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十世纪诗坛之真诗必在旧体——刘梦芙致徐晋如札二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19 14:21: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二十世纪诗坛之真诗必在旧体——刘梦芙致徐晋如札二通



晋如:
西湖快晤,欲以诗纪之,事冗尚未暇下笔也。兹检洪漱崖前辈诗一册寄上,望细读,写入诗史。
作二十世纪诗史,若仅言陈独秀、陈寅恪、鲁迅、郁达夫、潘光旦、高旅数家,尚未免以偏概全。1949年后高级知识人士,多有落魄在民间者,目睹身经广大乡村之劫难,发于声诗,较高校、科研、文艺界知识分子,更触及现实,漱崖翁即典型。吾父49年原在安庆任高中教职,鼎革时学校整改,即弃职还乡。抱夷齐之志,负青囊药饵,奔走于皖鄂交界丛山峻岭之间,藉以养家糊口。土改间家中划为地主成分,备受凌辱,57年省政府聘为文史馆员,亦辞不赴任。自五、六十年代饥荒至“文革”间病卧,吾父皆有诗,“年荒鸡犬瘦,世乱虎狼肥”十字足以概之。此二十余年间,九州四海,大泽深山,必多遗老之诗,或稿已无存,或存稿而后人不知珍护,任其湮没,惜无力奔走域中,遍访穷黎,收拾残佚。明清易代间尚有人编遗民诗,今世则无也,言之痛心!即以学术、文艺界高级知识分子而言,庋藏不出之遗稿亦必伙颐;49年间已出版之诗集或多在各地图书馆,皆无法一一搜寻探访,作诗史之文献也。
我将编《百年诗选》,亦只能借手边已得之诗集,精选百家,每家选四、五十首或百余首,并为之作评传。唐玉虬、钱仲联、孔凡章、饶宗颐诸老诗,虽批判专制之力度有逊寒柳堂,亦自有其不可磨灭之价值。诗之题材、境界,远较词为广,艺术风格更趋多样化。近数年间倘能完成此书付梓,或可稍慰前哲,为后人提供一基本文献,与《词选》并列。至若作史论专书,吾不如子也。
二十世纪诗坛之真诗必在旧体,49年前新诗尚有可采,厥后无一足珍者。即如北岛、海子之作,与洪漱崖诸老诗相较,光焰立失。
梦芙2003年7月21日


晋如:
所寄《大学诗词写作教程》打印稿收到。真是独具慧心、自成体系的力作。在此基础上修订补充,是否可考虑以下几点:
(1)14页述及入声字存在的地区,还有安徽、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海南、台湾等。没有入声字的地方,仅是河北、河南、山东及东北三省,而诗圣杜甫是河南人,“词中之龙”稼轩是山东人。汉族人口绝大部分居于东南,方言皆有入声。小孩出生是学方言,绝不会学普通话。入校及长成后与人交际说普通话(是带有各地方音韵味的普通话),回家仍说方言,这是普遍存在的事实。方言不可能废除,入声永远存在(杨金亭说入声是死去的声调,是已消失的古声,荒谬之极)。反对“声韵改革”,不仅仅是敬畏和捍卫文化传承的信仰问题,还需从学理方面予以阐明。废除入声,使四声齐全的汉语声调只有三声,发音单调,用入声押韵的古体诗和词也无法诵读了。更何况海外华人祖籍大多在华东、华南,作诗无不用入声,有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还可举事例:当今诗词创作有成者如曹长河、王蛰堪是天津人,王震宇是辽宁人,入声字不成为障碍;叶嘉莹是北京人,她说作诗读不出入声,凡遇入声字皆读作去声。老辈名家如张伯驹,为河南人。
(2)诗词的音乐性在诗词成为独立文学后,体现于方言吟诵中,而非付诸管弦(我父亲及湖北英山一些老诗人吟诗极美听,但缺乏乐感的人读诗则无韵味)。钱仲老曾著文专论(其弟子为其吟诵录音),福州吟诵名家陈炳铮更已出版专著。老辈作诗,不仅仅是合乎平仄,还要选声选韵,注重四声清浊的配合和谐,改诗也是在反复吟诵中完成的(我即如此)。钱仲老说鉴赏诗词之美,最关键是语言的“声”与“色”(词藻设色的浓淡),见《梦苕庵论集》中《关于古代诗词的艺术赏鉴问题》一文。随著老辈逝世,诗词吟咏已有断代失传之危,因为这是口耳之学,在当今学校教中文,教诗词都用普通话,学生无法学吟诵。
(3)书中论七古作法,分辨歌行与七古之不同,至为明晰。歌行始于初唐四杰(《四库提要》论梅村体“格律本乎四杰,而情韵尤深;叙述类乎香山,而风华为胜。韵协宫商,感均顽艳,一时尤称绝调”),经白居易、元稹、韦庄而体式确立,梅村又进一步发展(多用典,多用对仗)。清末民初间以歌行长篇写重大时事者尤沉沉伙颐(钱仲老《梦苕庵诗话》、《近代诗钞》采录甚多)。名篇如王闿运《圆明园词》、王观堂《颐和园词》、金兆蕃《宫井篇》、杨云史《天山曲》、《檀青引》、樊增祥前后《彩云曲》、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钱仲老前后《胡蝶曲》等等。先师孔凡章尤喜此体,有《杨花曲》、《端州画砚行》、《玉玲珑歌》、《秦俑行》、《粤海风华颂》、《青山公园引》、《芳华曲》《涉江曲》等钜制。刘逸生先生也有《戴妃曲》。“长庆体”与“梅村体”都是以作七律的方式写歌行成长篇,但同中有异,前者清丽明畅,用典甚少;后者典丽精工,气格沈郁。这一发展线索,可略作交代。至于七古,自以李杜韩三家为正宗,宋人如王安石、黄庭坚、苏轼等皆承其轨(宋代长篇歌行绝少)。五古在清初如钱牧斋,清末如黄公度,皆有集大成之慨。
(4)七律以沉雄为高格,另一种为清峭寒瘦,宋人多喜为之(参阅钱钟书《谈艺录》)。你的词境“沈艳”说,《教程》中不妨宣讲。
(5)七绝从学渔洋入手,太白天才暂不可学,自是导人金针。但唐人如王龙标、李益、杜牧,乃至宋人剑南、白石之七绝,还是有法度可循。渔洋七绝,有神韵而乏真挚之情,通篇精警者不多。
(6)五古宜取法《古诗十九首》与魏晋(曹植、嵇康、阮籍、渊明等),使气格高浑。少陵大篇,实不易学。
(7)宜专设一章,开列必读书及参阅书:
1)选本(《诗经》、《楚辞》为风骚之源,必读)
《昭明文选》、《古诗源》、《唐诗别裁集》、《万首唐人绝句》、《渔洋精华录》、《十八家诗钞》、《宋词三百首》、《唐宋名家词选》、《近三百年名家词选》。
钱仲联系列选本:《近代诗钞》、《清诗三百首》、《清词三百首》、《宋诗三百首》、《近代诗三百首》(后四种注释详明,最便初学)
2)诗话,词话
以清人为多,但除叶燮《原诗》、朱庭珍《篠园诗话》等数种外,可精读者不多,《随园诗话》尤误人子弟。词话宜读《蕙风词话》、《白雨斋词话》。近人著作,重点读朱庸斋《分春馆词话》(赵尊岳《填词丛话》殊精,见《词学》各辑)。其他如刘熙载《艺概》、陈匪石《宋词举》、吴梅《词学通论》、刘永济《词论》、顾随《驼庵诗话》、钱仲联《梦苕庵诗话》、陈声聪《兼于阁诗话》、沈祖棻《唐人七绝赏析》、《宋词赏析》、缪钺《诗词散论》、唐圭璋《词学论丛》中论词之作法等等,均可参阅以收博览之效。王观堂《人间词话》及吴世昌《词林新话》持论失之偏颇,初学最易为其所误,终身不得入门。
(8)诚如《教程》所言,无古文根柢写不好五七言古诗。其实何止古体,律诗同样写不好,今人连诗题及题下小序都写得不成样。诗词以外,宜涉猎经史,多读骈散古文并仿作。
《教程》中有少量错字,28页“五陵衣马自轻肥”是“裘马”;44页“下字须雅顺”应为“雅驯”;50页“金镂”应为“金缕”;54页“逆写近似与修辞上的倒装”,“与”字多余,或改作“如”字。大量引诗,我未一一细看,出版时要严加校对,使一字不误。
梦芙
2006年5月22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7 21:52 , Processed in 0.10123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