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解读黄良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3 17:01: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解读黄良辉
——“汉川黄良辉文化”综合性学习案例

湖北省汉川市综合高中

李继平


在国力衰败、政治凋敝、民生维艰的晚清时期,黄良辉作为“湖北第一才子”,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在晚清文坛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把“黄良辉文化研究”作为综合性学习专题,重在探索黄良辉的文学成就,让高三学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开展自主探究学习,从而提高鉴赏能力,追求高尚情趣,增加文化内涵。同时,学习、研究本地历史文化名人,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感情和动力。
[背景材料]
黄良辉(18401904),湖北汉川分水人。1870年应试中举,名列湖北第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称赞他“五百年必有名世,十三省只此秀才”。素有“湖北第一,天下第七才子”的美誉。生前即有多首诗篇入选当时的各种诗词选集。其著作《黄氏文钞》近30万字,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有诗歌、辞赋、散文、奏议、寿序、书信等,实为晚清大文学家。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他的趣闻轶事,尤以诗联居多。为保护、挖掘“黄良辉文化”这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汉川文化形象,汉川市政府成立了“黄良辉文化研究会”,该研究会为中国楹联学会团体会员单位,现有会员100余人。20087月,汉川市召开了“黄良辉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及各省市楹联学会负责人均到会,并参加学术交流。目前,黄良辉文化研究会正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深入解读《黄氏文钞》,收集整理黄良辉的故事,编写有关黄良辉文化的乡土教材。笔者作为该研究会的副会长,也参与了这项工作。
[学生分析]
一、本班学生为高三毕业班学生,基本掌握了鉴赏各种体裁的文学文本的方法,有能力开展对某一位文学家的专题学习和研究。
二、高三学生已经具备了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对黄良辉文化的相关信息、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教师提前一个月,将《黄氏文钞》中的相关资料复印给学生,把50名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组承担不同的学习和研究任务。第一组学习黄良辉的几首咏怀诗,重点研究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讨论诗歌所蕴含的忧国忧民情思。第二组学习《上湖广总督书》,重点研究他向湖广总督张之洞秉笔直书所涉及的十个方面的内容,讨论文章所体现的民本情怀。第三组尝试概括黄先生的文学精神和文学成就,探讨汉川市目前大力开展黄良辉文化研究的时代意义。小组内部各成员分工协作,每人都有明确的研究任务,共同完成对文本的鉴赏和研究。教师向学生提供《辉光》杂志(黄良辉文化研究会会刊)和《第一次黄良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供学生学习、参考。还向学生介绍有关黄良辉的网站名称,帮助学生浏览查阅。
[实施目标]
    一、进一步学习怎样进行文学鉴赏,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二、运用所掌握的文学鉴赏方法对某一位文学家进行专题研究和探讨。
三、培养多渠道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进一步开展地方历史文化名人的宣传与教育,扩大黄良辉文化研究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带领更多的学生学习和研究黄良辉文化,从而传承地方优秀文化。
[教学课时]二课时
[实施方法]
    一、在整个活动中,以“黄良辉文学文本朗读”和“黄良辉文学艺术鉴赏”活动为主体,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师通过在课堂上组织开展诵读和讨论交流活动,体现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和支持者的身份与作用。
二、在查阅学习黄良辉文学文本和研究鉴赏黄良辉文学艺术的活动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与团结协作。
三、在汇报学习、研究情况和学员的交流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进行探究性学习。
[实施过程]
教师:一月前,我已把相关文本和资料印发给大家,布置了重点研究项目和交流讨论的题目。这些天,大家积极性很高,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学习和研究。
今天,这两节课就用来交流我们的学习、研究情况。课题就叫《解读黄良辉》(板书课题)。
下面先请第一组汇报他们的学习和研究成果。
黄子健:我作为黄姓人,为我们汉川出了一位姓黄的文学家而感到光荣和自豪。(师生笑)黄先生的许多咏怀诗,表现他一贯忧民爱国的情怀。(朗读《咏怀》一诗)这首诗是他在四川总督府时所写的。“……烟柳似将睡,风蝉相与言。采诗恻民瘼,披易悟天根。”说明他写诗、收集诗是为了关心人民的疾苦;研读《易经》是为了领悟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当时,他对国家安危非常担心。他在诗中写道,“交南尚血战,我滞锦官城。安得九皋鹤,乘之万里征。”他身在四川,心已飞到保家卫国的前线,这种为国为民的情怀应该值得我们学习。
杨丽:黄良辉作为一个文人,拥有报效国家的志向。(朗读《秋日感怀杂咏》)他不服老,在诗中表达了老当益壮的情思,“斑鬓已如此,元颜(头脸)未肯低”。还直接阐述自己的愿望,“斯人故难测,有志大荒西。不与世俱去,千秋惟此心”。这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令人钦佩。
肖代:黄良辉常常回忆少年时期志存高远的理想,流露老有少心的情趣。(朗读《咏怀杂诗》)“弱冠尚奇伟,厉清(耿介有骨气)志八荒。谈笑吐虹霓,委灰(老人)有余芳。阆风(仙山)虽云高,灵螭为我翔。”这种理想和情趣实在难得。
杨威:由于黄良辉长期在外谋生,为四川总督丁宝桢做事12年。1886年,丁去世,他才离开四川。后来流落东南诸省,直到晚年(1903年)才回到家乡汉川。所以,他的许多诗都表现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如《秋兴》(其一)。(朗读该诗)“远道尺书少,荒城秋气严。寒衣尚未制,又见月痕纤”,孤独、凄凉之感和思乡、念亲之情非常突出、鲜明。
熊浩:我注意到他的《秋兴》(其二)有些特别,突破了中国传统悲秋诗的局限,在萧瑟、荒凉的秋景之中抒发豪迈、雄健的情感,令人眼球一亮。(朗读该诗)他在开头说“独客怨遥夜,寥天闻断鸿。”在结尾,却笔锋一转,“楹书付谁读,矫首问苍穹”,那种不得志但仍希望建功立业的抱负,确实令人感动。
刘婷:我重点研读了《入沔》。(朗读该诗)“秋水以时至,溯流将远征。苇花沔西渡,疏雨汉南城。威柄神州弱,儒冠季氏轻。岛夷方侮汉,无路请长缨。”诗的首句出自《庄子·秋水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第二句出自《资治通鉴·义熙八年十一月》“公溯流远征”。首联典雅雄健,气势滂沱。颔联用景物铺陈,对仗工整,为下句蓄势。颈联把思绪从眼前之景转到了当时严峻的社会现实,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威柄指威权、权力,“季氏”是春秋末期鲁国的大夫,也称季孙氏,因世代为卿,权重势大,实际上操纵着国君和政权,在此诗中应该是暗指清末的一些官吏。“儒冠”虽然泛指读书人,但此处的内在含义是作者自指,表达了作者不被朝廷重用的愤懑之情。尾联则又把这种愤懑作了进一步的引伸。 “岛夷” 泛指帝国主义列强。在外国列强欺侮中华之际,像作者这样自许有济世才略的仁人志士,竟然因“无路请长缨”而报国无门,全诗以此高亢响亮的句子收尾,极有感染力和震撼力。我很喜欢这首诗。
第一组总结发言人夏凌峰:读黄良辉的诗歌,觉得语言清新自然,有盛唐遗风。黄先生结合身边景物,调动想象,运用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个人志向,内容丰富,手法多样,写下了许多诗歌佳作。古人说“言为心声”。我们从上述诗句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有着远大的抱负,是关心人民疾苦的仁人,是忠于君国的义士,他愿意为了民族大义而去赴汤蹈火。另一方面,黄良辉有着柔弱而细腻的书生情怀,在英雄无用武之地中无奈地看着年华流逝,如同屈原《离骚》中所说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教师:第一组的同学对黄良辉的诗歌钻得透,说得好,从整体上感悟了黄良辉的诗歌,从艺术、思想、人生等方面作了阐述。(板书“艺术”“思想”“人生”)他的诗,在艺术、思想、风格等方面,都有着许多令人振奋、值得学习的地方。可以说,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领悟古人思想,以致于提高人文素养的极好教材。让我们用掌声向他们表示感谢。(学生鼓掌)《上湖广总督书》是黄先生在1893年写给湖广总督张之洞的。他是张之洞的好友,对张“督鄂”很关心。针对当时张之洞在湖北地区执政时的所作所为,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现状,比较直接地对张之洞的一些做法进行了批评。下面,请第二组的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
(限于篇幅,第二组同学发言略)
第二组总结发言人张辉:《上湖广总督书》可以说是黄良辉的散文代表作。全文以“此辉之所不解也”为线索,将黄先生的十条批评意见串联起来,内容集中,层次清晰,不枝不蔓,一气呵成。例如他揭示厘金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写得具体深刻,动人心魄,“厘金日增月累,十倍于初。阁下每遣一员经理厘务,必论以比较前额,务有余羡。不独委员横征暴敛,肆无顾忌;即局卡丁役,莫不虎视鹰瞵,借名奉旨,劫夺民财。”后来“恩许免厘,刊示镂碑,通饬阖省。乡闾父老,歌功颂德。阁下未及三月,朝令暮更,踣碑毁示,复颁新章。资本虽极微末,均照新章,加倍完纳。前之歌颂,变为诅詈。”这是血泪的控诉,这是饱含深情地为民请命。在文章的结尾,黄良辉作为老朋友,还将张之洞在任湖广总督前后的所作所为进行了对比,认为他“前后异辙,判若两人”,毫不客气地批评张之洞是“倒行逆施,堕聪黜明”,并希望张之洞“幡然迥虑,改弦更张,布德行仁”,那么,“中国则幸甚矣”,对张之洞寄予很大的期望,爱国忧民之情跃然纸上,可谓“字字真情,句句良言”。这十条批评意见涉及到湖北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赋税、社会治安,甚至张之洞本人的政治作风和为官之道,内容丰富,意见尖锐,可以看作是晚清中国社会的缩影。
教师:黄良辉作为晚清文人,在其近30万字的《黄氏文钞》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文人形象,清晰地表现了他作为文学家的文学精神,丰富地展现了其卓越的文学成就。下面,请第三组的同学们汇报自己的学习体会。(板书“精神”)
(限于篇幅,第三组同学发言略)
第三组总结发言人熊欢:黄良辉作为清末举人和湖北第一才子,文学创作成果丰富,诗歌、散文、辞赋、楹联、书法无一不精。一部《黄氏文钞》,凝聚了他的毕生心血和智慧,也向后人展现了一个蔚为壮观的文学世界。从丁宝桢和张之洞的高度评价中,不难看出他作为文学家的巨大文学成就。实际上,一部《黄氏文钞》,表现内容丰富多彩,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创作技巧驰骋多变。可以认定黄良辉是晚清大文豪。
翻阅《黄氏文钞》,我们不禁为黄先生的创作成果所折服,从而钦佩他的批判精神,欣赏他的忧患意识,赞叹他的自我情怀。这也正是黄先生文学精神的具体体现。
第一,鲜明的批判精神。特别是在一些代官僚所写的奏折和他向朝政所写的“书”中,这种批判精神表现得尤其充分。他大胆直言,秉笔直书,针砭时弊,讽时伤世,表现出作为一个文人所应尽的社会责任。比如《上湖广总督书》《代张司徒樵野奏折》等文,就反映了他体恤民情的强烈呼声。
第二,强烈的忧患意识。1840年后,随着殖民主义者的入侵,祖国危亡日深。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更加严重,已面临着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的危险。黄良辉在很多诗文中都抒发了对民族危亡的忧虑和对祖国前途的关切。他的诗文多次出现“忧”和“愁”等字眼,并非偶然,正是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的表现,足见其思虑之多,忧患之重,悲愤之深。他在《入沔》一诗中写道:“威柄神州弱,儒冠季氏轻。岛夷方侮汉,无路请长缨。”这是诗人忧国忧民的真实写照,是诗人愤慨于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同情民间疾苦的直接反映,是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和爱国主义者所流露的难言之痛,这也是晚清的时代悲剧。
第三,浓厚的自我情怀。古人说:赋诗言志。黄良辉作为文学家,借诗联文赋以抒写怀抱和心绪,并借此树立自我性格、人品和形象,在作品中表现出浓厚的自我情怀。他擅长寓情于景,善于托物言志,表现主观情感意志,望造自我人格形象,追求文学审美理想,形成鲜明文学个性,令人称道。
教师:三个组的同学们分别交流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体会,花了不少精力,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大家的发言很精彩,表现出了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对文学的浓厚兴趣,让人欣慰,值得赞扬。
下面,大家畅所欲言,对我市当前开展黄良辉文化研究的意义,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提出一些建议。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略)
教师小结:这两节课,我们走进了黄良辉先生的精神世界,研读了他的文学文本,大家对他的思想、性格、艺术特色等都作了阐释,使我们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收获很多。当前,我市黄良辉文化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参与的人员还不多。但我相信,有众多的中小学生参与进来,必定会促进黄良辉文化的繁荣发展,黄良辉文化研究也一定会在我市生根、开花、结果。黄良辉文化研究也一定会走出湖北,迈向全国,为促进汉川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同学们!

附:板书设计

解读黄良辉
艺术  思想   人生  精神
电子邮箱:lijiping20050117@126.com    手机:1898650804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5:34 , Processed in 0.06752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