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师指令运用探析[zt]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25 09:32: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师指令运用探析[zt]



幼儿园一日活动是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一日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师指令的作用。教师指令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为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对幼儿发出的指示和命令。教师的指令贯穿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幼儿每天从入园到离园的各项活动,起初都要依靠教师的指令来进行。
一、教师指令运用的活动环节
幼儿园一日活动是每日保教工作的总和,主要包括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如何使这些活动能够顺利开展,教师指令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生活活动指满足幼儿基本生活需要的活动,主要包括进餐、睡眠、盥洗等。生活活动是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与习惯的重要途径。生活活动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反复出现,客观上为幼儿提供了反复练习与实践的机会。教师在此环节中运用适宜指令,能让幼儿在较短的时间内明白该做什么事,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通过指令,也使幼儿在其中逐步习得自理、自护的方法,逐渐能独立做事,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游戏活动是指幼儿主动自愿的,在假想的情景中反应现实生活,并伴随愉悦情绪发生的一种社会性活动,能够充分满足幼儿玩的需要。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与幼儿密不可分,为幼儿所喜爱。教师在此环节中运用适宜指令,能够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便于游戏活动的顺利开展,也能促进游戏价值的更好实现,从而取得较好的游戏活动效果。
教学活动是指由教师有计划、有目的进行的对幼儿施加影响的活动。教学活动中更多地强调教师的作用,教师承担着向幼儿传递人类和民族文化遗产的任务。教师指令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关系到教学内容能否较快地转化为幼儿自己的知识、技能、能力和行为习惯等,关系到能否发挥幼儿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指令至关重要。
二、教师指令运用的类型
根据教师指令是否借助语言,将教师指令分为语言指令与非语言指令两大类。语言指令指借助语言发出的指令。非语言指令指不借助语言发出的指令。

语言指令主要包括命令指令、童谣指令、隐喻指令三种类型。第一,命令指令指运用指示性语言,带有命令口吻的指令,比如“上厕所”、“洗手”“立正”、“安静”、“一个跟一个”等。命令指令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而且语言简短,便于幼儿理解,因此在一日活动的各环节随处可见,几乎每个教师都会使用,运用频率高。第二,童谣指令指借用童谣作为指令,包括教师根据童谣创编的手指游戏,如“大拇哥(伸大拇指),二拇弟(伸食指),三大个子(伸中指),四兄弟(伸无名指),小五妮子去看戏(伸小指),看的什么戏,西游记(做猴子状)”等。这类指令含有童谣浅显生动、韵律响亮、童趣盎然的特点,为幼儿所喜爱,从而促使幼儿在一种愉快的情绪中去理解和完成教师指令的意图,使幼儿在无意识中获得某种知识或技能以及某种社会规范。这种指令在一日活动的各环节均有体现,主要用在幼儿的行为规范方面。第三,隐喻指令指不直接表达指令的意图,有一定的隐蔽性,一般用在活动纪律的维护方面,如在活动中提醒幼儿“小猫走路”,其隐含的意义是请幼儿走路是落脚要轻,尽可能不发出声音。隐喻指令在使用时会结合幼儿熟悉、喜爱的事物,因此在指令下达后幼儿会欣然接受,便于活动的继续进行。

非语言指令主要包括乐曲指令、动作指令、标识指令三种类型。乐曲指令指由教师借助乐器发出的指令。常见的有教师使用钢琴、电子琴、手风琴等乐器弹奏固定乐曲,幼儿在一听到这种乐曲的时候就会坐好、搬凳子、上厕所等。乐曲指令,不仅能够让幼儿按指令意图做事,还能为幼儿创设宽松愉悦的环境,幼儿在完成教师指令的同时,增强了节奏感与乐感,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动作指令指教师主要通过肢体来发出的指令,如拍手、跺脚、抬手等。动作指令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用肢体表达意图,如伸手向左,示意幼儿向左看齐;另一种是就用肢体动作表达隐喻含义,如教师在教育活动之前让幼儿拍手,拍手的节奏逐渐加快,声音逐渐变大,然后拍手的节奏逐渐变慢,声音逐渐变小,直到听不到声音。这样幼儿保持安静,教师开始正式的教育活动。标识指令指借用图案、数字、线条等发出的指令,如在活动场地,教师在地面用即时贴粘出小圆点,每一个小圆点代表每个幼儿的位置,教师在几次教幼儿如何站以后,幼儿就能根据小圆点找到自己的位置站好。可以说类似圆点一样的标识指令,为教师的日常工作减去了很多麻烦,有其便利性。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师运用的指令包括语言指令与非语言指令。不论哪种指令,都会对幼儿园各项活动的开展起作用。但是,在幼儿园中我们也会发现,教师在运用某些指令时,运用方式不得当,反而阻碍了活动的进行或不利于幼儿的发展。因此,在使用教师指令时,需要考虑教师指令运用的原则。
三、教师指令运用的原则
第一,逻辑性原则。教师指令的逻辑性,是指教师在使用指令的时候,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发出指令。幼儿的逻辑思维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仅能理解和掌握一些日常生活概念,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注意指令的逻辑性与事物的客观规律性。相反,教师在使用指令时需注意考虑事物的逻辑性,以便于幼儿掌握正确的信息,促进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
第二,针对性原则。教师指令的针对性指的是,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习环境或学习材料,对不同年龄的幼儿运用不同的指令,也即需要因材施教。教师在活动中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不同特点的幼儿需要使用不同的指令,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使教师的指令有的放矢。幼儿教师指令需要因人而异,因学习内容而异,因学习环境而异,因时间变化而异等,这是针对性原则所要求的。
第三,形象性原则。教师指令要尽可能的创造直观形象,帮助幼儿理解和感知各种抽象事物、概念等。因为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直观、生动、具体的事物,特别是对观念的理解,更需要借助于形象。教师指令的形象性能使激发幼儿兴趣,把幼儿的潜在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自觉、主动地学习。
第四,引导性原则。教师指令的引导性是指教师的指令不能盲目,要有明确的方向、目标,引导幼儿达成活动的目标。教师在发出指令前,自己先要想清楚,这个指令有没有达到自己的预设目标,如果与预设目标无关,应调整自己的指令,使其与教育目标相符。在指令发出后,教师指令的引导性原则为活动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一条便捷。
四、教师指令的运用策略
在教师指令运用的过程中,除了要遵循以上的一些原则外,还需要运用适宜的策略。运用适宜的教育策略,能使教师指令游戏化,充满趣味性,赋予指令以游戏的性质,赋予幼儿以角色的意识,很容易使指令本身成为幼儿的内在动机而得到响应,这些游戏化的指令远比直接生硬的指令更容易奏效,只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指令都可以通过游戏化的方式来提高趣味性,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功效。因此在运用教师指令时,需要使用以下策略,以保证教师指令的适宜性,使指令更有效。
首先,确保指令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每个年龄段的幼儿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幼儿年龄小,社会经验比较单薄,对教师教育意图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在下达指令时应考虑幼儿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使用简单、形象、生动、有趣的指令,使幼儿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中接受指令,逐步适应幼儿园的环境,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在此过程中习得更多的知识与规范,促进自身发展;
其次,注意下达指令的对象和具体情景。具体问题具体处理,每个幼儿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独有的个性特征,在对幼儿发出指令时要注意个体差异性。而且某些指令对集体和对个人所产生的效果不一样,有的只能用于集体,有些只能用于个人,教师在运用过程中应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同时,在对集体下达指令时,应关注到全体幼儿,让每个幼儿都能理解并执行,不能忽视个别,让所有幼儿都有进步,让每个幼儿都能有所发展。
再次,注意发挥指令的教育价值。适宜的指令有着特殊的教育作用,运用指令要考虑指令作用的体现,让幼儿在指令中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需要教师全方面进行把握,既要考虑指令内容,又要关注幼儿,还要灵活处理,随机应变,努力使指令在不断的发出和执行中,做到“润物细无声”。
最后,对指令的运用进行反思,规范教师的指令行为。教育不是生成的某种计划或安排,它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指令在运用过程当中也是一样的,教师应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查找在运用过程当中的不足,不断进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教师指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指令使用得当,有助于幼儿在温馨、快乐的心理环境下对常规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在教育过程中,幼儿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通过形象、生动、有趣的指令,达到教育的无痕,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轻松接受,乐于执行,也才能让指令散发教育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高荆丽.组织好幼儿一日活动——促进幼儿个性全面和谐发展[J].石油教育1994,4.
[2]郭彬.怎样有效组织幼儿一日活动[J].黑河教育,1998,1.
[3]郭林花.英语专业教师课堂指令性言语行为研究 [J].山东外语教学,2005,3.
[4]赵常青.中学英语课堂提问与指令初探[J].教育艺术1999,9.
[5] 托亚,夏志兰.论礼貌原则指导下的课堂指令[J].语文学刊,2006,8.
[6]冯燕宁.指令[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5,7.
[7]朱小娟.幼儿教师适宜行为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30 07:27 , Processed in 0.07988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