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94|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金伯兴书法欣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8-26 20:43: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金伯兴书法欣赏
翼 如
   金伯兴是位立足湖北书坛、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书法家。他以踏实、勤奋、执着的作风,在繁忙的组织工作之余,创作出了许多富有个人风格的书法作品,为书法界人士所推崇。
   深入领悟金伯兴的书法语言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在金白兴的艺术世界里,到处都充满了矛盾:传统与创新,变异与统一乃至雄强与儒雅、轻灵与生拙等等,所有这些矛盾,都决定了金伯兴书法的复杂性。
   对传统与创新的表现无疑是金伯兴书法语言机制的主体。金伯兴的书法首先是传统的,这种传统深深地蕴含在其师古而不泥古。粗粗看来,金伯兴的作品里传统的东西似乎不多,但若欣赏者沉静一下心理,仔细品味一下他的作品,就会发现、他的作品与传统渊源颇深:线条取自颜鲁公的凝重、淳古,转折的提按与北魏碑刻有着极大的契机,时而出现的破锋则与米襄阳的“刷笔”灵犀相通,而雄强、刚毅书风中透露出的悄然的书卷气息更是千百年来文人书法的共同特点。当然,相对于传统来说,金伯兴更是一位革新派。一部书法发展史实际上便是一部书法衍变史。要想在历史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的落脚点,如果只是一味地雷同无疑是痴人说梦。有识于此,金伯兴在自己的领域里展开了大胆变革。这种变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对传统技法的突破。由于对传统技法积累甚久,所以金伯兴在这方面的突破亦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之上,在以传统的中锋用笔主旋律得到体现的前提下,金伯
兴大胆地削繁就简,在笔法上并不按步就班,而是无所顾忌,轻松自在地把握空间,恰如其分地靠控制笔锋的运行速度来表现自己的情性,同时巧妙地将魏碑的某些笔法掺人行书之中,方圆并使,使得作品别开生面。此外,金伯兴还在作品中创造性地使用破锋,破锋从墨色中分离出来形成黑白反差,从而打破作品平板的局面。二、在结体上的突破。在金伯兴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结体是随机应变的,很少有与古人或今人结体相同的字在这方面作者一直都是抱着与别人绝不雷同的宗旨自出心机,但这种自出心机却又是在人们的可接受范围之内,有时候他的字变化得让你意想不到,你却又不得不叫好,他具有个人特色的结体,是一种千百次磨炼后反璞归真、大智若愚。所以,当他的个性的结体和个性的笔法、墨法结合之后,在不懂书法或是初涉书法的人看来,往往是陌生的,不理解,甚至有“难登大雅之堂”之嫌,孰不知,他的作品是历经“大雅”之后的更高意义上的审美体现。三、在章法上的突破。相对于前两者来说,这一点似乎微不足道,但相对今天书坛上铺天盖地的程式化作品,这一点却又不得不说。金伯兴作品的章法是立体式的。这首先借助于他厚重凝练的书风,同时熟练的运墨技巧又加快了作品的节奏。笔墨轻重缓急在作品里表现出来之后,使观赏者欣赏其作品仿如欣赏油画一般,作品里不同字与观赏者有着不同距离立体地呈现在观赏者面前。金伯兴亦注重章法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作品大都错落有致呈跳跃性,一点也不显得流俗和呆滞。综归金伯兴作品在笔法、结构、章法上的突破,所以我们说他是一位传统意义上的革新书家,而不是一位墨守陈
规的书匠。
   当今流行作品大都以精、细、小、雅为特点。但金伯兴的作品却大异于此,他的作品首先是“粗”,这主要体现在笔法上,金伯兴并不为勉强追求某个笔划的精到而仔细雕琢,或许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其以雄强、生拙为主体的风格,金伯兴走向相反,形成自己不事雕琢的独特笔法。他的作品是大刀阔斧不拘小节的,所以与小、雅亦难以切合。所有这些与大多数人相去甚远的追求,给金伯兴带来了艺术上的个性,同时也给他带来了苦闷,那就是观赏者对作者的不理解乃至误解。虽或如此,金伯兴仍然与时代的脉膊紧紧地贴在一起,走自己的路。因为时代的共同特点是求变化、快节奏、潇洒、浪漫,而这正是他的作品富有个性的重要原因,也是他的成功创造之所在。
  金伯兴追求每一幅作品都要各具面目,但大体风格又要统一。展现在大家面前的作品,每一幅都有自己独到之处,同一个字在同一幅作品或不同的作品里都有不同的写法。有的作品雄猛刚强如勇武之土,有的在雄猛中又透出丝丝俊雅之气,有的是峥峥傲骨书生,有的是粗头乱服布衣……虽然形式、追求不一样,在气息上也稍有差异,但整体风格基调却是一致的:生拙、雄强。金伯兴是一位明智的艺术家,他力避雷同、单一,所以他的作品,生拙中有俊雅,雄强中又透露出轻灵的神彩。
   古人有言,“功夫不负有心人”,虽然在艺术的世界里不尽如此,但是金伯兴的书法作品,却与其独特领悟和奋发精神是分不开的。随着金伯兴在创作实践中的不断积淀,我们相信,他将会有更好的作品展现在明天。
《书画印》1995年第2期
2#
 楼主| 发表于 2008-8-26 20:46:50 | 只看该作者


3#
 楼主| 发表于 2008-8-26 20:48:05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08-8-26 20:49:07 | 只看该作者
5#
 楼主| 发表于 2008-8-26 20:50:49 | 只看该作者
请点击小图看大图

以上为2007年新作


金伯兴小品

6#
 楼主| 发表于 2008-9-1 09:27:39 | 只看该作者
3_49_3.jpg (68.31 KB)
2002-8-30 09:44
7#
 楼主| 发表于 2008-9-17 15:54:20 | 只看该作者
金师说:
欢迎新老书友来家切磋,来时一定带上你的作品。有了作品话就多了。我能说上的一定会说,当然说的对与错,你都不要太在意。

金师新居
通址:430071 武汉市武昌洪山体 育馆南路1号 星海虹城7-1-1001

电话:027-87716909   
          13707180022
8#
 楼主| 发表于 2008-9-17 16:00:50 | 只看该作者
9#
 楼主| 发表于 2008-9-17 16:03:59 | 只看该作者
[img=http://sznews.zjol.com.cn/gb/node2/node16/node563/node584/images/14721.jpg]页[/img]
[img=http://sznews.zjol.com.cn/gb/node2/node16/node563/node584/images/15086.jpg]页[/img]
[img=http://sznews.zjol.com.cn/gb/node2/node16/node563/node584/images/15087.jpg]页[/img]
[img=http://sznews.zjol.com.cn/gb/node2/node16/node563/node584/images/15091.jpg]页[/img]
[img=http://sznews.zjol.com.cn/gb/node2/node16/node563/node584/images/15092.jpg]页[/img]
[img=http://sznews.zjol.com.cn/gb/node2/node16/node563/node584/images/15093.jpg]页[/img]
[img=http://sznews.zjol.com.cn/gb/node2/node16/node563/node584/images/15094.jpg]页[/img]
[img=http://sznews.zjol.com.cn/gb/node2/node16/node563/node584/images/15095.jpg]页[/img]
[img=http://sznews.zjol.com.cn/gb/node2/node16/node563/node584/images/15096.jpg]页[/img]

              琢与朴----金伯兴书艺中的“这个样子”

                                 严学章

乍一看,金伯兴的书法并不起眼。但若把金氏之书与当前“流行书风”进行比较,或者将金氏之书置于僻静的小巷进行理性的解析,而不是置于嘈杂的闹市让其淹沉在喋喋不休的价格叫卖声中,金氏之书“这一个”的价值
便凸现出来——“灯火阑珊处”的孤寂者一旦在回首之间被注目,意味着是橄榄般悠长久远。这便是“孤寂者”的魅力。
金伯兴说:“我研习书法,注重从碑帖中吸取营养,从事物中感悟书理,更注重以时代精神和人格力量造就自我,日积月累,在苦苦乐乐的追求中,我的字不知不觉地写成了这个样子。”
这段写在《金伯兴书法作品集》后记中的话,似有老生常谈的味道——一般的书家也会走这条路。所不同的是,金伯兴更注重“造就自我”,苦苦地寻觅着生命深层的属于自己的“这个样子”,我反反复复地解读了金伯兴录入集子中的46件作品,以为用“琢、朴”两个字阐释金伯兴书艺天地中的“这个样子”更为贴切。
“琢”是功夫,是精雕细刻,是日积月累的追求和磨合。几十年来,金伯兴“琢”得很苦、很累,执著得近乎痴迷,故此,这活儿他也做的特别精细地道,且风味独具。对书艺的琢磨,金伯兴不同于时下的一些“聪明者”:要么固守一家成为古人的奴才,要么东奔西突成为展览会竞技场的宠儿——如此作派固然能得逞一时,但终因缺乏自我而好景不长。金伯兴总是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站在“理性”的高度,于总揽全局中反观自我,于眼花缭乱的时代场境中保持并调整自己的追求。在“法”的琢磨上,金伯兴坚持碑帖互化,以帖法的灵动化解碑法的方峻,以碑的粗阔磨合帖的柔弱,尤其在点画的起止处,在对笔触落纸与离纸一瞬间的长期研究和反复揣摩中,逐
步形成了金伯兴自己独特的笔触方式——“敲法”。在金伯兴的书作里,每一点画,都可以看到或聆听到这种“敲”的音象。这种震宕跳掷的“敲法”用笔,落则如碑版的敦厚,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且不“闷”;起则如帖札的轻灵,振迅天真,使转自如且不“飘”。以“敲法”运笔去连接碑帖的血脉,正是成就金伯兴“这个样子”的独特手法。在“意”的琢磨上,金伯兴谋求民间书法与文人书法的互化。民间书法与文人书法在“意”上存在着较大差异性。民间书法重在“率意”,它并不注重“法”的锤炼,即民间书法表现的是一种原始性的“率意”;
文人书法重在有“文意”;尽管“文意”的深层动力也来自“率意”,但这种率意是文化了的“率意”,是经过“法”洗礼了的“率意”。毋庸置疑,金伯兴曾于正统法帖下过很深的功夫,诸如二王、颜、米、汉隶等等,在达到“字正腔圆”以后,金伯兴开始对民间书法进行研究,在得法之后转向民间,将文人之意与民间之意予以琢磨成“这个样子”——率意却不粗头乱服,文雅却不故作清高,于率意和雅逸之中洋溢着一种灵气。
朴,乃是金伯兴对书艺理想的追求。在金伯兴的所有书作里,朴的气息总是弥漫其中的。金伯兴所以对“朴”情有独钟既源于他对“法”的长期琢磨——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又源于他对“意”的长期感悟—民间书法与文人书法本身就固有真例朴的意趣;更源于他对自我生命存在状态的体察——“注重以时代精神和人格力量造就自我”。朴作为一种美学命题,在金伯兴的书法创作中常常显现出一定的变异性。如毛泽东词《沁园春" 雪》、岑参诗《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等,这一类作品的气息指向“朴茂”:茂密的章法,随机的结体,洋洋洒洒的“敲笔”,呈现出一种苍苍茫茫的意象,书意与诗意浑然一体。而另一类作品,如楹联警句、斗方小品等,作品的气息又偏重于“朴拙”:于“重、拙、大”里去诠释“朴”的意味。若以时空的观众去体察金伯兴的“朴茂、朴拙”,便使人感到,“朴茂”亲吻着审美的现代形态,“朴拙”则呼唤着审美的古典形态。这昭示出金伯兴对艺术理想“朴’的追求,具有独特品格“这个样子”的一贯性和变异性。“朴”成“这个样子”,可以体味到金伯兴的书法观, 不是封闭的保守的而是开放的创造的。
金伯兴长期义无反顾地琢磨着自已的“这个样子”,其技法的磨练已十分精熟。其对“朴”的演绎已到了“熟拙”的层面,倘若其书艺循此进一步提高,进而达到“生拙”的境界,金伯兴的“这个样子”或许更耐人寻味----“朴”得绵长而久远。
《书法通讯》1999年第4期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9-17 16:08:18 | 只看该作者
[img=http://sznews.zjol.com.cn/gb/node2/node16/node563/node584/images/14721.jpg]页[/img]
[img=http://sznews.zjol.com.cn/gb/node2/node16/node563/node584/images/15086.jpg]页[/img]
[img=http://sznews.zjol.com.cn/gb/node2/node16/node563/node584/images/15087.jpg]页[/img]
[img=http://sznews.zjol.com.cn/gb/node2/node16/node563/node584/images/15091.jpg]页[/img]
[img=http://sznews.zjol.com.cn/gb/node2/node16/node563/node584/images/15092.jpg]页[/img]
[img=http://sznews.zjol.com.cn/gb/node2/node16/node563/node584/images/15093.jpg]页[/img]
[img=http://sznews.zjol.com.cn/gb/node2/node16/node563/node584/images/15094.jpg]页[/img]
[img=http://sznews.zjol.com.cn/gb/node2/node16/node563/node584/images/15095.jpg]页[/img]
[img=http://sznews.zjol.com.cn/gb/node2/node16/node563/node584/images/15096.jpg]页[/img]

              琢与朴----金伯兴书艺中的“这个样子”

                                 严学章

乍一看,金伯兴的书法并不起眼。但若把金氏之书与当前“流行书风”进行比较,或者将金氏之书置于僻静的小巷进行理性的解析,而不是置于嘈杂的闹市让其淹沉在喋喋不休的价格叫卖声中,金氏之书“这一个”的价值
便凸现出来——“灯火阑珊处”的孤寂者一旦在回首之间被注目,意味着是橄榄般悠长久远。这便是“孤寂者”的魅力。
金伯兴说:“我研习书法,注重从碑帖中吸取营养,从事物中感悟书理,更注重以时代精神和人格力量造就自我,日积月累,在苦苦乐乐的追求中,我的字不知不觉地写成了这个样子。”
这段写在《金伯兴书法作品集》后记中的话,似有老生常谈的味道——一般的书家也会走这条路。所不同的是,金伯兴更注重“造就自我”,苦苦地寻觅着生命深层的属于自己的“这个样子”,我反反复复地解读了金伯兴录入集子中的46件作品,以为用“琢、朴”两个字阐释金伯兴书艺天地中的“这个样子”更为贴切。
“琢”是功夫,是精雕细刻,是日积月累的追求和磨合。几十年来,金伯兴“琢”得很苦、很累,执著得近乎痴迷,故此,这活儿他也做的特别精细地道,且风味独具。对书艺的琢磨,金伯兴不同于时下的一些“聪明者”:要么固守一家成为古人的奴才,要么东奔西突成为展览会竞技场的宠儿——如此作派固然能得逞一时,但终因缺乏自我而好景不长。金伯兴总是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站在“理性”的高度,于总揽全局中反观自我,于眼花缭乱的时代场境中保持并调整自己的追求。在“法”的琢磨上,金伯兴坚持碑帖互化,以帖法的灵动化解碑法的方峻,以碑的粗阔磨合帖的柔弱,尤其在点画的起止处,在对笔触落纸与离纸一瞬间的长期研究和反复揣摩中,逐
步形成了金伯兴自己独特的笔触方式——“敲法”。在金伯兴的书作里,每一点画,都可以看到或聆听到这种“敲”的音象。这种震宕跳掷的“敲法”用笔,落则如碑版的敦厚,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且不“闷”;起则如帖札的轻灵,振迅天真,使转自如且不“飘”。以“敲法”运笔去连接碑帖的血脉,正是成就金伯兴“这个样子”的独特手法。在“意”的琢磨上,金伯兴谋求民间书法与文人书法的互化。民间书法与文人书法在“意”上存在着较大差异性。民间书法重在“率意”,它并不注重“法”的锤炼,即民间书法表现的是一种原始性的“率意”;
文人书法重在有“文意”;尽管“文意”的深层动力也来自“率意”,但这种率意是文化了的“率意”,是经过“法”洗礼了的“率意”。毋庸置疑,金伯兴曾于正统法帖下过很深的功夫,诸如二王、颜、米、汉隶等等,在达到“字正腔圆”以后,金伯兴开始对民间书法进行研究,在得法之后转向民间,将文人之意与民间之意予以琢磨成“这个样子”——率意却不粗头乱服,文雅却不故作清高,于率意和雅逸之中洋溢着一种灵气。
朴,乃是金伯兴对书艺理想的追求。在金伯兴的所有书作里,朴的气息总是弥漫其中的。金伯兴所以对“朴”情有独钟既源于他对“法”的长期琢磨——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又源于他对“意”的长期感悟—民间书法与文人书法本身就固有真例朴的意趣;更源于他对自我生命存在状态的体察——“注重以时代精神和人格力量造就自我”。朴作为一种美学命题,在金伯兴的书法创作中常常显现出一定的变异性。如毛泽东词《沁园春" 雪》、岑参诗《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等,这一类作品的气息指向“朴茂”:茂密的章法,随机的结体,洋洋洒洒的“敲笔”,呈现出一种苍苍茫茫的意象,书意与诗意浑然一体。而另一类作品,如楹联警句、斗方小品等,作品的气息又偏重于“朴拙”:于“重、拙、大”里去诠释“朴”的意味。若以时空的观众去体察金伯兴的“朴茂、朴拙”,便使人感到,“朴茂”亲吻着审美的现代形态,“朴拙”则呼唤着审美的古典形态。这昭示出金伯兴对艺术理想“朴’的追求,具有独特品格“这个样子”的一贯性和变异性。“朴”成“这个样子”,可以体味到金伯兴的书法观, 不是封闭的保守的而是开放的创造的。
金伯兴长期义无反顾地琢磨着自已的“这个样子”,其技法的磨练已十分精熟。其对“朴”的演绎已到了“熟拙”的层面,倘若其书艺循此进一步提高,进而达到“生拙”的境界,金伯兴的“这个样子”或许更耐人寻味----“朴”得绵长而久远。
《书法通讯》1999年第4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5:21 , Processed in 0.13009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