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徐杰 】《写的智慧》读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4 17:07: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徐杰 】《写的智慧》读后转载


此前我一直以为写作问题只是关乎个人的经验,作文法则和写作理论对于我来说,似乎在可有可无之间,就像厨师并无高深的烹调理论,但丝毫无妨他做出鲜美可口的食物来。所以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对写作学这个陌生的学问一直停留在这样一个肤浅的偏见上。
  但是每当我提起笔来,有时候总会有一些疑惑,比如我们为何写作?写作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为什么选择这个材料而不是那个材料?写完后为什么会有一种如释重负感?这是否表明了写作只是一种情感的宣泄?
  读完《写的智慧》洋洋170万言,我才对上面的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意识到“写作的问题是行文措辞的问题,行文措辞的问题是思维操作的问题,而思维操作的问题则是审美的问题,审美的问题是生命时空、人格的问题。”
  由此我们看到,写作之难,不是难在知识、智慧,甚至也无关是否天才,而在心灵、灵魂的层次上。过去写作学的误区就是过分的注重知识、技能,仿佛写作和泥水匠造房子的过程差不多,只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活,和人的灵魂无涉。在这样的一种认识下,写作学研究的只是停留于表层的文本(“八大块”、作文法等)上,以为靠一种简单、机械的模仿就能够提高写作能力,于是乎写作课变成了修辞练习课或者文章欣赏课。我们的学生由于缺乏心灵和灵魂的重量,写出来的文章就像余华所说的“不描写内心,专描写内分泌”。
  写作的小技巧是可以通过反复练习、训练习得的,但是写作的大技巧却需要一些灵性,所以古人说:“功夫在诗外”。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有一句话:“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这里的境界,指的便是人们在文章中所感受到的人类高远的心灵空间。它才是写作的精魂!
  从哲学上来讲,写作是人类创建秩序的行为,文章(秩序、世界)就是写者存在之所、心灵栖居之所。
  巴尔特说:“写作本质上是形式的道德,也就是作家关于他的语言本性应置于何种社会空间所作的抉择…….他的选择是良知的选择,而非功利选择,他的写作是思考文学的方式而不是文学的方式”。这决定了这种秩序的创建本质上一种选择行为,写作者在具体的“处境”的制约下产生的积极的反应选择某种写作主题,在这个“前提”(秩序)下,作者又选择了表达“前提”(秩序)的材料、结构、基调、语段、词句等等。(《写的智慧》513页)
  整个写作过程呈现为一个前提和选择互相递变的过程,其实这就是《写的智慧》里所说的“知行递变”理论:写作就是作者不断得把主体所认为的表达目的、目标(知)变成具体的写作行为、表达方式(行),当作者把写作目的(知)变为自己的行为、方式(行)后,这个“行”马上又变成新的表达目的、目标、主题,这是一个延绵不断的“知—行递变”过程。
  于是我们从老套的“双重转化”、“三级飞跃”等抽象的描述中走出来,进入到具体的中介性、操作性层面。“知行递变”模型是写作的基本原理,不仅能解释表层(显)写作行为,也能解释深层(隐)写作行为。从此,写作学从文本的浅层研究转向了思维的深层探究。
  给我印象更加深刻的是《写的智慧》里关于文章结构原理的论述,一般大多数的研究者只是注意到了文章的表层结构,而没有注意到文章的深层结构。《写的智慧》告诉我们,文章的深层结构其实就是人的思维操作,主要表现在重复和对比。这让我们马上想到了中国古代的“章法”理论——“起”、“承”、“转”、“合”,它是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规律。《庄子》也类似的说法,“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庄子说他的文章十分之七是重言,也就是反复的说,这就是重复和对比(从另一个意义上说,对比其实就反向的重复)。
  认识了深层结构后,我们就很容易的看到被深层结构所决定的表层文本结构规律是遵循“渐进”和“平列”的原则。于是,我们写文章只要针对确定的主题、基调从各个角度反复渲染、增强即可。
  到此写作学似乎只是停留在对文本进行共时、结构性的机械研究上,于是《写的智慧》第二卷提出了写作文化的概念,把写作学从静态研究的死胡同里拉出来,进入到历时性的、社会性的写作文化的研究。
  写作文化是作者的写作行为规则、文章模式和写作技巧的审美规范以及深藏在这种规则、规范之中的社会心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等化合而成的精神结构的整体(《写的智慧》468页)。它是人类写作活动的大技巧,制约着作者在创造写作秩序过程中的“选择良知”。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写好文章首先就需要“养气”,而读书无疑是个最好的方法。读书是养气,是潜移默化,而写作则是灌注,是心灵、灵魂的形式化过程。一个好作者肯定是一个好读者,读书不仅能养气,而且在阅读过程中会不知不觉的学会写文章融会贯通的一些技巧。我想,养气的过程就是一个培养写作文化精神的过程吧。
  
  《写的智慧》第三卷又提出了写作生长论,写作行为包括了很多的复杂环节,我们不应该把他们割裂来看,它们应该是一种高度秩序化的生长状态。“外在事物、对象。信息一旦被我们感受、激动,它就形成了后来的文章‘胚胎’、‘胚芽’,文章之树正是从这个‘胚芽’上生长出来的”。文章的开笔决定了整篇文章的基调,一直影响到文章的风格、词语选择、语气等,这就是一个写作生长的过程。《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说:“因为第一句话有可能成为全书的基础,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全书的风格和结构,甚至它的长短。”
  
  读完《写的智慧》,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写作学研究的高度的哲学化和高度的操作性,这是写作理论成熟的标志。比如知行递变,它不仅详细描述了写作的细节过程机制,而且也可以拓展、上升到其他领域;比如重复与对比的原理,它是宇宙构成的普遍规律,它也表现在人类的写作行为中,并能给我们的写作提供操作性极强的指导。
文章来源http://book.douban.com/review/155120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21:01 , Processed in 0.08659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