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成长的制度规范与文化习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1 14:06: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成长的制度规范与文化习俗

——香港真道书院的经验



刘良华





2007年9月16日星期六至2007年9月21日,课题组7人对香港真道书院进行了为期一个星期的实地研究。通过面对面的深度访谈、课堂观察、参与学校的相关活动、查阅学校档案等方式,获得真道书院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印象。实地研究之后,课题组成员安排了几次小型的研讨,最后形成真道书院的教师成长的几条基本经验。一般学校对教师成长多少有一些考虑,但是,真道书院的核心经验是,既以看得见的系列制度催促教师行为改变,又以看不见的教师文化习俗培育教师心智模式。

一、有关教师成长的制度规范
真道书院在有关教师成长的制度设计上主要显示为五种核心制度:“教师招聘”制度;“专科专教”制度;“开放课堂”制度;“教师专业发展日”制度;“教师校外学习”制度。

(一)“教师招聘”制度

学校承认教师的专业发展潜力,人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可塑性,但学校并不指望所有人都有成为优秀教师的可能。由此,学校在重视教师的校本研修之前,谨慎对待教师的入职申请。

第一,制定教师准入标准,选择合格的教师进入学校。学校100多名教师,6位博士,56位硕士。学校不惜花代价聘有经验的教师,但总体上保持老中青平衡。

招聘教师时,并不希望应聘的教师表达对原来工作学校的不满和抱怨,他们往往“对过去的学校环境感到满意,但想寻找新的发展”。面试时尽可能长时间谈话,虽然面试的教师会避免提供负面的形象,他们很少会说他们“不爱学生”,“不愿与同事合作”,但是,在长时间的面试过程中,还是可以从教师的谈话细节中判断教师的综合素养。

除了面试之外,招聘教师时,往往“事先在外面有了解”。部分优秀的教师甚至不经过公开招聘的方式产生,“还会通过猎头的方式”。“作为带领的(中层管理者),绝大部分是head-hunt(猎头)回来的。猎头的对象,都是在本来的工作岗位非常出色。”真道书院的教师队伍中,有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士,“包括教统局课程发展处的总课程发展主任、大学讲师、教授,甚至有商界管理经验的。”校长常常成为“说客”,“不断去游说这些有负担有本领有使命的人,去参与开发这间学校。”(参见《丘日谦:突破框框的奇异算式》,资料由真道书院提供)

第二,尽可能提升教师的经济地位,学校教师的工资略高于其它学校的教师工资(国际学校除外)。香港政府对教师工资有规定,但真道学院的教师工资再“高一个点”(增加津贴)。只有民办学校才有这个权,公办学校这样做是违法的。真道书院推行的“高一个点”,让学校的教师有一个基本印象:在中小学校,这所学校的教师工资待遇是最好的。

(二)“专科专教”制度

2004年,香港教育统筹局倡议全港学校要开始实行“专科专教”。对于真道书院来说,从创立一刻开始,便坚持走“专科专教”的道路,而且更把这个概念发挥得淋漓尽致。在香港众多的学校中,尤其是小学和初中,教师可说是“万事通”,很多教师都需要同时兼任多个不同的学科,有时那些任教的科目甚至连教师本身也不太熟悉。例如英语教师可能被要求任教音乐;数学教师被要求任教公民科等等。(参见真道书院家长会会讯:《真天地》,2007年5月,第2期)“很多小学的班主任除要负责班内的关顾工作外,亦可能要任教所属班级的大部分科目。有分析指出很多班主任花在关顾学生所占用的时间太多,因而在再拨时间处理课程的事宜上就感到困难。”(参见真道书院提供的资料:《港式“专科专教”之真道经验谈》)
“专科专教”的第一个含义是让班主任与学科教师分离,设置专门的班主任,让学科教师从班主任工作中解脱出来,成为专门的学科教师。学校也尽量不让教师承担行政任务,尽量减轻教师“课担”。学校有专职行政人员,也也有人称之为“御用闲人”。

真道书院的考虑是:假如班主任需要任教班里大部分的科目而不顾及他们本身的专长,其优点是教师能比较充分地了解学生,其缺点是学科知识的教育不大被重视。倘若教师能按照他们自己的专长任教,作为专职的教学者,学生的学习就可能更有成效。“班主任再不需要任教自己班内某些科目,他们将按他们自己专长去教授自己熟悉的科目。”同时,学校“邀请合资格的学科专家从基础阶段至初中阶段任教其专长的科目,并让他任教所有同一级别的学生。换句话说,一名学科专家将有机会在学生不同的阶段教导他们,教师们因而在十一年的校园生活中不断有机会照顾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参见真道书院提供的资料:《港式“专科专教”之真道经验谈》)

这种“专科专教”的办法虽然不能使学科教师像班主任那样熟悉学生,但由于他们有机会在学生的不同阶段连续地与他们打交道,学科教师也能够与学生建立稳定的交往关系。
“专科专教”的第二个含义是一个教师专门只教某个学科的某个项目,并不负责某个学科的全部教学任务。“有些科目如英文科,二至三位教师将会按他们的专长分担教担。例如在同一教学单元中,教师甲主教聆听、会话及话剧;教师乙负责任教语文运用;教师丙则集中教授阅读和识字等。”(参见真道书院提供的资料:《港式“专科专教”之真道经验谈》)

对教师来说,“专科专教”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两个条件:一是教师从烦琐的班主任工作中解放出来之后,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发展自己的学科教学水平。二是教师从一个教师负责一门课程中分离出来之后,教师不得不与负责本学科教学的其他教师保持亲近的合作与商谈关系。比如,在一同任教英语这门学科时,哪位教师负责口语、会话,哪位教师负责写作,哪位教师负责阅读与识字,这需要本学科的几位教师相互商谈,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相互配合。“新课程设计为他们创造协作和合作计划的空间和机会,这亦展转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增进其学科知识。例如教学同工之间的相互观课都是自发和普遍的;微格教学示范、分析和讨论皆由各学科主任定期组织和进行。”(参见真道书院家长会会讯:《真天地》,2007年5月,第2期)

(三)“开放课堂”制度

每个教师每年必须提供一次以上的“开放课堂”(公开课)。向学生家长和教师同事开放,让教师的教学得到家长和同事欣赏、理解和支持。“在真道书院,每个有主要教担的教师,每个班级的学生,都会参与公开课。在初期,我们试行一版之隔的‘实时’直播。由于反应良好,今个学年,我们大胆实施‘实时实地’学与教!为了让家长不枉此行,在每节公开课后,由任教老师面向家长小结和答问。”(参见真道书院家长会会讯:《真天地》,2007年2月创刊号)

具体办法是:“在每节开放课堂之后,负责主教的教师、课程专家和校长会分析和整合该课堂的教学法和课堂处理等,并回答家长的提问。家长亦会被邀请提供书面的回馈和评语。……该课堂的录影片段亦会用作教师的专业发展用途,尤其在微格教学视导方面。”课后,开课的教师现场回应家长和同事、课程专家的提问(学校戏称为“港人治港”,即“讲人自讲”的谐音)。

这种开放课堂制度的目的不在于评比,也不分出等级。它的主要意图是让家长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并“创造了微妙的推动力去强化和持续改善教师们的专业水平。”(资料来自丘日谦:《港式“专科专教”之真道经验谈》,由真道书院提供)

(四)“教师专业发展日”制度

学校“校历”专门安排了除了规定“开学日”、“第一至学段”(共五个学段)、“中秋节”、“国庆节”、“圣诞节假期”、“家长日”、“农历新年假期”(春节)、“清明节”、“复活节假期望”、“劳动节”、“端午节”、“颁奖日及散学礼”等活动之外,特别安排了“教师专业发展日”。“教师专业发展日”每月一次,一般在当月下旬的周六下午,每次活动时间为半天。

“教师专业发展日”为教师提供了稳定的专业交流的时间。在“教师专业发展日”,教师在本月遇到的专业问题被提出来讨论。

(五)“教师学习”制度

每年增加一个月的工资,用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外出开会,一年内所用经费不超过本人一个月的工资。如果一年内没有使用这笔专用经费,该经费不能顺延。教师也可以用这笔经费购买专业书籍,书归学校所有。鼓励教师发表教研成果,校方提供刊印其教研成果的资助。

学校教师的教学任务较重,较少有空闲的时间参与校外的学术研讨会。但是,学校制度为每个教师提供了外出学习的时间与资金的权限。只要教师妥善调整自己的教学工作,保证学生的正常学习不因教师的外出而受到干扰,教师就可以自由选择外出学习的时间。

二、有关教师成长的文化习俗

除了看得见的制度设计之外,真道书院尤其重视看不见的教师文化习俗的渗透与温润。教师的文化习俗显示为学校的“主流文化”。真道书院允许新教师有自己的新思维,但新教师必须融入学校的主流文化。真道书院招聘教师之后,也有教师离开学校。“若新教师若怀旧情绪太强,无法融入真道文化,他会感觉辛苦,会自动离开。”(资料来自对真道书院丘日谦校长的采访)。教师离开真道书院有多种原因:一是到外校出任校长(真道书院开办五年内,共有两位教师到外校任校长);二是到大学做教师;三是去“读书”;四是“生孩子”;五是“嫁了有钱人”。也有个别教师离开学校是因为“不适应学校文化”。令学校管理者比较开心的是:有一位教师因不适应学校的文化离开了学校,但一年后请求再次进入学校。“回来之后,变成另外一个人。”(资料来自对真道书院丘日谦校长的采访)

(一)在“严格”的规范之外尽可能提供“自由”的选择

真道书院重视基本的礼仪、规范,但在基本的礼仪与规范之外,学校尽可能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

基本的礼仪和规范是必要的。丘日谦校长建议教师和家长“主导”孩子发展的方向,要将自己的“期望”向孩子说明。以上茶楼为例,成人就应该向孩子清楚地说明自己的期望:大人孩子都要好好地坐着,不能随处走,若真要离开座位,或要上洗手间,就要告诉父母。如果失去基本的礼仪与规范,就会发生种种危险动作:“一些小孩走来走去,翻筋斗,碰撞人,打翻茶壶”。(参见《丘日谦:突破框框的奇异算式》,资料由真道书院提供)

但是,在基本的礼仪与规范之外,学校鼓励教师和家长给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比如,不统一学生和教师的校服,只建议上衣的颜色是“纯色”,服装的料子与品牌不限。考虑到学生上体育课的方便,学校只规定学生不穿裙子;学生的学习也尽量引导他们“自学、自理、自省”。比如,只给教师提出核心任务而具体事务由教师本人临时接受任务或由教师本人主动承担。

学校之所以发展出“基础、拓展、通达”三个阶段,也是出于相关的考虑:既发展严格的学术标准,也维护学生的宽松和自由:“基础阶段(3年)帮助孩子循序渐进,由幼稚园的宽松型态慢慢过渡至小学的严谨学习模式,培养学生会学、好学的态度;拓展阶段(5年)是扎实的课程,要求严格,从而巩固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发挥最大的潜质;通达阶段(3年),集中修读国际高等学历文凭(IBD),为学生开拓本港及海外升学的机会。”在三个阶段中,“基础”阶段尤其显示出学校对学生的自由与宽松环境的维护:幼稚园毕业的孩子,能力原本很接近,可是,在小六毕业生那里,“他们的水平非常参差,有些具备接近中二的‘超班’能力,但有些却只有近乎小二、三的极低水平。”丘日谦校长的假设和估计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之所以出现可怕的参差,是因为“学生失去学习动机,以致成绩急转直下。主要原因一定是被discourage,被‘打沉’。……小孩子在幼稚园都是一群群的唱游吃茶点玩游戏,但升上小一,忽然间变成了一排排不准转身不准倾谈的单向学习,还要日以继夜的应付功课测验,一时实在难以适应,男孩子问题尤其严重。在特别严格的学校,加上一些对幼儿教育不大了解的老师,有时就是一味的责罚。种种问题,都在打跨孩子的学习动机,甚至厌恶学校。在学习上,难有进展。”对于一夜之间由幼稚园高班的小孩子变成小一的学生,真道书院的新思维是“帮助他们过渡”。“孩子的学习应该愉悦的(pleasurable)、享受的(enjoyable),所以一个学习的过渡期,就非常重要。”(参见《丘日谦:突破框框的奇异算式》,资料由真道书院提供)

(二)培育“开源节流”的新思维

学校管理者想方设法争取办学的经费,不断扩展学校的发展规模,让学校保持发展的势头。

办学经费除了来自“开源”,也来自对已有资源的节约、节省使用。节约、节省的项目包括:如何装修校舍、从哪里购买何种空调、如何将工友宿舍改装成接待外宾的“宾馆”、如何为“客房”装置家具、如何开辟学校的“倾谈房”、如何将空闲的楼顶改装成室内体育馆、如何发动家长义工,等等。
无论“开源”还是“节流”,都致力于“摆脱羁绊,自由翱翔”的新思维。丘日谦校长的说法是:“总是有停不了的新思维和想法”、“不能被传统框框捆绑着”。(参见《丘日谦:突破框框的奇异算式》,资料由真道书院提供)

并非每个教师都直接参与学校“开源节流”的新思维,但是,作为一种弥漫在学校所有工作中的文化习俗,这种新思维渗透到教师的日常工作的所有细节。比如,教师尽可能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在打印资料时尽可能双面打印,在备课利用集体智慧,每周都有一个“备课节”,等等。

(三)鼓励“教师开发课程”

为回应世界不断的转变和全球性的竞争不断增加,香港教育统筹局对香港教育制度作了全面的检讨,并在1998年开始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其中一项重要的政策是容许学校有更多空间和自主权去塑造以学校为本的发展。”真道书院借助这个政策,着手推行各种创新的校本课程。(参见真道书院家长会会讯:《真天地》,2007年5月,第2期)

真道书院的教材有多种来源:一是学校统一选择和购买;二是教师自己开发教材。即便由学校统一选用,任课教师也需要根据香港本地的实际重新调整教材。依凭教师的自由创造,学校课程尽可能实现三个追求:与儿童身心发展相长、与国际课程发展接轨、与香港课程发展配合。

教师开发课程的过程,就是教师自由创造、自我更新的过程。以林东生老师的《媒体教育》课程为例:“以前大众传媒这一类课程,通常是大学教育的范围,在小学开设,没有太多的先例可援……我的学生平均只有六岁,我不知如何向他们讲授传播理论这一科,不知该怎样教。”对林老师来说,课程的开发与开设本身就是一个研究、试探的过程,经常处于“想来想去”的状态:“想来想去,我决定先教摄影。一方面,摄影算是我的专长之一;另一方面,摄影本身是充满动感的行为,对于小朋友应该有吸引力。……我其实没有教授小朋友摄影的经验,以往我的学生通常是大学生或成年人,教六至七岁小孩子摄影,于我来说是全新的经验。”(资料来自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真道书院编:《真道摄影集》(1),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真道书院2005年版,前言。)这种“想来想去”的思考状态是重要的,它给教师带来真实的专业成长。

(四)培植“教师学习”的习惯

真道书院的校长本人一直坚持学习。校长办公室摆放了各种专业图书,校长办公室类似教师专业发展的图书室。校长办公室在装修设计时,已经考虑了校长与教师交流的意图。

学校鼓励教师进修,参加研讨会及工作坊。访问世界各地的中小学。透过不断交流、更新,激励教师自我反思,提高专业水平,扩阔国际视野。

(五)追求“教师合作”的精神

学校的经营并非“校长一个人跑在前面”。学校并没有成文的分工细则,没有采用“板”的分工契约。校长把整个学校当作一个合作共同体,遇到重大活动时,校长“赋权”(empowerment)给相关的管理者或教师。为了增进合作,学校创办了“家长合唱团”和“家长学堂”,为家长提供“怎样做一个好的家长”的专业讲座。

(六)倡导“教师平等”的意识

学校管理者尽可能与教师、学生平等交往。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平等交往为教师群体内部交往提供了宽松的人际环境,也因此学校教师很少形成各自为政、相互敌视的“小圈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往让学生因此而增进自信心,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求知与各种陌生领域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常见的例子是 “童军没有太多的训练,但可以拿奖。”(资料来自对真道书院“教师晨会”的观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3 23:11 , Processed in 0.06569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