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势利的书坛系列杂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5 22:25: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势利的书坛系列杂谈
■午夜呼啸的风

如此书坛门径       
              ——代《势利的书坛》系列文字开篇语



小书坛,大社会!混迹其中的芸芸众生,有多少兄弟是懵懂糊涂?现罗列书坛生存的几种法则:

        1、走政治路线,通过组织进入书写领导核心层:如从高庆春、郑培亮等;

        2、通过拜师,奔走名门,找到靠山,形成势力圈子,曾经打理书坛的丁剑算是个中翘楚,如沈鹏“精英班”、“金伯兴聚艺厅”是也;

       3、刻苦攻读,考研考博,套上学者的光环,借枝高校,跻身金字塔,“居高声自远”,这其中也包括如陈忠康、陈海良等走的也是这样一条康庄大道;

       4、军营力量,所向披靡。“咱,当兵的人”从来底气十足,如李铎、康成元、刘洪彪等,包括年轻的后生,如周剑初、徐健等,正在举行的陈永军书法展,足可窥斑见豹,军营旋风,得天独厚,令人羡慕!

       5、单打独斗,凭才气和运气勤奋参赛,通过获奖来积聚名气,这样的成功者凤毛麟角,如吉林的宋旭安给我印象特别深,在曾经电视书法大赛现场,他以隶书书体败给龙开胜后说过来年以篆书书体继续参赛的天真话,很可爱!

       6、以个人的毅力、耐力、才气等因素综合起来的独特个性自立于书坛的,如程风子、何国门等人,也是炙手可热,但这样的更是少之又少,除了个人的魅力和运气外,大概就是上苍照顾吧。

       7、依托杂志、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播声名者,如齐玉新、傅志伟、车帝辚、周明华、牛子等,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这是势力正在凸现的书坛豪门新群体,几可与书协分庭抗礼,不可小觑,令人刮目!

        8、所谓的泼皮无赖、装疯卖傻之流,如百无一用流浪客,通过惊世骇俗的言行,也可博得一阵阵的掌声,这更需要勇气!

    剩下的,下真迹九等之外,跟着玩吧……



(转自中国书道网论坛)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5 22:25:51 | 只看该作者
势利的书坛(一)   
  最近有两个展览,我都很关注:一张扬,一内敛;一书坛新秀,一书坛老凤;一名“陈永军三十六岁墨迹展”,一名“可能的世界——邱振中书法作品展”。这两个展览肯定在时间上无意相逢,只是巧合罢了。但把这两个展览放在一起比较,却引人深思:书坛势利风气,由此凸显。
      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说,这两人放在一起都没有可比性,但从开幕式的场面来看,却又是那么的悬殊。邱先生曾在江西师大执教过,从这个意义上说,他这次是回乡展,十分的低调和婉约。由此可见,邱先生不只是学问做得好,为人也是十分的谦和,长者风范,与他头像和面容的刚烈形成巨大的反差。在展览开幕式现场,有个细节令人感动:剪彩者不是达官贵人,而是年迈的邱妈妈!细看开幕式来宾,有依旧谦和的陈洪武书记,列坐旁席的政协主席,再就是江西省书协祝主席。如果还能值得一提的,当属展览前言了,是中央美院潘院长的手笔。再看另一边,所谓的“某某36周年展”,极尽奢华。出席开幕式的人数令人咂舌,其中包括空军上将、老省长等贵宾在内达到1500人(我看到我尊敬的刘洪彪老师很多时候都是在一边落闲)!据描述,当时现场曾一度失控,人山人海,堪比白云的《月子》首发式。再看那些题贺词的领导和名家作品,我在嫉妒之余,心中也有隐隐的不齿。
      在书坛,我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大凡有军队背景的书法展览,似乎都能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看陈永军的从艺经历,知道其出身不见得显达,但相对众多书坛中人,他却是十分的幸运,因为他的名字叫“军人”。在这又一个寒潮来袭的冬日,不期而遇的两个展览,在给书坛呈现热闹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寒冷:势利的书坛,绝非净土!

——谨以此文向邱振中先生致敬!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5 22:26:33 | 只看该作者
势利的书坛(三)
————关于书法展览的再思考



     有一个展览,在不经意中浏览到,看后十分的感动。前几天在欧阳荷庚兄主编的《江西书法网》上溜达,无意中被这样一行文字吸引——”竹韵莲香——伍晓峰书法精品展暨竹林雅集“,循着文字的指引,我逛了进去,顿觉清风扑面,久违了山野田园间的纯朴气息在眼前铺展开来,经年的老祠堂里,斑驳的墙面上,挂着一幅幅线条腾挪跳跃如律动的生命般的书法作品,天井把蓝天框成好小块的相片,暖暖的阳光由此播撒下来。关于展览的横幅在祠堂门口挂着,几个老乡或者邻居或者圈内好友三三两两的围着,很温馨,很暖人。这样的情景,似曾相识,好像是村子里邻居家在置办喜事,空气中散发着夹杂着鞭炮味的浓浓的喜气,很亲切,看着很感人。
    展览的主人叫”伍晓峰“,我不熟悉。百度了一下,才知道是个农民书法家。”伍晓峰,伍晓峰出生在驿前镇一个偏远的山旮旯里,从小就写得一手好字,他常常得到老师的褒奖,初中时他就在学校组织的书法比赛中拿了一等奖。由于家境的贫寒,伍晓峰读完高一便辍学在家。从此,他白天躬耕劳作,晚上练书法。家里没钱买字帖,他就用稚嫩的双肩挑柴到十几里外的镇上去卖,然后用卖柴的钱从外地邮购王羲之、柳公权等名家的字帖练习;没钱买纸,他尽其所能发动亲朋好友找来旧报纸、杂志,不停地练习。为了学好书法,在外打工期间,他还参加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高级班,观看各种大型书法展览,并得到许多书法名家的指点。“这是网上摘录的文字,晓峰兄的执着与真诚,带有浓厚的60后味道,读来令人眼眶发热。我突然又产生了美妙的假想:如果晓峰兄读完高一后参军了,在部队里肯定会更有出息,当然,他的个人展览肯定会是另外一番情状……
    大凡学习书法者,都有展览情节。或个展,或联展,或场室厅堂展,或报刊网络展;在展览命名上更见书家之才性,展览繁多,却绝少雷同:“而立展”、“不惑展”、“师生展”、“还乡展”等等。阿中有才,正在鼓捣一个“三山展”,取城市名中带“山”字者而为之,展开地图,中国城市中带“山”字者足可成百上千,想想都累人,由此可以取名“四海展”之类,此举是在是给书法家的艺术创造能量找到了另外一种的释放途径。这样的时代,居然有所谓的“展览经济”一词的出现,也由此催生了很多展览策划高手。曾经盛极一时的“兄弟连”由上海滩杀到了岭南羊城,之后转战到曾经的抗战总后方——陕甘宁腹地西安。胡卷首摇身而变为成功的策展高手,光光的脑袋,摇着扇子的当儿,我总会怀疑他另有企图(这一点容后专文聊聊)。无论哪一种形式,只要能做,书法家们都会不遗余力的去做。我把这种现象称为书法家们的展览荷尔蒙,如果荷尔蒙分泌过多的话,那展览次数便成倍增多,甚至多到有曝光癖之嫌。当然,这也与经济实力相关。书家的荷尔蒙的分泌催生了展览经济,也催生了展览策划人,同样,官方或民间的无数个展览和无数个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策划人进一步刺激了书家的荷尔蒙井喷式的分泌。我曾经收到中国书法家论坛网络策展高手流云的邀请,但由于水平有限,还有难以启齿的囊中羞涩之故,遂不敢应承,在一阵故作清高的快感享受之后,孰料从此心间因此陡增了无尽的惆怅。
    我总以为,正如经商需要财运,玩书法,需要文运。我自认为文运不佳,自己书艺水平不济时的中国书协展览,无论是国展还是中青展,似乎都是在中国美术馆展出。那时候,没有网络,这样的展讯即报道都是从纸质媒体上看到了,那时,心中的梦想是,这辈子一定要有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现在,几经努力,渐有作品能够杀入国字展览了,令人悲叹的是,国展似乎离中国美术馆越来越远:在湖南长沙展出过,在广西南宁展出过。去年的青年展在浙江宁波展出,这恐怕算离京城较近的一次了。再仔细一想,中国美术馆这些年也没闲着,但都是大家展、名家展,书坛豪门,只要愿意,完全可以在万人向往而不可得的中国书法美术馆转几圈。那种胜似闲庭信步的风范,我辈叹服:真正的大家以此显现!
    我突然又想,如果等我有钱了,我一定赞助一届国展,展厅也学着伍晓峰,放到我老家村里的祠堂。这是痴人说梦,颇有阿Q味。但是,在此文行将结束之时,我真有以下想法:好好准备一番,来年春节,在村子中央的那个有百年历史的祠堂里,搞一个隆重的处子展,我一定要把乡亲历数请到,在祠堂的天井旁边,放几张八仙桌,桌上堆满铁锅翻炒的花生,在祠堂的门楣上挂几个灯笼,灯笼上写“回乡展”字样,还有,我一定要放鞭炮,因为我喜欢空气中弥漫的炮仗味——那是儿时乡下过年最亲切的气味!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5 22:27:16 | 只看该作者
势利的书坛(四)                                                                                        ——戏说书协主席的银发定律

    在去年吧,有个书法网站曾经做过关于下届谁是书协主席的调查,我的推测是言恭达。当时我是从其政治背景、书艺水平、书界人脉和江苏省的书法风起云涌的业绩来考虑的,特别是其前任尉天池昔日曾有的高调和霸气,我便自然的想到了言恭达。但是,我错了,书协主席胜利连任。关于个中缘由,那是百无一用流浪客先生的探究方向。我这里只想说说我的致命错误是,我忽略了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坐中国书协的首席,首先必须有满头银发!言恭达先生的头发黑得可以做首乌的广告了,怪不得我的猜想再有依据,也是徒劳。
    大概正是应了“人书俱老”的古训,中国书协的历届主席,似乎都是银发飘飘,一派仙风古韵。要不信,兄弟们可以百度一下历届书协主席的头像,从首任舒同开始,一直到张海,历数过来,头发一个比一个白得有艺术含量。舒同先生的相片比较少见,从仅有的几张来看,此公头发虽然白的不大纯正,但书协主席的范儿一点不减。启功先生,斯人已逝,仙风永存。最难忘他那憨态可掬又内藏机巧的笑脸,当然还有那带有满清皇室遗韵的鹤发。最有味道的是沈鹏先生的头发,初次看到此公头上桀骜不驯、卓尔不群的白发,我便想:难怪沈鹏的草书左腾又摆的,老辣苍劲,写得那么有味道!曾经,我特别迷醉于张海主席的满头银发,那一丝丝的银线,熨熨帖帖,不曾凌乱。如果说沈鹏先生的银发好比铁线林立的草书,那张海先生的银发秀气堪比《灵飞经》,表现力堪比吴勇笔下带有《平复帖》味道的章草,纯净的白里透着隐隐的黑,那么的协调,那么的干净,又那么的富有张力。相由心生,此公的连任,凭此推论,令人叹服。
最奇妙最不可思议的现象是,书坛中人似乎白发苍苍者有越来越多之势,而且,这样的白发不一定与年龄相关,这其中就有盛年早白者:白熙,不只是姓白,头发白得很有力度;刘恒先生的白发,我早就注意到,白得很有书卷气,整体感觉很俊朗;为人谦和的陈洪武书记,头上星星点点的白发,也是那么的谦和而又不失内涵;曾经的秘书长张飙,他的头发白得也是令人印象深刻。最要命的是,赵长青书记的头发似乎在过去的某个日子里一夜之间白了起来,而且白得那么的旺盛,白得那么的有想象力,而且白得越来越有书法味,而且,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这样的白发很容易产生异样的联想,这样的联想不免令人开始紧张起来……
    书法讲究“计白当黑”,虚实相生,古人妙语,真是神奇!此论放在书法与头发的关系上,也是不无道理;此论试之头发与书协主席的关系,屡验不爽,更足以堪称定律!行文至此,我有两点感触:其一,我曾经为自己早生华发而懊恼不已,每一次染发都会遭到老婆的嗔怪(她担心我的健康,我想掩饰岁月的痕迹),现在,我为两鬓霜染而释然,甚至还有小小的幻想……?其二,想进入书协高层,连头发的黑与白都如此的微妙,真势利!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5 22:28:05 | 只看该作者
势利的书坛之五           
      
    “我们都是有故事的人,人生比戏更精彩,知心知己枝江酒。”2007年,枝江大曲推出新的形象代言人——孙红雷,这一句广告语刚一播出,便成经典。记得第一次看到这条广告,看到酷酷的老孙走过来,端着酒杯说“我们都是……”,立马便有被击中的感觉。男人,都是有故事的人,特别是我们的书法网络巨头们,他们的故事肯定更加精彩。
      一说古灵精怪的齐玉新   
      当年玩硬笔书法的时候,齐玉新的断想系列,在《中国钢笔书法》杂志上可谓是铺天盖地而来,那时,我真的很折服,这厮真能思考,还美其名曰“断想”,且几乎成了他的文章标志了。那时,他能用钢笔写一手很老到的王铎味行草,线质好,熟练,属于那种下“下笔便到乌丝栏”的早熟;那时老齐的头发可能比现在多,也是一张秀气的长脸,清癯有神。那时,听说他是一家陶瓷企业的大佬,还真曾看过他有一张坐在大办公台后的一张老板椅上的玉照,只是觉得大桌大椅的更显得他身形瘦小,令人既羡慕又怜悯。记忆中似乎有段时间发觉他突然消失了,“断想”真的“断”了,后来听《中国钢笔书法》杂志社的潘现先生说他在搞网络,我辈只听得云里雾里的,根本不懂这玩意是神马。从此,老齐给我的感觉不只是聪明绝顶,而且开始有了几分神秘。
      这些都是上个千年的事儿了,等到脚步迈入新千年,我不经意中开始登录书法类网站,才发现这个时候的老齐已经很有领袖的范儿。这厮的魅力,在网络的海洋,更恰当的是网络天空里,似乎得到更充分的释放。或者说,老齐是为书法网络而生的,如果没有网络,他至多只是“断想”的主。当我辈还在硬笔书法的浑水里摸泥鳅的时候,他早已飘然转身,踩着高跷在网络里放仙鹤。而现在,他的灼热,他的光焰,我一边在眼红,一边在寻找形容他的词儿。眼红一直可以放在心底,但形容他的词虽可粘贴,但终归太浅显太乏力,只好暂且作罢。老齐,在这些网络巨头里,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左右逢源,能上入庙堂之高,也能下就江湖之远,轻轻松松的忽悠,那些书坛豪门,似乎都是他的囊中之物。而今的“老齐出品”,出场费应该是天价了吧。他的书法超市,堪称书坛的华尔街,富可敌国(此为戏说,税务部门不必当真,此论当不得依据,顺此申明)。
      我特别迷醉于老齐发的帖子,那些平常图片,经他配图文字的点缀,那种效果就是传说中的画龙点睛——绝了。一般来说,我在以下两种情况下特别喜欢找老齐的帖来消遣:一是跟老婆吵架后;二是老板无端端扣薪水后。内心纠结之时,沉浸在老齐的图文里,真的舒畅,任凭心有千千结,也能被老齐的忽悠熨平了,扯清爽了。
      老齐的头像现在换了,光光的额头,把那张秀气的长脸呈上北下南方向的延伸,纵向的拓展,很能锻炼人们的想象力,这形如他的商标了。而我感觉最微妙的是他曾经的一个头像,那是一个京剧花旦形象,脑袋一伸一缩的,大大的眼睛左右顾盼生情,一副古灵精怪的俏模样,简直就是老齐的神韵活化,或者说,这厮前生就是个女人也不一定。我曾经在某个国展展厅碰到老齐,朋友介绍之后,我们握过手,他的手绵软温暖,柔似无骨,凭此说他上辈子是女人,似乎还含蓄了点……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5 22:28:47 | 只看该作者
戏说书坛的山头现象


——势利的书坛之六


注:此之谓山头者,独立于中国书法家协会之外的个人、教学机构、民间组织等,有着巨大的威力和影响力……
   
   
回顾建国以来书法的发展史,有个很有趣的现象是: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前,书法组织多在民间。如沈尹默及上海书法研究会,一个大家,一个地方性质的组织,但其流响不亚于书协主席,不亚于中国书法家协会。时代进入21世纪,似乎从刘公淡出书协、张飚强势执掌开始,历史似乎兜兜转转之后又拐回来了,独立于书协之外的山头渐次多了起来,而且大有“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社会的多元,在书坛得到了很充分的呈现。
其一: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
书画印俱佳的王镛,与石开等人一起从离开书协的核心那一刻开始,便注定了另外一个巍峨的山头的崛起。身为中央美院的王镛教授,在书坛有着非凡的魅力和领袖风范,其倡导的流行书风曾席卷整个书坛,对传统的书法审美带来了致命的冲击。王镛身边都是巨头,如石开,如曾翔,如沃兴华,如何应辉,如张景岳,如张羽翔等等,其中无论是谁,只要愿意,都可在书坛刮起顶级飓风。以王镛亲自挂帅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从其第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始,便尽显非凡,其气势似乎超出了中国美术学院等老牌高校。
    2010年年底,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主办、邯郸阳光集团承办的 “中国书法院教学五周年成果汇报展”在中国书法院展览馆隆重举行。中国书法院成立5周年,共计6届学员,100余幅书画印精品,是该院历届学员优秀作品的集中展现。在开幕式上,身为院长的王镛不无自豪的说,“中国书法院成立五年来,书画印齐头并举、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历届结业的学员回到各地后,在各种专业赛事中频繁入展,摘金夺银;已成为地方书协的中流砥柱,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有的通过同等学位考试、取得书法硕士学位;有的继续深造,在当代书画界崭露头角。中国书法院教学部已成为国内最具成果与影响力的书法教育基地之一。”
    做为非学历教育却又十分专业、而且在专业领域中十分高端的中国书法院,给21世纪的书坛吹送了一股强劲之风。其全新的教学模式,独领书坛风骚的师资力量,半学术、半沙龙性质的教学方式,培养了一大批书坛精英,如张东明、方建光等人,便是其中的翘楚。身边有朋友曾在其中浸淫,即使毕业了若干年,谈及中国书法院的日日夜夜,此君依然留恋不已。做为一个书法人,有着中国书法院的进修背景,该是一件十分幸福十分荣耀的资本。
其二,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精英班及课题班。
中国国家画院与中国艺术研究院性质是否差不多?是否都是有着政府背景的艺术专门研究机构?这样的疑问暂且留存,但书法人对中国国家画院关注,大抵是从沈鹏精英班的出现而始的。我曾想,沈鹏先生从中国书协主席高位上退下,其德高望重,完全可以悠闲自在,“养怡之福”,尽享天年。一个八旬老人,是什么原因,再次出山,领衔“精英班”和“课题班”?这后面肯定有非凡的推手在。
前不久,书法网一痴就“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书法展”对曾来德先生做了个专访。专访的地点是北京曾来德艺术中心。在这次专访中,曾先生说到,“一个挑起战争的人,能不能够结束战争,如何结束战争,藏风聚气,汇聚京华,这是最根本的。我们往往有些时候,把事端挑起来,后果就不管了,不负责任,这不行,所以一个人,首先就是要有责任,而责任不是一天两天,而是要彻底。你有再大的实力,也不可能把事情绝对做好。”曾先生的这段话可以算作是对“沈鹏班”开班的背景和缘起的提问而作的表述——原来,这便是沈鹏精英班后面的神秘推手!
对曾来德先生的关注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那时的曾来德好像在部队。我曾经在《书法报》、《书法导报》等专业媒体上看过曾先生的作品,是那种有着浓厚的探索意味和独特的创新意识的作品,大开大合,大枯大湿,在构形和用墨上形成强烈的对比,很有张力,很有表现力。之后,曾先生似乎淡出书坛(或者曾先生一直没有离开,只是我辈孤陋寡闻而已)。而沈鹏精英班的强势出现,是书坛的不可小视的三山五岳之一。
沈鹏精英班,又是书坛大腕云集的场,汇聚的大多是书坛顶尖力量:如书协高层的张旭光、刘洪彪、陈洪武、高庆春、王家新等;省书协的当家的陈曦明、李啸、范硕等,资深媒体人蔡树农、朱培尔、李金豹、张公者、李强、姜寿田等。沈鹏课题班汇聚亦绝非等闲之辈,大多是书坛新贵,如龙开胜、王厚祥、刘京闻、周剑初、方建光等。如此阵容,豪气可冲霄汉!即便不是沈鹏先生亲授,侧身其间,当属三生有幸!
《藏风聚气汇京华•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师生书法展》绝对是个空前绝后的盛世大展,展览汇集了沈鹏工作室两个班的全体学员的作品参展,据说在中国美术馆所用的展厅数量将达到书法界展览之最,多达十余个!如此奢华,中国书协是否会有压抑感?


其三,陈振濂及中国美术学院。
    书坛巨擘沙孟海先生的关门弟子陈振濂给我的感觉是十分勤奋,特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书生气十足的陈振濂才思敏捷,著述连连,堪称书法理论界的陈旋风。而今的陈振濂荣登中国书协副主席之位,同时兼有杭州人大主任之政治背景,加上闪亮的高校学术权威身份,陈氏可谓春风得意,完全可以坐拥书坛一方重镇而随意地挥斥方遒。
  
陈氏对书坛的更大贡献是其不遗余力构建的学院模式,以及系列的带有前卫意识的探索性教学实践。在我看来,甚嚣尘上的于钟华及梁小钧等青年才俊的书法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可看做陈氏学院派教学模式的余响。毕业于中国美院的王义军早些年的国展屡屡获奖,可见国美模式的巨大威力。带有陈氏特色的书法理论虽常被人诟病,但以陈振濂及一大批教授领衔的中国美术学院的书法教育所形成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中央美院及其他一些开设书法专业的高校,而且,这样的影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更大范围的辐射和更深程度的渗透。
  其四,张旭光及北兰亭。
   
从张旭光退出中国书协的领导层核心开始,一个很新鲜的词便随之诞生了——北兰亭。“北兰亭”的命名端的不俗,既承永和九年兰亭雅聚之余绪,又显坐北朝南之王风。百度有关“北兰亭”的的描述是:为张旭光先生和夫人著名书画家乙庄(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联合友人创办的以书法为主题的工作室。 “北兰亭”自2008年创建以来逐步发展成为集书法创作、交流、展览、学习及多种艺术形式相融合的艺术场所。 “北兰亭”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步区别于一般的艺术工作室。其下辖:北兰亭书友会、北兰亭书院、北兰亭装裱研究中心、北兰亭出版中心、北兰亭书法教研中心等机构和组织。“以书法的特长为社会做点事!”是北兰亭的主旨。北兰亭的职能是:“普及书法教育,推动书法创作;联谊书界贤士,服务书家书坛;深入国学陶养,热心公益善缘”。
   
在我看来,北兰亭诞生后对书坛有多大的惠及尚需更多时日的证明,但有一点,我更愿意把北兰亭看着是张旭光先生在书坛的自留地。张先生的书法素养及其书艺水平,绝对称得上顶尖高手。无论如何,张先生担当的是中国美协秘书长副职,但肯定比不上其在书坛的悠游自在。每每看到张氏在北兰亭巨大的工作室中或自由的挥毫,或随意的张挂,或盘腿坐于洁白的毛毡上,叼着个烟斗,十分的惬意!完完全全的自由王国,纯纯粹粹的笔墨国王!如此情景,令人唏嘘感叹!
   北兰亭的雅聚系列,是北兰亭最有影响的活动,特别是北兰亭第一回雅聚,参加的多是书坛名家重镇。第二回雅聚暨“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感恩书法长卷创作捐赠仪式”,影响也比较深远。但号称“云集书坛名家名流,书坛第一个民间书友会”的北兰亭书友会做为北兰亭麾下的一个重要组织,成立以来,虽然也有些活动,但与成立之初人们的期待有很大的落差,当一些书法人当初在头像下面签名“北兰亭书友会成员”的那份自豪感,是否依然在心中留存?
  
其五,张荣庆及其组织的名家雅聚。
   
在当代书坛名家中,张荣庆先生显得韵味最足:方正的脸庞,白色眼镜框后面一双眼睛闪着温情的光芒,挺直的鼻梁、刚毅的唇形使得脸上五官线条十分的完美;梳一条可爱的小辫辫,银发飘飘,颀长的身材,硬朗的腰板,虽年事已高,但依然玉树临风,更显风流倜傥,风度翩翩,十分迷人!
   
先生曾任中国书协会研究部主任,中国书协三、四届理事,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教育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客座教授、工作室导师。先生书法,用笔流转,笔画清朗,结体宽博,雍容华贵,韵在雅俗之间,格调算不得高古。但从先生组织的几次雅聚来看,在京城,在书坛,先生有着较高的威望与魅力,堪称书坛又一重镇。
   
其六,胡传海及“书法百强”系列活动。
   
很有意思的胡传海,在入主《书法》杂志之后,能量越来越大,味道越来越足。看过几篇胡氏的刊首语,透露出海上男人特有的聪慧与幽默,支撑这些的当然是才情。看似调侃,但少了北方的那种痛快劲,巴蜀的那份麻辣味。不过,这样的期待过于苛刻,跟油嘴滑舌的周立波的脱口秀相比,同为海派风格,胡氏刊首语起码带了点文化的滋味,带了点书法的墨色,算是很不错了。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胡传海把脑袋上的三千烦恼丝处理得干干净净。套用上海世博的经典广告语:是否“光头让男人更美妙”?看过留着黑发的胡氏,怎么看都有点愣头青的青涩感。而现在光光的脑门,丰满的脸庞,配着圆圆的金色眼镜,肉肉的鼻子,小小的嘴,这个成熟的男人怎么看都有点坏坏的感觉(带着墨镜时的胡氏更有上海滩的黑老大范儿)。
    上海书协前不久完成了新的组织架构,传海兄离上海书协的小圈圈似乎渐行渐远了,但,这丝毫减损了不了胡氏在书坛的能量释放。“百强榜”在胡氏的经营下越来越有品牌味,从第三届的参与人数来看,就明显的超过了第二届,单凭书法人的这股热情,此赛堪称《书法》版的国展。最令人叫绝的是胡氏策划的“书法连”系列展,无论在上海,广州,还是西安,每一次书法连的上演,都能引起书坛的轰动。近廿年胡氏的书法,我们略作细观,可以发现胡氏虽然一直在进步,尤其是行草书体,快要写到性情的份上了。但胡氏书法,不说放在全国,仅在上海一域,也算不得高明。但胡氏的高明之处不在其书艺,而是其策划或者说是经营。君不见,每一次的书法连成员都有变动,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除了胡氏,其他都是当今顶级高手。乖乖,凭此,拥有“百强榜”和“书法连”的胡氏,在书坛吃香喝辣,大快朵颐,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七,张培元及书谱学院。
   
很多年前的一个暖暖的冬日,我和家人在浪漫之城珠海闲逛,不经意中走进了珠海博物馆,其时,这里正在展出百岁老人梁披云的书法作品。当时走马观花一番,并没做多少留意。之后参加过一届梁披云杯书法大赛,“张培元”这个名字随着“梁披云”一起渐次眼熟起来。
    方脸庞,厚嘴唇,时短时长的发型,有着闽南风味的男人,这是张培元给我的初始印象。行事认真,主意执着,行文有古风,落款喜欢用夏历,写得一手散漫有古韵的小楷,这是张培元给我渐深的印象。在有些参赛者还在为第一届“梁披云”杯的结果而纠结时,第二届、第三届的“梁披云杯”也如期举办,由此可见张培元先生的韧性。从《书谱》复刊开始,张培元先生的动静便越发的大了起来,“书谱书法学院”的招生,更显现出了张培元的“野心”!从《书谱》杂志每一期的重磅文史资料的刊发,以《书谱》为名的专家讨论,以及“书谱书法学院”师资的聘请,常着玄衣、言行谦和、一身古风的张培元在书坛创立了令人瞩目的又一个山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22:59 , Processed in 0.09917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