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回眸“大语文教育”20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24 18:31: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回眸“大语文教育”20
张国生
内容提要
20年的“大语文教育”实验可以说充满艰辛与奋斗,特别是前十年。一是工作异常繁重,二是有习惯势力和应试教育风潮的巨大抵抗,三是有腐败势力的严重干扰。然而“大语文教育”实验在孝纯先生在世时,就至少取得三大成绩。一是构建了“大语文教育”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以联系学生生活为思想核心,以“一体两翼”的模式为主要特征。二是取得了超乎预料的成绩。三是师生二人在学术刊物发表了近百篇文章。这使“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在国内语文教育界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那时的“大语文教育”实验也有不少遗憾。结构体系构建得过于庞大,操作起来有相当难度,对教师的要求也比较高,加上与应试教育的一些龃龉,可以说是曲高和寡。
张孝纯先生去世后,“大语文教育”继续进行并有所发展。一,反思、简化、修改“大语文教育”的思想体系和实施方法。二,把“大语文教育”实验扩大到小学。三.电脑辅助教学占领教学现代化的制高点.
近些年来,“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已被语文界所接受,影响越来越大。这表现在:1.《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大语文”。2.课本体现“大语文”。3.考试的“指挥棒”转向“大语文”。4.各地的“大语文”实验如雨后春笋。5.报刊、书籍、网络中,“大语文”的内容数不胜数。


20039月,我们的“大语文教育”实验整整20年了。20年,在语文教育史上如白驹过隙,但对我来说,却是充满奋斗,充满自豪,也不无遗憾的“生命的二分之一”。对我的恩师——“大语文教育”思想的创始人张孝纯先生来说,这20年已为他在我国语文教育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

(一)
19829月,张孝纯先生从河北教育学院调回邢台,准备进行“大语文教育”实验。1983年初,当时的省教育局续树伟局长安排李春副局长来邢台落实了三件事:确定实验点为邢台八中;确定并调动两名实验教师,组成实验研究小组;每年拨三千元实验经费。当年暑假前,人员调齐到邢台八中。91日实验正式开始。实验研究小组起初是三个人,号称“邢台三张”。“鼎盛时期”也只有5个人,但其他人都由于各种原因先后退出了。所以张孝纯先生在世时,从事这项工作的主要是我们两个人。
起初并没有“大语文教育”的名称,只是确定了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等原则。名称的确定是在一年以后,经过了反复的琢磨和研究。“大语文教育”之名第一次对外发布是19851月,全国中语会的会刊《语文教学论坛》在沈阳和长春召开研讨会,会上张孝纯先生讲学的题目是《“大语文教育”索绪》。后来孝纯先生将此文进一步修改,改名为《“大语文教育”刍议》,获1985年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优秀论文奖,首发于《河北师院学报》。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大语文教育”的开山之作,也是孝纯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不少报刊曾经转载。此后,“大语文教育”之名逐渐为教育界所知。

(二)
20年的“大语文教育”实验可以说充满艰难与奋斗,特别是前十年。
一是工作异常繁重。“大语文教育”的总体模式是“一体两翼”——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利用语文环境。其中课堂教学这一块负担就要重许多。别的不说,仅大量的“参读教材”一项,都由我们自己选编、自己刻蜡纸油印。我们组织的课外活动是大量的,活动最多时,每天都有一到几项。利用语文学习环境,包括教室语文环境、学校语文环境、家庭语文环境、社会语文环境。每一种“环境”都有许多工作要做。我不但教两个班的语文课,甚至还有一年同时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
二是有习惯势力和应试教育风潮的巨大抵抗。例如许多人不相信我们能用低负担实现高质量;有些人甚至认为学习负担就不应该低。后来,上海教育学院谢淑贞教授来我校主持过一次“发散性思维测验”,选实验班和一个最好的平行班对比,结果是实验班高出22.87%,我们的主张和成绩才被大家承认。对这一类的抵抗,孝纯先生曾多次引用马克思的话告诫我们:“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从事教改实验的教师,必须有“下地狱”的思想准备。
三是有腐败势力的严重干扰。现在看来,也不能单纯责怪腐败势力,也应该责怪我们自己:我和孝纯先生都是只会“读书”而不会“为人”,总以书中和文件中的理念面对现实,因而迂腐得可笑。孝纯先生曾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为人民群众转送过一些申冤和检举腐败的材料,使其中一些问题得以解决;他自己也亲自检举过贪官污吏的违法乱纪事件。结果他成了贪官污吏们的“公敌”。被查处的腐败者们疯狂地对他进行打击报复,甚至有人扬言要置他于死地。在这种背景下,“大语文教育”事业要经受怎样的考验也就可想而知了。
然而“大语文教育”实验在孝纯先生在世时,就至少取得三大“苦劳”(不敢说功劳)。
一是在理论和实践上构建了“大语文教育”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以联系学生生活为思想核心,以“一体两翼”的模式为主要特征。
语文教学联系生活的问题在我国长期没有解决好。刘国正先生曾指出,我国的传统语文教育有许多优秀传统,有许多成功经验,最大问题就是几乎完全脱离生活。解放后的几十年,这个问题也没有解决好。李杏保、顾黄初两位先生合著的《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大语文教育观的提出”对此也有论述。该书认为,是张孝纯先生最早既从理论上又从实践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所创立的“大语文教育”思想最根本的一句话就是: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张孝纯先生为我国的语文教育事业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大语文教育”与生活结合,并不是徒托空言,并不是只提出了一种理论,一种原则,而是从整体到局部的各种教学模式和实施方案中,都有其具体实施措施。其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就是“一体两翼”的总体模式。关于“体”和“翼”的关系,孝纯先生说:“无体则失去主导,无翼则不能奋飞。”这实在是对语文教学理论的一种突破性的贡献——不但突破了课堂、课本这个“狭的笼”,而且突破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活动课)这个并非“狭的笼”的模式,把语文教学开拓、延展到社会生活这广阔而丰富的大书、大课堂中去。
第二是取得了超乎预料的成绩。成绩表现在:1.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发展好。前几届实验班均被评为市级先进班级体。2.学生智力发展好。3.历次中考,实验班最差成绩也保持在全市普通学校第一名。4.学生知识面比较宽,知识积累比较丰厚,因而说话、作文视野比较宽阔,内容比较丰富,创造力、实际才干比较强。还获得过“全国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奖”和“全国创造杯活动奖”。5.实验班学生学习比较有后劲,成材率高。以第一届“大语文教育”实验班为例,当时,他们的升学率远高于一般;现在,这届学生中有5位博士或博士后,包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等名牌大学的博士。还有一位王志杰同学不仅是博士,还是团中央委员,全国学联副主席。这样的成材率,在重点学校,特别是名校也许并不算突出,但我们邢台八中是非重点学校,这些学生入读我们实验班时,都是未被重点学校录取的。当年确定实验点时,孝纯先生坚持一定要选一所非重点学校,他一定要让“大语文教育”的主张在大面积的一般学校也能开花结果,这是何等的气魄!
第三是师生二人在各学术刊物发表了近百篇文章。这使“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在国内语文教育界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那时的“大语文教育”实验也有不少遗憾。从结构体系上说,构建得过于庞大,操作起来有相当难度,对教师的要求也比较高,加上与应试教育的一些龃龉,在当时难以大面积推广,可以说是曲高和寡。从实际操作上说,把大量时间与精力用在与应试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工作上,所以,尽管十年辛苦不寻常,这辛苦却没有在应试上充分显示出来。好比一位十项全能运动员,只和短跑运动员比赛百米,并以此衡量其运动水平,总要吃许多亏。
(三)
张孝纯先生去世后,“大语文教育”继续进行并有所发展,主要表现在下面几方面。
一,反思、简化、修改“大语文教育”的思想体系和实施方法。
人困难的在于否定自己。通过几年的反思,包括痛苦的反思,我认识到,过去的“大语文教育”确实有一些问题,需要简化和修改。例如:
结构有不够严谨之处。1992年,北师大语文教学法教授张锐先生指出,“一体两翼”的“两翼”不应是并列关系而应是包容关系——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应包含在语文环境之中。根据他的建议,我们把“一体两翼”的模式改为“三个课堂”:第一仍是课堂教学,第二是语文活动,第三是社会生活中的语言实践。
结构体系构建得过于庞大和复杂。“大语文教育”把课堂教学分为“课文阅读教学”、“参读教学”、“最基本的语文规律教学”、“说写教学”、“考试考查”等几部分,这几部分又各有一套原则和方法,各部分又以单元教学的形式结构在一起……确实是复杂了一些,也死板了一些。越复杂和死板,就越难以施行。不如只规定几条基本原则,具体方法由实施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去灵活掌握和创造,从而实现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有的内容并非必需。如字法、词法、句法、篇法等“最基本的语文规律教程”,虽有助于语文能力的形成,特别是字法教学对打牢字的功底大有作用,但教学确实很困难:(1)毕竟不属于大纲规定的内容,中考高考都不考,师生积极性不高;(2)对老师要求太高,没有多少语文教师能全部掌握这些知识;(3)不符合语文教学应淡化语法,加强语感培养的要求。因此这些内容只好割爱。一些必要的知识可在教学中适当联系,部分学生若对其系统知识有兴趣,可在课外活动中进行。
操作起来有相当难度。除了四部“最基本的语文规律教程”等内容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之外,再例如“优化语文教育环境”的工作(见我们的论文《谈优化语文教育环境》),那么多困难而又不能立竿见影的工作,远不是一个语文教师所能实现。
那么简化修改之后的“大语文教育”应是怎样的呢?我认为提倡最基本的一条就可以了——语文教学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有了这一条,其教学模式自然会是由“三个课堂”或“一体两翼”组成,也自然会利用生活中学语文的种种渠道与资源,并且自然会加强课内与课外的沟通,原有的各项内容也就囊括和溶化其中了。有了这一条,实施“大语文教育”的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性,使其实施措施百花齐放。
二,把“大语文教育”实验扩大到小学。
“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同样适用于小学及成人的“终身语文学习”。只在中学进行,则不能能充分体现它的价值;中小学连续实施,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更会大大提高。因为人的语言能力的形成,婴幼儿时期最关键,之后效率随年龄递减。为此,1997年以来,我们进行了在小学实施“大语文教育“的尝试。主要作法是:
在小学低年级,以集中识字、快速识字为侧重点。
有一个最基本的道理:识字,是读书的前提;读书,是写作的前提。所以学语文必须从识字开始。而识字的多少和效率的高低,又制约着阅读、写作等能力的发展。因此识字越早,阅读、写作能力的形成也越早,识字效率越高,阅读、写作能力的形成越快。我国传统教育的一个十分宝贵的经验,就是在蒙学阶段集中识字和快速识字。可是这项优秀传统,后来来却被当作糟粕抛弃。现代的小学识字教学效率实在太低,识字教学中知识与思想的含量也太低。
为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在完成通用课本的识字、写字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又自选、自编补充教材搞集中识字。补充教材有下列几种:①新“三字经”或“三百千”选读。②儿童喜闻乐见的古诗、儿歌、谜语、寓言故事等。③常用独体字。④分类常用字。补充教材的教学要求与课本不同:课本要求四会”,补充教材只求“一会——会认。否则,识字不可能快和多。此外我们还有两条富有“大语文”特色的措施:在课外阅读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
以上措施可以保证学生一年识字1500以上。深圳的几种媒体曾对此作过报道。值得欣慰的是,这些目标和做法与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一致。“标准”第一学段(12年级)“阶段目标”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这正是我们前几年实验中的做法和已实现的目标。
在小学高年级以大量阅读、大量积累为侧重点。
这一点也是建立在按“大纲”要求完成课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之后,再大力开展以课外阅读为中心的课外活动,以扩展学生视野,开阔其知识面。课外读物应是中外名著和报刊中适合儿童阅读的那一部分,其中,诗词和韵语读物应占相当比重。这也是借鉴我国传统教育的成功经验。
不但要大量读,还要大量背。在这方面,现代语文教学也曾走入误区。我国传统教育主张大量背诵,甚至许多并不理解的内容也让学生死记硬背。此法有其弊端,但也有其合理因素:人的语文能力特别是说写能力的形成,是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语言材料积累的基础之上的。这些只有背过,才能化为身内之物,做到出口成章和下笔如有神。人有记性,有悟性,年少时多记性少悟性,年长后多悟性少记性。不理解,利用记性好时先背过,那是储备了一笔财富。从这个角度说,不理解而死记硬背,也并非没有道理。若等长大了能理解的时候再“活记软背”,恐怕就错过最佳时机了。就像我们这一代,从小受“左”的教育,传统文化没学多少,后来认识到这一缺陷,赶紧弥补,虽也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但总是忘性大,记性小,事倍功半。成为鲜明对照的是先师孝纯先生,3岁时接受传统教育,5岁已背过“三百千”和《古唐诗合解》中的全部绝句,13岁背完四书和《诗经》……这些东西由于是少年时背过的,印象极深,到老不忘,说话作文信手拈来,挥洒自如,思想深刻,语言精辟。根据这些经验和教训,我们应当利用少年时代机械记忆力强且不易遗忘的特点,让他们大量背诵、积累。当然,我们让学生背诵的内容应是经过历史检验和筛选的优秀诗文,应是知识性、哲理性的文化精华,而不是“回字的四种写法”之类的知识垃圾。
这种做法与新课标要求一致。新课标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大概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
三.电脑辅助教学占领教学现代化的制高点.
这10年来,最大的提高是在电脑辅助教学方面。我在这方面投入很大,不但先后自费购置了两台电脑,而且购置了800多张光盘的软件素材,还自费到一些地方拍摄图片,资金少说用了五、六万元。更大的投入是时间精力上,多年来几乎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至今我已经制作了两套分别配合义务教育课本和新课标课本的150多个有一定质量的课件,名之为“大语文+数字化教学系统”,交给了教育科学出版社并签了出版协议,几个月后便能面市。全国中语会2002年多媒体教学研究大赛,我获得“课件”和“论文”两个一等奖,可以说,电脑使我的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由于电脑的辅助,也由于其他因素,我的教学质量也进一步提高,可以说能经得起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双重考验。近几年的中考都取得好成绩,有两届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都大大超过当地的省一级学校。

(四)
这些年来,“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已被语文界所接受,影响越来越大了。这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大语文”。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全面体现了“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如果在“语文课程标准”前面加上一个“大”字,叫它“大语文课程标准”,不但一点也不为过,反而比我们自己对“大语文”的阐述更全面和精辟。不少专家学者都认为,课标体现了“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倡导“大语文教育观”。人民教育出版社崔峦先生《〈语文课程标准〉问答》在回答“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哪些课程理念”时说:“《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我认为最突出的是下面几点。
“大语文教育”的精髓是联系生活,新课标特别强调“与生活的联系”。我利用电脑的“查找”功能,将新课标搜索了一遍,发现“生活”一词在课标中竟出现了21次,超过历次教学大纲。
“大语文”之“大”,突出地表现在利用生活实践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新课标也特别强调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课标要求树立这样的理念:“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实施建议”中,专门有一节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它要求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外活动是“大语文”的一翼,新课标也特别重视“活动”。“活动”一词共出现26次,只是它去掉了“课外”二字。我觉得去得好,去掉后,“活动”既可以在课外,也可以在课内。新课标这一主张比“大语文”还“大语文”。
此外还表现在识字、积累、口语交际、综合性语文学习,还有自主、合作与探究……
为什么新课标与“大语文教育”有这么多相同的内容?我想,制定课标的专家们可能吸纳了“大语文”的一些主张,但即使确实如此也不是主要的、根本的。根本的是,这些专家和张孝纯先生在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上都处在高屋建瓴的地位,都有共同的真知灼见,都掌握了语文教学的真谛。其实,“大”不应是“大语文”所特有,这个“大”字完全可以去掉——“语文”本来就应该是“大语文”,“大语文”其实就是“语文”,只是古代的科举和现代的科举把“语文”搞“小”了,扭曲了,使之误入歧途。现在,是恢复“语文”的本来面目而“反之正”的时候了。恢复反正的最好办法,就是严格执行《语文课程标准》。
2.课本体现了“大语文”的思想。特别是新课标课本,符合“大语文教育”思想特别是利用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的内容相当多,让你不知不觉中就搞了“大语文”。有篇文章开头就说:翻开新课标课本,“扑面而来的是时代气息和改革锐气,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精神和大语文教育思想。”(黄伟《切实推进语文教材改革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3.考试的“指挥棒”转向“大语文”。过去的考试中,搞“大语文”吃亏,读死书的沾光;现在反过来了。所以特级教师陈臣仲先生说,即使是单纯追求升学率,也得实行“大语文教育”。
4.各地的“大语文”实验如雨后春笋。张孝纯先生在世时,各地就有一百多位教师或整体或部分地参与我们的实验;到今天,这个数字已无法统计。四川石柱县的谭小林老师是较早从事“大语文”的,后被评为特级教师和“全国模范教师”。山东诸城市教研室主任李庆平先生在整个诸城地区推广“大语文教育”,并且搞得有声有色,其气魄令人赞叹。1997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召开全自治区的“大语文教育”研讨会,推广这种思想。从报刊上和网上看,许多地方在推行“大语文教育”。
5.报刊、书籍、网络中,“大语文”的内容数不胜数。《学语文》早在90年代初,就把“大语文教育”作为自己的办刊方针。《语文学习》从1993年7月开始在封面上引录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克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主编唐晓云先生说,这说明他们的是赞同“大语文教育”的。《语文世界》每期的封面上,都有“青少年的,大语文的”几个字。《语文报》初中版主页的“主编寄语”是:“站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我们将继续高扬‘大语文教育’的旗帜”。有一次,我在搜狐”网站搜索“大语文教育”,电脑显示:“为您找到1050个查询结果”。又搜索“大语文”三字,结果找到3752个。关于“大语文教育”的专著也已经出现了几种。2002年5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我们的《大语文教育论集》。我用多年心血凝成的“大语文数字化教学系统”也即将面世。
20年的奋斗也得到语文界诸多前辈的鼓励。刘国正先生在他的多篇文章和多次讲学中都宣传和赞扬这种思想。顾黄初先生撰文认为,“大语文教育”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张锐先生撰文:“‘大语文教育’是符合世界教育发展潮流的成功实验”。朱绍禹先生1984年曾在邢台八中预言:“早晚有一天,全国的中小学语文教学都会向你们靠拢”。2001年3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评选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学语文教学成果,我们的“大语文教育”实验获得综合成果一等奖。
孝纯先生在世时,刘国正先生就写诗赞扬这种思想:燕赵多佳士,今传大语文。课堂譬花果,社会乃其根。土沃椒兰茂,源开江海深。八方争览胜,烂漫杏坛春。果然,今天“大语文教育”思想已经“烂漫杏坛春”了。我想,面对这些,孝纯先生应当含笑九泉了——你生前虽屡屡遭受不公正待遇,但是,你的身后却誉满天下,你的思想影响历久弥著,无数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走你的未竟之路,甚至,连你的反对者现在也声称自己搞“大语文教育”。屈指细思量,天下为教师者,几人能够?
对“大语文教育”的未来,我们充满信心。我们可以这样预言:“大语文教育”是语文教学发展的方向;“大语文教育”必将大行于世,而且呈现出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局面。
2#
 楼主| 发表于 2010-9-24 18:32:26 | 只看该作者
“数字化语文教学”构想
河北邢台六中 张国生

内容提要
背景:我们已经或正在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化办公、数字化住宅、数字化小区,数字化城市……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甚至提出“数字化地球”的观念。在这种背景下,应当构建“数字化语文教学”。
构成:一是数字化语文课本。数字化课本不能只有文本,应当配上多媒体内容,具有“超文本性”。二是数字化语文授课系统,主要内容是对文本(课文)的感知与阅读,应避免喧宾夺主,用多媒体内容取代、冲击、弱化对文本的感知和阅读。应当设计好三个环节:(1)开头,应有一个精彩的导入环节,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2)主体部分是以阅读为中心的语文训练,这包括整体的感知、各文段的阅读,包括字、词、句、段、篇的理解,包括听、说、读、写、思的训练,包括知识要点的归纳、复习、巩固、积累。(3)结尾,应是知识的扩展、运用与能力的迁移。要力求“余音绕梁,不绝如缕”。三是数字化语文备课系统。应有以下内容:课本和《教师用书》的全部文本,主要经典著作的电子版和查阅系统,主要字词典、语文工具书的电子版,各课相关研究资料,各课课件素材库,课件库和微课件库。还可以有教案库、课例库、试题库、范文库……还可以有一些课件制作平台或模板,让教师用它和素材库中的资料整合自己理想的课件。四是数字化语文学习系统学习系统必须是双向互动的,最好利用互连网或局域网的BBS论坛,形成一个联系各地各类学校各个学生的大课堂。
价值:从学生方面说,解决了无数家长、教师和学生本人都忧虑的不爱学语文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容量和节奏;不仅让我们的学生能考高分,交给他们一张毕业证,更是要交给他们一张“数字时代的通行证”。从教师方面说,能实现“逸而功倍”。从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说,不仅是大幅度提高一个学校、一个地区的语文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解决各地都存在的缺教师的问题,实现“名师教语文”的梦想。
结论:“数字化”是当今世界之大势所趋,应抓住了机遇,进入新境界。


(一)“数字化语文教学”的背景
  不知你是不是察觉,我们已经或正在进入“数字化时代”:手机、电脑、互连网、网吧、数字电视、数码相机、MP3播放器……这是实实在在的数字化产品。还出现了许多“数字化”观念:数字化办公、数字化住宅、数字化小区,数字化城市、数字化政府、数字化军队、数字化战争……1998131日,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发表演讲,提出一个更加惊世骇俗的观念——“数字化地球”。
在这种“数字化”的背景下,学校也开始“数字化”——早在1990年,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就提出“数字化校园”的设想。到如今,我国的许多大中小学宣称建成了“数字化校园”;更多的学校正在斥巨资筹建“数字化校园”。
“数字化”的发展,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数字化”的到来,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它给传统的书本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更使传统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数字化”以极强的诱惑力吸引着我们的学生,无数的青少年沉醉在电脑游戏和网上聊天之中。这些东西对学生来说新奇、刺激、内容丰富(即使最博学的教师也无法跟电脑和网络资源相比),还能自由选择,所以很容易上瘾。各地的网吧生意十分红火,许多24小时营业,也总有一批学生彻夜泡在其中,而上课时则昏昏欲睡或呼呼大睡。家长和教师到网吧“捉”学生回校上课恐怕早已不是个别现象。尽管这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青少年意志薄弱和贪图玩乐的心理特点,但我们必须承认:传统教育的的课程教材、课堂模式、教学手段、学习方法已经相对落后,必须适时改革和更新。否则,很快就会被学生抛弃,只掌握传统方法的教师也很快会被时代淘汰。
当然,“数字化”也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机遇。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来说,抓住机遇的办法就是——构建“数字化语文教学”。

(二)“数字化语文教学”的构成
“数字化语文教学”是以电脑技术和信息数字化为依托,使语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语文教学资源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得到充分优化的一种电脑软件系统。我认为,这个软件系统应包括下列5个子系统:

1.数字化语文课本
数字化课本必不可少的当然是课本的文本。这很容易,把现在的课本变为电子版即可。这样既扩大容量又节约成本,一张普通光盘也有650M的容量,可容纳3亿多个汉字,相当于100030万字的书。现在中小学12年各科所有课本的文本合在一起,也用不了一张光盘的十分之一。
但数字化课本不能只有文本,它应当具有“超文本性”。超文本性,首先表现为多媒体。这无外乎配上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内容。以《〈论语〉十则》为例,可以有:
图片:孔子像,孔庙、孔府和孔子墓照片,中外几种版本的《论语》及其研究著作的图片,说明孔子的地位和影响的其他图片,如日本的孔庙、韩国的孔庙、新加坡的孔子塑像等。
视频:介绍孔子的资料片。
音频:课文朗读录音,再配上古朴凝重的古琴曲或编钟曲。
动画:可以用“Flash”把课文中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制作成动画。以“子在川上曰”为例,动画脚本可以是:
背景画面:汤汤的流水。
背景音乐:古琴曲《流水》。
孔子乘车而来,弟子们步行跟随。孔子下车观赏流水。一只帆船顺流而下,渐渐消失。孔子手指流水对弟子们感叹:“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一去不复返啊!”子罕上前,施礼:“弟子谨记先生教诲,珍惜时光。”
字幕(自下而上切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这样,课文内容会变得多么直观形象且生动有趣!
其次,超文本性表现为通过超链接方式将课本链接到其他网页、Word文稿、动画、图片、声音、视频等。仍以《〈论语〉十则》为例,课文后面可以链接到:(1)《论语》全文及其注释、朗读、检索程序。(2)“中国孔子”网站(http://www.chinakongzi.com。内容包括:孔子生平、孔子身世、孔子年谱、箴言名句、教育生涯、政治生涯、网上祭孔等)。"(3)“曲阜孔子博物院”网站(http://www.confucius-museum.com.cn。内容包括:孔子研究、文物收藏、名胜古迹等)。这一类网站网页很多。在学习之余,让学生去这些地方“游览”一番,开阔视野,丰富积累,那将是多么愉快啊!要是有一套这样的“数字化”课本,哪个学生会不喜欢语文、不愿学习语文呢?

2.数字化语文授课系统
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而教学艺术、能力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一个教师基本素质、学识修养、管理能力、经验积累以至人格魅力、工作态度等的综合体现。常听新教师感叹自己不会教;也常听老教师感叹自己面对新课标、新课本,越来越不会教。于是我设想,组织一批在教学设计和电脑方面都有相当造诣的名师,搞一套“数字化语文授课系统”,即高水平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这些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果如此,一个不大会上课的教师只要略懂电脑,也可以凭借这个授课系统上好语文课,至少是大大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大面积地这样做,则可以大面积地提高一个学校、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语文教学水平。
其实这个设想正在逐步变成现实。目前互连网上有大量的课件,市场上也有几套由出版社和软件公司开发的语文教学软件。这些教学软件技术水平很高,界面精美,对学生和家长有相当的吸引力,但由于尚处初级阶段,质量还不尽如人意,大都不好直接用来授课。就我所见,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喧宾夺主,用多媒体内容取代、冲击、弱化对文本的感知和阅读。二是教学设计水平不高。
“数字化语文授课系统”的主要内容是对文本(课文)的感知与阅读,首先应有高水平的教学设计。我认为应当设计好三个环节:(1)开头,应有一个精彩的导入环节,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搞好这个环节,无疑是成功的一半。(2)主体部分是以阅读为中心的语文训练,这包括整体的感知、各文段的阅读,包括字、词、句、段、篇的理解,包括听、说、读、写、思的训练,包括知识要点的归纳、复习、巩固、积累。这一部分必须扎扎实实,学有实效。教学效果如何,主要在于这一环节。(3)结尾,应是知识的扩展、运用与能力的迁移。这个环节要力求“余音绕梁,不绝如缕”。
这个“授课系统”当然也应是多媒体的。但多媒体的定位,应是文本的辅助和陪衬,对文本阅读起强化作用——是配角而不是主角。多媒体之用,贵在与文本阅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反,喧宾夺主,华而不实,是运用多媒体之大忌。
这个“授课系统”也应是“超文本”的。但这里的超文本功能不仅应当是超链接到其他网页、文档、表格、图片、声音、视频等, 也不仅应当具有一定的交互性:翻页、返回、书签……更应当表现在利用电脑强大的网络功能(其实电脑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也在于此),如搜索查阅功能、网上通讯功能、BBS功能……这就大大拓展了教学的境界。例如教学《愚公移山》,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讨论“愚公究竟愚不愚”,常规的方法是在本班内讨论,但笔者在人教社网站“人教论坛”发帖“愚公究竟愚不愚”,并将课件链接到这个帖子,不但让本班学生,而且引全国各地的学生、老师都来参加讨论,使这个帖子成为那里的热帖。这样做显然境界要大许多,效果也要好许多。

3.数字化语文备课系统
可能有些教师不愿用以上现成的授课系统,他们在教学上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思路、内容、方法,他们愿意制作有自己特色的课件,或者,他们觉得这套授课系统有不完美之处,应该作点修改,那么,还应有一套为这些教师服务的“数字化语文备课系统”。
备课系统应有以下内容:(1)课本和《教师用书》的全部文本。(2)主要经典著作的电子版和查阅系统。(3)主要字词典、语文工具书的电子版。(4)各课相关研究资料。(5)各课课件素材库。素材库应包括图片、音乐、音效、视频、动画、网页网站等。这种素材库不同于现今市场上已有的各种素材库。以图片素材库为例,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图库,动辄几十张甚至上百光盘,犹如一个图片的大海,但这样大规模的图库对一般语文教师没有多大必要。笔者就有一套《中国图案大系》,100张光盘,从原始社会到现代各种文物名物上的图案搜罗殆尽。对专业美术人员它是宝典,但是语文教师做课件用不着其中的万分之一,而你想用的它里面可能还没有。所以,“数字化备课系统”中的课件素材库必须是经过精选的、能以一当十的“各课相关素材”,不相关的不要。例如一种图库可能有几十万幅植物花卉图片,但《爱莲说》一课只需几十副荷花,再加几幅菊花和牡丹。(6)课件库。课件可以是征集来的优秀课件,也可以是各级比赛的获奖作品。(7)积件库。“积件”指的是课件中可以相对独立的单元,亦称微课件。例如课文中有多篇鲁迅作品,那么我们可以准备一个关于鲁迅的积件,既可以用于《故乡》,也可以用于《社戏》,还可以用于《孔乙己》。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等著名作者,《诗经》、《史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著名作品,以及田园诗派、边塞诗派、豪放派、婉约派等许多资料性的内容都可以制作成积件。有了这样一批半成品,老师们备课和制作课件就会方便许多。
还可以有其他的素材库,如教案库、课例库、试题库、范文库……有了这样一套数字化备课系统,教语文就再不会是苦差事。

4.数字化语文学习系统
“学习系统”供学生自学之用,可以和“数字化课本”合在一起,又可以和“授课系统”内容大致相同:都有导入新课、作者介绍、整体感知、文段阅读、归纳复习、扩展迁移等内容和环节。但也有不同。课堂是现场互动的,教师可以当场组织讨论和争论,而不必在“授课系统”中机械地设一个“我要发表意见”或“师生互动”之类的程序。但“学习系统”则必须有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程序和空间,这表现在:同学间的相互讨论;作业练习与反馈;测试(包括师测、自测)与反馈;学生质疑与教师辅导答疑等。这些内容,笔者认为最好利用互连网或局域网的BBS论坛,形成一个联系各地各类学校各个学生的大课堂。这套系统还可以比“授课系统”有更多的图片、动画、音效等,让它更具趣味性。

(三)数字化语文教学的巨大价值
“数字化语文教学”有其巨大的价值。
从学生方面说,其价值在于:
1)解决了无数家长、教师和学生本人都忧虑的不爱学语文的问题。传统语文传授给学生的信息多是单一的语言文字,相比之下,它是枯燥无味的。学生一天到晚面对白纸黑字,往往提不起兴趣。按照心理学规律,越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越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也越能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力与学习兴趣。反之则易于产生疲劳、困倦、厌烦情绪。现在,数字化的语文教学系统中的多媒体、多感官内容,使知识信息变得直观、新奇、生动、形象,具有身临其境、视听结合、图文并茂、声像并茂的效果,当然大大提高学习趣味性,利于产生快乐情绪,也易于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据说连奶牛听音乐都多产奶,何况有更高智力、更丰富感情的人。
2)大大提高学习的容量和节奏。数字化语文使学习中的知识、思想呈现出博大、密集与丰厚的境界,同时学生的积累也变得丰厚。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笔者制作的的课件提供了36幅历史图片,3段视频,众多的音频和战场音效,众多的动画,还有40多个问题及答案,4个表格,两段作者谈创作的参读资料,课件结尾还链接了几个抗美援朝网页,上面有无数的关于抗美援朝的资料,还可以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和给志愿军烈士献花。若是传统教学,怎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3)数字化语文教学能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还有不能用分数衡量的思想素质、智力素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电脑能力(其实是获取、处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际才干……。这是一种巨大的潜在价值!其中最根本的是能培养学生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观念、能力和素质,使他们经得起现代社会的挑选。在现代社会,在网络经济的背景下,如果缺乏现代人的观念,如果不懂电脑,不会利用网络,则是“现代文盲”,根本无法参与竞争。据国家劳动人事部的一份研究资料,“入世”之初的数年到数十年,大量的外资企业和世界各地的高中级人才涌入我国,我国大量企业将面临倒闭,约1.7亿人将要失业,质次价高的本国产品将严重过剩。这又增加了就业的压力并降低简单劳动的劳动力价格。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的学生不懂电脑,不会利用网络,缺乏“数字化”的意识和素质,也将是失业大军中的一员,前程暗淡!所以我们构建数字化语文教学,就是不仅让我们的学生能考高分,交给他们一张毕业证,更是要交给他们一张“数字时代的通行证”。
从教师方面说,数字化语文能实现“逸而功倍”。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学记》)同样道理,“善教者,学逸而功倍;不善教者,学劳而功半。善教者,师逸而功倍;不善教者,师劳而功半”。“逸而功倍”——数字化语文教学就有助于达到这种境界。它使教学资料的搜集、检索和处理变得轻而易举,备课也变得容易。把数字化语文教学系统的光盘放进电脑,或进入校园网OEM版数字化语文教学系统,鼠标点几下,资料就出来了。更为“逸而功倍”的是可以实现“无备课上课”(当然我们不提倡),因为上课所需的一切内容和程序,这个系统已经为他准备好了,只管按鼠标即可;作业练习包括答案都是现成的,直接打印即可。
从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说,数字化语文更有其巨大价值,这不仅是大幅度提高一个学校、一个地区的语文教学质量,也不仅是解决已经建成“数字化校园”的学校存在的“有高速公路没有汽车、有汽车没有司机、有司机没有货源”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各地都存在的缺教师的问题——发达地区、名校缺高素质教师,缺名师,贫困地区连中低素质的都缺。但是,如果他们拥有一套数字化语文教学系统(或实现远程教育)的话,就等于请到一批名师,实现“名师教语文”的梦想。

(四)正确对待数字化语文教学的不足

“数字化”也肯定会有一些缺点、不足,还会有一些副作用,特别是将语文教学“数字化”。在这方面,许多专家和一线教师曾经发表文章予以阐述, 笔者不再赘述。我觉得,我们应当正确对待“数字化”的不足,尤其不必予以抵制。现在只是处在“数字化”的初级阶段,像一切新生事物一样,“数字化”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不足,但其生命力肯定是强大的,我们大可不必因一棵幼苗的柔弱而断定它长不成参天大树,不必因一个小孩学走路时跌跌撞撞东倒西歪而断定他学不会走,更学不会跑,不必因四大名著改编成电视剧有某些缺点错误而拒不观看,也不必因手机有轻微的微波辐射而拒绝这项数字化技术产品,据守座机的领地(其实现在的座机也是数字化的)……
“数字化”是当今世界之大势所趋,包括语文教学的数字化。在这个大趋势面前,顺应的,抓住了机遇,进入新境界;观望的,失去了机遇,意味着落伍;抵制的,不但会落伍,还会被淘汰。试想,连地球都“数字化”了,你不“数字化”,行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4 01:16 , Processed in 0.07567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