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再论在学生中开展对课教育的意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0 14:21: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联外功”的磨砺与学生“正业”

——再论在学生中开展对课教育的意义

■文/王化东



笔者曾撰文探讨在农村中小学开展对课教育的特殊意义(见2003年9月12日《中国楹联报》3版),同时,身体力行在所在校创建了楹联社并办有社报。但万事开头难,在对课教育在校园远未普遍开展的今天,不少人对这一颇有几分“复古”味道的举动持怀疑态度。有人就曾当面对我说,就那么两句话,学生学了也没多大用处。笔者作为一个在校园开展对课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实践者,当然不愿、也没有理由苟同这种观点。特撰此文与持不同看法者探讨。

在中小学校园开展对课教育符合素质教育的大方向,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笔者颇赞同联家李建军先生的观点:对联“可以促进青少年德育的健全和完善”,“促进智力的发展和语言文字、文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身心愉悦、健康”,“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感受,提高审美能力”(见李建军先生《试论楹联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辽宁楹联》报2003年第4期)。当然,这是就学生的整体而言。

那么,从个体而言,学习写作对联对学生,尤其中小学生的学业即所谓“正业”是否会有帮助?这似乎是反对或不赞成学生学写对联的人们最关心的问题。答案应该是肯定的,那就是: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学写对联不但不会对“正业”有副作用,反而会大有促进。

一、学习对联,可以直接促进语文学科的学习

对非小技,联乃大观。一副对联,虽通常只有两句话,但确实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要想把它写好,需要作者有深厚的语文素养。这当中我想至少应包括丰富的词汇积累、较强的遣词造句能力、较强的理解概括能力,以及立意、谋篇能力,等等。学生学习对联可与学习其他语文知识一道,逐步培养上述诸种能力。而形成了这些能力,无论对写作对联还是对提高语文水平,更直接地说就是提高语文成绩,都将是大有裨益的。

(一)利于激励学生积累词汇。对联虽形式短小,但确是语言的精华。有人说,文之精者为诗,诗之妙者为联(当然是好联),这话不无道理。对联中的单边平仄相替、上下联间平仄相反、不允许出现不规则重字、词性相同、结构相对等要求,对词语的选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方说,在联中使用“赤县”一词可能不符合平仄要求,而又要使用这个意思的词,我们可以换用“神州”一词。假如你头脑中没有这个词,那么,你就可能束手无策。所以说,作联需要积累大量的词汇,包括同义词、反义词,还包括不同感情色彩的词语。引导学生写作对联,有助于激发学生积累词汇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如前文所述,对联讲究词性相同、结构相对,这就要求学生学好词性、短语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学得好坏,无疑决定着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强与弱。我们可以在学生学习这些知识之前让学生学习对联,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之后学习对联,前者可以对这些知识作一个预习,后者可以巩固所学的相关汉语知识。一句话,无论怎样,对对联的学习和对汉语知识的学习是相互促进的,而学好了汉语语法,则肯定会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的。

还有,对联中除要运用对偶这一修辞手法以外,还经常会用到诸如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比、反复、反语、反问、设问,甚至排比等许多的修辞方法。在引导学生欣赏佳联妙对、创作对联的过程中,训练学生运用修辞格的能力,无疑会使他们的语言生动起来、形象起来,甚至达到文采飞扬的程度。

(三)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2002年吉林省中考语文科目出了这样一题: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为上联,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一个下联。应当说,这道题所考查的绝不只是基本的对仗知识,它需要应试考生在正确理解上联揭示了《醉翁亭记》主旨的前提下,准确把握《岳阳楼记》的主要思想才能对好。虽然目前的中、高考并不经常出现类似与对联有关的试题,但这道题还是能够给我们一些题外的启示。时下,中、高考阅读题所占比重都很大,即使小学毕业试题,阅读题占有的比例也不小。可以说,理解、概括能力的高与低,很大程度决定着学生阅读能力的强与弱(因为阅读试题中通常还有一些记忆性的东西)。假如,在训练学生写作对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一事一议,即以对联的形式来评事论理,那么无疑会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材料,恰当概括内容的能力。

(四)提高写作能力。对联虽短,也需要经过审题、立意、选材、组材等写作过程。比如,让你作一副春联,那你就必须围绕这个“春”字来做文章,并选取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物,以词汇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和写其它文章是大同小异的。而恰恰因为对联短小,才缩短了上述诸环节的训练过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还有,写作需要有较强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习联亦如此。在习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也是培养写作能力的一个过程,对提高其他文体的写作水平有百利而无一害。

(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古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旦学生爱上了对联,产生了写作的欲望,他就必然努力把它写好。这个时候,自然也就会发现自己知识积累方面的缺欠,进而主动地扩大阅读量,开阔视野。而这一结果,不仅对习联有利,更会全面提高语文水平,这是顺应当今素质教育“大语文”的改革方向的。

二、学习对联,也可以间接地促进其它各科的学习

有这样几副对联: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数含辛茹苦;平行直线、交叉直线、异面直线,线线意切情深。”②“量杯量筒怎能量老师情意;曲尺直尺何可测先生胸怀?”③“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很明显,例联①巧用了数学术语,例联②巧用了理化名词,例联③更是活用了地理名词。如果一个联家只懂得平平仄仄,是绝写不出这样巧妙的对联来的(尽管例联②③在联律方面还有瑕疵)。联家应该是个杂家,而学写对联的学生理所当然应当是“小杂家”。要出好联,就必须努力学习各门学科文化课,广泛猎取知识,包括文科的,也包括理科的。学习写作对联的学生懂得了这个道理,是会注意全面学习的。

各科的学习有助于对联写作,而学习对联又可以反过来激发学生学习各门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当然,关键在于老师的引导。

功夫在联外。要想写好对联,就需要不断磨砺,积累扎实的“联外功”,而“联外功”的磨砺过程又可促进“正课”的学习。中华对联博大精深,在中小学开展对课教育,引导得好,定会化“腐朽”为“神奇”,让对联这一古老文化在新世纪、在校园里绽开熠熠夺目的花朵,让广大学联的学生受益终生。

(转自2004年2月13日《中国楹联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5 22:02 , Processed in 0.13989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