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度与“适度”
一个个教学活动好比是颗颗珍珠,而各活动环节间的过渡语则是串连珍珠的丝线,缺少这条线,再好的珍珠也成不了美丽的项链。
【案例背景】
萧山区优质课如火如茶的进行着,我有幸参加了此次活动,并成为了这次评比活动的评委之一。一天六节课,参赛老师都使出了浑身的招数,进行了精心设计与准备。因此无论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教学环节的安排上,教法、学法的设计上,课件的制作上等等都是那样的新颖、完美,也充分体现了“歌唱教学”的有效性。尽管或多或少有一些小小的不足,也都是无法避免的。但是,让我为他们感到遗憾的是,他们都没有好好的或精心关注教学的过渡语,都存在着如过渡语之偏离,过渡语之作秀,过渡语之错误,过渡语之模糊等现象,从而导致有的课堂教学结构时而不紧凑,有的课堂教学环节时而不连贯,让 “过渡语” 这个小角色成了精彩课堂的一个不和谐的音符。
【案例呈现】
片段一 :1、欣赏舒伯特的《摇篮曲》。
2、聆听《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师: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世间最真挚的爱,母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是永远伴随在我们身边的,母爱,崇高伟大,母爱无处不在。小时侯,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都是妈妈摇着我们,让我们进入甜甜的梦乡,今天让我们摇着妈妈,陪伴妈妈进入甜甜的梦乡,请听《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分析:
这种充满激情和诗意的过渡语,教师意在激发学生对妈妈的爱,产生情感共鸣,更好的过渡。但在我看来,只是老师单方面的自我陶醉罢了,这样诗歌朗诵般的过渡语只是一种作秀,是一种形式,是一种距离。学生最多只是充当了“观众”的角色,是无法走进你预设的激情的。看似如此热烈,却是如此冷漠。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用评论式过渡。在对上一环节进行简要的点评后(学生参与评论),提出新的知识点,然后顺理成章的进入下一环节。这样的过渡紧扣教学主线,并能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摇篮曲的印象。
片段二:1、组织环节:在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进教室。
2、复习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师:初春的天气透着暖暖的春风,吹拂着大地,吹拂着我们,小朋友让我们一起踏着春风,轻轻地来到老师窗前。
分析:
在《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进教室,因为旋律的熟悉、动听,已经在学生们的心中产生了情感的涟漪,我想此时的他们多想随着这优美的旋律一起来唱唱,用自己的歌声来表达对老师的赞美与崇敬,然后顺理成章的进入下一环节复习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而这时你却来一段完全偏离于教学主线(老师)或者说完全无关的语言作为过渡:初春的天气透着暖暖地春风,吹拂着大地,吹拂着我们,小朋友让我们一起踏着春风,轻轻地来到老师窗前。语言很美,但是放在这里有用吗?没有。有的只是打断了刚刚在学生心里荡漾的那份对老师的柔柔的情,打断了学生想唱歌的欲望。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用顺流式的过渡语,顺流而下,直接过渡到下一环节。
片段三:1、欣赏“黑鸭子”组合演唱的歌曲《家乡》。
师: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样东西,它不能吃,不能看,却能听的到。仔细听,听到什么,老师要提问的。
分析:
我们都知道音乐是想象的艺术,随着音乐,我们就会浮想翩翩,仿佛看到了音乐所呈现的意境、情境。我们不是常问我们的学生们:“随着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那么以上老师说的音乐是不能看的,显然是错误的。还有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欣赏了一场精彩的音乐会,就如品尝了一桌美味佳肴,让我们回味无穷、留恋忘返。所以我认为,音乐为什么不能比拟成好吃的,我认为音乐比那好吃的还富有诱惑力,让我们为此而痴迷,为此而疯狂。所以我认为,我们不能把音乐局限于不能吃不能看,这完全是一个错误。在这里我们可以用直入式过渡,开门见山、简洁明了。
片段四:1、聆听表演《全都认识你》。
2、学唱歌曲《全都认识你》。
师:刚才我们用动作表现了美景,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歌曲,继续去找寻歌曲的美景吧
分析:
老师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们一起来跟琴学唱歌曲《全都认识你》,可是因为过渡语指向不明确、模糊,于是接下来便发生了老师琴声响起时,学生没有唱起来的现象。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学生不领会、不知道下面要干什么了。在前面几个环节设计都是那样精彩的情况下,因为过渡语设计的不妥,留下了遗憾。在这里我们可以用直白式过渡,指向明确,直截了当,让学生清楚的知道下面的学习任务。
【案例再现】
以下是我就案例呈现中的四个片段经过分析、反思后重新整理后的结果。
片段一:
评论式过渡
师:听完了舒伯特的摇篮曲,你有怎样的感受?(学生参与评论)是啊!让我们感受到了装在摇篮里妈妈那柔柔的、甜甜的爱,小时侯,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都是妈妈摇着我们,让我们进入甜甜的梦乡,今天让我们摇着妈妈,陪伴妈妈进入甜甜的梦乡,请听《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片段二:
顺流式过渡
师:听着这熟悉、优美的旋律,同学们也一定想来唱唱吧!那就一起唱起来吧,用最美的歌声歌唱我们敬爱的好老师吧!
片段三:
直入式过渡
师: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家乡》,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片段四:
直白式过渡
师:家乡真美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歌,用我们的歌声继续去找寻歌曲的美景吧!
【案例诠释】
★尽显过渡语艺术功能
课堂教学过渡语的功能主要是串连功能和开启功能。即把课堂中的各环节上下内容串连起来,把学生思维的大门打开,迎接新的知识的跨入。除了承上启下作用外,还要以下四方面的功能。
——过渡语之渡的“活”。即在一堂课中,运用教学过渡语把教师施教的各种手段、各个程序的内容、方法等(这些好比一颗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有机地串连起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使整个课堂上下贯通,结构紧密,浑然为一体,以整体形象感知学生。
——过渡语之渡的“巧”。课堂上运用过渡语,可以提醒学生下环节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提高学生注意力:如运用质疑和设问方式过渡可以激发思维,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为学生主动学习获取知识起一些引导作用。
——过渡语之渡的“实”。如果在教学过渡时,采用复述式或总结式过渡语,就等于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要点再重温一遍,这就给学生加深印象,有利于巩固刚才所学知识。对不足的、不清楚的地方学生还可以立即向教师质疑,可以增加一定的新知识。
——过渡语之渡的“美”。课堂教学中,如果用得巧、用得妙的教学过渡语,加上教者生动的表述,将会给课堂教学增添美感。课堂教学效益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尽显过渡语艺术魅力
1、直入式过渡,穿针引线。即教师直接引入施教的内容。此类用语大多用于一堂课的开头。如案例再现中的片段三:教师在上课时,直接说 “ 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家乡》,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当然也可以用在教学的中间环节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歌”的语言来过渡。
2、顺流式过渡,承上启下。此种类型的过渡语,是一种基本用语形式,用于课堂教学的各环节都行。如用于课堂教学中间某环节,教师就说刚才我们欣赏了什么内容,下面接着继续学唱什么内容之类的语言过渡。如案例再现中的片段二:即欣赏了《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后,顺流而下,“听着这熟悉、优美的旋律,同学们也一定想来唱唱吧!那就一起唱起来吧,用最美的歌声歌唱我们敬爱的好老师吧!”。这样的过渡紧扣主线,承上启下。
3、问题式过渡,柳暗花明。教师用一句话把上环节内容说出来,然后提出问题,引入下环节施教内容。这类过渡语可以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中常用而又较好的一种过渡手段。如果教师能够深入研究问题的提出方式,把握问题的层次和梯度,配之以声情并茂的表述,将会给你的课堂教学润色不少。
4、悬念式过渡,山穷水尽。悬念是众多学生求知欲的动力源。夸美妞斯说:“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所以,在进行下一环节教学时,不妨制造一下悬念,提出一些新的问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如案例呈现中的片段三:“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样东西,它不能吃,不能看,却能听的到。仔细听,听到什么,老师要提问的”。老师的本意很好,是在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是语言组织上出现了错误,最后弄巧成拙,过渡失效。
5、评论式过渡,各序己见。这类过渡语是教师对上环节或以前所学知识的优劣、利弊进行精要的简评,从而提出新授知识点来的一种过渡方式。如案例再现中的片段一:“听完了舒伯特的摇篮曲,你有怎样的感受?(学生参与评论)是啊!让我们感受到了装在摇篮里妈妈那柔柔的、甜甜的爱,小时侯,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都是妈妈摇着我们,让我们进入甜甜的梦乡,今天让我们摇着妈妈,陪伴妈妈进入甜甜的梦乡,请听《唱给妈妈的摇篮曲》”。简评了舒伯特的摇篮曲后,提出新授知识点《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围绕主题,环环相扣。这类过渡方式的特点,一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上环节内容的特点和作用、二是暗示学生学习下环节内容的方法,以便把上环节知识与下环节施教知识进行比较教学。
6、复述式过渡,温故知新。这类过渡语一般是把上一环节或几环节所学主要内容,复述一遍,然后过渡到下环节施教内容上来。这种过渡方式既可以给学生加深印象,还可以帮助中差生重温上环节知识点,既有温故的作用,又为新授知识作铺垫。
另外还可以根据需要采用“粘连式”、“提示式”等其他一些形式的过渡语。具体选用哪种类型的过渡语,还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的目的灵活运用,适度运用。
【结语】
精心设计的过渡语不仅是两个教学环节之间的桥梁,使教学知识环环相扣,更能步步深入,引领学生进入新的领域。所以说,教师的课堂过渡语,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