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昙华林(zt)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9 17: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昙华林(zt)
序言
古城武昌有着1700年的历史,历来是中原重镇,而且自明代以来一直是省城乃至两湖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必然留下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文化建筑。尤其是在近代,汉口开辟为通商口岸,开辟有租界,西方文化随之而来。武昌也不得不染上西方文化的色彩。
昙华林,这条普普通通的街区,仅有一千二百米,居然集中了几十处近百年的老建筑物:教堂、医院、学校、名居、花园、领事馆等等。这些百年前的老建筑物虽然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沧桑,却在历史的长河中钩沉发微,折射出历史的光泽和心酸。它的一砖一石,勾勒出武汉城市发展的轨迹;它的轶事旧闻,反映了武汉市历史上的风云变幻;它的别致名居,记录了武汉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
它是一部“活”的近代史书。林立的宗教建筑弥漫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标志着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众多的学校、完整的近代早期医院,记录着一部近代教育卫生史;辛亥名人故居、近现代革命旧址星罗棋布,使历史风云恍如昨日,前辈足迹历历在目;古老的城墙、宽大的江夏民居,珍藏着老武昌的城市之根。

一、地名掌故
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包括昙华林、戈甲营、三义村、马道门、太平试馆、云架桥、鼓架坡、涵三宫、双柏前街后街、胭脂路、崇福山街、崇福山巷等。即武昌螃蟹岬南麓,花园山全部。
昙华林位于武昌花园山北麓,是一条东西走向的清代古巷,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长1.2公里。原指东段,1946年将原来的正卫街、游家巷并入,沿袭至今。昙华林的得名有两说:一说是巷内有花园,多植昙花,聚而成林,古时花、华西字通用,故名昙华林;一说巷内多住种花人,一坛一花,蔚然成林,后来"坛"讹为"昙",称为昙华林。
现在位于昙华林西端的昙华林小学,是清朝时期武昌卫衙门(负责地方军事的军事机构)遗址所在地。在其西侧,有当年专门管理马匹的马道门衙门,这正是马道门地名的来历;在其正南面,有当年负责提调兵器的军事机构‘戈甲’,后来形成了戈甲营的地名并沿用至今;在其后面是三义村,据史料记载,在风皇山南麓古代建有六通寺、城隍庙和灵瑞道院,灵瑞道院中有供奉着刘备、关羽和张飞三兄弟的三义殿,由于人们总把这三兄弟看作是忠义的化身,三义殿的名气很大,于是成为三义村地名的来源。在戈甲营的正南面又有太平试馆(即花园山西北坡),那是明清时期各县乡的秀才到武昌参加科举考试时下榻的地方。
二、近代名人故居区   
在昙华林街区,由于历史久远,既是清代晚清湖北行省政治文化中心,同时又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发源地,还有许多近代史上重大事件在此发生,因此有许多近代名人长期在此活动,留下了数不清的历史故事,现存的几处名人故居,见证了这些名人的过去和近代武汉的风云。近代史上,在此活动的名人主要有:湖广总督张之洞,辛亥革命名人吴禄贞、刘静庵、刘公、石瑛、韦卓民、周柏苍等,国民政府要人夏斗寅、晏道刚等。目前现存的名人故居有以下几处。(按自东向西、自北向南顺序)徐塬泉、夏斗寅故居、石瑛故居、刘公馆、朴园、榆园、梅园、半园、晏道刚公馆等。以下仅仅介绍部分名人故居。
       徐塬泉故居共有三栋建筑物,这是其中西式风格(法国风情)的一栋。这栋小洋楼位于昙华林141号武警大院内。徐塬泉(1886-1960),湖北黄冈人,辛亥首义学生军队长,参加过阳夏保卫战,后曾任国民党军长、集团军副司令官、上将参议等职,抗日战争时参加过南京保卫战,武汉保卫战。1946年退出政界, 1949年前往台湾。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再次住过。 夏斗寅(1885-1951),湖北麻城人。曾加入同盟会。后考入湖北新军三十二标从军,任标队官,大队队副。参加辛亥革命后,任湖北陆军第一工兵营营长。 1927年5月14日率军镇压工农运动,先后任国民革命军十三师师长,十三军军长,与蒋介石结为兄弟。先后任湖北省政府主席、上将总参议。1949年前往台湾,1951年死于香港。位于昙华林武警大院内的这件屋子是他的公馆。
刘公(1881-1920),字仲文,湖北襄阳人,同盟会会员。1907年在日本东京积极参与组建中国共进会,为第三任会长。辛亥革命总指挥部成立后,被推举为政治筹备处总理。辛亥首义后,就任湖北军政府总监察。1920年病逝于上海。武昌昙华林32号曾是刘公馆。刘公在此与原湖北工业学堂的三名学生设计了 “九角十八星旗”,即辛亥革命军旗。
石瑛(1878-1943),湖北阳新人,欧洲同盟会负责人,曾任孙中山军事秘书、全国禁烟公所主任、上海兵工厂厂长、湖北建设厅厅长、武汉大学工学院院长、南京市市长、湖北省参议会议长等职,是湖北近代史上很有影响的人物。其故居位于昙华林三义村西段,和武昌的老城墙紧紧相连。

上面是晏道刚故居,位于高家巷17号,建造于1932年。晏道刚(1889-1973)早年参加武昌起义、北伐战争。曾任国民政府委员长侍从室第一处主任,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参谋长等职。后参加民革地下组织和迎接解放活动。解放后任湖北省政协委员等职。
(未完待续)
三、外国宗教传播区
   近代中国历史是一部饱受西方列强凌辱的历史,列强除了要中国割地赔款、在中国烧杀抢掠以外,还对中国人民实行文化入侵,他们以传播宗教为名,在中国各地建立教堂。在昙华林一带,美国圣公会、英国伦敦会、瑞典行道会、意大利圣方济会等许多基督教派别相继建立自己的教堂,组织本地的宗教组织。如今,这些教堂有的已为历史风云所摧毁、或者留有遗迹,有的得以保存下来,一直发挥着作用。
1、崇真堂。位于戈甲营44号,是由基督教英国伦敦会的杨格非牧师于1865年兴建的,它是外国列强在武昌建立的第一座基督教堂。1924年,该教堂经过维修保存至今。该教堂主体是一座平面拉丁十字形的单层哥特式建筑,可以同时容纳200人做礼拜。崇真堂的兴建,象征着基督教(新教)传入武昌的历史开端。如今,杨格非牧师在武汉兴建的教堂除了崇真堂外,其他的都消失了,崇真堂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加突出。
2、瑞典教区。穿过昙华林中部一个中式的门楼(见左下方),有一组北欧风情的建筑物(共四栋,右下方为其中一栋),它建于1890年。是瑞典神职人员、瑞典驻武昌领事馆(当时武昌惟一的外国领事馆)人员住宅区。
3、花园山天主教教区。该教区为意大利、英国天主教区,位于昙华林街中部以南的花园山山顶上,是所有昙华林历史遗迹中面积最大,同时存留建筑物最多的文物区,目前共有四座宗教建筑物。一是位于湖北中医院内西边的嘉诺撒小教堂,建于1888年;二是1880年有意大利主教江成德设计修建的主教公署大楼;三是花园山天主堂,1891年修建,据说同武汉市上海路的天主堂为姊妹堂;四是1928年由武昌主教艾原道创设的育婴堂大楼。
从穿过花园山的胭脂路左侧上山,沿着湖北中医院职工住宅区的小路前行,几经辗转,在一片废墟之中,孤独地矗立着一栋破败的老房子。从外墙上依稀可见的雕花装饰,以及大门结构,可以看出是欧式建筑,多年来在这里任由雨打风吹。这就是嘉诺撒小教堂。
花园山天主堂和主教公署大楼该教堂(右边图片的左侧)位于花园山2号,又叫圣家堂,1891年修建,为砖木结构罗马式的建筑物,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教堂内四周的墙壁上饰以巨幅圣像,天花板上镶有各种图案,雕工精致。堂门上方装有日晷1具,可以通过观测日影计时。1923年圣家堂是武昌教区主教座堂,文革期间为工厂占用,1983年10月修复开放。
育婴堂始建于1928年,在圣家堂的西边,为艾原道主教创设,委托德籍女士何德美主持,开始将收进的婴儿送到堂外,雇请奶妈托养,成活率较高。后来将婴儿置于堂内抚养。1951年该堂婴儿大量死亡的事件被揭露后,引起社会各界的愤慨,6月4日,政府接管育婴堂,并修建万婴墓,(也称“死难婴儿纪念碑”)掩埋在山上搜集到的婴儿白骨,铭刻碑文,以为纪念。现在该地为武汉市儿童福利院。
圣诞堂位于湖北中医学院内,是一座希腊式的宗教建筑物,也是武汉市命名的优秀历史建筑物。它于1871年由美国圣公会兴建。其廊柱造型为仿古希腊廊柱风格。2002年维修,木地板改为大理石,三拱卷门改为方门。像这样风格的宗教建筑物,目前在美国也难觅其踪迹。
(未完待续)
       四、近代文教卫发端区
在昙华林几百米的街区,百年前的学校、图书馆、医院等组成了一部武昌近代文教卫的发展史。汉口自开埠以来,以张之洞为首的湖北执政者在昙华林兴办新式中、小学堂达10所之多。外国教会学校也在此地择地而建,包括西式医院在内达8所之多。中国学堂和西方教会学校隔街相望,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中西合璧的学校建筑,形成了以教育为特色的街区文化。
1、文华书院、文华大学、华中大学所在地
上图为文华大学法学院旧址。该建筑物位于湖北省中医学院校园内,建于1909年前后,为砖木结构二层西式建筑,作为近代史上的教会学校建筑,见证了武汉市法学教育的历史。

上图为华中大学文学院旧址。该建筑物建于1903年前后,为西式内天井回廊式砖木结构两层楼房。最初市文华书院正馆,1909年为文华大学大学部,1924年为华中大学文学院。它见证了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在武汉市开办最早的近代大学的历史。其下沉天井、条石铺地建筑尤为奇特。它也见证了陈独秀1920年2月4日在武汉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陈独秀在此演讲和住宿。

上图为文华大学、华重大学、华师大女生宿舍旧址。它位于湖北省中医学院内,为14号楼,建造于1903年前后,为红砖清水其砌筑,其他为木构,平面呈扁形,三层楼,也是教会建筑,见证了武汉市女子高等教育的历史。是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发展的实物见证。
下图为翟雅各健身所,以原文华大学首位校长翟雅各(英)的名字命名,建造于1921年,系混砖木结构中西合璧二层建筑,中式屋面,西式屋身。翟雅各(英)在1903年至1924年间担任文华大学校长。他致力于扩大学校规模,使文华大学得到很好的发展,中国童子军第一团就在他的手上诞生。为纪念他,继任校长孟良佐(美)主持修建了翟雅各健身所,使武汉市现存最早的三座体育馆之一。它见证了武汉市近代体育发展的历史。


有史料称,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是1907年创于江苏的江南图书馆。这不对,中国最早的图书馆在武汉。
1902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湖北巡抚端方联合奏请清廷设立湖北省图书馆获准,并于1904年8月27日开馆(利用武昌兰陵街博文书院改建而成,1935年在武昌阅马场重修馆舍),开了中国公共图书馆先河,比江南图书馆大3岁,比声名显赫的京师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前身)早38年。这一切,跟张之洞能“与国际接轨”有关。武汉最早的公共图书馆则是1910年5月16日开办的文华公书林,美国人韦棣华女士功不可没。
武昌文华大学是晚清美国基督教圣公会所办,该校英文教师韦棣华与友人出资在校内设报亭,购置书报杂志供师生阅读,后藏书日增,扩为两间图书室,开办公共图书馆的愿望与日俱增。经多方募捐筹办,文华公书林于1905年奠基,1910年开放,创武汉公共图书馆历史之始。文华公书林值得大书一笔的还不止于此,1920年,韦棣华女士在文华公书林创设文华大学图书科。1927年,文华大学的后继者华中大学停办,图书科获准开办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这是旧中国第一所也是惟一一所图书馆专业的学校。抗战时迁至重庆,又增设档案管理专科班,又成为当时中国惟一的档案专业学校。抗战胜利后“荣归故里”。1952年并入武汉大学。

上图就是文华大学文华公书林辅楼书库,位于昙华林138号,建造于1920年前后,砖木结构,三层。对面是夏斗寅、徐塬泉故居大门。文华公书林为美国圣公会韦棣华女士1910年创办的,文华公书林的意思就是为民众化之公共图书馆,是武汉市最早的公共图书馆,见证了武汉市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历史。韦棣华曾被黎元洪誉为“中国现代图书馆运动之皇后”。她身居昙华林31年直到逝世,一直为中国的图书馆事业奋斗。
2、湖北省立第一中学、省立武昌高级中学所在地。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湖广总督林则徐在昙华林东段建丰备仓。1903年,张之洞在丰备仓遗址处建立东路高等小学堂。1904年,第二普通中学堂在东路小学堂旧址上创办,1912年,该校改名为湖北省立第一中学,就是现在武汉市第十四中学的前身。东路高等小学堂的创办,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的发端。
3、真理中学旧址该建筑物有两栋平房和一栋两层辅楼,位于昙华林115号,建造育1890年左右,均为砖木结构。真理中学为瑞典基督教行道会创建,开办于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抗战胜利后停办,是日寇统治时期坚持在武汉办学的教会学校之一。
4、懿训女校所在地该建筑物位于昙华林 101号,懿训女校初名女子私塾,开办于1897年,为英国伦敦教会富士德女士创办。富士德女士对当时中国妇女所受的封建压迫和痛苦表示同情,创办女子学校,使旧武汉的部分妇女受到教育,从而解脱缠足和其他方面愚昧的痛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5、仁济医院成立于1895年的武汉仁济医院,可能是武汉最早的西式医院,它位于湖北中医院内,紧邻昙华林路。现存主楼和4栋附楼,为中西合璧砖木结构建筑。从它的规模、气势,可以想象当年的荣耀,如今却偏安一隅,甚至很难让人找到。该医院为英国伦敦会慈善机构杨格非和中华基督教会创建。抗日战争时期为日军医院。该院为近代西方医院传入武汉后保存完好的医院之一,在中国医药史上有特别的意义。该院在辛亥革命时期救济过民军,1931年武汉水灾时,此处成立武昌赈灾指挥机构。如今该医院在天时公司改造下已经焕然一新,这次改造,也是建设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图北边是真理中学旧址,南边是仁济医院。两者隔昙华林街相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6 04:23 , Processed in 0.31574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