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岛研究述评[z]
北岛研究 , 在 20 世纪最后 20 年里大致经历了一个 热一一玲一一渐温的过程。北岛诗歌曾以其鲜明的独 特性震响于新时期诗坛 , 而北岛本人在国外确也曾三次 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随着时代的发展 , 文学的 向纵深演进 , 对于颇受争议的北岛及其诗歌创作的研 究 , 在新世纪之初将会继续开展起来 , 为此 , 对近 20 年 来北岛研究进行简要述评很有必要。
一、背景及思想探源
北岛的独特性是如何形成的 , 这是评论者较多关注 的一个问题。评论家一般从背景及思想两个方面展开 研究。
背景研究 , 是北岛研究的重点所在。从历史时代和 生活环境给北岛创作带来影响这一角度 , 研究者认为北 岛所处的历史时代和社会环境与他文学创作的独特性 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一般认为北岛的独特性及其作 品中的 " 冷峻、悲壮、凄怆、沉郁 " 等诗质 , 都与 " 文革 " 这 一时代背景有极大关系 , 时代造就了 " 北岛式 " 的抒情 ,以致其诗中表现的爱情也是独特的 " 北岛式 " 的爱情 [1] 。 分析较深的是 , 认为 " 文革 " 荒诞的历史作为一种心理积 淀在作品中体现为作者成为了倒挂在 " 一棵墩布式的老 树上 " 的形象 , 因为唯有倒挂在树上 , 才能保持对这个世 界的理性观照 [2] 。诗评家谢冕认为北岛接过了中国诗 人理想的火炬 , 并在一次历史的苦难中最终觉醒 I3] 。而 王干说得更直接 :" 北岛‘文革 ' 时期诗作的一个凝聚点 便是十年动乱的惨痛历史。 "[4] 可见 ," 文革 " 这一时代背 景成了研究者探讨北岛前中期诗歌创作的一把钥匙。 论家一致认为 ," 文革 " 对北岛所造成的那种深重的忧患 和悲观的怀疑意识对其一生都有影响。其一 , 他话中沉 郁、悲壮、接怆、忧患的情感基调与汉民族在特殊时代的 深重忧患意识和谐一致 ; 其二 , 北岛后期诗作中也怀有 前期作品中深重的忧患与悲观的怀疑意识 , 如《乡音》、 《夜》等作品 ; 其三 , 他后期诗歌中还使用着前期惯常使 用的那些词语元素 , 留下了那个时代的话语烙印 , 如《苹 果与顽石》、《过夜》等作品 , 诗中鲜明地留有 " 反文本话 语 " 的痕迹 I5] 。多数评论者肯定了这种影响在北岛前期 利中期创作中是积极的。在这一点上 , 王干的评价具有 代表性 :" 时代性让北岛的诗歌不仅仅盛装着他塑造的 整整一代命运曲折的年轻人的灵魂 , 增加了诗歌的重 量 , 而且更在于积淀于诗歌强大的内聚力中的悲剧意 识。 "[6] 但是 , 研究者也不否定这种时代性的影响在北岛 后期诗歌创作中所产生的消极作用。
. 在肯定 " 文革 " 这一时代背景是造成北岛独特性的 主要因素的同时 , 研究者也探讨了传统文化对北岛的影 响。有的指出 , 其诗节对称、注意押韵 , 几近歌谣 , 如《小 木房的歌》、《星光》、《五色花》等诗 , 明显有着中国古典 诗歌传统影响的痕迹。从哲学层面上看 , 多数批评家论 定北岛汲取的是儒家忧国忧民的传统淑世精神 , 因此 , 他 不断地做出以文学改造社会 , 重建民族道德的努力 , 只是 由于 " 文革 " 特殊环境所致 , 其思想才一次次地幻灭 , 在这 种理想与现实的循环矛盾中 , 北岛产生了二律背反心理 , 于是形成了他几乎绝望般的呐喊。学者陈晓明在这方面 用力颇深 , 认为正是这种民族传统思想与大时代背景的 作用 , 使北岛产生了 " 变异 ", 使其成为一种不在 " 当下 " 的 存在 [7] 。应该说 , 这种阐释是颇有新意的。
北岛的独特性 , 同时也受到了中外文学碰撞、融合 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周长才指出北岛在 82 年之后广泛 接触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想 , 主要受影响于雪莱、拜 伦、普希金、莱蒙托夫这些西方古典文学中的浪漫主义 作家 [S] 。王干认为北岛接受了西方存在主义和直觉主 义美学影响 , 以致其中期诗歌带有浓厚的瞬间感受和潜 意识的反崇高例。但是 , 评论界对北岛中后期诗歌受外 来文化影响并与外来思潮暗合的研究却还没有形成令 人称羡的开阔视野。
思想研究 , 是北岛研究的焦点所在。研究者以其思 想中的理性启蒙与人道主义为起点 , 多侧面地观照和透 视了作家的精神世界。
理性和人道主义是北岛创作的起点。 " 诗人应该通 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 , 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 界 , 正直的世界 , 正义和人性的世界。 "[10] 这是北岛诗歌 创作的初衷。他的这一思想主要表现为在 " 文革 " 及稍 后一段创作中抨击人性被扭曲这方面的内容。诗人避 却文学在时代激流面前的政治演绎 , 注重采用观照理想 人生的道德思考 , 把人道主义作为到别 " 文革 " 现实的仅 有尺度。其诗歌典型地表达了特殊年代一代青年愤怒 的呼喊和抗争。或在诗中表现理想与现实在他内心引 起剧烈冲突的激情 , 如《回答》 ; 或唱出英雄的悲壮颂歌 , 以表达冷峻否定的外表下潜藏的对理想人性焦灼、热切 的期待之情 , 如《结局与开始》。大多数评论者认为 , 北 岛这种理性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形成 , 是在特定历史背景 中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共同影响和熏陶之下 , 北岛对民 族社会历史与现状的深刻认识作为一种外在经验条件而 与他的理性思维和人道主义思想相结合而产生 , 并且 , 这种思想在其 " 文革 " 及新时期初期的创作中体现得最为鲜 明。王正平的《北岛诗歌的理性色彩》 [lt] 和张宁的《北岛 的世界》 [U] 对北岛前中期诗歌的理性思想作了较为全面 的分析 , 他们认为北岛诗中充满了 " 对生活对世界的看法的理性光芒。 " 而王干则更加推崇北岛的人道主义思想 , 他说 " 北岛是真诚的人道主义者 "[ 剖 ," 北岛是一个战斗 的人道主义勇士 , 代表了一代人之心声。 "[M]
但是 , 如果研究者们仅只做了这一层面的阐释 , 显 然体现不出北岛的独特性 , 较为深入的是研究者从不同 层面对北岛精神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有的指出北岛这 种强烈的理性和人道主义思想 , 在当时作家似乎只有一 路放声歌唱的权利的时代是对广大民众的一种启蒙与 警醒 , 赵新林的《启蒙 : 北岛诗的灵魂》 [ 臼 ] 便是其中最典 型的代表。当然 , 也有与之意见相反的 , 认为北岛这种 理性是 " 诗人乘机在共和国的大合唱中插入了一连串怪 音。 "[16] 但更有少数研究者注重把北岛的理性和人道主 义思想综合起来放在 " 文革 " 这一时代背景下进行深入 分析 , 从而论证了北岛孤独、怀疑与反叛、固执、恐惧的 独特思想特性 ( 即 " 变异 " 的思想 ): 北岛的孤独是 " 一种 比绝望更可怕的孤独 "[17]; 而孤独的背后又表现出 " 一 种男子汉的坚毅与刚直 "[18]; 北岛的怀疑与反叛是一种 彻底的怀疑与反叛 , 在这一过程中 , 他 " 既悲观地怀疑与 呐喊 , 又绝望地期待与呼救 "[19]; 北岛的固执是一种石 头般的坚硬的固执 [ 剖 , 以至其后期没有能更清醒、更现 实地面对生活 , 而让愤怒 ES 脏看 , 燃烧着 , 一如既往地固 执着 , 与现实的距离越拉越远 [21]; 北岛的恐惧不是单纯 的对于政治境遇的反映 , 从更深一层看 , 它还是对民族 以至人类目前生存状态的恐惧 , 对人不能心与心沟通的 恐惧剧。这也就使北岛诗歌中具有了一种沉重的创痛 感和深厚的忧患意识 , 这种厚重的创痛感和忧患意识是 北岛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并使之在 " 文革 " 这一特定历 史背景下得以张扬的产物 , 只不过由于 " 文革 " 这一特定 历史原因 , 使这种创痛感和忧患意识具有了鲜明的时代 性 , 它是 " 文革 " 一代青年所特有的 [ 剑。这些研究现象表 明 , 研究者大都是在反思历史的自觉意识上 , 对北岛思想 研究显示了较为宽阔的视野和相当的理论深度 , 这对于 在北岛研究上努力克服只停留于表面把握和感性阶段而 缺乏理论发现与探索的不足 , 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二、文本、艺术手法的研究与比较 研究者在研究北岛其人的同时 , 也十分重视对其文 本的研究 , 并在这一领域有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
立足文本分析。在北岛发表的诗歌中 , 被学者们分 析得较多的作品有 : 《回答》、《宣言》、《结局或开始》、《雨 夜》、《履历》、《古寺》、《岛》、《一切》、《同谋》、《日子》、《可 疑之处》、《走向冬天》、《爱情故事》、《睡吧 , 山谷》、《生 活》、《明天 , 不》、《彗星》、《白日梦》、《守灵之夜》、《八月 的梦游者》、《呼救信号》、《雨中纪事》、《语言》等 ( 这些几 乎全部是前期和中期作品 , 后期作品涉及很少 , 事实也 -32 •
恰是如此 , 北岛的名作都集中在前期和中期 , 后期名作 几乎没有 ), 而这其中的前丸首在大多数评家的研究中 都会涉及。《回答》则自然是重中之重 , 几乎每一位评论 者都曾对这首诗进行了分析。如 , 《回答》 " 对十年动乱 的荒谬现实进行了尖锐有力而又形象的否定和批判 , 显 示了某些青年那时的迷惆、困惑和某种觉醒 "[ 剑 ," 是诗 人以挑战者的身份 , 向变态社会发出的战叫和宣 言 "[ 剖 ," 是那一时期最有个性的时代强音 "[ 刻 , 是新时 期 " 朦胧诗的压卷之作 "[ 刀 ] 。这些论家对《回答》给予了 很高的评价。当然 , 也有对《回答》一诗进行否定的 [ 剧。 又如 , 《结局或开始》 " 是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人性复归的 呼唤 ", 它 " 以强烈的思辨性征服了读者 "[ 剖 , 它 " 带着强 烈的忧患意识和牺牲精神 , 使诗歌产生了特有的艺术力 量 "[ 划 ," 是一首英雄的悲壮颂歌 "[31] 。这些评家对该 诗也是十分推崇的。还有杨波、李传申、于慈江、张颐 武、杨学志等分别对《八月的梦游者》、《岛》、《呼救信 号》、《守灵之夜》、《两夜》等作品进行了分析 [ 划。综观 对北岛单篇作品的研究 , 不难看出 , 评论者从社会学角 度进行阐释的居多 , 且多集中在第一层面 ( 作品本身 ),也有注意到第二层面的 ( 创作主体心理 ), 能深入到作品 的第三层面 ( 哲学思考 ) 的就不多了。哲学水准的高下 对于一个作家创作的影响往往是非常直接的。我们希 望评论家能在这一方面下功夫 , 将研究视野托得更宽 , 这是需要花大力气、需要有勇气的。
注重艺术手法研究。北岛诗歌的艺术手法比较独 特 , 引起众多研究者的重视。学者李欧梵认为 ;" 清醒的 思辨与直觉思维产生的隐喻、象征意象相结合 , 是北岛 前期和中期诗歌显著的艺术特征 , 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 论式警句 , 造成了北岛诗独有的振聋发暗的艺术力 量。 "[ 到对于北岛诗歌中的独特意象 , 有研究者称为 " 北 岛式 " 的意象 [ 判。北岛前期诗歌创作有着对新诗形式 进行积极而大胆探索的精神 , 八十年代则引进西方超现 实主义和直觉主义美学 , 运用象征、暗示、夸张、蒙太奇 等手法 , 为其诗歌带来了艺术的妙处。北岛曾在 1980年说 :" 我试图把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引人自己的诗中 , 造 成意象的撞击和迅速转换 , 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来填补大 幅度跳跃留下的空白。另外 , 我还十分注意诗歌的容 量、潜意识和瞬间的捕捉。 "( 《百家诗会选编》 ) 的确 , 北 岛诗中的意象转换较为灵活、迅速 , 已被研究者广泛认 同。王干认为北岛诗中 " 多层意象的巡回转换 , 强化了 诗的密度。 " 阳 ] 因此 ," 意象的撞击和迅速转换是北岛诗 的一大特点 [ 到王干的观点成为了大多数学者的共识。 李传申则从审美的角度加以阐述 : 北岛诗歌意象的转换 灵活、迅速 , 形成了力的曲线 ; 诗意流动 , 活跃 , 读者不时 地受到美的剌激 , 心灵时时受到力的震颤 [ 剑。在具体 意象的探讨中 , 有的学者说 :" 否定深刻的悖论式意象在 北岛诗中俯拾皆是 , 它们构成了北岛诗的张扬力和警醒 力 , 是北岛诗歌意象的独特之处。 "[ ] 也有综合以上意见发表见解的。的确 , 北岛独特的艺术手法 , 为新时期 诗歌发展开辟了一条可供继续探索的新路。值得我们 思考的是 , 其艺术手法又绝不是盲目而无意形成的 , 而 是在一定的艺术原则指导下有意识的结果 , 尤其是他的 后期创作 , 北岛更加注重西方现代艺术理论的指导。因 此 , 北岛的艺术手法与其艺术原则之间的内涵、联系 , 还 有待于学术界深入探究。
重视比较研究。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深入研究北岛 诗歌的现象逐渐多了起来。一些研究者将北岛及其作 品与其他中外作家作品进行比较分析 , 为北岛研究拓展 了新的视野。这类研究大致有三个特点。其一 , 与其他 朦胧诗人比较 ; 其二 , 与外国作家比较 ; 其三 , 作品比较 主要集中在北岛的《一切》、《八月的梦游者》、《守灵之 夜》等作品上。大多数研究者将北岛与舒婷、顾城进行 比较分析和研究。论者一致认为 : 北岛、舒婷、顾城都是 新时期朦胧诗的著名代表人物 ,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 点 : 单纯的思想 , 美好的理想 , 关注社会 , 关注集体 , 表现 自我心灵、自我情感 , 追求朦胧美。但是 , 在风格上 , 他 们又各异其趣。北岛的诗歌透着凄怆、冷峻、沉郁的气 质 ; 顾城的诗带着具有童话气息的悲凉凄楚的基调 ; 舒 婷的话表现的是充满淡泼忧伤的爱的世界 [ 到有的研究 者对北岛和舒婷的诗歌中 " 爱 " 的主题 , 从人道主义内涵 上看其异同 , 认为他们都是真诚的人道主义者 , 都表达 了 " 对美好爱情消失的深深眷念 , 感伤而不消沉 , 悲哀而 不失望 ", 然而 ," 狭义的爱远不是北岛拿手的 , 吟唱那个 时代的爱情 , 北岛垦然可与舒婷媲美 , 但他的‘爱 ' 覆盖 面积更广、更大 ', ‘诗人企图用‘爱 ' 来建造一种理想的 生活 , 一这便是童心的世界 , 一个透明、纯洁、善良、自由、无私的世界 ', 并且 ," 就这个意义上说 , 北岛的理想 与雨果等具有强烈人道精神的浪漫主义诗人 , 表现了某 种一致性叫叫。也有一些研究者将北岛的《一切》与舒 婷的《这也是一切》作为最主要的比较研究诗作。多数 论者扬后而抑先 , 认为这两部作品都折射出了 " 文革 " 给 一代青年所造成的精神创伤 , 只是北岛的《一切》显得颓 废 ," 诗人眼中浸满的是铺天盖地的失望与悲哀 "[41] 、 " 是动乱年代在一代青年心灵上投下的阴影 ", 舒婷的 《这也是一切》则 " 显示了诗人对生活、对理想的严峻思 考和由此而得出的坚定信念 "[ 叫。而王正平在比较中 则认为《一切》 " 是对《回答》一诗的补充 , 诗作洋溢着一 种对过去对旧世界彻底怀疑与批判的精神 "," 这首诗曾 引起许多人的否定 ,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或者说不理 解 " 闹。在这些比较研究中 , 徐江比较全面地对北岛与 同时代的顾城、舒婷、食指、多多、江河、杨炼等做了对比 性分析 , 认为就诗歌本身的技法、力度和思想而言 , 北岛 无疑比他们 " 更激进更前卫 ", 其诗 " 词句铿锵、富于哲 理、充满了受难与英雄气息 ", 表现出 " 十足的当代精 神 ", 他的 " 诗歌的综合成就最高 ", 朦胧诗人中 " 任何一 人 , 都是难与集意象、哲理、反讽、时代歌手于一身的北岛相提并论的 [ 斜 ] 。
关于西方现代主义对北岛的影响 , 一些研究者认为 80 年代初期以来西方超现实主义手法和直觉主义美学 对北岛有一定的影响 ,80 年代中期开始 , 北岛的诗歌与 荒诞派戏剧和黑色幽默小说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着一 些基本相同的特征。论者便从作品比较人手 , 对这一问 题进行深人研究。吴晓东将北岛的《一切》、《八月的梦 游者》、《守灵之夜》等诗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海勒的 《第二十二条军舰》作比较 , 从象征意象、心理根源、思考 方式等方面分析其异同。认为从荒诞派戏剧和黑色幽 默小说的典型特征来看 ," 我们找到了北岛诗歌与《等待 戈多》 , 与《第二十二条军舰》的某些相似的地方 ", 但是 ,二者却有着质的区别 , 前者 " 是一种完全的失落 , 特别 是 , 你很难看到主体对客体的清醒的反省和批判 "," 而 北岛却在客体荒谬的时候 , 保持着主体的清醒的意识 ", ‘更显示出诗人当时的深刻历史洞察力和清醒的理性主 义精神 " 问 ] 。小周长才从生活经历、诗歌影响、创作境 界三个方面将北岛与拜伦、波德莱尔、艾略特进行比较。 认为北岛与拜伦都因某种近似的原因旅居国外 , 都在诗 歌中表现了相近的思想 , 有着同质异构的相似 ";" 被德 莱尔的诗歌 , 可谓文起八代之衰 , 北岛的诗歌 , 可谓诗开 一代之风 , 所不同的是波德莱尔没有北岛的文质彬彬 , 而北岛也没有波德莱尔的颓废 , 他们确实一个是罪恶的 花朵 , 一个是北方的孤岛 ";" 在《荒原》中 , 艾略特把战后 西方比作一片荒凉的原野 , 而在《白日梦》中 , 北岛则把 文革比作白日的梦幻 , 两人都表现了人们最大的痛苦与 无奈 , 《荒原》表现了诗人对人类灵魂的拯救 , 《白日梦》 则最后使人看到了一钱希望 "; 并认为 " 这一比较使北岛 多少有了些世界诗人的味道 ", 但就创作的最高境界而 言 ," 艾略特、乔依斯、海明戚、加西亚•马尔克斯他们都 做到了 ", 而北岛只 " 在个别诗中做到了叫 "] 。这一比 较 , 多少也能让人看出北岛在世界著名诗人行列中的确还缺乏一定的分量。
上述文本、艺术手法的研究与比较 , 总体而言其选择范围还不够广泛 , 选取的比较视角也较狭窄 , 此外 , 如 果仅固于单一的平行研究 , 也是很难将其研究继续深入 下去的。因此 , 如何从纵向的、横向的乃至立体的方向 进一步将研究视野拓宽 , 值得研究者认真思考。
三、北岛研究的不足
在 20 世纪即将结束的最后两年 , 北岛在新时期诗坛的成就及其地位才开始得到较为公正的认可和评 价 [ 刑。八十年代中后期和九十年代初中期的评论界 , 关于北岛的评论 , 或吹捧之声登峰造极 , 或极力贬斥将 北岛打入冷宫 , 整体而言 , 北岛研究始终没有走出 " 极端 化 " 的思想樊筒。其一 , 研究时间上的断层。国内北岛 研究在时间上主要集中在 1985-1988 年这四年里 , 发表 的相关论文大概平均每年有五六篇 ;1989 年以后 , 研究 北岛的论文在国内几乎不见了将近十年之久仆 "8 年开始 , 国内每年才开始出现一、二篇研究北岛的论文。这 里有着众所周知的某些原因 , 人为造成这种对某一作家 时断时续的研究现象 , 在却世纪的文学批评史上不乏 其例。要解决这一问题 , 关键在于是否能运用历史唯物 主义观点 , 实事求是地加以科学界定 , 只有这样 , 我们的 文学批评才能与时俱进 , 不断向前发展。其二 , 北岛诗 歌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自北岛八十年代末旅居国外 之后 , 在很多高等院校编写的新中国文学史诗歌章节里 没有北岛 , 即使偶有提起的也只是一笔带过 , 这样一来 , 北岛在新时期诗歌发展史上的缺席 , 也将导致中国当代 诗歌史的残缺。其三 , 北岛研究亟待深人。北岛研究主 要集中在八十年代中期 , 这一时期正是受外来思潮影响 研究方法不断革新的阶段 , 虽然人们审美意识和发观愿 望不断被唤醒 , 并积极引进新的研究方法 , 开始走向多层 次、多侧面的研究之路 , 但是 , 在时间上 , 毕竟少了一些经 验积累 , 总体而言 , 研究方法还是比较陈旧、单一 , 而到了 丸十年代 , 研究者在研究方法上有了较多的经验时 , 北岛 研究又限于沉寂 , 因此 , 对北岛前中期的诗歌研究还有待 深入。又加比较研究方法 , 如何把北岛及其比较对象放 在深广的文化背景中去考察 , 并从时代、历史、心理诸多 方面研究其异同 , 从而加深对北岛诗歌价值及其特色的 认识 , 避免一些表面相同的诗歌现象的简单类比 , 这也是 值得研究者认真思索的。此外 , 在国内 , 北岛九十年代诗 歌的研究 , 以及他九十年代诗歌与其前中期诗歌之间的 联系、变化等方面 , 都还是北岛研究未被开垦的处女地。
总之 , 面对已有的北岛研究成果 , 展望二十一世纪 的美好未来 , 我们有理由相信北岛研究将会一步一步地 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 杨学志 : 《悬崖边的爱情》 , 《名作欣赏》 1998 年第1 期。
[2][38][45] 吴晓东 : 《走向冬天》 , 《阳光与苦难》文汇出版社 1 朔年第 1 期。
[3] 谢冕 : 《关于九十年代的话题》 , 《中国诗歌丸十年代备忘录》人民文学出版社 2 ∞ 1 年 1 月出版。
[419][14][36] 王干 : 《历史•瞬间•人》 , 《文学评论》
1986 年第 3 期。
[5][44] 徐江 : 《诺贝尔的恶梦》 , 文中指出 ," 所谓 ‘反文革话语 ' 即诗人在‘文革 ' 时代从事写作时所创立 的 , 一系列呼唤民主、自由、文明、心灵解放与真实情感 的思想、思维模式乃至与其成龙配套的一大堆诗歌元 素 , 如‘正义、暴地、民族、历史、石碑、眼睛、童年、海水 ' 等等 ; 见朱大可、徐江等著《十作家批判书》陕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 1999 年 11 月出版。
[6] 王玲 : 《论北岛诗歌的悲剧意识》 , 《辽宁教育学报》 19 盯年第 3 期。
[7] 陈晓明 : 《绝对的孤独者 : 北岛》 , 《文学超越》中
-34 •
国发展出版社 1999 年 3 月出版。
〔 8][46] 周长才 : 《北岛与诺贝尔文学奖》 , 《外国文学》 1 朔年第 2 期。
[10] 北岛 : 《关于诗》 , 《上海文学》 1981 年第 5 期。
[11][43] 王正平 : 《北岛诗歌的理性色彩》 , 《徐州教育学报》 19 盯年第 4 期。
[12] 张宁 : 《北岛的世界》 , 《问南师范大学学报》
1988 年第 2 期。
[13][18][35][40] 王干 : 《孤独的北岛 , 真诚的北岛》 , 《当代作家评论》 1988 年第 2 期。
[15] 赵新林 : 《启蒙 : 北岛诗的灵魂》 , 《吕梁师专学报》 1986 年第 2 期。
[16][28] 陈绍伟 : 《重评北岛》 , 《文艺理论与批评》
1991 年第 5 期。
[17][41] 丁宗陆 : 《人格的界碑 , 北岛的位置》 , 《当代作家评论》 1988 年第 4 期。
[19][39] 于慈江 : 《孤独的醒者与绝望的期待》 , 《名作欣赏》 1986 年第 5 期。
[20][21] 彭万荣 : 《北岛与现实世界之阻踊》 , 《当代文艺思潮》 1985 年第 1 期。
[22] 张间 : 《北岛 , 或关于一代人的 " 成长小说 " 》 ,
《当代作家评论》 1998 年第 6 期。
[23] 钟友循 : 《北岛的世界》 , 《长沙水电师院学报》
( 社科版 )1987 年第 4 期。
[24][31] 张炯 : 《新中国文学史》 , 海峡文艺出版社1 朔年版 , 第 363 页。
[25] 章亚听、耿建华 : 《中国现代朦脆诗赏析》 , 花城出版社出版 , 第 161 页。
[26][29142] 李丽中 : 《朦胧诗•新生代诗百首点评》 , 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 第 3 页 , 第 18 页 , 第 63 页。
[27] 杨景龙 : 《朦胧诗的压卷之作 : 北岛〈回答〉评析》 , 《文学知识》 1988 年第 7 期。
[30] 李新宇 : 《中国当代诗歌艺术演变史》 , 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 第 28 页。
[32] 参见《汕头日报》 1985 年 6 月 21 日第 4 版、《名 作欣赏》 1986 年第 1 期、《名作欣赏》 1986 年第 5 期、《诗 歌报》 1986 年 9 月 6 日第 3 版、《名作欣赏》 l998 年第 1 期。
[33] 李欧梵 : (<午夜歌手>> , 台湾丸歌出版社1995 年出版。
[34] 顾睿译 : 《中国文坛的瞩目新星 : 澳东方文学专家评诗人北岛》 , 《上海评报》 1985 年 10 月 14 日第 1 版。
[37] 李传申 : 《深邃•悲壮•跃动》 , 《名作欣赏》 1986 年第 1 期。
[47]1"9 年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著名 评论家张炯先生 , 率先将北岛作为 " 朦胧诗 " 著名作家之 一写进其编著的《新中国文学史》 , 其影响是积极的、深远的。 |
|