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寒冬里的温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2 17:58: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寒冬里的温暖
                                   --我读《教师之友》
   从成都快递来的《教师之友》上已经蒙了一层灰尘,直到今天--寒假开始后的第四天--才试着去打开他。
   自己的阅读很是挑剔,当代文字又是泥沙俱下,对一些未经自己感知过的作家、书籍报刊很持怀疑态度。包括新教育的“领队”人物,朱永新、李镇西,仰慕他们的人格,而对其作品则区别对待。
   源于对李玉龙、范美忠、小狐文字的激赏,当时很有先睹为快的冲动,很想看看是一批怎样的理想主义者在坚硬的教育中踽然前行,一如今天的自己。杂志到手之后却是产生了怀疑,这一批03、04年的杂志真的能给自己需要的点拨和启蒙吗?加上手头正在阅读的书籍很多,于是放到了今天。
   期待,在这寒冷的冬天里他能带给我一些温暖,以抵御内心的职业倦怠。
         一
    --03年第6期之《教师之友》可读之悲哀
    十年的从教,我相信自己的眼光,决定从手头最“老”的03年第6期开始“审视”。
    卷首是早就听说过的学者--李慎之的《公民教育之必要》。其中讲到公民教育应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对权力的制约平衡,什么是司法独立……”感觉到这是在今天的教育杂志上所无法阅读到的文章,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被我们很多编辑排除在教育问题之外,而这恰恰是自己工作十年之后才开始思考的问题。
    接着是钱理群教授的长篇读书笔记:建构孩子自己的精神家园--读严凌君《读书课》系列教材。
    自诩读过一些作品的我首先看的列在一旁的有关《白话中国》的目录,其阅读面之广,选材之精(仅举一例,在“青年思想者”中选取了《南方周末》1999年元旦献词《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这篇自己偶然在网络上一看即无法忘记的文章),让自己有一种购买阅读的冲动,以期从严凌君那里补上一课。
     然后是钱教授和严老师的许多思考深深地打动了自己。
     首先是有关平面生活和立体生活的思考与表述,直指今天生活的精神弊端:
  “许多人专注于平面的生活,他的生存空间是可以按平方米计算的,除了他的眼睛看得见的屋舍、田园,除了他足迹踏上过的街道、城市,他没有别的空间;他的生存时间是可以用时钟来计算的,他只懂得活在今天,他的想象力很少涉足遥远的过去和未来。其实,一个人可以拥有一种立体的生活,当我们不只是用肉体,而且是用灵魂在生活的时候,人的心灵所能容纳的世界是没有边际的,当它穿梭古今、漫游在人类所创造出来的精神空间,在生命中自由轻翔的时候,人就把自己的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滔滔不尽的时间之流,在短暂中体验到永恒。
     “由平面折向立体生活的最方便的秘密通道,就是书籍。除了大地存留的化石和遗迹,书籍是人类记忆的最重要的物证(如果不是唯一的话),而且是由无数代人有意识地保存下来的记忆。它们构建了人类的第二生活,比专注现实的平面生活丰富得多的立体生活。当我们阅读书籍的时候,我们就是在重新经历书中的生活,无量数的书籍,为我们提供了无量数的生活”。
      当时,我在下面记下了这样的文字:
       三点一线的枯燥何以丰富,苍白的青春何以五彩斑斓?首先要问的是成年教师的精神生活是否丰富、立体和深刻。
        关注学生的生活非常必要,但教师生活如何摒弃扁平化、庸俗化、重复化则更为迫切,当前教师培训的功效徒有其表,如何救赎?
       教师开始阅读,孩子则有希望!
     今天和昨天一样,明天也将和今天一样,看不到任何变化,诗人所谓的“每一天的太阳都是新的”的传说迟迟不见实现。学生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在他们看来枯燥重复而无味至极,教师也在忍受着职业倦怠的折磨,这一切都源于我们平面而浅层的物化生活。
      而打通这一切的秘密通道就是书籍,他可以打开我们外在的视野,丰富我们内在的灵魂,让生活明亮而丰盈起来。
      今天书籍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成了一种奢侈品;阅读已经成为一种多余和浪费。满大街奔跑的都是行尸走肉的躯体,是庸俗生活中麻木而痛苦的面庞。
      阅读让生活丰富,充盈;阅读让生命厚重,美丽。当我们的生活出现了问题,当我们的生命病了的时候,请回归书籍,他可以给你开出治本的药方。
      其二是严老师关于语文教育地位的一句话:
      目的就想还语文教育一个应有的崇高地位——引导学生为自己的心智成长而读书,为健全的青春和丰富的人生而读书
      这时我想到我们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今天我依然喜欢这句名言,但这里有一个前提条件,我们首先应该为健全自己的青春和丰富自己的人生而读书,如果没有自我的成长作为条件,一切美好的愿望与价值都显得有些空洞。
       然后是李镇西先生的教学实录《我教<冬天>》,我是07年在《听李镇西老师讲课》一书中看到,这是迄今为止我看到的最真最美的课堂。那种暖暖的真情,那种对平凡生活的真切体验与感悟,那种毫不做作,更不煽情的素朴与真挚深深地打动了我。
       喜爱李镇西,从这堂课开始。
      如果是03年读到这堂课,自己的思考,成长,自己的学生……我有着深深地遗憾。
       虽然也有时髦的“教研员视角”和“新课程”文章,但一本并不出名的教育杂志在5年前一期能能有两三篇这样让人深思的文章,让人惊叹。
       然而欣喜的同时我却感到了深深的悲哀。
        此杂志在今天依然有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他所揭露所批判的依然存在,他所渴望所呼唤的在短时间内还不会到来。
        五年后的今天再来阅读他,依然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炽烈的情感,真诚的执着,依然可以感受到他的愤激,他的现实意义。
       正如鲁迅在自己的遗嘱第4条中这样写道: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虫。先生的悲哀就在于我们无法忘记他。
        《教师之友》在昨天所质疑的依旧顽强存在,他所渴求的还远未到来。或许这就是《教师之友》的悲哀。
         有人说,鲁迅的作品换个名字依然可以发表在今天的报刊上;其实《教师之友》的许多文章也会为今天许多教育刊物所登载。我不知道应该为此高兴还是悲哀。
          阅读这些“过期”的杂志,真的希望他所刊载的丑恶已经完全“过期”,甚至连他曾经热切的呼唤也已经“过期”,阅读他完全没有必要,或许这才是《教师之友》以及他的编辑者所真诚期待的。[如花寂默/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16:30 , Processed in 0.10633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