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高考作文阅卷的可信度表示质疑 文【李子迟】
牵动着中国亿万个家庭与求学者的一年一度的高考,今年终于结束了。对于各门考试,其中最扣人心弦的我想还是语文一科,因为语文是我们民族的母语,因为语文几乎每个专业都要学、都要考。特别是语文中的作文一题,最最让考生、家长、专家、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因为作文的分数最高、主观性最强,因为中国古代千余年的考试即科举便是只考作文的。作文题怎么出,评分标准如何,自己(或自己小孩、自己学生)考了多少分,也屡屡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各持一端,莫衷一是,甚至要闹得沸沸扬扬,谁都满肚子不快。
在下十余年前当学生时参加过多次高考,写交过多篇作文;后来到大学教书了又参加过多次高考语文科的阅卷工作,评定过大量学生作文。从当学生时自己的作文被人家判分,到当教师了给别人的作文判分,个中滋味真是很复杂。今年在下没有去参加高考阅卷了,不知道情况如何;但总而言之,从对自己当年的作文被人家阅卷者给了觉得很不合理的分数,到如今自己作为阅卷者与许多其他阅卷者一起也给了人家不一定合理的分数,在下已经对高考作文评分的可信度表示大大的怀疑了。也许我见到的只是某一个地方、或某几年的情况,而不是全国性的,更不是长期都这样。但愿如此。
首先得从本人的遭遇说起,这似乎有些泄私愤的感觉。1994年我最后一次参加高考,当年语文科满分120分(其中基础知识70分,作文50分),我才考了92分。由于是最后一次传统高考(即只分文理科,文科考6门,满分640分),当年试题较为容易。而我平时基础知识又很扎实、全面(毕竟我是上过多次“沙场”的了),70分我估计至少得了60多分。也就是说,作文50分我才拿了30分左右,按百分制记也就刚够及格。而我记得那年的作文题目叫《尝试》,我以一次主题班会为素材,不管思想内容、结构条理、文笔手法应该都是很不错的,也没有过分地标新立异,不至于这么点分。我周围一些同学,平时基础知识、作文都远不如我,却考了100多分、90多分。我当时怀疑是不是阅卷者总分时少总了自己的,还打算过交费复查一下。但据老师们说,这种可能性很少。于是我怕到时万一查起来我的作文就只有那么多分,自己更难受,还不如多点怀疑好了,何况还要花钱花时间等,只得打了退堂鼓。虽然那次高考我以较高的总分进了北京的一座著名的文科大学,但自己的语文(特别是作文)分比人家低那么多一直让我耿耿于怀,甚至进了大学后我还多次梦见自己的语文与作文分不止这么多。毕竟,我的高考志愿从头至尾都是填的中文专业,我热爱中文,很久以来我就在从事业余创作(而且我的创作是很扎实很全面的,并非另类与特异),我的理想也是要从事文字工作。再说,我前几次高考,虽然总分不高,没上大学录取线(哪怕最低线),但语文与作文都是很好的,私下也颇为自信。如今考个这样的成绩,一下子打懵了自己,郁闷甚深,暗忖进中文系读书还光彩吗?
几年后我从大学毕业,自己当上了教师,参加了高考语文科(尤其是作文)的阅卷工作,明白了个中情形,对我当年的遭遇总算有些领悟了。为什么好作文有时拿不到高分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阅卷者的素质让人怀疑。参加高考作文评卷的人员,大多是中学语文课教师、大学中文专业教师,还有部分中文专业的研究生、少量语文或中文方面的研究人员甚至专家。这些人的素质就一定无须怀疑吗?据我所知,许多大学教授、中学高级教师,他们自己就写不出多好的文章,又怎么去评判别人的文章?当然也有些人只会评不会写,但更多的人是既不会写又不会评的。至于有时由于人手不够,或为了赶时间等原因,这些大中学教师、研究生、研究员中除了中文、语文方面的,还会有其他文科方面的(如大学的政治、法律,中学的英语、历史等);甚至还有教务处的职员、图书馆的阿姨、行政人员、校报编辑等;更甚至他们从未参加过高考改卷……我们虽不能全盘否定他们,但从总体看,那是更加滑稽、也更加悲哀的了。前几年阅卷组在我所工作的大学,许多本校与附近大学的老师参加了;今年我们却不知道在哪里阅卷,看样子参加阅卷的人中大学老师就要明显减少了,而以中学老师为主。那么,大学老师少了,会不会阅卷工作的质量更差?又或者,也许以中学老师为主,反倒质量更高呢!但不管怎么说,或是有时由大学老师评卷,或是有时由中学老师评卷,考生总有倒霉时。
第二,高考改卷批阅不宜太慢,效率低,也没必要。毕竟高考作文只是考察考生的写作基本能力,不是征文大赛。所以随便看看,似乎问题也不大。那么,保证一定的速度倒是重要的。于是,虽然说评分标准表上细分得很严格,但在实际阅卷中很多人只轻轻一掠试卷,即可给分。有一年我们用电脑改卷,坐在我旁边的外地某中学教师,一边改卷还一边用手机玩游戏,结果我一天内改三四百篇,而他一天内还能改七八百篇呢!我们阅卷小组的组长让大家向他学习,加快进度。可我不管怎样努力,把速度放快,一点时间都不休息,提前来推迟走,也还是远远赶不上他。真是“了不起”!试想,一个整天,上午下午晚上,充其量10个小时,还要玩游戏、打手机、出去放放风,人家竟改了七八百篇作文,算起来短短一分钟要看大约两篇文章,而每篇文章都在八九百字。这哪里是在“看”,哪里有时间“看”,不过瞟一眼罢了。这样能给一篇文章正确合理的评分?鬼才相信!
第三,那么既要看得快又不出太大的差错,怎么办?好说,给个平均分。不管文章再好再坏(除了篇幅太短、有明显思想问题的——但极少)的,批个不高不低的分数,总不会太离谱。记得有次组长发出一篇在我看来非常优秀的文章给本组的每个老师评议,我给了60分(满分),组长也给了60分,而其他近20个老师大都给的是45到50分之间。过去在试卷上评分,虽说得前后两个老师评两次,但前一位老师打了分,后一位老师会再去认真、仔细看,并给出一个与前一位老师差别很大的分数吗?(因为若前后两位老师评分差别在8分以上,就得提交本小组组长再评,甚至提交整个改卷委员会终评。)几乎很难有这种可能,一方面浪费了时间,“效率”慢了;另一方面也会得罪人家,说你怪他水平低。自然,前一位老师在打分时,不管文章多好多坏,也会“谨慎”地给个中等分。所以说看是有两个老师在批改,实际上还是一个。后来采用电脑阅卷,把作文预先扫描到电脑上,让老师点击鼠标评卷。这时给平均分就更必要了。因为前后两位评分的老师互相不知道,要想彼此的给分差别不会太大(在8分以内),从而无须组长再评,不影响速度,同时自己的“质量”也能保证(因为电脑有统计,若是你在这些天里老是有文章的评分与另一位老师出入太大,就说明你的评卷“质量”不高),只有给平均分了。譬如一篇本来很好的文章,你给48分(满分60分),人家给56分,你俩的出入在8分,达标;一篇本来不好的文章,你也给48分,人家给40分,你俩的出入还是在8分,仍然达标。也就是说,一篇很好的文章与一篇很不好的文章,在你这里却是一样的分数。这样虽是达标了,但对考生来说岂不冤枉?这样又怎么能使好文章与差文章拉开距离,怎么能让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怎么能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过去我们常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非常激烈,“一分压万人”,“多一分少一分,人生道路不一样”;而在这些平庸的阅卷者手头,如“电光一闪”,一霎那你的总分就很奇怪的多了十把二十分,或少了十把二十分。
第四,正因为高考作文只是考察考生的写作基本能力,不是征文大赛,更多的要求考生扎扎实实,四平八稳地写作。所谓“切合题意,思想正确,语言通顺,笔墨集中,条理清楚,内容充实,篇幅合适,字迹工整”之类。特别是要求开门见山,前几行点题便好。若前几行表达精彩,那更好上加好。人家阅卷“老爷”“太太”们可没有时间读完你的全文。也就是说,你的文章若是乍看轻描淡写,却于平淡之中见深刻的,对不起,人家看不出,分数一定不会很高;若是先抑后扬的(如中国古典小说中一些描写人物的片段)、结局出人意料的(如美国欧亨利的作品),对不起,人家更看不出,分数会更加的低;若是标新立异、别出心裁,那你更是冒险,像走钢丝、闯森林,分数便要尤其低得可怜了——譬如去年某地一位考生用文言文写了篇赞颂关公的《赤兔马》,像这样的全国标杆一类作文若是到了他们手上,能给个及格以上分数才怪呢!
正是在于这种种的原因,我的作文“明珠暗投”,被判了一个过低的成绩。本来这老就看不出文章是好是坏;又为了争“效率”随便“瞄”一眼就划了分;又为了不出太大的“差错”仅仅给个平均分;还加上高考作文自身在构思、点题、达意、行文等方面的局限……“说时迟,那时快”,人家大手一挥,瞬间便决定并在俺小子那试卷上划下了一个还不至于是“0”分的阿拉伯数字。想一想,这实在是很正常、很平常、也很经常啊!
那么,为什么自己的试卷就没有碰上一个优秀点的评卷老师呢?说句良心话,在那么多人中,总会有一些水平较高、态度较认真、经验较丰富的的吧?鄙人真是运气太差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