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3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对联演义(转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3 17:57: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对联演义(转帖)



第一回(引子)双将威严存浩气 独门艺术见雏形

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此联几乎家喻户晓,不过这“爆竹”、“桃符”两物并非人人皆知其源,容在下饶舌几句。
相传,古时西方深山中有一怪物,体长约三尺,头大面长,眼小而凹,两颊蓝紫有皱纹,腹部灰白色,尾极短而向上,有尖利长牙,性儿凶猛,状貌丑恶。喜欢吞食虾儿和螃蟹,还常常偷偷地来侵扰人类。不过那东西怕遇火、畏响声,于是人们想出了对付它的办法,就是把竹筒放至火堆里燃烧,让竹节在火焰之中发出毕剥毕剥的爆裂声。如此,那家伙就被吓得抱头鼠窜了。唐朝刘禹锡《畬田行》中有句云:“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
时至宋朝,火药被广泛应用,爆竹亦不再用燃烧竹子来取响,而改为以纸筒扎火药来点放。从此,燃爆竹不单单为驱鬼辟邪,更多则是为了喜庆或玩耍。爆竹也有了许多新名称,如炮竹、炮仗、鞭炮等等,燃放的时间不再限于过年,其他节日或喜庆日,甚至连小孩玩耍时也可燃放。
诸位看官莫急,因这爆竹与桃符有些关联,所以在下罗嗦几句。言归正传,现在说说那桃符。
据《山海经》记载,茫茫无际的东海中有一座大山,名叫度朔。山上生长着一棵巨大无比的桃树,树枝向周围伸展,方圆足足占三千里。那桃树顶有一只金鸡,日照其身即啼叫。在这桃树东北之端有一拱形枝干,树梢垂挂下来,挨到地面,仿佛一扇天然的大门。传说这便是所有鬼怪出入之门,因此称作“鬼门”。天帝因怕鬼怪下山到人间去作祟,就派了两个神将去把守鬼门,他们是神荼(shēnshū)、郁垒(yùlǜ)俩兄弟,这两位神将都擅长捉鬼,如有恶鬼出来骚扰百性,神荼与郁垒便将其擒伏,用苇索捆绑起来喂老虎。当时黄帝对此很重视,便定了一个规矩:每当除夕时,各家各户在自家门口立两个桃木神像,在门上悬挂苇子编的绳索,画上老虎,以此来镇邪,求得来年的吉祥、幸福。
最初,人们用桃木雕刻成神荼、郁垒的神像,挂于大门的两侧。也许是因为雕刻神像太费事,后来则采取变通之法,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像以代替,即所谓“桃符”。后又觉得画画儿仍很费事,便再简化一下,以长二三尺,宽四五寸的薄薄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个神名,往门上一钉来表示除旧迎新。
《西游记》中有一段故事与之相似:说是长安附近的泾河龙王与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派魏征在明日午时三刻监斩老龙。泾河龙王恳求唐太宗为他说情,唐太宗满口答应。第二天,唐太宗传出一道圣旨,宣魏征入朝,并把魏征留下来,同他下围棋。不料下着下着,魏征打起瞌睡来。当时正是午时三刻,唐太宗以为将魏征留住,不放他出宫,就行了,所以没叫醒他,让他睡着。哪知道魏征在睡梦里魂灵升天,已斩掉泾河老龙。老龙阴魂不散,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怨恨唐太宗言而无信,闹得唐太宗六神不安。大将秦叔宝奏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唐太宗体念他们夜晚守门太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后代人相沿下来,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如今我们见到的门神是神荼、郁垒或尉迟敬德、秦琼,有时还可见其他神将。
宋朝王安石《元日》诗记述着新年时“家家椒酒欢声里,户户桃符霁色中”的民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驱鬼辟邪的“桃符”就是对联的雏形,后来演变成了中华民族文苑里的一朵奇丽之葩。那么,最早之联又是产生于何时何处呢?
欲知详情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二回 陆士龙抗手言佳语 荀鸣鹤展颜弃俗谈

上回书说及最早之联产生于何时何处,对此,联界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请诸君听在下从《三国演义》谈起。
捧读过《三国演义》者皆知,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名叫陆逊,因其破荆州,擒关羽,战功显赫,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被封为华亭侯,后来升任东吴丞相。陆逊的次子陆抗,也是东吴一位将军。据《晋书》、《世说新语》等史籍记载,陆抗的儿子陆晏、陆景,在抗击晋军时身亡。陆抗的另外两个儿子,哥哥叫陆机,字士衡;弟弟为陆云,字士龙。这陆云幼而好学,极有才思,五岁能读《论语》、《诗经》,六岁能作文章,与兄陆机齐名,年十六,举贤良。两人所作之文,名倾天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西晋二陆”。
太康末年,陆机、陆云兄弟离开华亭,来到首都洛阳。丞相张华(字茂先)很看重陆机兄弟的门阀与才能,曾说:“伐吴之役,利获二俊。”就将他们推荐给朝廷任职。京师名宦文士争相邀见,二陆酬答繁忙。
说起兄弟俩与张华初见之时,挺有趣味。那日陆机拜见张华,张华问及陆云在何处,陆机答道:“云有笑疾,未敢自见。”张华言“但见无妨”。于是让人请陆云进来,相见礼毕,云独大笑不已。因见张华为人多姿,以帛缠其须,云不觉大笑,张华亦不怪之。
陆云与京师名士荀隐原先互不相识,某日,两人在张华府中相见。因为两人都有突出的才学,张华让陆云和荀隐互见时说:你们都是名士,不必说“平常的俗话”。于是他俩对起话来。陆云拱手自报字号:“云间陆士龙。”荀隐回答:“日下荀鸣鹤。”陆士龙又说:“黑云已经散开,看见了白野鸡,为什么不拉开你的弓,布下你的箭?”荀鸣鹤答道:“本来以为是条壮健的云间龙,到底只是山野中的鹿麋,野兽弱而弓强劲,因此才迟迟发射。”张茂先听后拍掌大笑。
陆云与荀隐两人对话中有十字流传后世,人称为“名对”,即:
云间陆士龙
日下荀鸣鹤
士龙、鸣鹤分别是二人的表字,构成对偶。因为风从虎,云从龙,所以才思敏捷的陆士龙自称“云间陆士龙”。荀隐为颍川郡人,与洛阳相近,而洛阳是西晋都城。古时把帝王比作太阳,因以皇帝所在之地为“日下”。故荀隐自称“日下荀鸣鹤”。陆云是松江(今上海)人,因为这一句名言,后来上海得到一个雅称“云间”。也因为此,以“云间”对“日下”,成为诗家常用的骈语。王勃《滕王阁序》有句云:
望长安于日下
目吴会于云间
李渔《笠翁对韵》中亦有对曰:
名动帝畿,西蜀三苏来日下;
壮游京洛,东吴二陆起云间。
从楹联艺术角度看,陆云与荀隐这口头之对巧妙地运用了嵌名(嵌进两人名、字和籍贯)、谐音(陆士龙—鹿是龙)等手法,深得后人赏叹。
陆云与荀隐这类口头对句,在记载晋人言谈的古书之中亦可寻见。
晋朝刘道真是位读书人,但由于遭受战祸,流离失所,无以为生,只好给人当纤夫。刘道真心直口快,喜欢嘲笑别人。一天,他正在河岸给别人船只拉纤,见有老妇在一只船上摇橹,刘道真嘲此老妇说:
女子何不调机弄杼?因甚傍河操橹!
老妇反问:
男儿何不跨马挥鞭?因甚傍河牵船?
又一次,刘道真跟人一起在草舍中吃饭,见一青衣妇人从门前带着两个小孩走过,即笑道:
青羊引双羔
妇人反讥道:
两猪共一槽。
道真无语相对。
有人称陆云与荀隐对句的出现,可算作楹联艺术的诞生。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在《次韵刘景文西湖席上》一诗中写道:
二老长身屹两峰,常撞大吕应黄钟。
将辞邺下刘公干,却见云间陆士龙。
白发怜君略相似,青山许我定相从。
吾今官已六百石,惭愧当年邴曼容。
“将辞邺下刘公干,却见云间陆士龙。”可见“云间陆士龙”名声之响,他也许是可以担当“口头对句之父”大名者。
诸君读至此处,心中或许有问:那书写且张贴之联又为何副?
先生莫急,听不才下回细言。

第三回 阿士罢官自书佳对 令娴添韵巧续妙联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这《咏素蝶诗》乃是南朝梁刘孝绰所作。仅仅四十字已将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让人如于风和日丽之时,见蝴蝶随着蜂儿转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浴日舞。
看官莫疑,在下介绍此诗,是因这作者刘孝绰与第一副门对的出现有关。
上回书谈及华夏第一副口头对子,至于哪副可称得上最早粘贴于门的对联,至今说法仍不一致。清末谭嗣同说:“考宋(应为梁)刘孝绰罢官不出,自题其门曰:‘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其三妹令娴续曰:‘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此虽似诗,而语皆骈俪,又题于门,自为联语之权舆矣。”(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石菊影庐笔识·学编七十四》)
元会稽翰林林坤辑《诚斋杂记》卷下也有同样记述,只不过续联首句为“落花扫更合”。
据史书记载,刘孝绰七岁能文,他的舅舅王融非常开心,常常带着他一起去见亲友,人们都称刘孝绰为神童。王融经常说:“天下文章,若无我当归阿士。”阿士,是孝绰小名。刘孝绰父亲刘绘(也是永明声律说的提倡者之一)在齐掌文诰,孝绰当时还不满十五岁,刘绘就常让他代写文诰。当时另几位著名文学家沈约、任昉、范云等人闻其名,也去和他相见。
刘孝绰少有盛名,由于恃才傲物,前后五次被免官,因此,题门之联正是其心灵之写照。
闭门罢庆吊
高卧谢公卿
这“闭门”为何?“闭门何所乐,聊息此生劳。”(陆游《闭门》)
又为何“罢庆吊”?“浮生一梦耳,何者可庆吊?” (陆游《将赴官夔府书怀》)
《晋书·谢安传》有:“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宋·辛弃疾《水龙吟》词道:“老来曾识渊明词: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有别、归来意。” 这“高卧”是比喻隐居不仕,生活安闲。
元代刘秉忠[临江仙]中的词句,也许可作为刘孝绰这一联所表心境的注解:“年去年来人渐老,不堪苦事功名。倾开怀抱酒多情。几时同一醉,挥手谢公卿。”
刘孝绰文采在当时就得到世人推崇,每作一篇,朝成暮遍,喜爱之人都吟诵、传抄,流闻河朔,亭苑柱壁处处题之。
这刘孝绰不但文才出众,而且口才也了得。曾有一人拜见武帝,武帝问道:“外界有‘四声’之说,那何谓‘四声’?”此人应声答曰:“天保寺刹。”那人出来后遇见刘孝绰,对自己的答句很得意,向刘孝绰说如此。孝绰言:“何如道‘天子万福’。”
刘孝绰文思敏捷,精通四声,撰写出“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这样的对句自然不足为奇了。
令人惊异的是刘孝绰的三个妹妹都很有才学,她们分别嫁给琅邪王叔英,吴郡张嵊,东海徐悱。其中徐悱的妻子文辞尤清拔,她就是被称作刘三娘的刘令娴。丈夫徐悱去世后,刘令娴作《祭夫文》,文辞凄怆。徐悱之父徐勉为当时文坛名家,白发人送黑发人,泪涌心痛。他原想亲自捉笔,为儿子作哀词,见儿媳刘令娴的《祭夫文》,唏嘘搁笔。今于此录《祭夫文》共赏:
惟君德爰礼智,才兼文雅,学比山成,辩同河泻。明经擢秀,光朝振野。调逸许中,声高洛下。舍潘度陆,超终迈贾。二仪既肇,判合始分,简贤依德,乃隶夫君。外治徒奉,内佐无闻,幸移蓬性,颇习兰薰,式侍琴瑟,相酬典坟。辅仁难验,神情易促,雹碎春红,霜雕夏绿,躬奉正衾,亲观启足,一见无期,百身何赎。呜呼哀哉!生死虽殊,情亲犹一,敢遵先好,手调姜橘。素俎空干,奠觞徒溢。昔奉齐眉,异于今日。从军暂别,正思楼中,薄游失返,尚比飞蓬,如当此诀,永痛无穷,百年何几,泉穴方同。
由此文可见刘令娴才华非同常人,自然她作出下面这一联当属轻而易举之事。
落花扫仍合
丛兰摘复生
才女刘令娴这联句在词性相对,句式相应方面似优于其兄之作,而且这两句还得到后人的化用。唐朝孟浩然在《春中喜王九相寻》一诗中有“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之句。
对联这朵艺苑奇葩到唐代之时已非稀罕之物,看官若不信,且听不才于以下几回叙叙唐代诗人有关对联的故事。



第四回 宋之问远望岭边树色 骆宾王近聆石上泉声

与龙门石窟隔河相望处有一座香山,山上最有名的建筑为香山寺,在盛唐时期其规模居于“龙门十寺之首”,这里流传着一段“赋诗夺锦袍”的趣话。
某日,武则天巡游至此,下令随从的臣子们做诗。左史东方虬诗先做成,武后就赏赐了他一件锦袍。过了会宋之问也将写好的诗献上,且“文理兼美,左右称善”,武后看后,十分赞赏,又把赏给东方虬的锦袍拿回来赏给了宋之问。
这宋之问是何许人也?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县)人,是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曾得武则天看重,经常跟随在侧,与沈佺期齐名,有“沈宋”之称。尤善五言诗,据说当时无出其右者。不过这位诗界能手也有遇到难题之时。
这“雅颂高手”一度遭贬,浪游江南。某日,宋之问游至灵隐寺。时值秋天,是夕月光皎洁,宋之问不忍便睡,因而绕廊闲行,只觉树影婆婆可爱,但感秋气逼人,不觉信口吟一句道:
岭边树色含风冷。
宋之问偶然触发,吟了这一句,正想再续一句,合成一联,竟一时再对不出,因而口里念着这一句,只在殿前走来走去。忽见殿内琉璃灯下,蒲团之上,有一个老僧在那里打坐,见了宋之问,也不起身,瞧他苦吟,忍不住说道:“年少郎君,既要吟诗,风景只在口头,何用如此苦搜?” 宋之问听了,不觉暗自吃惊道:“除了卢、骆、王、杨,我也要算做当今一个才子,怎么这老和尚,开口就轻薄起来。”欲要呵叱他,又见他说话虽若戏侮,而风景只在口头之言,却大有意思。于是问道:“师父莫不也会吟诗么?”那老僧答道:“老僧诗虽不会吟,但这一句早已代郎君对就也。”宋之问听见他说已对就,暗笑道:“不知对些什么出来。”因问道:“既对了,何不念与我听。”那老和尚因念道:
石上泉声带雨秋。
宋之问见老僧对句冷隽,不觉惊喜道:“老师父原来是个诗人,弟子我失敬了,请起奉揖。”揖罢,又问道:“老师父既出口便成,想胸中定然头头是道。弟子见灵隐泉石秀美,欲赋一诗,以记其胜,虽说只在口头,却一时拈不出,只做得首二句在此。请教老师父,不知可还能为我再续一联否?”老僧道:“首二句可念来。”宋之问因念道:
鹫岭郁岹峣,龙宫锁寂寥。
老僧听了,也不假思索,即随口道:“何不曰: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宋之问听了,愈加敬服道:“老师父先辈雄才也,弟子何能及一二。老师父既已露一斑,何不卒成之,以彰灵隐之胜?”那老僧闻言,略不推辞,欣然又续念道: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那老僧信口念完,宋之问听了,佩服得五体投地。道:“老师父佳作,声调雄浑,摹写曲折尽情,自是诗坛名宿,不知为何遁入此地?”那老僧见问,但微微叹息,并未回应。
次日早晨,宋之问去寻老和尚,但此老已不见踪影。询问寺僧,原来续诗者竟然是大名鼎鼎的骆宾王!
七岁时写出脍炙人口《咏鹅》的骆宾王,与宋之问的性格截然不同,骆宾王眼中容不得不平事,喜欢对权贵“口诛笔伐”,他代徐敬业所写《讨武曌檄》,称武后“洎乎晚节,秽乱春宫……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据说,武则天看此文时,先是嘻笑着,当她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警觉地问:“这是谁写的?”当她得知是骆宾王所作,她说:“宰相安得失此人!”
确实这骆宾王非等闲之辈,此刻,我们再一起欣赏一下那著名的五言对句:
楼观沧海日,
门对浙江潮。
天空红日,人间碧海,开人心胸,壮人豪情。整副联句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描写的景色壮观,气势磅礴,难怪深得后人的称赏。
唐代诗歌流芳百世,唐人妙对令人击赏,在盛唐初有一位诗人唱出了风格壮美的联句!
欲知详情,且看下回。



第五回 王湾咏唱江南意 相国题书政事堂

话说唐朝先天年间,诗坛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已归天国,而盛唐诗人李白、杜甫等还未成年,在新旧交替暂成空隙之际,有位诗人唱出了“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样风格壮美而富于展望的诗句,令人耳目一新。其中后两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因被同时代人摘录悬挂,成为楹联史上第一副摘句联。
看官心中莫疑,且先听在下说说是何等样人写出这精美联句?
此联句作者乃是至今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王湾。
王湾,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及第。开元初,任荥阳主簿。开元五年参加《群书四部录》的编校工作。书完成后,出任洛阳尉。王湾早有诗名,“往来吴楚间,多有著述”(《唐才子传》)。
这位北方诗人,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在途经北固山时,写出歌咏江南山水的传世佳作《江南意》(一题作《次北固山下》首联、结联不同)。
北固山地处江苏镇江市北,山间林木葱翠,山下江流奔涌。历代无数骚人墨客,到此都曾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诗人王湾沿江东行,泊舟于北固山下,当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初升。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时光流逝,油然而生乡愁,王湾作诗如下: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此诗一出,即为同时代人称颂,对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尤为欣赏。天宝末年,丹阳进士殷璠誉为“诗人以来,少有此句”(《河岳英灵集》卷下)。唐末诗人郑谷曾赞“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表达出极度称羡之情。特别幸运的是,此联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张说亲笔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十个大字题于政事堂,令朝中文士将这两句作为学习的样板。
张说(667——730),字道济,又字说之,祖籍范阳(今河北诼州)。自武后起历任四朝,封燕国公。与许国公苏頲并称“燕许大手笔”。他是盛唐前期的文坛领袖,主要功绩在于阻遏了文学的浮华倾向。张说于开元间身居相位,为海内文宗,经他如此推崇,王湾这诗句的影响可以想见,而张说亲笔摘录联句悬挂之举,不意成为摘句联之滥觞。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云:“盛唐句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唐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晚唐句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而盛、中、晚界限斩然”。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此联气象阔大,生意盎然;海日东升,春意萌动。初生的海日于残夜中早就孕育,春天的生命在旧年里已然诞生。
联中的“生”与“入”两字,不仅使得联句对仗工稳,更妙在两字一出, “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因之而生动起来。“生”、“入”,热情奔放,是生命化的大自然,表明海日和江春迫不及待地提前赶来。一个“入”字,与杜甫的“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在用字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置早意与残晚中,可与“风定花犹落”的静中见动,“鸟鸣山更幽”的动中见静相媲美。
王湾留存于世的诗歌并不多,但凭其这一联,也已流芳百世了。当然王湾亦有其他佳句传世,如:“月华照杵空随妾,风响传砧不到君。(见《河岳英灵集》)”看来这王湾作为北方诗人群体的一员,他的诗歌既有北人血液中的豪迈雄壮,又有南方诗风里的清新秀丽,难怪有人称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预示着盛唐诗歌高潮的到来。
谈到盛唐诗歌,自然要说及盛唐。这盛唐的到来,和一位风流潇洒的皇帝关系密切,且待鄙人在下回与君细言。 江南斋主 发表于 2008-5-8 21:23
RE: 中国对联演义(转帖)第六回 风流天子言奇喻 奸佞小人续嫚辞
上回书说到,盛唐的到来和一位风流倜傥之皇帝关系密切。这皇上姓李,名隆基,乃唐睿宗第三子。始封楚王,后为临淄郡王。景云元年,进封平王,立为皇太子。此君英武多能,开元之际,励精政事,海内殷盛。天宝以后,因宠爱杨贵妃,任用李林甫、杨国忠,以致安禄山之乱。
《开元轶事》载:明皇谙音律,善度曲。尝临轩纵击,制一曲曰《春光好》。方奏时,桃李俱发。又制一曲云《秋风高》,奏之,风雨飒然。帝曰:“此事不唤我作天公可乎?”词俱失传,唯《好时光》一阕仅存。词曰:
宝髻偏宜宫样,莲脸嫩,体红香。
眉黛不须张敞画,天教入鬓长。
莫倚倾国貌,嫁取个,有情郎。
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
后人评价此词“音婉旨远,妙绝千古。”这位“谙音律,善度曲”的皇帝还真找到了知音,羞花美女——杨玉环。
杨玉环乃唐代蒲州永乐人(陜西华阴县人),杨玄琰之女,因幼孤养于叔父玄璬家,为唐玄宗李隆基的第十八子寿王瑁之妃。开元二十五年十二月,玄宗由于最宠幸的武惠妃病死,极其悲伤,竟觉“后庭数千无可意者”。时有人启奏,言杨玉环姿色冠世,足可慰情,因而召取进见。一见果然,玉环容颜出众,且晓音律,善歌舞,会写诗,颇解人意。唐玄宗大为倾倒,欲纳入宫中。按唐俗妇女改嫁要先做道姑或尼姑,故让玉环出家当道姑,道号“太真”。不久就被召入宫中。天宝四年(公元745年)被正式册封为贵妃(时玄宗年六十一,贵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势倾天下。
相传贵妃娘娘曾作《阿那曲·赠张云容舞》:
罗袖动香香不已,
红蕖枭枭秋烟里。
轻云岭上乍摇风,
嫩柳池塘初拂水。
杨玉环眼中的舞女姿态,仿佛秋烟芙容,若隐若现;又似岭上风云,飘忽无定;更若柳丝拂水,婀娜轻柔;再衬之罗袖动香,可谓出神入化。难怪有人评道:“读此知明皇宠妃,不独以色”。由此可想,他俩夜半无人私语:“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自然不足为奇了。
话说某日,贵妃出浴后,衣服滑落,微露胸乳,唐玄宗抚摩之,赞赏说:
软温新剥鸡头肉;
“鸡头”就是芡实,是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芡实的形状似鸡头,故被叫作“鸡头”等名。这出句可以理解为——出浴后杨贵妃的肌肤更显得温柔软滑,犹如刚去壳的芡实果肉。
当时在一旁的安禄山对道:
滑腻初凝塞上酥。
玄宗对此全不在意,竟笑道:“信是胡儿只识酥。”后人评述道:“谬戾如此,天下安得不乱?”
你说安禄山为何如此大胆?
原来这安禄山为范阳节度使,甚受恩遇,唐玄宗呼之为儿。常于便殿与贵妃同宴乐。一次,禄山就坐,不拜上而拜贵妃。皇上问之,曰:“胡人不知其父,只知其母。”唐玄宗竟笑着宽容了他。
唐玄宗自得了杨玉环后,沉湎于酒色歌舞之中,以致朝政落入奸臣杨国忠、李林莆等人之手。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玄宗慌忙携后宫出逃。六月十四日,行之兴平西郊的马嵬驿时,以禁军首领龙武大将军陈宣礼为首的将士发动兵谏,杀死杨国忠,并要求玄宗将杨贵妃赐死。玄宗不得已,与贵妃诀别,由士兵牵引而去。贵妃自缢于祠堂下,时年38岁。
如今,至陕西兴平马嵬坡杨贵妃墓前,拾阶而上,迎面可见国民党元老邵力子题写的“唐杨氏贵妃之墓”七个大字,两边有联一副云:
妃子魂销犹如梨花春带雨;
马嵬玉损幸留古韵冢携香。
清人毕沅有题贵妃墓联两副,感慨其事曰:
莺花尚恋霓裳影;
环佩空归月夜魂。
谷风如诉旧愁来,蜀道秦川,过客重谈杨李事;
墓粉还将秋色补,雨尘云梦,伤心何似汉唐陵。
据说,常有妇女到马嵬坡访问时,喜欢装一袋白色的“贵妃土”带回去。因当地人传贵妃洁白的皮肤把周围的土染白了,妇女取“贵妃土”可搽脸美容,坟土因此变少,后来不得不砌砖盖顶和围边。
不才今日与诸君“重谈杨李事”,自然将提及与唐玄宗和杨玉环关系密切的一位抱拥仙才之人。
且容我于下回再述其人。

第七回 才气公然笼一代 狂名直欲占千秋

上回书说及抱拥仙才之人,乃是唐朝超级才子李白。据说其母梦长庚星入怀而生,因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人见其有飘然出世之表,故称之为李谪仙。
天宝元年秋,由于玉真公主(唐玄宗之妹)的荐引,唐玄宗下诏征李白入京,并待以隆重的礼遇:“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李阳冰《草堂集序》)命李白供奉翰林。李白应召入京时,颇为踌躇满志,《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一日,禁中木芍药盛开,明皇乘照夜白(马名),贵妃以步辇从。选梨园子弟度曲。李龟年以歌擅一时,手捧檀板,押众乐前,欲歌之。明皇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遂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李白立进《清平调》三章。李白因援笔赋之: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
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三首诗行行吐玉,字字流葩。太真持颇黎七宝杯,酌西凉州蒲萄酒,笑领歌词,意甚厚。上因调玉笛以倚曲,每曲偏将换,则迟其声以媚之。太真饮罢,敛绣巾重拜,后来杨贵妃曾为李白奉砚,皇上也自是别样对待李白。某日,李白奉诏写《和番书》时佯醉,还让皇上宠幸的高力士替其脱靴。
故清人李调元有联曰:
豪气压群凶,能使力士脱靴,贵妃捧砚;
仙才媲众美,不让参军俊逸,开府清新。
下联“参军”,即指南朝·宋诗人鲍照,曾为荆州参军。“开府”,即北周诗人庾信,曾任开府仪同三司。杜甫《春日忆李白》诗:“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杨贵妃爱吟李白《清平乐》,某日高力士为泄私愤,在贵妃旁故意言道:“我本以为贵妃受李白侮辱,定对他恨之入骨,没想到贵妃竟爱其诗!”杨贵妃惊道:“李学士怎么会侮辱我?”
高力士说:“诗中有‘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两句。汉朝宫廷里的赵飞燕,出身歌女,后虽立为皇后,但最后被贬为庶人……”
杨贵妃听后,对李白恼怒起来,此后,唐玄宗几次欲任命李白官职,皆被贵妃阻止。
这李白仕途不顺,便欲遨游四方,踏遍天下名山,阅尽人间大川。
一日,李太白游览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登至三楼,凭窗远眺,只见水天相接,浑然一色;清风朗月,无边无际,见洞庭湖光与远处山色荟萃于一楼,李白于是手书一联曰:
水天一色;
风月无边。
这副对联写得颇有气势,既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那样的磅礴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那样的豪放,也蕴涵着一泓柔情,让人想见:水蓝蓝,天蓝蓝,水天相恋;风袅袅,月袅袅,风月同娇。
传说李白晚年常来马鞍山采石矶附近饮酒赏月,对江吟诗。在一个皓月当空之夜,醉时跳江捉月,沉于江中。尸体漂于青山,葬于青山,其衣冠被江上渔夫捞起,葬于其处。
后人题安徽省马鞍山采石矶青莲祠太白楼有联赞道:
才以仙名,诗酒高风传万古;
地因人重,江山胜迹播千秋。
诗酒皆仙,吟魂醉魄归何处;
江山如画,月色涛声共一楼。
诗中无敌,酒里称仙,才气公然笼一代;
殿上脱靴,江头披锦,狂名直欲占千秋。
另有人题诗云:
采石矶旁一掊土,
李白之名垂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
鲁班门前弄大斧。
在唐朝另有一位李姓诗人与李白同样名垂千古,人称“小李”,他曾吟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联。读者诸君,且容在下改日后续。 江南斋主 发表于 2008-5-12 22:40
RE: 中国对联演义(转帖)第八回 李商隐句单无适配 温庭筠才捷有谐言
酷爱唐诗者一定熟知下面这些情深语挚,真切动人的诗联: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表现一股执著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庆幸一种默契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描摹一次邂逅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倾吐一片痴情
上面联句均出自一人之手,他乃晚唐赫赫有名的诗人李商隐。
这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在词采华艳这一点上,与温庭筠接近,后世又称“温李”。
李商隐未到十岁,父亲去世,他随母过着清贫生活,“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后跟从一位精通五经和小学的堂叔读经习文,十六岁便因擅长古文而得名。大和三年(829)移家洛阳,结识白居易、令狐楚等前辈。令狐楚欣赏他的文才,让他与其子令狐绹等交游,并亲自授以今体(骈俪)章奏之学,而“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后又聘其入幕为巡官,曾先后随往郓州、太原等地。二十六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及第后,他一度赴兴元(今陕西汉中),入令狐楚幕。楚死,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不久娶其女为妻,琴瑟和谐。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背主、忘恩”。从此他一生处于牛李党争的漩涡里,无法摆脱,郁郁不得志,辜负了“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的壮志与才华,终年四十六岁。
才华出类拔萃的李商隐写出许多令人赞叹不已的精彩对句,但亦有遇及难题之时,一次,李商隐遇见温庭筠言:“近得一联句云:‘远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辅。’未得偶句。”温曰:“何不云‘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
远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辅;
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
上下联句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真可谓铢两悉称,令人称赏。
周朝召公辅佐周武王至成王,历任宰相三十六年,功勋显赫;而唐代郭子仪任中书令甚久,主持官吏的考绩达二十四次。《旧唐书•郭子仪传》:“校中书令考二十有四。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两者相对恰到妙处。
也许朋友心中有疑:温庭筠是何许人物,竟有如此捷才?且听在下道来。
温庭筠(约812 —约870),本名岐,一名庭云,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宰相温彦博后代。因其相貌奇丑,世称“温钟馗”。不过人不可貌相,此君虽形如鬼似的狰狞,才却若彩虹般的灿烂。《北梦琐言》称“庭筠才思艳丽,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所以时人称为“温八叉”。温庭筠小时即聪慧好学,苦心砚席,尤长于诗词,而且富有音乐才能,有丝即弹,有孔即吹。《旧唐书》本传中说他“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在当时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
温庭筠不但才高八斗,而且狂荡不羁。当时的宰相令狐绹羡温庭筠才华,使其方便出入馆中,以宾客相待。皇帝唐宣宗喜欢歌《菩萨蛮》,令狐绹私下请温庭筠代己新填《菩萨蛮》词以进,并且嘱咐温庭筠千万不可泄漏出去。没想到温庭筠看不起令狐绹,将此事传了出去,令狐绹大为不满。
另有一次,令狐綯曾以一典故请教温庭筠,温对曰:“事出《南华》,非僻书也。望相公在治理国家大事之余,多多浏览古籍。”令狐绹听此更加恼怒,上奏皇上,说庭筠有才无行。温庭筠有诗曰:“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
某日,唐宣宗赋诗,上句有“金步摇”,未能寻到相对之语。即让进士们对之,温庭筠奏道:可用“玉条脱”相对,宣宗听后很高兴,予以赏赐。
金步摇乃首饰名,用金银丝宛转屈曲制成花枝形状,上缀珠玉,插在发髻上,随人步行而摇,故名。玉条脱即玉镯。这两者作对甚是工整。
据《全唐诗话》载:张林言毁佛寺,时御史有苏监察者,检天下废寺,见银佛一尺以下者,多袖归,时号“苏捏佛”。温庭筠曰:“好对‘蜜陀僧’。”
苏捏佛;
蜜陀僧。
此对十分趣巧,上联是人的外号,下联则是中药名。(又名密陀僧,陀僧,密佗僧等)“苏”谐“酥”,与“蜜”相对,甚是工巧;“佛”与“僧”也对得无可挑剔。
这也许可称作最早的无情对了。
温庭筠还曾以“苍耳子”来对“白头翁”,不知这是否为最早的药名联呢。
唐朝出现对联已属不争之事实,在唐末自然有喜撰联之诗人,且容不才于下回细言。

第九回 陆龟蒙善养能言鸭 罗昭谏焉为可厌蝇

话说唐末有位文学家出身江南名门大族,后来家道衰落。此人姓陆,名龟蒙,字鲁望,号天随子,长洲县人,别号甫里先生、江湖散人等,他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买地置宅退隐于甫里。
这陆龟蒙擅长吟诗,与著名诗人皮日休最友善,常互相唱和,同负盛名,时称“皮陆”。陆龟蒙生性嗜茶,曾在宜兴顾渚山下,开辟茶园。每年收取新茶用以品鉴,与皮日休评茶鉴水,且诗歌唱和。
龟蒙还有一好——养鸭、斗鸭。他在自家院中开挖一只水池,养了特别善斗的绿头鸭。古书中载有一则与他相关的“鸭”事。
有太监自长安至杭州,乘舟经过陆龟蒙所居之地,用弹丸击绿头鸭,龟蒙急速从房中奔出大叫道:“你闯下大祸了!此鸭乃非常之鸭,它会说人话,我已准备献给皇上,现在只有将这死鸭送至上官那里了。”长期生活在宫中的太监,听后竟信以为真,并变色求饶,送上许多金帛,还小心翼翼地问陆龟蒙:“这鸭子会说什么话?”龟蒙答道:“常常叫自己的名字。”太监气愤而又忍不住笑起来,龟蒙归还其金帛,说:“我是和你开玩笑的。”
宋代文豪苏东坡对此曾作诗道:“千首文章二顷田,囊中未有一钱看。却因养得能言鸭,惊破王孙金弹丸。”
陆龟蒙是赋诗撰文高手,也是制联能者,陈方镛著《楹联新话》载陆龟蒙题江苏昆山马鞍山夕阳崖联:
片云穿石峡;
飞浪到天门。
天上地下,云浪互动;远望近观,山水相连。
在晚唐时期,还有一人工诗能文,与陆龟蒙,皮日休齐名;又与罗虬,罗邺并称“三罗”。此君姓罗,字昭谏,原名横,因屡试不第,愤而改为“隐”,自号江东生,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人。二十七岁即在贡籍,却十试而不中。罗隐之所以屡试不中,据传其长相贫困是原因之一。他的丑陋与才学一样出众,宰相郑畋的女儿非常喜欢罗隐的诗,经常拿着他的诗文读。但有一次罗隐到她家里拜访父亲时,她忍不住偷着看了看这位才子,结果大失所望,从此再也不看罗隐的诗文了。真不知罗隐的丑陋到了什么程度,竟让酷爱他诗文的小姐看一眼便与他的诗文绝缘。
罗隐傲睨于人,喜欢讽喻。初赴举之日于钟陵筵上,与妓云英相识。后过十来年,二人再次相遇。李云英开玩笑问道:罗秀才尚未脱白?(指他还是布衣,没有功名。唐时一般人只可穿白衣,官宦者才能穿其他颜色)罗隐自嘲道:
钟陵醉别十余春,
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卿未嫁,
可怜俱是不如人。
此诗一名《嘲钟陵妓云英》,又作《赠妓云英》、《偶题》。一别十余年,云英仍可作“掌上舞”、体态依然轻盈,诗人仍是布衣一个。云英为诗人不第而感到惊诧,诗人也为云英未脱风尘而忿忿不平,“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一个是风姿绰约、美丽出众;一个是才华过人、名满天下,又有何处“不如人”呢? 罗隐“龆年夙慧,稚齿能文”,而且“才了十人,学殚百氏,名宣寓县,誉播寰区”。然而,由于缺乏权贵的援引,竟然连试不中。他在《谗书》自序中哀叹说:“生少时,自道有言语,及来京师七年,寒饿相接,殆不似寻常人”。
《鉴诫录》云:秀才罗隐,甚傲物。与顾云同谒淮南高骈。顾为人风雅,被挽留而居门下,罗遂辞归。高与幕宾于海风亭为罗赠资礼送,时有一大头蝇入座,高命用扇驱去。顾谓罗曰:
金蝇取嫌,被扇扇离座;
罗知其讥己,对道:
粉蝶堪玩,遭钉钉在门。
顾联谓罗似“取嫌”之金蝇,不受欢迎,落得被人赶跑之境。罗联谓顾如“堪玩”的粉蝶,从此被死死钉住,动弹不得。两人皆用比喻,且上联两“扇”字,前者读去声,后者读平声;下联之“钉”字,前一字读平声,第二字读去声。二人“以才调相讥”,“可称竟美”。此联《渔隐丛话》所载联文作:“青蝇被扇扇离席,白泽遭钉钉在门。”白泽,指门上之白泽图。联文虽异,谐趣则同。
据说罗隐被高骈送走后,也许是发泄心中不满,偷偷在土庙墙壁上题诗讥讽高骈好仙术,然后乘船连夜逃跑。高骈为此大怒,派人追赶,但为时已晚。后来高骈为毕将军所杀,罗隐作《乱妖志》讥讽。其中有诗云:
延和高阁势凌云,轻语犹疑天上闻。
烧尽降香无一事,开门迎得毕将军。
下回书不才即讲述一个五代时“开门迎将军”的故事。


第十回 今朝喜有天垂余庆 他日恨无地接长春

书接前回,话说天下之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征伐五代,建立了大宋王朝。蜀中王孟昶,以为成都平原天府富足,可借助四川四面环山之险保全自身。于是整日吟风弄月,享受荣华富贵。公元965年,就在孟昶醉生梦死之时,宋太祖赵匡胤命王全斌率军六万向蜀地进攻,十四万守成都的蜀兵一溃千里,孟昶自缚出城请降,“大魏灭蜀”的一幕惊人再现。
在孟昶“归宋前”一年,中国对联史册上揭开了重要的一页。
《宋史•蜀世家》云:“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辛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孟昶“归宋前”一年,即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此后,过春节贴联语,渐成民间习俗。王安石《元日》诗中云:“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联之所以名闻遐迩,是因后人据清朝梁章钜之言,称其为“对联之祖”,或曰“春联之始”。
尝闻纪文达师言: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但宋以来,春帖子多用绝句,其必以对语,朱笺书之者,则不知始于何时也。按《蜀梼杌》云: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幸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此在当时为语讖,实后来楹帖之权舆。但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耳。
——《楹联丛话•卷之一•故事》
公元964年春节孟昶作此联,965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兵统一了后蜀,将孟昶等掳走,同时委用吕余庆去做成都(原是后蜀的都城)的地方长官。另外,宋太祖已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将每年农历二月十六日——自己的生日定名为“长春节”,即所谓“圣节”。而孟昶降宋之时,正是宋太祖诞辰之日,故称语讖。
其实,梁章钜并未对此说绝对肯定,末句留有余地云:“但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耳”。依在下浅见,即使称此联为春联之祖亦值商榷。
前文所引《宋史•蜀世家》云:“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由“每岁除”便知孟昶之联当在学士之后,只因学士之联书中未作记载,遂有“余庆”“长春”一联为“春联之祖”之说。
孟昶虽无抗敌之胆、御敌之策、克敌之能,但却“重色思倾国”,他嫌后宫妃嫔没有绝色美女,便广征美女以充后宫。有一姓费的女子,生得风姿秀逸,且擅长吟咏,精工音律。后主选入宫中,十分宠爱。因前蜀王建之妾小徐妃,号为花蕊夫人,也就袭其名称,封费氏为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是一位“花不足以拟其色,蕊差堪以状其容”的佳人,更是古代著名才女,《全唐诗》为花蕊夫人留下了一百五十三首宫词。花蕊夫人最爱牡丹花和芙蓉花,于是这位护花者孟昶命官民大种牡丹,并言:洛阳牡丹甲天下,今后必使成都牡丹胜洛阳。他还命百姓家家都种上芙蓉花,每当芙蓉盛开,沿城四十里远近,都如铺了锦绣一般。
孟昶惧暑,在摩诃池上建水晶宫殿,以楠木为柱,沉香作栋,珊瑚嵌窗,碧玉作户,四周墙壁,不用砖石,用琉璃镶嵌。
一日天气酷热,孟昶与花蕊夫人半夜起来,避暑于摩诃池上,并作词云:
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暖。
帘开明月独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
起来琼户寂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
后来亡国之时,孟昶与花蕊夫人被迫前往汴梁,在押解途中,花蕊夫人过葭萌驿时于旅驿壁上填词曰:“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可惜一首断肠词,只填了上阕,因宋兵催行停笔。
赵匡胤久闻花蕊夫人“冰肌玉骨”,很想据为己有,为此他赏赐了孟昶及其家人,七天以后,孟昶暴死,孟昶之母也绝食而死。太祖把花蕊夫人留在宫中侍宴,要她即席吟诗,花蕊夫人吟道:
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此乃流传千古的《口占答宋太祖述亡国诗》。
这孟昶期盼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哪知荣华未保,暴病而亡,只因题桃符有功而在楹联史上赢得一席之位,正是:
无力护花蕊;
有缘留对联。
孟昶身为国主未能“万岁”,然而有一乡村家族竟绵延数百年。欲知详情,请看下回。


第十一回 唐代僖宗敕封四字 义门陈氏延续千年

上回书道:“孟昶身为国主未能‘万岁’,然而有一乡村家族竟绵延数百年。”此家族乃是“义门陈氏”。
全国诸多陈氏的门首悬有“义门世家”的匾额,这“义门世家”源于今江西省德安县车桥乡义门陈村。
德安义门陈氏从唐玄宗开元18年(公元731年)建庄,至北宋嘉佑7年(公元1062年)第一次分家的三百三十二年间,帝王多次“诏旌其门”,赐立义门。宋仁宗嘉佑7年(公元1062年),德安义门陈氏丁有三千九百余口,家产有田庄三百多处,义孝双全,人才辈出,名声远播。当时,宋仁宗畏惧德安义门陈氏家族势力太大难以控制,于是在文彦、包拯、范师道、吕海等建议上,采取“一箭双雕”的方法分析义门陈氏,一是抑制义门陈氏人口过于集中,朝野势力太盛的现象继续发展;二是以义门陈氏作为封建家族的样板,教化全国农民,以维护封建王朝的家天下。在同年七月初三,江南西路转运使谢景初率众臣,奉旨临门监护分析义门陈氏为大小291庄,依派拈阄分迁各路、州、镇之庄(《义门陈氏宗谱》载有分庄地名录)这291庄新的封建家庭组织,遍布全国各地,门首皆悬“义门世家”的匾额,故有“天下陈氏来自义门”的传说,自此德安义门陈氏在全国各地发迹,代有达人。
据书载,唐中和四年(884)甲辰,僖宗李儇见江州陈氏一族崛起,数世同居逾一百五十余年“合族同爨,和处笑喧;怨尤不宿,义著江州。”因之,唐僖宗御笔亲题“义门陈氏”及赐联旌表之。(见《宋史·陈兢传》及各地《义门陈氏宗谱》)
联语曰:
九重天上旌书贵;
千古人间义字香。
此联各谱志有异:有云“旌书贵”,有曰“书声旧”,亦有言“书声贵”者。三种说法相比,以“旌书贵”为妥,此处“旌书”乃表彰的文书。其联之意可理解为:皇上的旌书(题写)是至高荣誉,人间的德义将流芳百世。
唐昭宗李晔于大明元年(公元890年)御笔亲题“旌表义门陈氏”,由此即定名为“义门陈”。
宋太宗赵匡义于淳化三年(公元992年)7月15日御笔旌赐“忠者世家”,又于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旌赐“真良家”和“义居人”,同年下诏将“义门家法”收藏于国史馆,并遣内侍裴愈赐御书三十三卷在义门敕建御书楼,将“真良家”三字悬挂门首。
宋太宗赐的联语是:
三千馀口文章第;
五百年来孝义家。
匾额为“义门陈氏”,还作诗一首:
金门宴罢月如银,环佩珊珊出凤城。
问道江西谁第一,咸称惟有义门陈。
数百年来上至帝王,下至百姓为义门陈氏撰联者,可谓不计其数,今选录佳联数副共赏:
广堂联
治家弗可无近虑;
处世须当有远谋。
接官厅联
接官厅内尽是进士、博士、太学士;
迎宾路上又来侍郎、礼郎、尚书郎。
此联为德安廨宇接官厅柱联,由宋江州知州李原颖撰(安徽怀宁《义门陈氏宗谱》)
馈食堂联
独食赐梨,合族品味悟公意;
同啖御鸽,满门欣尝知天恩。
此联由裴愈题撰。据光绪《江西通志》载:“淳化四年(993),宣陈兢入朝,赐一御鸽,兢持归,碎鸽和醍酒一壶,合门三千共尝其味。”据谱载:裴愈目睹此状,回殿复奏曰:“陈氏一门咸知天恩加厚矣。”帝深赏之,曰:“诚哉,义门也!”又传,太宗复赐一梨,而兢一人食,众乃大悟:“义门人永不分离(梨)”。民间至今尚流传着:“陈酒和鸽,满门好合,鸽和陈酒,义门长久”的谚语。(联见湖北黄梅《义门陈氏宗谱》)
三孝堂联:
一母踏青,扶仆抬夫竟是所惦三大臣
三子舞彩,荷椅负轿岂非因悦一太君
一母、一太君同指陈恕妻王夫人。三大臣、三子指执淳(字诏)、执中(字显)、执古(字颁),俱登进士,为京官,时称三孝子。此联陈岳撰(见各地《义门陈氏宗谱》)
义门祠联:
玉昆二难撑宇宙,
德星一颗照乾坤。
二难,指元方和季方。德星,指太丘长陈寔。此联由宋翰林院编修陈用所撰,见安徽青阳《义门陈氏宗谱》。
东佳庄院联:
东佳左峙,形胜一方甲第;
源泉右绕,泽流百代人家。
源泉,指紫岩泉,泉水从紫岩中汩汩而出,经寄咏舒跌崖而瀑,飞流直下,溪绕东佳庄,形成水阁山斋之胜概。此石联尚存今德安爱民乡岩泉桂村。
刑杖厅联:
家严三尺法,
官省五条刑。
三尺法,指《家法三十三条》。有谱云“家秉三尺法”。严比秉好,“严”者,“秉”在其中。此联由宋太子中舍陈度撰。(各地《义门陈氏宗谱》)
北宋时一位著名人物题义门宅道:
华阁遥遥信不虚,义门风范孰能如?
力田岁积千仓粟,儒学家藏万卷书。
簇对杯盘烧野笋,别开池沼养新鱼。
吾生未有林泉计,空愧高贤卧草庐。
力田,指致力耕种。《汉书.召信臣传》:“郡中莫不耕稼力田。”
诸君可知此人为谁,下回书咱就说说他的联对故事。

第十二回 本与乐天为后进 敢期杜甫是前身

北宋时有一位著名人物——王禹偁。此君字元之,巨野(今山东巨野县)人。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公元九八三年)进士及第。在北宋文士之中,王禹偁行高辈尊,颇受后代学人推重。晁说之《嵩山集》卷十五云:“本朝来,王元之之后晏公,晏公之后欧阳公,欧阳公之后东坡,皆为一时之龙门,而门下洒扫应对之士,其后为公卿将相者类不可数也。”
王元之七八岁时已能文。郡从事毕士安询问其家境,知他父母依靠磨面为生,于是让他以磨作诗。元之随即吟道:
但存心里正,何愁眼下迟。
得人轻借力,便是转身时。
诗中的“心”,指磨盘的中心;“眼”,指磨盘上用来灌磨料之窟窿。诗意为:只要磨盘安得正,不怕眼下磨得慢。如若有人稍使劲,磨盘自能不停转。这诗一语双关,让毕文简十分惊奇,于是便允许王禹偁跟自己的弟子一起念书。
一日,太守请毕文简赴宴,席间太守出句:
鹦鹉能言争似凤
坐客中没人能对,毕亦未想好下联。回家后,即将上联写于屏风上。王禹偁见后,在其下书云:
蜘蛛虽巧不如蚕
文简赞叹道:“真是经纶之才啊。”以后就称呼王禹偁为“小友”,两人成为忘年之交。
一次,毕文简与太守赏白莲,因言王禹偁能诗,太守召王禹偁来,令他当即吟诗。禹偁云:“昨夜三更后,妲娥堕玉簪。冯夷不敢受,捧出碧波心。”守感叹道:“天授也。”
王禹偁诗学白居易、杜甫。
有句云:“身后声名文集草,眼前衣食簿书堆”。“泽畔骚人正憔悴,道旁山鬼谩揶揄。”与乐天句非常相似。
某日,他在商州作《春日杂兴》云:“两株桃杏映篱斜,装点商州副使家。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他儿子嘉祐说道:“老杜曾经有‘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这样的句子,您的句子和那很相近。”于是请求王元之加以改动。王禹偁高兴地说:“我的诗精粹成熟,竟然能暗合杜诗吗?”于是又作句云:
本与乐天为后进,
敢期杜甫是前身。
最终也未更改先前的那首诗。
王禹偁在去蕲州做官前已患病,到任谢上表有联句曰:
宣室鬼神之问,绝望生还;
茂陵封禅之书,付之身后。
皇上见之惊愕,问身边侍臣:“禹偁安否?何以为此语?”不料未及一月,王禹偁竟去世,年仅四十八。遗表曰:“岂知游岱之魂,遂协生桑之梦。”
王禹偁其人品文章于后世影响深远,欧阳修称“想公风采常如在,顾我文章不足论”(《书王元之画像侧》),苏轼称其“以雄文直道独立当世”(《王元之画像赞》)。
王禹偁常常提携后辈。有刘少逸者,北宋人,年方十一,文辞精敏。他的老师潘阆携带他去见长洲县令王禹偁、吴县县令罗思纯,两位前辈就以联句试之,刘少逸应对迅速,令人惊叹。
罗思纯:无风烟焰直;
刘少逸:有月竹阴寒。
罗思纯:日移竹影侵棋局
刘少逸:风送花香入酒卮。风递花香入酒樽。
王元之:风雨江城暮
刘少逸:波涛海寺秋。
王元之:一回酒渴思吞海;
刘少逸:几度诗狂欲上天。
两位对此惊异。后刘少逸名声远扬,赐进士及第。
上文所及栽培王禹偁之人毕士安,一名士元,字仁叟,一字舜举,代州云中(今山西大同)人。景德初,进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拜平章事。二年卒,年六十八,谥文简。此君为人正直,勤于政务,治学严谨,知人善任,真宗拟用为宰相,毕士安则谦让寇准,向宋真宗上书说:“寇准忠义两全,善断大事,我以为是宰相之材。”后毕士安与寇准同时升为宰相,毕士安兼修国史,位在寇准之左。
下回书不才将为诸君说说寇准与对联的故事。



第十三回  寇平仲戏云天上日  杨大年巧对面前人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此诗乃三步之内完成,且出自七龄稚童之口,真令人惊叹不已!此作者为北宋名臣寇准。
寇准(962—1023),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移大名府成安县。累迁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淳化二年拜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枢密院事。四年,罢知青州。五年,拜参知政事。寇准性格刚烈、豪迈,友人杨亿称其“能断大事,不拘小节”,这位寇大人直言敢谏,无所畏惧,宋太宗称赞道:“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可惜后被排斥出朝廷。宋真宗赵恒即位后,召寇准回朝。景德元年(1004),契丹大举攻宋,朝中大臣惊恐。寇准力排众议,坚请真宗渡河亲征,至澶州(今河南濮阳)迫成和议而还,史称“澶渊之盟”。
据传澶渊之盟后,寇准曾专程祭拜仓颉庙,留下联曰:
盘古斯文地,
开天圣人家。
寇准一度颇得皇帝宠幸,据吴曾《能改斋漫录》载“寇莱公为参政,侍宴,上赐以异花。上曰:‘寇准年少,正是戴花吃酒时’,众皆荣之。” 不过后来因王钦若的挑拨,寇准逐渐失去宋真宗的信任,于景德三年罢相,到陕西等地任地方官。天禧三年(1019),因顺应宋真宗意旨,奏言天书下降,再度被起用为宰相,不久罢为太子太傅,封于莱,故世称寇莱公。后又遭副相丁谓诬陷,被一再贬逐,直至雷州(今属广东)司户。
民间曾流传这样的歌谣:“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丁(指丁谓);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足见其在时人心中地位之重。
有书记载,寇准曾题联于湛江湖光岩楞严寺,联句为:
湖水苍茫,客到路从花外问;
岩山寂寞,僧归门向月中敲。
宋初诗人魏野,一生未仕,但与寇准交往甚多,《赠寇莱公》有句云:
有官居鼎鼐,
无地起楼台。
这联诗句名气颇大,以致外来使节入朝亦问及“莫是‘无地起楼台’相公否”。
然据《宋史·寇准传》道:“准少年富贵,性豪侈,家未尝油灯,虽庖所在,必燃炬烛。”
寇准早掌权柄,性豪奢,喜歌舞,集诸妓,赏绫绮无数。其妾蒨桃曾献诗云:
其一: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不知织女萤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
其二:风动衣单手屡呵,幽窗轧轧度寒梭,腊天日短不盈尺,何似燕姬一曲歌!
寇准和诗道:
将相功名终若何,不堪急景似飞梭。人间万事何须问,且向樽前听艳歌。(《总龟》前二十二)
咱们暂不管这寇大人是廉洁,还是奢靡,且看一副题寇莱公祠联,即可知其为青史留名之人物:
宇宙重大名,屏带尊严黄阁度;
江山留胜迹,鸿篇珍重碧纱笼。
咱这对联演义上自应有寇大人一笔,他出的一比上联,引出了联坛妙对。
据欧阳修《归田录》载,寇准在中书省常与同僚联句相戏,某日出一上联给同僚对,出句云:
水底日为天上日
这出句看似简单,但“天上日”与“水底日”,是“物”与“影”、“实”与“虚”的关系,前后两“日”,字同义别,众人一时都未能对出。恰逢此时杨亿前来禀事,众人即请他来对,杨亿随口道:
眼中人是画前人
这对句就地取材,景情双关,众皆称妙。对句“眼中人”是“面前人”为通过光线反射,在眼中所呈之像,两者也是“人”与“像”、“实”与“虚”的关系。
其实,杨亿能对出此句并非偶然,此君非等闲之辈,杨亿,字大年,“七岁能属文,对客谈论,有老成风。”(《宋史》)太宗闻悉便召见便殿,试以词赋,即授秘书正字,时年11岁。淳化三年(992年)赐进士及第。
据《遁斋闲览》载,有人在学士壁间题句索对:
李伯阳指李木为姓,生而知之
出句中的“李伯阳”,即指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是春秋战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据《史记》载:“老子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下联悬出后,众人皆知难而退。这上联中的两个“李”,一作姓,一作树,末尾又是成语,确实不易对。后来杨亿来此当场书出对句:
马文渊以马革裹屍,死而后已
与“李伯阳”相对的“马文渊”,即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以骁勇无敌而著称于世。范晔《后汉书·马援传》载:马援曾言:“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对句以武将对道家,以嵌两个“马”字对嵌两个“李”字,以“死”对“生”,文字工稳,用典自然,意境和谐,对仗精巧,甚称佳作。尤为巧妙的是,上联后半句首字“生而知之”的“生”是前半句末字“姓”的一部分;而对句相应处亦如此,“死”乃“屍(尸的繁体)”的部分,令人叫绝!
古人称杨亿:危言直道,独立一世,嫉恶如仇。在下有对联故事为证,诸君请听我下回分解。 江南斋主 发表于 2008-9-3 22:40
RE: 中国对联演义(转帖)第十四回  内翰拜时须扫地  相公坐处幕遮天
上回书咱们述及宋人杨亿之妙对,可见此人非同寻常,史书有记:
亿天性颖悟,自幼及终,不离翰墨。文格雄健。自唐大中后词气衰滥,国朝稍革其浮薄,至亿乃振起风采,与古之作者方驾矣。文思敏速,略不凝滞。对客谈笑,挥毫无废,而精密有规裁,不烦不艳。善细字,起草一幅数千言,不加点窜,于是学者翕然宗尚,名闻四方。书无不览,善强记,尤长典章制度之事,时多取正,盖一时文字之冠也。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二十二
杨亿在史馆修书时,曾与钱惟演、刘筠等人唱和。他将唱和诗编为《西崑酬唱集》。集内诗歌重雕琢用典,铺陈词藻,讲究声律,被称为“西崑体”,在宋初诗坛上影响颇大。在西崑诗人中,杨亿是比较突出的一个,朱熹评之为“巧中犹有混成底意思,便巧得来不觉”(《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
杨亿不惟学问高深,更兼虚怀若谷。
宋·欧阳修《归田录》记载一件趣事:
杨亿曾经告诫自己学生:写文章应该避免用俗语。事后不久,杨亿在给皇帝的表章中写道:“伏惟陛下德迈九皇。”这是颂扬皇帝的德行超过了上古传说中的九位圣明君主。
因“九皇”谐音“韭黄”,杨亿的学生郑戬(jiǎn)想起了老师以前说的话,立即向杨亿调皮地问道:“不知什么时候可以卖生菜?”
杨亿听后因此大笑,并且改掉了那句话,看来大年先生真是胸怀宽广坦荡。
杨亿身上更有一种刚正之气令人钦佩。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大中祥符六年六月,杨亿草答契丹书,有“邻壤交欢”语,真宗阅后,在文稿上注“朽壤”、“鼠壤”、“粪壤”等字嘲笑之,杨亿即以不称职求罢,真宗谓辅臣曰:“杨亿真有气性,不通商量”。景德四年,章穆皇后去世,真宗要立章献为后,由丁谓谕旨令杨忆草拟,丁谓云:“大年勉为此,不忧不富贵。”杨亿答曰:“如此富贵,亦非所愿也。”真宗无奈,乃命其他学士草之。
说起丁谓,可是个人物!他乃真宗时之五鬼(王钦若、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珪)之一,此人排挤恩人——宰相寇准,自己后来做了宰相。
一日,杨亿上朝后,遇到丁谓,时任宰相之丁谓看着杨亿的长胡须,就出一联戏之曰:
内翰拜时须扫地
原来翰林大学士杨亿,长着一副浓密而细长的胡须,显得气度不凡,人称美髯公。丁谓以此嘲笑杨亿道:你这长胡须,给皇上磕头时,胡须就像扫帚似的扫着地。“内翰”,即是翰林。
杨亿才思敏捷,冷冷地对道:
相公坐处幕遮天
“相公”指宰相丁谓,“幕”即大帐子,潜台词为:你这宰相欺上瞒下,就像漫天大幕一样遮着天。
丁谓是个聪明人,明知杨亿联中有话,但见他对得工整,又是自己出的对,不便发作,就自我解嘲,一笑而罢。
丁谓似乎与胡须有缘,读宋史可知“溜须”一词与其相关。
某日,丁谓与寇准共餐时,菜汤汤污湿寇准的胡须,丁谓起而为之揩拂,即溜其须,寇准笑曰:“你身为国家大臣,竟是为长官揩擦胡须的吗?”说得丁谓甚是羞愧,从此对寇准怀恨在心,这也许就是“溜须”一词的由来吧。
(《宋史·吕端毕士安寇准列传》:“初,丁谓出准门至参政,事准甚谨。尝会食中书,羹污准须,谓起,徐拂之。准笑曰:‘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邪?’谓甚愧之,由是倾构日深。”)
丁谓狡黠过人,通晓琴棋书画,多才多艺,曾作有“天门九重开,终当掉臂入”的诗句,可见其张扬。不过有明眼人就此看出丁谓之性格,此人即在下演义前文曾述及的王禹偁。王禹偁读到丁谓这两句诗曰:“入公门犹鞠躬如也,天门岂可掉臂入乎?此人必不忠。”后果如其言。
丁谓人品差,倒是有些捷才的人。欧阳修《归田录》载,真宗某次赏花钓鱼,可临池很久,鱼不上钩,心中懊恼,这时丁谓恰到好处地吟诗道:
莺惊凤辇穿花去,
鱼畏龙颜上钓迟。
说得皇上转怒为喜,看来拍马也要有才能的。
然缺德而有才之人可用乎?宋司马光有其名言: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依司马光之见,在选用人时,必须重用圣人、君子,倘若无圣人、君子,宁可用“愚人”也不用“小人”。
诸君,咱先不谈有关 “才德主义”,还是继续“演义”,您看,这宋朝的不少宰相均与联对结缘,在楹联史上书写了重重一笔,故容在下于后回书再叙。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3 17:58:33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五回  风雪满头谁将青眼觑  功名唾手诗得碧纱笼



前回书说道,宋朝诸多宰相均与联对结缘,在楹联史上书写了重重一笔,而今且先言一位状元宰相的对联故事,此君即赫赫有名的吕蒙正。
吕蒙正(946-1011年),字圣功,河南洛阳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状元,皇帝为状元写诗赐宴,据说就是从他为例。此君为人胸怀宽广,素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
咱从史书中摘其二三事,诸位可从中见其人品。
吕蒙正相公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初任参知政事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员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而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查问。下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查问。吕蒙正则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则终身不能忘记,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来说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
大臣中有收藏古镜的,自己说能照见两百里远的地方,想把镜子送给吕蒙正寻求升官。吕蒙正笑着说:“我的脸只不过有碟子那么大,哪里用得着能照见两百里的镜子?”听见他这番话的人都惊叹佩服。
还有某人献上一方古砚,那人当场打开,呵上一口气,砚台便湿润可以砑墨了。吕蒙正不屑一顾,他说:“就是一天能呵上一担水,也只不过值几文钱罢了。”献砚者十分沮丧,从此,再无人自讨没趣了。
这吕蒙正乃地地道道的穷苦出身,中举前极其贫寒,据说某年贴一春联于大门: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额:南北
此副由数字组成的怪联张贴出来后,便围了一群人。大伙儿莫名其妙,不知其意。此乃漏字联,漏字联是对联的一种特殊创造方法。作者选用人们的通常用语,有意漏掉一两个字,让读者去猜想。
上联“二三四五”缺“一”,下联“六七八九”,少“十”。这缺一少十。其意就是“缺衣少食”。 “一”与“衣”,“十”与“食”谐音,而横批“南北”,不正是“没东西”吗?其意即为“缺衣少食没东西”。
相传吕蒙正中举后亦题写一联,联曰:
旧岁饥荒,柴米无依靠。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多内亲外戚,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
今科侥幸,衣禄有指望,夺得五经魁首,姓亦扬,名亦扬,不论张三李四,踵门庆贺,尽来锦上添花。
此联另一种流传版本为: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细读联中情景,与《儒林外史》中描绘范进中举前后的所遇何其相似!
……
一顿夹七夹八,骂的范进摸门不着。辞了丈人回来,自心里想:“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因向几个同案商议,瞒着丈人,到城里乡试。出了场,即便回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被胡屠户知道,又骂了一顿。
到出榜那日,家里没有早饭米,母亲吩咐范进道:“我有一只生蛋的母鸡,你快拿集上去卖了,买几升米来煮餐粥吃,我已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
(中举后)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
——《儒林外史》
《评释巧对·卷之十八》载有吕蒙正戏联一副,联云:
风雪满头,这破窑中人,谁将青眼觑?
功名唾手,那陈土上诗,也得碧纱笼。
这破窑之事,笼纱之诗在元曲中确有演绎。且看元曲《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一段文字:
……
(长老同行者上,云)断绝贪嗔痴妄想,坚持戒定慧圆明。自从灭了无明火,炼的身轻似鹤形。贫僧是这白马寺长老。听的人说,吕蒙正得了本处官也。我打扫的这寺院干净,将他这两句诗着这碧纱笼罩着,必然来这里烧香也。行者,山门首觑者,若来时,报复我知道。(行者云)理会的。(吕蒙正同正旦上,住)(吕蒙正云)摆开头答,烧香去来。(正旦云)谁想有今日也呵。(唱)【双调】【新水令】破窑中节妇轿儿抬,满城人大惊小怪。驾车当酒垆,包土筑坟台。俺男儿日转千阶,我和他妆些模样做些娇态。(行者云)师父,相公来了也。(长老云)来了也,俺接待去来。(吕蒙正云)接了马者。入的这寺门来。呀,兀的不是我赶斋来吟下两句诗,可怎生的着这碧纱笼罩着?想这和尚好是世情也呵。(做见科,云)长老,你必然有个缘故。(长老跪科,云)相公不知,为相公写下这两句诗,有龙蛇之体,金石之句,往来的人看这诗,踏的此地苔藓不生,因此上着这纱罩着。(吕蒙正云)原来是这等,揭了那纱罩者,将笔砚来。(做念科,云)男儿未遇气冲冲,懊恼暗黎斋后钟。我续添两句:十年前时尘土暗,今朝始得碧纱笼。
这碧纱笼的故事唐朝即有:
唐人王播,少时是孤儿,非常贫困。曾经在扬州惠昭寺木兰院内寄住,天天跟着寺里的和尚用斋。和尚都讨厌他还欺侮他。他们故意把饭前击钟,改成饭后击钟,等到王播赶到,和尚已吃完饭了。二十年以后,王播在京城当了大官,还出放淮南节度使,正好管辖扬州,因而便到旧地访游。他到了惠昭寺,看到过去曾在壁上题的诗句,已经用碧纱覆盖保护起来,不胜感慨,随之吟了两首七言绝句:
二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而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至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六又载有下文:
“世传魏野尝从莱公(寇准)游陕府僧舍各有留题。后复同游,见莱公之诗已用碧纱笼护,而野诗独否尘昏满壁。时有从行官妓颇慧黠,即以袂就拂之。野徐曰:‘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莱公大笑。”
咱如今只是就联说事,不作考证。
吕蒙正乃是经历过苦难,享受过富贵之人,故而后来写出富有哲理的《劝世文》,此文有几种版本,因文中颇多骈句,录之以与诸君同赏。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鸡扇翼,飞不过鸦。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腾达。文章盖世,孔子厄困于陈邦;武略超群,太公垂钓于渭水。颜渊命短,实非凶恶之徒;盗跖年长,不是善良之辈。尧舜明圣,却生不肖之儿;瞽叟愚顽,反生大孝之子。张良原是布衣,萧何曾为县吏;韩信未遇之时,无一日之餐;及至遇行,腰悬三齐玉印。楚霸英雄,败于乌江自刎;汉王柔弱,竟有万里江山。宴子身短五尺,使楚拜齐名相;诸葛力无缚鸡,出作蜀汉军师。李广有射虎之威,到老无封;冯夷有乘龙之才,一生不遇。
满腹文章,白发竟然不中;才疏学浅,少年及第登科。深院宫娥,运退反为妓女;风流妓女,时来配作夫人。青春美女,却招愚蠢之夫;俊秀郎君,反配粗丑之妇。蛟龙未遇,潜水于鱼鳖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生;水不得时,波浪不静;人不得时,限运不通。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有先贫而后富,有老壮而少衰。衣服虽破,常有礼仪之容;面带忧愁,每抱怀安之量。时遭不遇,只宜安贫守份;心若不欺,必有扬眉之日。
初贫君子,天然骨格生成;乍富小人,不脱贫寒肌体。福禄岂能强求,富贵谁人不欲。吾昔寓居洛阳,朝求僧餐,暮宿破窑。思衣不可遮其体,思食不可济其饥。上人憎,下人厌,人道我贱。非我不能也,此乃,时也,运也,命也。今居朝堂极品,位列三公。鞠躬于一人之下,列职于万人之上。有挞百僚之杖,有斩鄙吝之剑;出则壮士执鞭,入则佳人俸侍;思衣而有罗锦千箱,思食而有珍馐百味。上人宠,下人拥,人道我贵。非我之能也,此乃,时也,运也,命也。
呜呼!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焉。
在下今日就此打住,诸君且待咱下回继续演义。

第十六回 堂上葭莩推富范 门前桃李重欧苏



话说宋朝有一位曾作宰相之人,六十四岁病逝,皇上宋仁宗罢朝二日,亲临丧事,敕葬许州阳翟县的麦秀山,追赠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
何等人物,有此待遇?此人乃大名鼎鼎的宰相词人晏殊。
晏殊自幼聪慧绝伦,7岁能文,有“神童”之誉。一次在学馆对课,塾师出上联道:
圣贤书中求富贵
晏殊立时接口对出下联:
龙虎榜上争魁豪
塾师连声喝彩:“此儿出语不凡,日后必成大器!”
这晏殊14岁时,由江南安抚张知白以“神童”名义将他推荐给朝廷,召至殿下,正赶上皇帝亲自主考进士,皇帝就命晏殊与进士们同做试卷。晏殊见到试题后就说“臣十天前已做过这样的题目,有草稿在,请求另出他题。”皇帝非常喜欢他这种质朴不隐的品质。
晏殊入朝任职后,当时天下无事,容许百官各择胜景之处宴饮,当时的朝臣士大夫们各自饮宴欢会,以至于市楼酒馆,都大设帷帐提供宴饮游乐的方便。晏殊那时非常贫困,没钱出门游玩宴饮,就在家与兄弟讲习诗书。一天皇宫中给太子选讲官,忽然皇帝御点晏殊上任。执政大臣不知为什么皇上选中宴殊,转天上朝复命,皇上说:“最近听说馆阁大臣们都嬉游宴饮,一天到晚沉醉其中,只有晏殊与兄弟闭门读书,这么谨慎忠厚的人,正可教习太子读书。”晏殊上任后,有了面圣的机会,皇帝当面告知任命他的原因,晏殊语言质朴不拘,说“为臣我并非不喜欢宴游玩乐,只是家里贫穷没有钱出去玩。臣如果有钱,也会去宴饮,只是因为没钱出不了门。”皇上因此更加欣赏他的诚实,懂得侍奉君王的大体,眷宠日深。仁宗登位后,得以大用,官至宰相。
晏殊的宅门旁有副对联,句云:
堂上葭莩推富范
门前桃李重欧苏
在任职期间晏殊选贤任能,此副对联是其真实写照。《宋史》赞他“喜称人善,奖掖人才。”联中“富范”指的是晏殊的得意门生富弼与范仲淹,欧阳修和苏舜卿也是晏殊的学生。宋朝名人孔道辅、韩琦、宋祁等人均被其重用。
晏殊还是位擅长诗词的妙手,尤工小令,承袭南唐风格,以情致胜。不用珍宝字,而自然有富贵气象。如“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等句,有“导宋词之先路”,“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的美誉。下面一联千古传诵: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此联还含有一件雅事:
某年,晏殊因公赴杭州,途经扬州,于大明寺小憩。寺内壁上设有专供游人题咏的诗板。晏来到诗板前,闭眼慢行,叫随从的文书小吏读诗给他听。让他勿言题诗者的官职、籍贯和姓名。听到不满意的就摇手示意不要读下去了,另换一首。如此,几乎没有听完整的。当读到“水调隋宫曲,当年亦九成。哀音以亡国,废沼尚留名。仪凤终陈迹,鸣蛙只沸声。凄凉不可问,落日下芜城。”时,慢慢问道:这作者为何人?吟诵之人答曰:是江都尉王琪之诗。晏殊立即派人请王琪来共同就餐,饭罢,两人又同步池边,谈诗论文。其时正值暮春,已见落花。晏殊云:我常得佳句书于墙壁间,有些句子竟然经年想不出满意之对句。如“无可奈何花落去”,至今未能对上。王当即回答,可以对“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对此联极其欣赏,将其写入《浣溪沙》,并举荐王任馆阁校勘之职。《浣溪沙》词曰: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池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无可奈何”二句,属对工切,声韵和谐,寓意深婉,一向称为名对。唯其如此,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
元巳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
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
联句情致缠绵,音调谐婉,含意深沉,为晏殊平生得意之作。然于七言律诗里,终因力量较纤弱,不及放在词里自然。
此联上句对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下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人间生死,如花开落,不由自主,故言“无何奈何”。旧地重游,若幻若真,因此曰“似曾相识”。句中似乎混杂着眷恋和怅惆的人生怅触。
话说晏殊请王琪当了幕僚后,又让人请王琪之友张亢做幕僚。这二人又引出了对坛趣事。欲知其事详情,且听下回分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3:41 , Processed in 0.08300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