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文化情境解码语文课程改革[z]
如果我们不能回答“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格”,课程改革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更不可能对民族的振兴起到储备人才的作用。
近来得到好友赠书,书名是《“文化转型与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研究》,作者是苏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研究员王海燕女士。近年来,探讨语文课程改革的文章很多,但是很少有触及时代变革大背景的文字,因此,忍不住仔细地翻阅起来。读完后,顿觉耳目一新。
首先,这本著作可以说是第一本从文化转型的角度探讨课程改革的专著。教育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部分,它被人们称为社会文化的母机,因此讨论教育问题只有从社会文化的广阔视角着手,才有可能对教育问题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现在我们正面临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型时期,社会转型会对包括课程改革在内的教育改革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课程改革应该如何回应这一时代变化的特殊要求?应该说这些都是亟待回答的问题。但是,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空白。这本著作把课程改革放在当前我国文化转型的时代大背景中进行了十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从而填补了这方面的研究空白。作者能够捕捉到这一前沿性的课题,应该说是很有学术眼光的。
其次,这也是第一本探讨价值系统对课程改革影响的著作。自改革开放以来,文化问题一直受到中国人的充分关注。虽然对“文化”这一概念的看法众说纷纭,但是,有一点受到了普遍的认可,这就是强调文化作为一个系统,其核心是价值系统。因此,要从文化的角度对课程改革进行科学的研究,就必须讨论文化价值系统和课程改革的关系。作者正是抓住了文化系统的这一核心部分,详细探讨了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在现代化道路中所遭遇的挑战和机遇,并在此基础上对课程改革作出了详尽的解剖。
的确,正如作者所说,“社会的转型要求作为社会主体的国民实现人格的转型,人格转型的核心是人的价值系统的转型”。我们之所以投入课程改革的大潮,其目的无非在于为这个时代培养理想的人格,而不同的时代都有自己的人格理想。如果我们不能回答“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格”,课程改革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更不可能对民族的振兴起到储备人才的作用。人是生存于文化之中的,因此从文化价值系统转型的角度,讨论现代化所需要的人格价值系统,可以为我们清晰地勾画出中国现代化所要求的理想人格的蓝图。
再次,这本著作立足于中国本土的历史和社会现实,体现了作者严肃认真的学术态度。近年来,学术浮躁之风一再受到批评和关注,作为学术研究领域之一的教育研究,也一再受到有识之士的批评。其中人们批评比较多的是,教育研究不顾中国本土的历史和现实,也不顾教育理论的文化背景差异,把国外的研究成果和理论生吞活剥之后套用到国内的教育问题上,甚至制造出中国教育实践中根本不存在的“伪问题”、“伪命题”。结果,这些新鲜的词汇和理论不仅不能解决中国的实践问题,反而令人莫名其妙,不知所措。事实上,这种出于急功近利之心制造教育成果的浮躁之风,进一步拉大了研究与实践的距离,难免使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的问题雪上加霜。因此,要使研究和实践紧密结合,就必须从中国本土的历史和现实出发发现和解决问题。
可喜的是,作者在对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思考中,明确提出了“基于文化情境的教育研究”,强调必须从真实而具体的文化情境中寻找教育问题及其答案。从这一方法论的思考出发,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经济、艺术、哲学等各个文化领域进行了认真的疏理,又对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需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对文化价值系统的历史传统和未来发展具有说服力的结论。
此外,作者严肃而缜密的逻辑分析,给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概念是研究的基本工具,有时候还是关键的工具。时下新概念充斥着教师的头脑,由于对这些新概念不能够充分消化,因此,很多新观念常常只能停留在口头上,而无法转化为课堂实践。在本书中,作者对概念的使用可以说是慎之又慎,她对时下的热点词汇,如:“文化”、“人文精神”、“课程”、“全球化”、“现代化”、“多元文化”等重要概念都进行了十分缜密的逻辑分析,读后令人耳目一新。比如,作者对“人文精神”一词的辨析,就不仅仅借助权威的阐释,而是从中西方传统文化现实的比较中得出结论。这些概念的剖析,完全可以为理论工作者和一线的教师提供十分有益的启示。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这本著作讨论的对象是语文课程改革,但是,就其思考的诸多具体问题来说,在其他学科中也同样存在。比如,作者对“多元解读”的反思,不仅对语文课程改革有启发,也可为其他课程的改革提供十分有益的视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