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全球化时代如何教孩子过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1 15:37: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论坛:全球化时代如何教孩子过节

http://edu.youth.cn   2011-02-01



 
  ■广大家长、老师应设法将中国的传统节日过得更有意义。如果父母和长辈们能够对孩子给予科学的引导,也就不至于使孩子盲目地追求时髦浪漫的洋节,而忘记了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

  ■要让孩子们对传统节日感兴趣,就要将各种传统节日,尤其是元旦和春节过出新的意义,使其符合时代发展和孩子们的口味。




  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人们都沉浸在过节的喜庆氛围之中,然而近日网上的调查却令人有些担忧,不少家长反映,许多孩子就是对圣诞节、情人节等有浓厚兴趣,而对春节等传统节日“不买账”,常给家庭节日聚会带来许多不愉快,也让家长感到尴尬。以前的谚语说小孩子盼过年,为何现在的孩子却对春节等传统节日不“感冒”呢?如何让孩子喜欢过传统节日?如何让孩子正确地对待洋节?对很多家长而言,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笔者看来,国内外的节日虽然日期不同,庆祝方式上各有千秋,各有其不同的文化含义,但在辞旧迎新方面,还是有相近和相通的意义,因此,没有必要将它们对立起来,可以求同存异,各取所需。

  对于孩子们热衷于过洋节,家长应给予理解。现在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圣诞节早已是一个世界性的节日。一方面许多外国朋友来到中国,他们必然会隆重庆祝自己的节日;另一方面,大量的商业广告和传媒信息必然引起好奇心极强的青少年的浓厚兴趣,他们的娱乐与消费取向很容易融入其中。就像许多外国朋友也愿意参与中国的传统节庆活动一样,中国人愿意过圣诞节也是顺理成章的。

  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过洋节是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的契机。圣诞节最开始是一个宗教节日,但是也有很多圣诞节的欢庆活动和宗教并无关联,如交换礼物、寄圣诞卡等,都使圣诞节成为一个共享欢乐的日子。在过洋节的过程中,孩子们将会接触到关于圣诞节文化内涵的内容。在全球化的时代,与外国朋友交往、出国旅游、游学、竞赛或留学,都需要认真了解国外的文化、宗教、节日、礼仪等,而过圣诞节,则是了解国外文化、宗教和礼仪的窗口之一。

  家长们不应反感洋节热,而应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对于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来说,圣诞节等洋节具有不同的现实意义。圣诞节因有灿烂缤纷的圣诞树、圣诞老人的出现和为孩子们赠送礼物等,往往成为儿童向往的快乐天堂;对于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是与同伴聚会和交流的机会;而20岁以上的年轻人过圣诞节或情人节,则是出于异性交往的缘由,也同时是向异性朋友表达爱意的机会。

  此外,家长应正确引导孩子健康、理性地过节。在消费方面,应提醒孩子理智清醒,科学消费。例如圣诞大餐、贵重礼品等,可能并不适合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和刚工作的青年人在经济上承受力也很有限;应提倡重视其节日的文化内涵,发掘洋节的文化价值,通过洋节来了解西方文化。

  在正确对待洋节的同时,广大家长、老师还应设法将中国的传统节日过得更有意义。如果父母和长辈们能够对孩子给予科学的引导,也就不至于使孩子盲目地追求洋节,而忘记了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要让孩子们对传统节日感兴趣,就必须与时俱进,将各种传统节日,尤其是元旦和春节过出新的意义,使其符合时代发展和孩子们的口味。

  春节,乃至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在当代,除了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价值之外,还具有培养家庭观念、增强对传统文化和家庭亲情认同的社会价值,家长应将春节等传统节日作为家人、亲友团聚和情感交流的平台。应利用这样的机会,让孩子与平日难得相见的亲友们深入交流,接受大量新的信息,一方面,这有助于提高孩子的交际能力,另一方面还能够有效扩大孩子的视野。

  家长还可以将春节作为激励和促进孩子成长的催化剂。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喜庆的年节,不仅仅是为娱乐和凑热闹,也不只是为了得到一些压岁钱,还可通过走亲访友、旅游、参加文娱活动等,让孩子看到新气象、新变化,从而使孩子获得学习和前进的动力,树立学习的榜样。

  作为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舞台,在春节和其他传统节日期间,家长和老师应创造机会,让孩子观看各种文艺演出、展览、庙会,参与各类文化活动,甚至包括家庭中对过节的各种准备工作及大扫除、写对联等,长辈可多讲讲自己小时候过年的难忘故事和过节礼仪,讲讲传统节日的由来和有关的历史,这些都是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舞台。

  正逢寒假的春节,不只是孩子吃喝玩乐、充分放松的假期,也往往是孩子为即将开始的升学、就业等做准备的关键时期。因而,应在辞旧迎新之际,引导孩子合理安排好假期的休息、学习和娱乐,对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有深入的思索和科学的规划,充满期望,自觉努力,将春节作为辞旧迎新、面向未来的加油站。(作者:徐岫茹,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研究员,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2#
 楼主| 发表于 2011-2-1 15:38:37 | 只看该作者
收到压岁钱说不出祝福话 小学生寒假作业学拜年

http://edu.youth.cn   2011-02-01



   每到新春佳节,孩子们总会收到长辈的压岁钱,但是不少孩子可能不一定会说出比较得体的祝福长辈的话。今年寒假,江汉区华中里小学就给低年级学生布置了一份特殊的寒假作业——学会拜年。

  为了让学生趁过年多学点文明礼仪和传统文化,华中里小学优秀教师李琼让学生先搜集各种文明用语,然后根据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话,将祝福语写在贺卡上,送给长辈。“祝爷爷奶奶身体健康!”、“祝爸爸妈妈生活幸福,工作顺利!”该校二(1)班管艺珂用卡纸精心制作了几张贺卡,并在贺卡上画上喜庆的图画,准备在大年三十吃完年饭后送出去。

  管艺珂的这个举动被妈妈发现,妈妈心里甭提有多高兴:“这种特别的寒假作业,不光让孩子学会了如何得体地说话,还让他们懂得了感恩。”(楚天都市报 记者高家龙 通讯员曾颖枫)
3#
 楼主| 发表于 2011-2-1 15:39:37 | 只看该作者
传统节日:不应消逝的文化记忆


http://edu.youth.cn  



 
  作为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深邃的人文内涵,是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财富。然而,随着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快速转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再强烈:曾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文化积淀逐步流失,仪式感日渐淡化,节日正演变为简单的假日,或是商家吸金的噱头。在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次消逝的今天,如何善待每一个节日,让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应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



节日不仅仅是假日

  从2008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翻开了中国传统节日保护的新篇章。这一改变固然对保护民族传统节日起到了积极作用,却也面临着“鸡肋”的尴尬境地:文化传承的断层,导致增设假日的初衷并未真正实现,节日出现了“假日化”的趋势。

  在一家外资会计师事务所任职的80后女孩安琪,平日工作异常忙碌,对于甚至鲜有机会过周末的她来说,一年里假休得最心安的唯有春节等几个屈指可数的节日公休假。“节假日最想做的就是在家安安稳稳地睡大觉、过几天平时没法实现的优哉游哉的日子。”增设的清明、端午、中秋这三个假期,对于安琪来说,“多了几个休息日”的意义,显然大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本身。

  商家每逢节庆必定上演的促销活动,则为年轻人提供了消费娱乐的理由,直奔商场购物,约上朋友聚会KTV、下馆子,或是参加旅行团,成为他们“消磨”节日最流行的方式。许多年轻人表示,除了春节、中秋外,对其他传统节日的概念不是很明晰,对是否放假、如何让这几天假期玩得高兴是比较关心的话题——传统节日正在成为他们的购物节、吃饭节。

  据近日一份关于北京市民对传统节日的了解、认同及参与情况的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显示,79.4%的被访者认为,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人们思想观念和文化认同发生了变化,这是传统节日受到冷落的重要原因。从对传统节日来历和内涵的了解程度来看,七夕和重阳节名列末两位,对其“非常了解”的在半数以下,显然,某些历史悠久的节日正在现代元素的冲击下日渐式微。

  对于传统节日“假日化”的情况,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指出,节日和假日是不同概念:假日是为了实现公民休息的权利,是一种福利,不包含特定的文化内涵。节日则大有不同,如春节,意味着全家团聚,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含有避邪、迎福的内容。又如中秋节,表达了人们对团圆的渴望。增设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是为了创造条件让民众更好地度过这个节日,而不仅仅是增加了休息日那么简单。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说,购物、饮食等活动本无可厚非,它们也是古代节庆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下出现的对物质层面过分关注的现象,则掩盖了节日本身的深厚文化内涵。传统节日的功能之一在于增强个人与家庭、社会的纽带关系,沉溺于简单的自我享乐,导致了这一重要功能的缺失。
4#
 楼主| 发表于 2011-2-1 15:40:20 | 只看该作者
被“瘦身”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多种多样,如春节的祭灶、扫尘、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端午的祭祀、划龙舟、悬艾叶菖蒲,清明节的踏青、插柳等,人们通过这些行为表达愿望、敬畏自然、亲近血缘、怀念祖先、体现价值观,它们也是节日文化的重要支撑。然而,在现代文明背景下,节庆活动的简化导致仪式感淡漠,节日文化内涵大打折扣。

  “端午的赛龙舟曾是大家最期盼的节目,孩子们挂上大人给的香囊兴冲冲地奔向人头攒动的河岸,激动起来甚至在岸上追着龙舟奔呐喊助威。”在南方长大的小余,每每回顾儿时的记忆便唏嘘不已,“如今的娱乐活动何其多,人们宁可在电视前匆匆一瞥赛况,也不愿穿越拥堵的城市去感受那热火朝天的气氛了。”而中秋节,在月下设宴,品瓜果、月饼,把酒问月的场面也有所改变——且不论因环境污染而不再皎洁的月亮,城市化进程令大多数百姓住进了鸽子笼似的高楼,赏月的理想环境已不复存在。至于七夕,被扭曲为“中国情人节”;重阳,对于年轻人来说越发陌生……无怪乎有人惊呼,中国传统节日似乎就剩下饮食文化了,中秋节、端午节更是被戏称为“月饼节”、“粽子节”。

  作家肖复兴指出,任何一种节日都会有自己历史形成的传统仪式,这种融化在节日里的仪式,渐渐形成了对世界与人生的一种祈求和寄托。缺少节日的仪式感,便缺少了对节日的尊重与敬畏。节日的形式,有时就是节日的内容,剥离了欢庆节日的形式,便也容易让节日徒剩一件漂亮的外衣而缺乏鲜活的生命。

  至于被称作节日“保留节目”的饮食,也和从前大有不同了。小余记忆中的春节,家家户户打年糕、酿米酒、炸糖枣、腌腊肉,自家制好的食物,还总不忘端上一碗给邻里街坊。而今,那样热腾腾的场面已一去不复返,制作食品的程序步步简化,繁荣的市场经济在方便百姓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淡漠了节日气氛。连最能体现春节文化的年夜饭,如今也被许多百姓选择在酒店度过,甚至出现了“一席难求”的景象。月饼,更是因其过分华丽的包装、昂贵的食材而身价飞涨,一度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

  对于饮食文化发生的改变,许多民俗专家显示出“无奈的宽容”,认为这是社会变迁所不可避免的产物。“制作食品的过程可以简化,但饮食传统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以及共享食品过程中人际间的情感交流和关系调整,是不可缺失的。”刘魁立说。
5#
 楼主| 发表于 2011-2-1 15:40:48 | 只看该作者
寻求“传统”和“现代”的对接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节日具有增强凝聚力、树立核心价值观、加深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是集体的文化记忆。如何拯救这些流传千年、意蕴丰富的文化记忆,让它们在新时代重现活力,是近年来包括专家学者、普通百姓在内的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说:“要过好传统节日,就要做到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也就是说,在保持传统文化基因的同时,要重视与时俱进。”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祁庆富认为,可围绕节日的深刻内涵组织适应现代社会的集体活动,从而加深人们对节日的认识。“七夕远不止于所谓的‘中国情人节’的狭隘理解,它是妇女乞求聪慧和巧艺的节日,妇联可以组织女性参加学科学、学技能、学巧艺等活动。”他说,“又如清明节,除了祭扫以外,学校、单位、社区可组织包含插柳、放风筝、荡秋千等元素在内的踏青活动。”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陶思炎强调了开发节日产品、发展节日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他认为,除了节日食品、饰物、礼物、服装、玩具、贺节晚会、贺岁电影之外,节日旅游、节日书刊、节日动漫、节日休闲、节日体育等都能构成节日文化产业的发展领域。他说:“节日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传统节日风俗的传承可以并行不悖,不一定构成前者对后者的破坏,而是一种对节日文化生活的适时补充。把‘产品’、‘产业’与‘传统节日’相提并论,既顺应了时势的需要,也体现了文化创新精神。”

  “在提高全民的文化自觉的过程中,政府应起主导作用。”祁庆富说,“政府有责任积极恢复节庆活动,为民众过节创造有利条件。”他对近年来政府所做的努力表示肯定,如北京对鞭炮“禁令”的解除,举办端午文化节、彩街、庙会活动,并在活动中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环节,积极参与庙会、灯会的评比等,这不禁提高了民众的对节庆的关注度和参与热情,也为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拓宽民众了解节日文化的渠道,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据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八成的被访者主要通过“老一辈说的”这一途径了解中国传统节日,选择“媒体上了解”的仅占四成;同时,近七成受访者呼吁,网络、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等媒体要担起文化责任,加大宣传力度和广度,营造更积极的节日气氛。(记者赵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3 21:38 , Processed in 0.07173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