京尚留残雪。 温疫幽然潜入,遽然侵国。翩然白衣一袭,苦相持,生死难别!自古道,大医志,染就杏林春色。/    别子抛家痛彻!柔肩上,端的是千钧责!万种辛劳,难与外人言说。天涯竟如咫尺,忍看他,直面痰血。愿只愿,早还家,携子赏月。
——作者:古藤,中国文学论坛:(http://www.china-wenxue.net/cgi- ... gi?forum=54&topic=2604&start=20&show=)

    这篇作品的作者是一位医生,切身体验后的表达,更加真切感人。

    再如:

    据报载:在今年高考中,长沙一品学兼优的单亲考生因不忍心拿母亲擦鞋挣来的血汗钱打的(从其家到考场,打的只需区区8元钱!),乘公共汽车时遭遇堵车,不幸迟到30分钟而被取消数学考试资格,而对于他,以及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来说,高考是他们盼了12年的机会。

    贫困人生百事哀,相濡以沫是家财。  不因慈母擦鞋苦,哪有痴儿蒙智开?
    十载寒窗萦远梦,八元车费妨英才。  谁知世上多磨难,风雨无情入陋宅。
——作者:东皋子,秋天的书页:(http://bestbook.tzhl.com/cgi-bin/topic.cgi?forum=9&topic=149&start=0&show=)

    而在这方面创作最集中,反映现实面广,批判较为深刻的是书生霸王。一方面,他用大量诗作写出了各色“小人物”为了生活而奔波挣扎,如《街头求助学者》写因无钱上学而在街头乞讨的女学生;《拾荒老人》刻画了一个在寒风中拾破烂的老人;《卖唱女童》写卖唱女的外貌和心理,并把她与“商宦千金女”相对照,暗示了现实社会的贫富悬殊;还有《推销员》、《小乞丐》、《老车夫》等。另一方面,他的很多诗歌也反映了现实中的种种阴暗面,如《评奖》:“头奖归名士,二三酬梓桑。明珠遍沧海,流落属平常。”《质检》:“喜我官威足,评君质量高。”《等车》:“几度中巴过,何时大客来。工薪唯俭省,生计苦徘徊。”《某民警》:“头顶国徽亮,言行是法规。赌场捞大款,发屋揽娥眉。”(以上作品均见于书生霸王文集:http://zhaoque.xilubbs.com/)类似的作品,在他的集子中还有很多。这些诗作从各角度、各层面反映了社会生活的真实,尽管有些并非现象普遍存在,但就算是个别事例,也足以让人警醒。这也应当是作者“新国风”精神的体现吧。

    现代语境体现在网络诗词的形式方面,就是用新韵、现代语(包括语汇、语法等)入诗。我们所处的时代距唐、宋已逾千年,且不说音韵方面的变更,社会生活内容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一说到相思便是小庭深院锁春愁,一说到离别便是杨柳岸晓风残月,自然不能深入人心。诗歌应当是反映现实生活的载体,要引起读者共鸣,必须建立在人生经验互通的基础之上。因此,用现代语汇、语法入诗,用新韵,是诗词发展的必然趋势。事实上,在网络诗坛,已有不少作者是走的条路子,如书生霸王、喵喵2001等。而在具体作品中,用新语、新词的更是信手拈来。在网络诗坛,用普通话韵的也不少。

    一方面是旧体诗的形式,另一方面,作者所面临的是现代生活。如何在现代语境中进行创作,即如何把现代生活与旧体诗词相结合?这是许多人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关系到诗词发展方向甚至其生命力的问题。对于此,网络诗坛不免存在两个极端:一是太溺于传统,意象、情绪都是传统的,让人觉着一种陈腐气息;二是太时事化,失去了传统诗词含蓄蕴藉的美。对此,王蜇堪先生指出:在当代语境下作古体诗词要重视传统固有的东西。要尊重前代留下的美好传统,越是尊重传统的人,越有可能创新。北京大学钱志熙教授认为,诗歌一要吟咏性情,言天下之事应包含自己的性情;二要讲求比兴,在现代语境下写作,应该掌握古代诗歌赋比兴结合、表现与再现结合的特点,掌握诗歌的语言方法,句法和诗法。[8]总之,有两条途径:一是继承发展,二是有意创新。

    正如伯昏子所说:“网络诗坛对旧体诗的推动作用非常大,……今天的网络诗人是真的以文学为目的。”网络诗的发展尽管只有几年时间,但它所取得的成就却是巨大的。也许这一片茂盛生长的禾苗中,不免有一些杂草,但毕竟是生机蓬勃的春天来了。网络诗坛已吸引了不少人注视的目光:熊东敖、水村两位中华诗词学会理事,担任了中镇论坛的斑竹;中华诗词学会顾问袁第锐以八十高龄和网络诗人交流,担任了彼岸文学社和蝶舞花园的顾问。

    以上仅是个人的浅陋之见,权当抛砖引玉,期待着更多诗人、专家、学者对网络诗词作进一步研究。“盛事追唐宋,奇葩未许凋。”(江南雨ssyu:《文森兄命赋二萧韵,有感网络诗坛之盛》)诗词的生命力就体现在它敏感地抓住了网络这一发展的契机,自《诗经》以来数千年的诗歌传统给了后世诗人丰富的营养,从今日的网络诗词,我们有理由、有信心期待中华诗词发展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http://www.cnnic.net.cn/internet05.shtml
[2] 檀作文:当代诗词创作研讨会综述,http://www.poetry-cn.com/jigou/xueshu/xueshu02005.htm
[3][4] 天台:《网络诗词八病》,溪山朗月:http://www.langyue.com/GaoHKF/Wa ... -shi-ci-ba-bing.htm
[5] 书生霸王:《彼岸诗社——新国风倡言》,彼岸文学网:http://bbs.cnbb.biz/ibbs.dll?bbsdisp?t_id=2327&bp=1&bt=0
[6] 嘘堂:《自问自答——关于当代文言诗词的一个思考札记》,溪山朗月:http://www.langyue.com/GaoHKF/index.htm
[7] 天台:《留云夜话》,溪山朗月:http://www.langyue.com/GaoHKF/index.htm
[8] 檀作文:当代诗词创作研讨会会议综述,2002年12月21日,首都师大,http://www.poetry-cn.com/jigou/xueshu/xueshu02005.ht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6 06:29 , Processed in 0.08628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