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6|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联的平仄格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30 12:04: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联的平仄格式
漆顺昌


一、对联为什么要讲究平仄
(一)、“源于近体诗”说
汉语字音在《诗经》中即已分别出声调。但在六朝以前,还没有四声的名称。齐梁时,沈约(441-513)等人方以平、上、去、入四字作为各类的调名,总称四声。沈等同时创“八病”之说,要求作诗讲究声调,避免八病。自此,由原先不讲平仄的古体诗向讲平仄的近体诗迈进。但古体诗作为一种诗体,仍与近体诗并存,直至当今。
律诗出现后,其中讲究对仗的中间四句便构成两副工整的七字联,而且这两副对联往往是全诗的精华、警句,有时人们便单独取出来书写,悬挂于书斋中,就成为书斋对联。律诗的不用韵句句脚为仄声字,用韵句句脚为平声字,这相当于对联上联联脚为仄声,下联联脚为平声。后来由单边五字和单边七字的律句联不断加长,就形成了每边多句的律句联,但联脚仍保持仄起平收。再进一步,便出现了不受律诗格律限制的非律句联。也就是说,对联来源于律诗。对联之所以讲平仄,是受其母体——律诗的遗传基因的影响。在三、四十年以前,人们大多相信此说。
(二)、“音韵和谐”说
时至今日,联界同仁当然不甘心把对联看成是诗的附庸,便反对“对联源于律诗”说,认为对联和律诗至少是由古已有之的对偶句并行发展而成熟的,有的甚至认为律诗是由对联膨胀而形成的。这就出现一个问题:诗是要“吟”的,词曲是要配乐而唱的,当然要讲究声韵;对联不吟不唱,只与绘画等同属于“视觉艺术”,与“听觉”无关。对联既与听觉无关,为什么还要讲究平仄?
一般认为,对联虽不吟不唱,但在欣赏时仍然要默读或朗诵,仍要追求音韵和谐,仍然要讲平仄。例如词,在它的极盛时期北宋,每个词牌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的,所以前人把作词称为“倚声填词”或“按谱填词”,是要严格讲平仄的。南宋以来,词渐渐脱离音乐而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不复歌唱了。但直至今日,填词仍是要依词牌配平仄的。我国词学家夏承焘(1900-1968)对此的看法是:“词既失乐,离乐工之器而为文纸上之物,则其需要文字声调也更切,此与汉魏赋家之研炼浮切,永明周沈之发明四声,同一理势”。(《月轮山词论集》。)北曲的情况与此相同。所以对联虽不吟不唱,也要保持其声韵和谐,以增加其音韵美。
关于对联平仄问题,目前有三种观点。一是“革新派”,他们认为对联与声韵无关,根本不必讲平仄。特别是讲平仄会限制许多名词术语进入对联,不利于繁荣对联创作。“平仄”更是初学者的拦路虎。二是“传统派”,认为不讲平仄就不是对联。不仅如此,还提倡“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把最复杂的平仄格式作为对联的唯一格式,否则便不承认其为对联。三是“调和派”,主张“有平仄论,不唯平仄论,重在意境表现。”
在历史上,有些文体自然消失了。例如八股文,早已退出历史舞台;诗的“八病”说也已无人理睬。对联平仄会不会蹈此覆辙呢?世事难料!但我认为,至少在三、四十年内,对联仍然要讲平仄。可能如简化汉字那样,进行“缩体”、“减肥”,不采用最高规格,容许百花齐放。“容许”的权力由谁掌握呢?由广大对联爱好者掌握!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0 12:05:25 | 只看该作者
二、对联中哪些位置的字音要讲究平仄?
一副对联,单边最少一句,多的可达几十句。每一句又分为几个节奏。不管是默读或朗诵,在节奏点一般都稍作停顿,所以节奏点的字音至关重要,要调配好平声字或仄声字。
节奏点可以分成三类:句中节奏点、句脚(每句的最后一个节奏点)、联脚(上、下联末句句脚)。对联讲平仄就集中在这些点上。对于非节奏点上的字,平仄可不论。这类似于近体诗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例如三字节奏“***”对“解放军”,“共产”和“解放”四个字都不在节奏点上,平仄都不论,而“党(仄)”对“军(平)”,便可成对。又如“天地”对“日月”,因为“地”、“月”都是仄声,不能成对。至于“天”、“日”二字,不在节奏点上,平仄不论。
联脚平仄格式最简单。正格对联上联联脚为仄,下联联脚为平,称为“仄起平收”。变格对联反之。
至于句中节奏点平仄和句脚平仄,情况就复杂了。特别是每边多句对联,可有很多种变化,下面分别说明。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0 12:05:57 | 只看该作者
三、句中平仄格式
诗分格律诗(近体)和非格律诗(古风等),对联也可分为格律联和非格律联。
(一)、格律联的句中平仄
1. 上、下联对应句对应节奏点平仄相对(相反)。
2. 每句相邻节奏点平仄交替。
1
大别山天堂寨
清·佚

万峰/削翠
一径/横天
这是一副单边四字格律联,每边两个节奏,上联节奏点“峰(平)”连“翠(仄)”,下联节奏点“径(仄)”连“天(平)”。上、下联对应节奏点“峰”对“径”,“翠”对“天”。左右、上下都符合。
四字格律联的平仄格式为:
+-+│
+│+-
其中“-”表平声,“│”表仄声,“+”表可平可仄。
2
浠水龙凤山
宋·苏

风云/藏古/
龙凤/绕名/
格律联节奏分为语音节奏和语意节奏二种,前者一般两字一个节奏,以定平仄,如上所标。此联语意节奏为:
风云//古洞
龙凤//名山
语意节奏供朗诵时使用。
五言格律联的平仄格式有两种,平起格为:
+-+││
+│+--
仄起格为:
+│+-│
+-+│-
其中一、三字均不论平仄。
3
晋祠云陶洞
明·傅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这副对联的语音节奏和语意节奏重合。六言格律联的平仄格式只有一种:
+│+-+│
+-+│+-
其中一、三、五字平仄不论。
4
宜昌三游洞
民国·李宗仁
一洞/凌空/佛仍/
万方/多难/我重/
这副对联上联“佛仍在”为仄平仄,按通式应为平仄仄。唐诗中惯用此法,如秦韬玉《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压金线”,仄平仄。再如高适的《醉后赠张九旭》:“床头一壶酒”,“一壶酒”,仄平仄。所以李宗仁这副对联不算违律。
七言格律联的平仄格式有两种,仄起格为:
+│+-+││
+-+│+--
平起格为:
+-+│+-│
+│+-+│-
5
(拗救格)
每临/大事/有静/
(拗句)
不信/今时/无古/
(救句)
上联“静”字处应平而用了仄,称为“拗句”,一般需在下联补救。下联“无”字处应仄而用了平,以补救上联的“静”字。若遇这种情况,不算违律。
上面举出了四到七字格律联。每边多句联,只要每句句中相邻节奏点平仄交替,亦属格律联。
6
题徐园
清·袁

旧地怕重经,记当年,丝竹宴诸生,回头似梦
名园须得主,看此日,楼台逢哲匠,著手成春
此联中三字句可当作一个节奏。这是每边四句联,注意其句脚,详后。
7
挽易白沙
毛泽东
无用之人不死,有用之人愤死,我为国民前途哭
去年追悼杨公,今年追悼易公,其奈长沙后进何
这副联比较特殊:上下联前两句每句相邻节奏点平仄交替,对句相应节奏点平仄相反,符合格律联要求。但第三句上联第二、三节奏点“民”、“途”都是平声,未交替;且下联以“长沙”对“国民”,“沙”、“民”也是平对平,略有不合。但我认为是由于“不以辞害意”,只好如此。当平仄与辞意发生矛盾时,就要考虑是就平仄还是就辞意,此联作者选择了舍平仄而保辞意,应该说是正确的。可见,联无定法、诗无定法、文无定法、事无定法,法也!去年北京几个有影响的单位征集奥运冠军嵌名诗联,一副题拳击冠军张小平的五字联获得对联中的唯一最高等级奖——特别金奖。这副对联是:
张臂群山小
一拳天下平
这副联的平仄是没有问题的,但词性“张臂”对“一拳”、“群山”对“天下”,严重失对。若按一般对仗规则,此联肯定不能入围,何谈获奖,何谈获最高奖!但此联气势非比寻常,行文流畅,通俗易懂,且不露痕迹地嵌入“张小平”三字。评委独具慧眼,评为头奖,不亦宜乎!
引用毛泽东此联,注意句脚平仄,详后。
4#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0 12:06:35 | 只看该作者
例8       自  题                清·陈小云
情殷报国,臣之壮也不如人,仗药炉经卷,了却三生,更休说如花美眷
志在养亲,富可求乎聊复尔,幸楚尾吴头,刚通一水,定能容若叶浮萍
注意此联句脚平仄,详后。
(二)非格律联的句中平仄
1. 上下联对应句对应节奏点平仄相反(与格律联要求相同)。
2. 每句相邻节奏点平仄不必交替,可随意安排。
例9       武夷山天游峰               清·佚  名
遗世/独立
与天/为徒
非格律联只按语意定节奏,不似格律联中规定两字一个节奏。此联上联节奏点字都是仄声,下联节奏点字都是平声。
例10           古联
养/天地/正气
法/古今/完人
任何对联,上下联第一个字都不必讲平仄。
例11           武侯祠                清·顾嘉蘅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例12           黄州东坡赤壁            清·洪良品
水光/接天,人影/在地,月白/风清,问良夜/谁来/赤壁
好竹/连山,长江/绕郭,笋香/鱼美,忆先生/初到/黄州
这副对联上下联第一句句脚“天、山”都是平声,第二句句脚“地、郭”都是仄声,不符合上下联对应句对应节奏点平仄相对的要求。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0 12:07:09 | 只看该作者
四、句脚平仄格式
拙文《漫谈对联句脚平仄》(见《荆楚对联》2005年第1期)曾将对联中一般句脚平仄和几种特殊的句脚平仄作了一番陈述,其中除朱氏格和马蹄格是原有名称外,其它如相对格、单边格、交替格和自由格等名称是我杜撰的。
(一)相对格
不管是格律联或非格律联,每边二句以上(含)的对联,其句脚平仄可以任意安排,但联脚(末句句脚)一般为仄起平收,且上下联对应句句脚平仄应相对。这种句脚平仄格式称为相对格。即使是具有平仄特殊分布规律的句脚,也应符合相对格的规定。
13
沙市章华寺
清·朱畅九
缅楚子以兴怀,沉香井古,走马台荒,奉不二法门,犹剩琳宫梵宇
向祗园而览胜,木樨花开,菩提树长,愿大千世界,咸知见性明心
这副对联上联句脚:平仄平平仄
下联句脚:仄平仄仄平
长(zhǎng)生长的“长”,仄声。
(二)朱氏格
若对联的上联除末句句脚(联脚)为仄外,其余句脚都为平;下联反之。这种句脚平仄格氏为近代湖南联家朱徇叔所发现并提出,称为朱氏格。例见前面例6,上联句脚为平平平仄,下联句脚为仄仄仄平。这是每边四句联,不管多少句均以此类推。
(三)单边格
若对联的上联句脚全仄,下联句脚全平,谓之单边格。见例7。此例中上联句脚为“死、死、哭”,下联句脚为“公、公、何”,有二“死”二“公”,但一般并不需重字。
(四)交替格
若相邻句句脚平仄交替,即一平接一仄,或一仄接一平,称为交替格,见例8。在例中,上联句脚:国(仄)人(平)卷(仄)生(平)眷(仄)
下联句脚:亲(平)尔(仄)头(平)水(仄)萍(平)
符合相对格原则。
(五)自由格
若上下联对应句句脚不完全符合相对格,可名之曰自由格,如例12,应该说这是一副病联,不宜效法。
(六)马蹄格
1. 何谓马蹄格对联?
马蹄格对联,是指句脚平仄符合马蹄格的对联,且其句中平仄符合格律联的要求。
清道光进士林昌彝说:“(对联)凡平音煞句者,顶句亦以平音;仄音煞句者,顶句亦以仄音。照此类推,其音节无不调叶(协调)。”(林庆铨《楹联述录》。)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每边多句对联,其句脚字音应该“平顶平”、“仄顶仄”,当然只“顶”一次。亦即句脚是两连平接两连仄,再接两连平,可无限循环。这种对联句脚平仄就叫“马蹄格”,或称“马蹄韵”、“马蹄律”。
其所以叫马蹄格,在于其规律正如马之步行,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这只是形象的说法,实际上马行走时后脚未必总是准确地踩在前脚留下的脚印中。)若以一边的脚为平,另一边的脚就是仄。左右轮流,故“平平”之后便是“仄仄”,“仄仄”之后便是“平平”。鉴于后脚的最初站立点和停止前进时前脚的站立点并无后继,故起句和末句的句脚(联脚)为单平或单仄。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0 12:07:44 | 只看该作者
2. 马蹄格对联的平仄格式
以对联中的上联为例,因为末句句脚必是仄(联脚),则倒数第二句和第三句句脚应为平,倒数第四句和第五句句脚应为仄,以此往前推。首句可是平或仄,故其平仄格式为:
(1)平起格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
(2)仄起格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与此相反。
上述平仄格式,其实也指句中平仄:
四字句:│--│
五字句:││--│
六字句:-││--│
七字句:--││--│
再考虑到“一、三、五不论”,但“二、四、六”必须“分明”,所以:
四字句:+-+│
五字句:+│+-│
六字句:+│+-+│
七字句:+-+│+-│
这指的是上联,下联与之相反。这也是格律联的句中平仄格式。
例14     每边二句联,上联句脚为平仄,下联句脚为仄平。这是用得最多的格式,请联友们注意。
九江庾楼联                 清·洪亮吉
半壁江山,六朝雄镇
一楼风月,几辈传人
例15     每边三句联,上联句脚为平平仄,下联句脚为仄仄平。
大明湖历下亭             清·王士祯
胜景画图开,忆老杜当年,豪气纵横倾北海
酒痕襟袖满,自杭州至此,风光明媚似西湖
例16     每边四句联,上联句脚为仄平平仄,下联句脚为平仄仄平。注意,句中平仄可“一、三、五”不论,句脚平仄每个字都要“论”,必须是“│--│”,“-││-”。
黄鹤楼联               唐·吕洞宾
由是路,入是门,翠竹苍松,莫问蓬莱在何处
登斯楼,临斯境,青山绿水,别有天地非人间
此联相传为吕洞滨所作。“在何处”三字,见例4说明。下联末句以“非”字补救“有”字,见例5说明,故“非人间”虽犯“三平尾”,但属拗救句,不违律。
例17     每边五句联,上联句脚为仄仄平平仄,下联句脚为平平仄仄平。有如仄起格五言律句的平仄。
琼州东坡书院联              清·佚  名
西蜀遥遥怀往哲,前有太白,后有升庵,与先生宦绩才名,同悲沦落
南荒处处访游踪,一年丰湖,两年琼岛,讵今日天涯海角,又此追陪
此联上下联第二句“前有太白”、“一年丰湖”平仄未交替,属“非格律”联;但其他四句都属“格律联”。若“一票否决”,此联属“非格律句马蹄格对联”。
例18     每边六句联,上联句脚为平仄仄平平仄,下联句脚为仄平平仄仄平。
瞻园东山楼                 清·秦大士
辛勤有此庐,抽身归矣,喜鸟啼花笑,三径常开,好领取竹簟清风,茅檐暖日
萧闲无个事,闭户恬然,对茶热香温,一编在抱,最难忘别来旧雨,经过名山
此联上下联首句“辛勤”对“萧闲”,“勤”和“闲”都是平声,失对。上联第四句:好领取/竹簟(di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0 12:08:34 | 只看该作者
例19     每边七句联,上联句脚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句脚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与平起格的七言律句平仄相同。
孝感胡氏宗祠             清·夏光鼎
自胡公以陈邑东封,与轩辕帝尧之子孙,都说是神明世胄,遂尔馨香俎豆,垂数千百载于兹,知历来妥育先灵,当如何小心翼翼
迄文定由大宋南渡,得籍溪致堂诸昆季,成就个理学家声,从此道德功名,代有一二人可祀,当今日团圞族处,竟忘却宗派遥遥
五、结  语
不管是格律联还是非格律联,凡是对联都要讲究平仄,这是目前公认的规则。上面将几种常见的平仄格式一一作了介绍,但这些并非全都的平仄格式。可以说,一副长联就有一种不完全相同的平仄格式,这些都不必管它。在创作对联时,作者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某种格式,或简或繁。但最走红的是马蹄格格律联,即句中节奏点平仄要交替,句脚要“平顶平,仄顶仄”。如果参赛,就必须用这种格式,否则便难以入围。

2009.4.24完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 21:46 , Processed in 0.08535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