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奇校长”刘金水的治校关键词
本报记者苏令
“他到哪所学校,哪里的质量就有保证,哪里就能出优秀学生,哪里的校风就好!”提起刘金水,很多人都说他是一个“传奇式人物”。他似乎是一个天生的治校高手,所到之处总是能创造奇迹、好评如潮:
1985年底,他出任章丘垛庄联中校长,不到两年,这所镇二流中学的教学质量就赶上了面向全镇招收重点学生的镇中心中学;
1995年,他任章丘二中校长,未出几年,就使这所多年位居章丘七所高中之末的乡镇高中迅速崛起,成为普通中学之首并与重点学校难分伯仲;
1999年,他调任章丘五中校长,使该校校风迅速优化,教学质量大幅攀升,两年后该校由全市第五名跃升为全市第二名,成为不是重点的重点中学;
2002年,他任章丘四中校长,很快就突破了这所老牌重点中学的发展瓶颈,使学校迅速优化升级,特色彰显,成为齐鲁名校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他本人也被评为“首届中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
刘金水究竟有什么样的神通,能够把一个个烫手的山芋,在短期内都变成了香饽饽?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走进了章丘四中,试图从刘金水神话般的办学历程和治校点滴中,去探寻他之所以能创造奇迹的深层次原因。
躬身示范强势领导
“做校长的一定要带头。”这是在采访过程中,刘金水重复次数最多的话。刘金水认为,校长躬身示范,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
1985年,因为教育教学业绩突出,刘金水从普通教师一跃成为垛庄联中校长。上任后,他不仅承担着和以前一样的教学任务,而且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确保自己的教学质量,更好地以身示范,他教学更加投入、认真,教学业绩仍持续领先,还参加优质课评选获得了“章丘市教学能手”称号。有了这个基础,刘金水在狠抓教学常规的过程中,底气很足,教师们也很服气。
在狠抓教学常规之外,刘金水非常注重对教师的引领和帮助,特别主张在评价上给教师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除此之外,刘金水的强势也是出了名的。
“不敢碰硬,硬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学校风气就很难优化。”刘金水并不否认自己在学校管理中的强势,但他表示,自己的强势并不是有意找教师麻烦,而是在工作上严格要求,在纠正不正之风上敢于碰硬。
上世纪80年代的垛庄联中,还没有通电,照明用的是汽灯。为了攒钱买一套发电机组,改善学校的照明条件,刘金水带领教职员工勤工俭学,帮助别人加工塑料袋。在加工塑料袋的过程中,根据工艺要求,只有一次加工一个,才能保证产品质量。可是,学校一个资格很老的班主任,并没有把这当回事,而是让学生一次加工很多个,以致生产了很多次品。了解情况后,刘金水亲自检查,在提醒无效的情况下,便当着师生的面,把这个班加工的不合格产品扔了出去。
“这么做,的确让他丢了面子。”刘金水说,通过这件事,也向师生们显示了自己坚决按要求办事的决心和气魄。之后,这位老师不仅没有违规操作,而且在其他方面也改正了很多。这位教师的改变,也影响了其他教师的改变。逐渐,学校也发生了改变。不到两年,这所镇二流中学,不仅教学质量与镇中心中学难分伯仲,而且在体育、艺术等可以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项目上也优势凸显。
“躬身示范”、“强势领导”,成了刘金水在垛庄联中时的治校关键词。
依法治校机制变革
1989年8月,刘金水调市属乡村高中——章丘二中任教导处副主任。虽然职务不高,但由于当时学校教学口领导只有两三人,年轻的刘金水在管理上起着顶梁柱的作用。
此时的二中,虽然有着拔地而起、巍巍壮观的新教学楼和迅速扩大的办学规模,但实际上正处于学校发展历史上的最低谷:校风每况愈下,违法违纪事件不断发生,教学质量直线下滑,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可谓受命于危难之时。
怎样才能遏住滑坡、走出低谷、实现崛起,是包括刘金水在内的学校管理层面临的迫切任务。经过慎重思考,领导班子做出了从恢复秩序、优化环境入手,走依法治校之路的选择。
1995年,已走上了二中校长岗位的刘金水,在教育局的领导下,深化依法治校,进行内在管理机制变革,积极探索激发学校内在活力的“四制”改革,内容包括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岗位责任制。这些改革,建立起了强有力的竞争激励机制,为二中全面振兴提供了动力。
与此同时,刘金水坚持德育立校,开辟了具有二中特色的德育之路,即“12345工程”:“一个工程”即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工程;“二个建设”即干部队伍建设和教职工队伍建设;“三个为主”即正面教育为主、养成教育为主、自我教育为主;“四个渠道”即理论灌输、学科渗透、环境熏陶、活动推动;“五大内容”即艰苦奋斗教育、立志成才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和基础道德教育。这些举措,使优良的校风在二中迅速形成,成为济南市德育工作窗口学校。
“向科学规范管理要质量,向教师素质的提高要质量,向教学的改革要质量”,成了刘金水这段时间的治校思想。根据学校的生源基础,刘金水确定了“低起点、密台阶、快节奏、勤反馈”的教学原则和“分类推进、全面发展”的教学策略;以先进理论为指导,开展了单元目标教学与诱思探究相结合的教改实验,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课堂效率,实现了教学质量的飞跃。
在二中工作的十年里,“依法治校”、“机制变革”成了刘金水的治校关键词。从一开始的事必躬亲,到后来的建章立制、以制度治校、机制变革,刘金水的管理行为随着校情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从家长式管理逐渐走上科学管理轨道。
重典治乱目标管理
1999年,刘金水调任章丘五中校长。此时的五中,虽然地处城区,办学条件比二中好,却也是一个典型的“烂摊子”:学生竟然在宿舍走廊随意大小便,进入宿舍只能踩着砖头走。可以说,整个学校的管理制度失灵了。
“治乱必用重典。”刘金水提出了“一周大变样,一月定住样,一年不走样”的整顿目标,他的“狠劲”和强势,此时又适时体现了出来:在上任的1个月内,处分了20多名“害群之马”,一下子稳定了学校的秩序。
管理制度恢复了权威,学校育人环境开始好转。此时的刘金水,也逐渐明确了办学思想,理清了发展思路,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坚持依法治校的管理模式,坚持以改革求发展,坚持向教科研要质量”办学思想,并提出“德育立校、依法治校、教科研兴校、素质教育强校”的发展思路和治校方略。
大乱思治,人心求变,五中的师生内心也在盼望学校发生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让美好梦想引领学校变革,刘金水决定实行目标管理,实施了“制造梦想、推销梦想、经营梦想、实现梦想”四个梦想工程,五中人心中扬起了理想的风帆。在此基础上,刘金水积极推进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民主化。此外,刘金水还十分重视情感管理,他是济南市第一个购买大巴车接送教师子女上学的校长。
刘金水承认,在五中工作期间,一年半本科升学人数就翻两番,是办学成效提升最显著的时期。“人都不希望自己被改变。”刘金水的强力改革和目标管理,却顺应了五中师生人心思变的内在要求,成效显著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一时期,“重典治乱”和“目标管理”成了刘金水治校的关键词。
前瞻思考创新探索
2002年9月,刘金水调任章丘唯一的济南市重点中学——章丘四中校长。当时的四中,面临转型难题。从1999年开始,四中开始实施规模膨胀战略,新教师大量进入,生源质量严重变差,英才教育走向了大众化,原有的办学理念和管理行为已经不能适应学校发展需要。
这时的四中,用刘金水的话说,部分老师满足于现状,自负保守心态较为普遍。和许多重点中学一样,四中处于学校发展的“高原期”。
针对这些问题,着眼于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刘金水确立了“面向世界,着眼未来,以师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和民族未来负责”的办学理念。大力实施“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创新强校”的治校方略,努力实践着“教育三年,让学生受益终身”的育人目标。
名校的发展离不开名师,刘金水将教师发展作为学校发展之本,从2003年开始启动了“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并将之作为“一项永远没有竣工的战略工程”来对待。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可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呢?刘金水带领大家以张熊飞诱思探究理论和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为指导,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创造性地实施了“一课三摩”,先后在所有学科进行了导学达标式、主体探究式、研究性学习式、课内外一体化等教学模式的研摩,并实施全员达标,推动了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教师教学业务素质也迅猛提升。
“名校=高质量+有特色。”刘金水认为,仅仅有教育教学的高质量是不够的,一所真正的“名校”必须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
为培养创新人才,刘金水积极开展教育创新。从2005年起,他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教育”,形成了闻名全国的教育特色。截至目前,四中参加创新教育人数已达7000人,形成创意8万多项,收到专利证书1800份,“创新”成为四中学子的典型特质。
“基于学科教学的实践性学习”,是继创新教育后,刘金水带领大家进行的又一创新性探索,率先构建起了“书本学习与实践性学习相结合的新课程学科教学体系”,被一些专家誉为素质教育的破冰之旅。
在刘金水的带领下,现在的四中,不仅突破了学校发展的“高原期”,更以其鲜明的特色,成就了自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这一阶段,“前瞻思考”与“创新探索”成了刘金水的治校关键词,也是刘金水越来越显著的领导风格。
记者随笔:
适合的管理就是最好的
校长对学校的引领,主要是办学思想的引领。纵观刘金水的办学历程,不难看出,刘金水的办学思路一直都是非常清晰的,这也是刘金水取得显著办学业绩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在整个办学过程中,“强势领导”在儒雅的刘金水身上,一直都得到了较明显的体现,这对于贯彻落实学校各项制度、提高办学执行力是大有裨益的。但是,强势领导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失当,也可能陷入专制主义的误区,将学校的发展引入歧途。可喜的是,刘金水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用他的话说,就是:“一直都在努力避免自己犯错误。”
刘金水先后在多所不同的学校工作过,这些学校之间的落差和层次感都很强,每个学校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垛庄联中是一所典型的小规模农村学校,二中和五中是处于发展低谷但有发展潜力的普通学校,而四中又是一所面临发展“高原期”、发展后劲欠缺的名校。不同类型的学校,需要有不同的管理方式,没有一种管理方式是万能的,“万金油”式的管理策略是不存在的。虽然管理都是相通的,比如,刘金水的躬身示范在每所学校都得到了较好体现,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小规模农村学校更需要强势的“人治”管理,中度发展的学校更需要“制度管理”,而名校更需要的是“文化引领”,而这些管理方式在刘金水身上都得到了恰当而适时的体现。这也是刘金水之所以能够取得持续成功的重要原因。
刘金水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行为,并不是一开始就达到现在这样的高度,而是有一个不断发展和持续提升的过程。可以说,刘金水办学治校的逐步成熟,与其所经历的学校的发展层次不断提升是分不开的,他的管理成长与学校层次的提升基本上是同步的。这就保证了刘金水在不同的学校,基本上都实施了适合该校发展层次的具体办学举措。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学校发展层次的不断提升,刘金水的“强势”领导在减弱,开始时的事必躬亲也逐渐转向宏观的学校发展战略思考。刘金水的办学经验告诉我们,适合的管理就是最好的管理,学校管理行为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随着具体学校的校情和时代发展而与时俱进,这可能是刘金水能够给予我们的最大启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