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上有理念的语文课 文/袁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8 09:23: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上有理念的语文课

     这半学期以来听了不少课,自己也上了几节课,闲来想想,觉得有些话说。

     近年来语文教坛沉寂了对学科本质的争议之后,渐渐出现了从语文技术向技术语文的倾侧,许多年轻的语文教师特别迷恋教学技术,从而使课堂到处呈现出技术状态。诚然,对于新教师,技术的学习和操练是不能少的;各级教研员倡导研究与运用教学技术,也是出于对教学随意现象的遏制与约束,这也是无可厚非的,然而,有追求和经验的教师,仍然迷恋于教学技术,就不能不令人蹙眉了。

    于是又回到本初的纠缠上了——什么是一堂优质的语文课?那么我想——我也常常对周围的青年教师讲,在眼下的环境里,有理念的课就是好课。

    九月听了江宁竹山中学潘森云和周俊老师的课,许多听课的老师对这样的课是不以为然的,课后争论乃至非议的也多,我却以为这是难得的有理念的课,是有意挣脱教学技术的课,只不过其理念不是自己的,而是拿来的罢了。拿来有什么不好,鲁迅先生就大力倡导“拿来主义”,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拿来主义》)我们热衷不已的许多教学技术不也是“拿来”的吗?潘老师布置学生课前自学,组织学生课堂竞学,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想法。为什么大家不太认可这节课呢?因为其不合公认的理念——有技术含量的课堂教学。

    对于教学改革的理念是多元的,但未必都要有高下之分。讲究技术的教学背后也是有理念的,只是被神圣化、唯一化而不能容纳其他,就不好了。潘老师的课以小组汇报、随堂竞赛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关注了学生的学习风格,颇具特色。不过根据某种理念尝试进行实践时,往往比较粗糙,不少细节没有顾念到。如这堂课对文本的解读平面化了,学生的学习状况热闹的表面化了,出现了不少语文技术的漏洞,所以不被看好。

     十月听了一节初三的课,上的是《议论文阅读》。老师很想让学生掌握“通过抓关键句来梳理思路”的方法,可是由于认定标题是完整的陈述、明确的判断就应该是论点的失误,教学内容便失重了。整堂课让学生莫衷一是。这样的课看起来很在乎让学生学到阅读的方法,颇有技术含量,其结果适得其反。记得我的领航恩师曾说过:“教学方法,法无定法。大体则有,定体则无。”阅读方法更是如此。因为文章的千差万别,致使阅读方法必然因文异。摸索教学模式和阅读规律当然是应该的,但是,为方法而方法就不足取了。这就陷入了技术主义的深渊。

     这两天听了东外小杨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感触颇深。此课设计得匠心独运,精巧浑成,教学实施也很到位。然而此课的专家点评和舆论反响却褒贬参半。其优点都有共识,其不足恐怕就在于执着于教学实施技术的考量,而弱化了此课教学的实质意义——让尊重与爱护文明的和平意识在学生内心扎下深根,让他们在饱含激情的文字之河中澎湃自己的心潮,从而对作者的思想与表达肃然起敬,叹为观止。

     又听黄厚江老师评课时听到这么一段话:“阅读教学的定位是什么?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会积累,在阅读中得到综合素养的提高。”这就是一种本质的理念——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学会阅读什么呢?我以为首先学到的是生命的经验,即在阅读材料里丰富自己的人生。试想,一个学生走出语文阅读课堂后,他(她)得到了什么?他(她)不可能在拿到一份读物时考虑我应该先整体感知,接着局部分析,再揣摩词句,最后迁移延伸,也不可能注意的分辨这里是反语和夸张,那里是对比与比喻,他(她)读这份读物,往往就是因为其与自己的人生相呼应,相契合,如同有缘相遇,悠然自得。所以,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就应当在学生的成长岁月,告诉他(她)许多读物都是有营养的,我们要学会吸收,并转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其次要学到的是爱阅读的热情,是对阅读的如饥似渴的需要。在阅读课堂上,学生倘若总在品尝阅读的乐趣,陶醉于阅读的境界,那么书籍就会成为他(她)一生的好友。再次要学到的是会阅读的本事,只有善于阅读,阅读的热情才不易衰竭;只有长于阅读,阅读的成效才会高。最次才是学到表达的技巧。倘若阅读课最后只学到了几种表达技术的术语概念及其表达效果,除了扩充知识外,恐怕没多少作用,有时甚至散乱了文本自身,何况有些知识学生已经反复学过了。  

     大凡教师从教总有这样三种状态:钻研教材,对学科知识负责;研究学生,对学生学习负责;琢磨教材和学生,用学科知识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于是,我们常看到一些老师埋头于备课、批改作业,有整洁漂亮的厚厚的备课本,教学却不受学生欢迎;也看到一些老师,其课堂笑声不断,甚至掌声迭起,学生常常奔忙于其所布置的各种任务,却少有所获。还有一些老师,看他并不忙碌,但学生总在课后讨论他教的东西,不亦乐乎。毕业后谈到他,也钦佩不已。这样的老师是很有思想的,虽然他们的观念非常本色,而且没有漂亮的名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17 01:25 , Processed in 0.06843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