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常态中的“内力” 平实中的“匠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6 13:06: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常态中的“内力” 平实中的“匠心”


——解读刘可钦校长执教的《100以内数连加》

片段一:
(教师创设套圈游戏情景,出示淘气和笑笑得分统计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淘气 24分 29分 44分
笑笑 23分 30分 41分
师:估计谁能赢呢?
(学生陷入思考。约10秒钟后陆续举手。)
生:淘气赢。因为淘气有两次比笑笑多(边用手指第一次和第三次),而笑笑只有一次比淘气多(有的同学眼睛一亮,若有所思)。
师:同意吗?
生:不对。虽然淘气有两次多些,可一共起来(加起来的和)并不一定就多。
师:(一女孩高高举起了手)小姑娘,你说说。
生:就是淘气赢,因为第一次……(用手指,可又觉得不合适,干脆跑到台前。惹的听课教师一阵笑)第一次淘气比笑笑多一分,第二次笑笑比淘气多一分,那么,他们就一般(一样)多了。第三次淘气比笑笑多,所以淘气会赢。(说完与老师目光对视,教师用眼神给予肯定。)
师:谁听明白了。(有接近一半的孩子摇头。)
(一生高举小手,边喊“我,我”,得到允许后跑上台。)
生:刚才那小姑娘(借用老师的话,引得众笑。)说的是这样的,第一次、第二次淘气和笑笑的总分一样多,前两次就平了。关键看第三次,第三次淘气多。我就觉得淘气会赢。
师:“关键”这个词用得特别好,分析的也不错。(生自动鼓掌)。孩子,(俯下身)你叫什么名字?写在黑板上好吗?(随即从老师手中抢过粉笔就写。)
不过, “我就觉(重音)得淘气会赢”,这句话的口气不自信。淘气真的一定会赢吗?
生:会。(部分同学坚定的回答)
师:还有部分同学,也包括我,认为不一定,怎么办?
生:不相信的话(急得脖子红),我们可以加起来比一比,看到底谁多。
师:这是一个好办法,能不能试一试?
生:能。(同学算淘气的,女同学算笑笑的。)
解读一:
   
朴实无华的一个小片段,折射出的是“大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教学技艺。从平实的套圈游戏引入,“估计谁能赢”看似一个轻巧的估算设疑,却是孩子思维活动的发动机,激发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来。而学生思考的似乎不是简单的估算,而是围绕 “谁能赢”寻找解决的策略。教师“欲擒故纵”,“同意吗”、“谁听明白了”、“我也认为不一定,怎么办”寥寥数语,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数学思考,充分的暴露思维过程,学生的数学素养得以自然培育,解决问题能力得到和谐发展。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看来,朴实的教学情景,同样能激起学生的求知的欲望,思维的火花,体验数学思考的无穷乐趣。这也是刘校长提倡的“将一切教育活动常态化,将常态的工作研究化、科研化”教育思想的自然映射。

片段二:
    (学生自主计算,教室里一片繁忙,老师轻松巡视经过一男孩旁边。)
生:(主动站起来)老师我跟你说(老师很惊讶,但用期待的眼神鼓励他说下去)。我算出了淘气得了97分,我不用计算笑笑的就知道他得了97-3=94分。
师:好聪明的孩子。孩子,你能整理一下思路,待会说大家听听好吗?
生:好。(激动又信心十足)
    (陆续有孩子将已经自己的成果写在黑板上,课堂一时格外活跃。)
师:我们来看看这些算法。
生1:我是这样算的……(介绍算法,24+29+44:20+20=40,40+40=80;4+9+4=17,80+17=97。)
师:同学们能听懂吗?(齐答:能。)
生2:我是用竖式计算的……(先算的24+29=53,再算53+44=97)
生3:这种竖式不简便,用了两个竖式,我只用了一个,看(算法是用一个竖式连加)。
生2:你偷懒。
师:这里可以偷懒吗?
生:(犹豫片刻后)可以(齐)。
生4: 20+20+40=80,4+9+4=17,80+17=97。
师:你这是……
生4:我是将所有的十位上的数相加,再……
生1:这和我的差不多(第一种)。
生5:我只用口算,24+44=68,68+30=98,98-1=97。
师:哦,你先把29看成了30……这样做就比较简便,可以用口算了是吗?
……(一共汇报了8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师:这么多的算法,你觉得那种最合适?
……
生3:我觉得用竖式的方法好,不会错,心理塌实。用十位相加,个位相加,在把和相加容易错。
生5:但是它可以口算,可以用来检查计算对不对。
师:机灵狗也来了,它投的是……能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吗?
    你们想套圈吗?你想套中哪三个圈。
    (生自主列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解读二:
     
教育的价值更多的是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这样获得的结果才是生动和鲜活的(刘可钦老师语)。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着力倡导的计算教学改革的一个理念。刘校长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了一种宽松、平等的教学气氛,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学生经过探索实践,得出8种不同的算法,这些都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晶,老师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表达,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增强数学兴趣。
    教者在处理算法多样化和最优化的关系上,是一个优秀的范例。事实上是没有适合全体学生的最优化方法的,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都有其独特性。刘老师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学生在介绍和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后,教师没有急于评价,而是以平等的一员参与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肯定,或补充,或以“听懂了吗”等问题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在师生、生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选择算法;在对各种方法比较、争论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对自己选择的方法作出积极的反思与必要的改进。
    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对学生竖式计算方法的掌握,在算法多样化的背景下,教师处理的恰如其分。对机灵狗的总分计算明确要求用竖式计算,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练习保证。但在学生自主出题计算的时候,在更多的时候,仍然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片段三:
师:我也想套一套,我套了两次一共得了70分。你们猜猜,我可能套中了哪两只小动物。
生:小白兔和蜗牛,加起来正好是70分。
师:一定是吗?
生:还有一种可能是小乌龟和小花狗,也是70分。
师:“可能”这个词用得非常好。
生:应该这样说,老师套中的可能是小乌龟和小花狗,也有可能是小白兔和蜗牛。
解读三:
   
这个小小的环节,体现了教者在预设中的“匠心”。学生的数学素养、意识不是靠一两节课所能培养的,刘校长把握可利用的教学素材和时机,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适时渗透估算、统计(可能性)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而在课堂交流中,教师抓住学生谈话中的有利资源(“可能”一词)  在“捕捉”中生成师生互动的火花。细小见精髓,看似朴实的教学小片段,让我们再次深切感受到刘校长处处为学生着想,为学生的发展着想的育人思想。
感悟
  从刘校长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似乎能感受到专家在潜移默化中给我们带来的引领:
1、 课堂教学应返璞归真。
生活化的情景教学给数学课堂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几乎成了新课
程实施的标志,深入众多教师的心灵。每每设计一节课,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创设怎样的情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这无疑是积极的一面。但这充其量也只是一种形式,事实上,我们的视线更应该关注教学内容的内涵和本质,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表达。仅仅靠情景是不够的,更应该思考怎样借助有趣的学习内容,以及不同理解方式的交流和碰撞,去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这样才是丰实和鲜活的。
  刘校长在教学中采用的是教材中朴实的套圈情景,没有多媒体的渲染,更没有夸张的表扬,她仅借助于 “粉笔+黑板+书本(插图)”的传统手段,而课堂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主动、投入和专注,是那么真实、自然、和谐。看来,反璞归真的课堂,应该是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因该是生生、师生之间思维火花的碰撞,应该是师生共渡的一段独特生命历程的体验。
2、 让学生经历数学文化的创造过程。
“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不能是一味的听讲、模仿和练习,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应该是一个生动、丰富、主动和富有个性的思考和实践过程。
刘校长鼓励学生自己思考、探索和发现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24+29+44)方法,并鼓励学生相互分享彼此的成果。这里由于分析、讨论用时过多,在课上好象练习的时间就少了一些,究竟是先告诉学生应该怎么算后用大量的习题巩固好?还是让学生自己发现对这类问题应该怎么算,但练习少一点好?答案很清楚。数学学习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被动的接受过程,应该学生是自己体验、探索、实践的过程,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做”数学、“想”数学,尽量减少直接“灌输”,这正是人们常说的“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于渔”。
3、 教学目标的有机整合。
片段三中,刘校长将估算与运算合理交融,设计精当。将看似孤立存在的各个知识点的内容,各块目标的达成,利用有利的教学资源相机整合,水乳交融,协同并进。在这种情景下,估算显得必要,显得自然,使得学生在毫无意识的情景下学习了估算,在不知觉中练习了估算的技能。“浑然天成”!在这里,不再是为了估算而估算,而是学生的自主选择,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和必要的“脚手架”。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成就完美”!从这个“细小”的环节中,我们可以见其“精髓”:处处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为学生的发展着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3 19:34 , Processed in 0.10188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