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感方言与戏剧诗歌
主要说说唱戏。
昆曲念白说的不是普通话,它是一种对汉语发音的唯美发音方式。一般把昆曲中正派人物的念白叫做韵白(汉剧,京剧,徽剧,常德汉剧等都继承了昆曲的韵白并有所发展)。
韵白听起来“启口轻圆”,被称为“中原正音”“中州韵”, 中州韵究竟是一种什么话呢?有人说是宋代河南话,但是中州韵的发声美学方式却不是这么简单,而是经过历代学者加工而形成。
如果你去学中州韵(昆曲、京剧演员首要启蒙要学会发中州韵,即韵白),你会发现不管你是全国哪里人,你都会发现里面有你家乡的发音特点。
京剧也用中州韵,但是由于京剧跟汉剧的关系,使得京剧不得不使用一部分“湖广调”,也就是我们湖北话。感觉似乎介于楚语汉调,也就是孝感话和汉口调之间。
除了韵白,还用方言白,一般常用的有京白(北方民话,即京片子)苏白(苏州话),扬白(扬州话),山东白,山西白,川白等。
京白(方言白)在传统京剧中,多是丑角或反派人物的语言,如昆曲的太监都是说京白,为了在幽默诙谐的丑角形象中凸现“丑中美”,说方言是昆丑的基本功。每出戏的各个人物讲什么话是确定的,不可更改。两人同台对面可以讲不同方言或韵白。
不过现代京剧,英雄人物也开始用京白。
传统京剧很讲究口型和发声美。
比如《红灯记》中铁梅的一段唱词:“听奶奶讲革命,英勇悲壮,却原来,我是风里生来,雨里长,奶奶呀,十七年教养的恩深如海洋”里面的“却”,用普通话发声就不好唱,口型也不好看,有要哭不得嘴瘪,呲牙咧齿的窘态。而用湖北话,韵尾是“o”,声音悠长,口型圆美。
再比如《贵妃醉酒》中唱段:“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其中的“腾”、“升”、“明”,用普通话,后鼻韵“ing(国际音标iŋ)”不好唱,而用湖北话,韵母是“in(国际音标in)”就很好唱,发声舒展。
又比如《贵妃醉酒》中唱段:“皓月当空,恰便似嫦娥离月宫,奴似嫦娥离月宫,好一似嫦娥下九重”中的“娥”,用普通话,韵尾是“e(国际音标ɣ)”,也没有用湖北话的韵尾是“o(国际音标o)”好唱和舒缓。
另外还有如“出”、“如”、“舒”等,京剧里面都不是用普通话唱的,而是如孝感话的发声,显得犹为轻缓绵长。
我单位有个九三学社的老干部,曾伤感现代革命样板戏,改革传统的京剧发声,戏怎么唱?
再提一下唱歌。
美声唱法是从西方传入我国,特别讲究口型圆美,这不仅外表美,更利于发声优美和传播得更远。 我国戏剧的口型和发声与之不谋而合,可见人类对声音和音乐的美感是相通的。
最后提一下诗词。
方言就像是回收站,量不能当垃圾筒,随便把它倒掉,它是我们的古董,我们要把它珍藏。
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方言中保留至今的古代文化信息,逐渐消失,被我们遗忘和遗弃,这是很可惜的。所幸的是,咱们的孝感话,保留着较多的这种音信。
比如古汉语中的入声,不仅在普通话中消失了,在我们的省城武汉话里,也不存在了,可是还大量地保留在孝感话中。我们许多学习文学和古汉语的,特别是对诗词感兴趣的乡亲,对得益于我们的母语孝感话都颇有感受。
几乎可以说,凡孝感话中声调调值类似于普通话的阳平,清一色的都是古汉语的入声。对于学习和欣赏古诗词,是得天独厚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