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视联话写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24 12:39: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重视联话写作

      作者:韩 崇 文      话者,谈论也。联话,顾名思义,即谈论楹联的文章。《中国对联大辞典》有关“联话”的释义是这样写的:“与诗话、词话相仿佛的一种文体。清•梁章钜所创。以《楹联丛话》(1840),《楹联续话》(1843),《楹联三话》(1847)为代表。属笔记文学,继而成为联书中一大门类。这种联话,可纪实,可摘引,可评论,可辨正,长短不拘,详略不定,数量不限,灵活自由,保存史料丰富,一般较为准确,是研究楹联的重要资料。”这一段话是对“联话”的准确定性,也是界定“联话”的重要标准。       在梁章钜此后的百十多年,虽然出现了不少联话作家及联话作品,但总的数量并不是很多。2000年8月,龚联寿先生编辑的《联话丛编》,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计收明清至明国时期的29家联话37种,这是当代一部集大成的联话著作,其功效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时代的前进,联话也处在发展变化之中,楹联大家梁羽生先生指出:“前人的联话(可以梁章钜的《楹联丛话》为代表),多偏重于掌故方面,把一副对联的来历交代清楚便算了事。有时甚至只录联语,别无注释,令一般读者求解无从。近代的联话,则比较多一点触及历史的研究和文学的赏析了。”这些都是很中肯的论断,应当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他还说:“我觉得,在对联这个‘特殊的文学领域’,大部分还是有待开发的处女地,许许多多的名联,还是有待我们从文史两方面去研究它的。”梁先生这些话,为我们指出了联话写作的一个方面。他的联话著作《名联谈趣》,从一个侧面为我们提供了联话的写作范例。当然,联话的写作领域是非常广阔的,有关楹联的方方面面,它都可以去涉足,探索,总结。       我们都知道,联话是联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那些学术性很强的联论,却不在联话之内。对联掌故是联话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那些纯文学的非真人真事的对联故事,却不在联话的范畴之内。       联话是一种较为随意、杂驳的文章,它既可论联宗旨,也可溯联渊源,既可评论联作,也可摘录佳句,既可漫说联法,也可考订讹误,是一种把史、论、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       联话的写作,在形式上与诗话、词话虽有共同之处,但绝不可以完全套用诗话、词话的形式来填充联话内容。联话的写作,应充分研究对联的独特性,从对联创作的实践中,去分析、综合、概括、提炼,写出生动活泼、针对性很强的联话来。即应用全新的视觉,全新的观点,写出具有浓厚对联特色的联话来。       近二十年来,散见于楹联报刊上的联话文章,数量也不算少,但整理成册的联话著作,数量却十分有限,因此,重视联话的写作、编辑、出版,是当今突显的重要工作之一。常江先生说得好,我们楹联界有一个好传统,联家既能创作对联,又能研究理论。因此,我们的联话作家数量是十分可观的。希望广大联家,重视联话的写作,用心血和汗水共同浇灌联话这枝美丽的民族之花,使其枝繁叶茂,多姿多态,万紫千红,花香果硕。       最后,我用一首五言古风和一副七言回文联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一副回文对,   字少乾坤大,   上下左右读,   处处皆联话。   
     话联联话联联话   联话话联话话联          转自 河东楹联网 http://www.hdylw.com.cn/bbs/viewthread.php?tid=674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14:32 , Processed in 0.09497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