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社科视野中楹联文化的社会功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4 08:20: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社科视野中楹联文化的社会功能
楹联和诗词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楹联文化是以楹联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和中华传统诗词文化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社会科学是关于人类社会的科学,而大社科也涵盖了自然科学。当今,在大社科视野中,楹联文化具有更多、更重要的社会功能。



    从不同的角度看,楹联文化有不同的功能。从个人角度看,楹联文化能够潜移默化提高个人文化修养和素质;从社会群体角度看,楹联文化有助于推动群体主流意识的凝聚;从整个社会来看,楹联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社会进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楹联文化有着先进文化传承和普及功能、品德素质教化和导向功能、文化生活娱乐和交流功能、人文精神认同和凝聚功能等等。换言之,楹联文化能够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利的价值导向和是非观念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也包括传承和弘扬楹联文化,充分发挥其在当今社会的独特功能。



    一、传播和普及功能



    楹联的文化传播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一副楹联创作出来,只要跟读者见面,就开始了它的传播。传播的是作者文字表达的内容,更传播了作品所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楹联题写在宅第院堂,镌刻在亭台楼阁,或在朋友间酬唱交流,实际上都是在公布和发表,向社会传播。我国历史上许许多多名联佳对,广为传播,为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人们所传诵,这也是一种先进文化的普及。



    语言和文字是楹联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楹联文化的传播普及,和文字的记录功能、认知功能紧密相联,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广泛传播。楹联文化的传播与社会活动的许多方面密切相关。比如:2008年冬季到2009年春天,为弘扬福州闽都文化,打造三坊七巷文化品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海内外楹联文化与旅游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特别是纪念福州先贤联学大师梁章钜,展示和提升省会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风采,中国楹联学会、福州市委宣传部、三坊七巷管委会和福州市社科联、文联共同举办了“梁章钜杯”海内外三坊七巷楹联征集大赛。得到了海内外楹联爱好者的热情响应。两个多月中,征集到楹联六千多副。应征者来自国内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还有身居加拿大的作者。有十四五岁的中学生和年过八旬的老人。编辑出版了《“粱章钜杯”三坊七巷海内外楹联大赛获奖作品集》,书中还汇集了三坊七巷的历代题联、名人楹联和新刻三坊七巷楹联,特别是彩页选用了三坊七巷名人楹联书法作品。恰逢“老城保护与整治——三坊七巷国际学术研讨会”和“首届海峡西岸经济区20城市21家社科联协作会”相继在福州召开,《“梁章钜杯”三坊七巷海内外楹联大赛获奖作品集》问世和赠阅,得到与会专家的普遍好评。



    文化是一种传播,传播也是一种文化。楹联文化传播和普及是楹联文化传承发展的基本动力。比如,越来越多企业积极开展相关主题的征联活动,既传播了企业形象、活跃了企业文化,又凝聚了企业上下的心智,还扩大了楹联文化的社会影响。



    楹联文化具有认知功能,历史以来人们创作并留下的一副副优秀楹联,就像是一面面时空的镜子,让我们看到中华历史文化的昨天和今天;就像一本本优秀读本,让我们学习前人的知识、观念和思想。帮助我们结合今天的实践,不断丰富扩展着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认识。楹联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吸引力、凝聚力。



    当今社会,楹联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在促进海峡两岸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方面具有特别的作用。目前,这方面的工作进行的还不够,还有很大空间。



    二、教化和提升功能



    楹联文化中包含着我国历史以来名人英杰的人生理想、社会抱负,也包含着社会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具有明显的教化功能、价值引导功能。楹联文化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志趣、倡导古雅、引领时尚。优秀楹联对观看、欣赏者,乃至创作者的思想观念、态度和行为多多少少能够产生教育和引导作用。这种教化功能是在理解和感悟楹联内容的过程中产生自我激励和约束来实现的。



教化人、塑造人是文化的根本功能。楹联文化不是主体文化,但也凝结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楹联文化在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能够发挥对我们个人和社会教化的辅助功能。楹联文化也是一种无形的文化学校。楹联是人创作的,楹联的题刻、发表,又作为微观的文化环境,主动教育和影响着人。楹联的积极作用,就是促进人们在中华文化的影响、塑造中自我提升和完善。



文化的教化功能既能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先进的文化可以教育人,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对人的消极影响也不可低估。因而,在发挥楹联文化的教化功能时,要认识到楹联只是文化的载体,特别要注重楹联内容的把握。要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抵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的影响。



    比如,福州镇海楼是我国著名的三大镇海楼之一,曾被视为福建省城的标志性建筑,喻示福州城平安吉祥,寄托人们希望“海滨邹鲁”文教昌盛。镇海楼是福州城市历史文化发展中轴线的起点。为进一步弘扬闽都文化,展示名楼人文风采,2007年底,由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鼓楼区委、区政府、福州日报社和福建省楹联学会联合承办“福州镇海楼海内外大征联”活动。通过一个多月的征集活动,以镇海楼为重点,征集到海内外四千多副楹联佳作,并编印《镇海楼》征联集,体现、烘托了镇海楼的宏伟壮观,展示、渲染了博大精深的闽都文化,推进了福州城市文化品位的营造和提升。



    三、交流和娱乐功能



    楹联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不同时期社会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社区,在农村,楹联文化作为新时期城乡文化建设的补充方    面,在丰富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社区的安定团结、推动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功能。像社区组织写春联、送春联、贴春联活动,就可以丰富和提升社区群众节庆精神文化生活,繁荣社区文化艺术。



    比如,2010年初,为更好地弘扬春联文化,推动“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深入开展,福州市委文明办、福州市社科联和省楹联学会、福州日报社等联合开展以“迎新春、赞家乡、颂和谐”为主题的福州首属春联大奖赛,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征集到500多副作品。还组织中小学生和书法家共同书写、赠送春联,活跃了节日气氛。



    楹联文化还具有明显的审美娱乐功能。“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人们在参与各种征联活动,参与写对联、评对联、欣赏对联的活动中,会得到中华文化特有的美的享受,接受美的陶冶,感受到身心的愉悦。文化是人类需要的供应站。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指出:“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它们都是直接地或间接地满足人类的需要。”楹联文化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承载的中华民俗文化精华,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满足社会各阶层这些方面的需要。



    楹联文化的交流,在海内外的华人华侨中还有特殊的需求和作用。在对楹联的创作、欣赏和交流中,在对楹联的兴趣、喜爱和吟诵里,寄寓了对祖国和故乡的热血情怀,蕴含着对中华文化基因的传承。比如三坊七巷和福州十大名片的海内外征联,就有许多海外乡亲的热情参与。



    四、凝聚和调节功能



    文化体现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乃至一个人的素质和个性。优秀的文化会彰显其良好形象,增强其影响力。优秀文化会凝集团队的心力。文化作为民族的精神血脉,具有凝聚全民族的功能。楹联文化也不例外。楹联文化的凝聚功能是其教化功能的延伸。因为楹联文化可使一个社会群体中的人们,产生文化认同,在同一文化环境中得到教化,传承共同的文化基因,形成基本相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形成稳定的民族文化认同,维系民族的生生不息。



    比如林则徐先生的“苟利国家身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成为不同年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彰显。2006年冬,“福州十大名片”评选,海内外乡亲参与人数超过百万人次。并进行了福州十大名片对联征集。接着,福州市又开展城市精神的征集与提炼活动。四个月内,共征集城市精神1700多条,经社会3轮投票和省市专家评审,福州先贤、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著名联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成为福州城市精神。



    楹联文化具有调节功能。文化是社会观念和情绪的调控器。社会是人的社会,每个人所处的环境、自身素质和物质精神需求不尽相同,因而始终存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方面矛盾。如果这些矛盾不能妥善解决,社会生活就会陷入无序状态。人所生活的环境,奉行什么样的文化模式,推广和灌输什么样的价值观,人就会通过接受教化的过程,通过不断处理与周边各种关系的过程,调整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最终内化成为自己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



    许多楹联在一定程度上告诉人们什么观念和行为值得效仿和鼓励,什么观念和行为应该摒弃和避免,如林则徐藏书楼楹联“师友肯临容膝地;儿孙莫负等身书”,冰心故居书房联:“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等等,都可以调节人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促进社会有序、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楹联文化作为一定的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使人形成十分明确的价值需求和取向。人们通常根据这类需求和取向的基本要求,评价和判断一个人的素质,并加以引导和调整。楹联文化向人们昭示着追求高尚德性的方向,并规范着人们的行为选择,调节社会的观念和行为的理性化。



    五、传承和创新功能



    楹联文化,包括具有福州地方文化特色的诗钟、午时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和我国历史以来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是社会各阶层在生产生活中的结晶。当代社会高节奏的现代生活,人们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城镇化比重越来越大,传统文化生长的土壤在逐渐缩减。这是传承楹联文化面临的一大挑战。与此同时,中华文化的逐步复兴,社会对传统文化的不断追求,古雅文化逐渐成为时尚,等等,都是楹联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时代机遇。



    这些年来,在中华传统文化气氛浓厚的地方,创建“楹联之乡”;在楹联教育普及比较好的学校,创建“楹联教育基地”,比如我省一些中小学;在楹联文化深厚的地方,广泛开展楹联文化研究活动,如省市楹联学会的活动;还有寺庙文化、祠堂文化、企业文化……日趋活跃,都是楹联文化的拓展空间和创新发展的用武之地。



    创新是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也是楹联文化发展繁荣的强大动力和来源。要着眼于提高楹联文化传播能力,大力推进楹联文化活动、传播和娱乐方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楹联文化的多方面功能。要取长补短、不断创新,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把楹联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结合起来,在前人的基础上,持续开拓深广的认知领域,开拓多元文化,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新楹联文化,增强楹联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力。



    我以为,在大社科视野中,要坚持楹联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向心力。坚持楹联文化的先进性、时尚度和大众化。增强楹联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大力推进楹联文化的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及时反映我们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领域所取得的优秀成果,并以社会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增强楹联文化的感染力。



    要发挥楹联文化对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影响的主动性。楹联文化对社会经济文化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通过楹联文化建设,可以促进社会共同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的形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继承与创新是文化传承中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两者和谐统一于文化传承的全过程。楹联文化创新,就是要立足当代社会实践,面对本土文化和全球文化的合理资源,推陈出新、继往开来,批判扬弃、传承创新,打造大社科视野中的新型楹联文化。



   

   (林山,福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福建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楹联学会副会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9 21:29 , Processed in 0.07864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