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80后文学,笑泪更迭十年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10 15:49: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80后文学,笑泪更迭十年路
    相传,被古罗马教会尊称为“有福者”的大阿尔伯特是欧洲中世纪知识界的代表人物,教皇赞扬他:“大阿尔伯特的情操比巴克斯神庙还要高贵;大阿尔伯特的境界比帕拉丁山还要远大。”
    可正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在结识了比他小几十岁的圣阿奎那后却说:“你让我觉得你有某种聪明,而这是我所没有的,因为我没有生在你这个时代。”故事的结局是,圣阿奎那拜大阿尔伯特为师,把大阿尔伯特的知识应用于占星学,最终成了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占星学家。
    清代诗人赵翼有句诗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意思是每个时代都能造就杰出的人才。在20世纪 80年代的中国,国学文化的回归和西方价值的渗入,让出生在这个时代的孩子们接受了前人无法想象的洗礼,他们的思想多元化、他们懂得如何享受生活、抒发感情。从他们提笔到如今已有10多年,在经历那些笑泪风雨之后,我们已习惯称他们的作品为“80后文学”。


  花样年华,因叛逆而诞生

  80后文学又有一个别称—新生代文学。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讲,她并不是单纯指80年代生人创作的文学,而是一种由年轻人创作的、艺术手法和内容选择上趋于多元化、思想新潮具有冲击力,作家普遍都有着对文学狂热追求激情的一种文学。
  所以,论及80后文学的源起,那就不能不提一位70年代出生的女作家:郁秀。
  这位1974年出生在福建的漂亮女孩可能很多人都不太熟悉,但提到她的代表作《花季·雨季》那一定是如雷贯耳。1990年,年仅16岁的郁秀写成了这部以青春、校园为题材的长篇小说,6年后出版。也许现在看来,16岁的孩子写书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在当时,这几乎等同于一个神话。
  在当时,不懂事、玩世不恭、颓废几乎成了未成年孩子的代名词,《花季·雨季》的出版带来了一次文坛地震。翻开书页,青春的活力和气息扑面而来。小说中对家长们提出了如何正确看待这一代年轻人,如何理解他们进而引导他们的问题。又从青少年的角度,已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思想方式去审视自己的父母。
  《花季·雨季》读后给人一种轻松、明朗、向上之感,多年里,她打动了无数80年代少男少女的心,让他们对生活有了更充分的认识,更加坚定自己勇往直前的目标。
  至今,《花季·雨季》已销售100多万册,盗版本据说达200万册。小说先后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连环画。甚至她还成了深圳市的一个文化品牌,成立了《花季·雨季》杂志社。之后,还获得了中央“五个一工程”奖和国家图书奖。多数“后学”都难望其项背。
  更重要的是,《花季·雨季》的成功还给了很多80年代生的孩子们一个目标。在当时被“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类口号重压下的孩子们看来,“从文”成了既叛逆,又有出路的最好方式。有文学评论家说:“如今活跃在文坛上的 80后们,肯定有人没看过《红楼梦》,但不会有人没看过《花季·雨季》。”
  在这种学生写作风的背景下,1999年,著名青春文学杂志《萌芽》联合国内多所著名高校,举办了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与传统的作文比赛不同,新概念作文支持孩子们张扬个性,反对“八股文”式的传统作文模式,得到了孩子们的追捧。也正是在那届比赛中,上海松江中学高一学生韩寒以一篇杂文《杯中窥人》脱颖而出,成了冠军。成名之后的他发表了《三重门》、《零下一度》等小说、散文,至今仍然被多数人认为是最成功的“80后”作家。
  进入21世纪,参加创作的“80后”们越来越多,通过新概念作文大赛和之后兴起的网络平台崭露头角,比如郭敬明,张悦然,张一一,春树,泽婴,小饭、陆缄、韩晗、苏德、周嘉宁、郑小琼、林萧、施晗、李傻傻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成了文坛一股新的力量的同时,也悄悄推动着舆论风气的转变。
  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理科分数线一直以招生多、毕业工作“吃香”、文凭含金量高而居高不下,但200 3年高考却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变:文科分数线第一次全面超过理科。虽然有考卷难易、招生和就业形式变化等客观原因,考试成绩也与文学创作没有直接关系。但可以看到的是,历史、中文、戏剧等与“文学”搭上边的专业分数线一路攀高,学生的报考热情连续升温,这当中,事实上已经反映了社会观念悄悄的转变。当写作成为远能谋生、近能娱乐的工具,蜂拥而上也就不是什么新鲜事情。
  但这种“一窝蜂”式的文学也带来了传统价值的根本改变,很多沉不下心的“80后”作家们看不到写作的明天,开始为“成为名人”而采取另一种方式。

  横生枝节,娱乐化炒作的泛滥

  韩寒说“所谓八十后作家,就是出生于80年代,以网络为主要创作媒介,以商业利益为主要目的,作品意境与内涵以城市为背景、青春为主题的青年作者群。”
  这话当然不能指代所有的80后作家,但却很能体现韩寒本人和一部分80后作家的真实心态—商业利益是第一的,迎合青少年的口味是必要的。
  于是,走到新世纪的80后文学,就有了“出名等于赚钱”这种娱乐化炒作泛滥的趋向,很多80后作家甚至登上了大众报纸娱乐版的头条。
  “韩白之争”就是一个最具典型性的例子。
  2006年2月26日,文学评论家白烨在自己的个人博客上贴出文章说,“80后作家”写的东西还不能算是文学,只能算是玩票。其中一个理由是他们很少在文学杂志亮相,文坛对他们不了解,他们“进入了市场,尚未进入文坛”。
  身为80后作家的韩寒闻之大怒,在博客上回应:“文坛算个屁。”韩寒说:“文学不文学,不由文坛说了算。文坛只会拉帮结派,害死文学”。双方由此展开了长达一个多月的论战。最后,该事件以白烨的主动退出而告终,原因是网上关注此事的大多是年轻人,他们大多站在了韩寒一边。白烨说:“韩寒对我的骂式批评和他的拥戴者对我的跟踪谩骂,只是事情的一个诱因……这样一个一明一暗、一实一虚的交流平台,他们可以随便骂你,而你只能正面应对。这种先天的不平等性,无形中就使得恶毒占了上风。即使你不招惹人骂,靠这种方式去交流文学或学术,也往往是一厢情愿。”
  且不论他们的观点孰是孰非,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韩寒通过这样的论战更加扩大了自己作为“文学青年”存在的影响力,不仅巩固了在年轻人心里的地位,甚至他的名字开始被年龄更大群体所熟知。这种影响效果远远超过了写一部小说,或者发表一组诗歌。
  更赤裸裸自我炒作的还有张一一。
  这位来自湖南的“80后作家”在2005年出版了被评论界誉为“中国最具争议青春小说”的《我不是人渣》,但他的出名却在小说出版之前。
  2004年,中韩足球大赛在长沙开战前一天,自称是“绝对处男”的男子张一一打出半版征婚广告,要求应征一名 “没看过中国队和国奥队的任何一场比赛”的女子,引得市民一片惊诧和议论,张一一因这一纸“羞辱中国国家队”的另类征友广告而一夜成名。
  之后,他又炮制了“中国球迷第一次状告足协”、“中国十大争议人物评选”、“为Q民讨公道3·15状告腾讯公司”、“80后作家联名上书中国作协开除宋祖德”等事件。还把自己同娱乐界联系起来,一手策划章子怡“三角恋情”、刘晓庆“逼友为夫”、春晚歌手惊曝明星隐私、新《红楼梦》主题曲涉嫌内定、李湘老公李厚霖“偷情”被捉、韩寒和美女歌手幽会被偷拍等娱乐事件。甚至在李湘离婚之后对外声称“已经暗恋李湘很多年”,并在众目睽睽之下追求李湘。虽然最后这样的闹剧不了了之,但张一一作为“80后作家”的存在却深深在大众的观念里留下印记,比他的小说“有生命力得多”。
  除了韩寒、张一一之外,如郭敬明、如姜银、如李傻傻等人,无不是语出惊人、行为不羁之辈。虽然炒作的方法不同、结果不同、社会影响力不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娱乐化的炒作给他们带来了商业价值上的实惠。
  但反过来说,这种处心积虑也不能怪“80后”作家们的浮夸。更大程度上,是新生代作家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写作成为一种时尚、一种“酷”,但社会对于文学需求这块蛋糕没有变大。少年老成的“80后”作家们感到了生存的压力、竞争的压力,从而有不得以为之的手段。
  显然,这种情况伤害了文学的纯净性,也贬低了“80后”文学的整体价值,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今就对他们妄下结论,似乎还太早。而且,娱乐化的炒作也不能代表“80后”文学新时代的全部面貌,2006年之后的一种趋势是:随着大众审视单纯炒作的“模式化疲劳”,随着“80后”作家们的日渐成熟和回归传统,我们看到了一种可喜的变化。

  文字力量,经典情怀的回归

  目前绝大多数80后作家依然处在学艺期,生活积淀的增多、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文学修养的提高,是写作升华的关键。虽然80后文学正越来越受到主流文坛的确认,《花城》、《上海文学》《人民文学》等主流刊物已发表他们的大量作品,但文学毕竟应有其特殊的质地和要求,不能降低对他们这一代的评价标准。这时,对80后来说,文学自上的演练与高下之分,需要既有才力更要有定力,而沉寂、思考、阅读显得尤为重要。文坛前辈们认为,对传统历史文化、时代精神、当下社会心理、基本的理论等等的了解与掌握是必要的,因为这些是促使有效的写作资源形成的重要因素。在诱惑丛生的当下,谁能保持必要的独立和清醒,能够不断地超越、否定自己,维系内心的一份纯净,将文学创作进行到底,谁便能真正地傲立文坛。
  1978年出生的“天下霸唱”,继郁秀之后,又以70年代生人的身份,为80后作家开了一个先河。
  “天下霸唱”笔名来源于网络游戏,原名张牧野,天津人。2006年开始,他在网上连载以古典文化和盗墓为题材的探险小说《鬼吹灯》,吸引了上千万网友阅读,之后又被编辑成实体书出版,还被改编成网络游戏和电影,风靡华语文坛。
  相反,“天下霸唱”本人却非常低调,很少接受媒体采访或者自我炒作。2007年的热词里,“鬼吹灯”是无论如何也避不开的,但却只有少数人知道这本奇书背后作者的情况。一些文学评论家认为,《鬼吹灯》以悬念、刺激的情节和极具想象力为特点,她依然应该归于“80后”文学或者新生代文学的范畴里。不同的是,“她表现出罕有的厚重感,读鬼吹灯,仿佛在读一本中国墓葬史、中国考古史和中国古代文化百科全书,读者会为作者广博的知识面所折服。”
  《鬼吹灯》的成功让“80后”作家们了解到,青春校园也好、个人感情抒发也好,都有它们的局限性,也就是读者永远不可能占到大多数,文学思想性永远不可能拔高到更上层次的台阶,文化修养、国学知识在创作中很重要。
  从青少年追捧周杰伦中国风的歌曲《青花瓷》、《发如雪》、《千里之外》,到各大论坛古典诗词版面越来越多青少年网友的身影,我们惊喜地看到,追求文化厚重感,在一部分的“80后”作家里成了潮流,而且有越来越明显的趋势

附:《观察与思考》杂志2008年第17期目录
    主办单位: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刊物性质:大型时政新闻类半月刊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8-8512
    国内统一刊号:CN33-1217

  独家策划
  16 湖州80后女作家群异军突起
  17 青春好年华 文坛新力量
  21 纯真而青涩的浪漫情怀
  25 朱十一:睿智女子的写意人生
  26 茅立帅:指尖流过的精致
  27 黄璐叶丹:搭上80后的末班车
  28 80后文学,笑泪更迭十年路

来源:新浪网新闻中心:http://news.sina.com.cn/c/2008-09-02/152816218548.s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8:48 , Processed in 0.10697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